在潮州,至今依然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
据说唐朝时的潮州有一条鳄溪,里面有很多鳄鱼,严重影响当地老百姓的生命。
有一位文人贬官至此地,关心百姓疾苦的他写了篇文章祭祀鳄鱼,鳄鱼纷纷离开鳄溪。
这位文人是谁?竟能让鳄鱼闻风而逃?
苏轼崇拜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曾国藩赞他:韩公如神龙万变,无所不可。
他,就是中唐时期四举礼部、四试吏部、三起三落,倡导古文运动的一代文宗韩愈。
一个普通百姓家庭出身的小子,一个没有伞的孩子,能够在政坛和文坛上取得如此熠熠生辉的成就,他的人生不可谓不开挂。
而接受现实、无惧非议、坚守信念,就是韩愈开挂人生的三大标志。
开挂人生的第一标志,就是首先要学会坦然面对现实、接受现实。
公元768年,在河南省河阳县的一个官宦人家,小韩愈出生了。
小韩愈出生时家里既无红光漫地,爸妈也没有梦见仙人托梦,唯一不同的是他的哭声特别长久,好像极不情愿来到人世间。
果不其然,韩愈3岁时父母就相继离去,兄长韩会将其拉扯长大,没想到在他12岁时兄长又去世了。
好在韩愈有一个好嫂嫂,视之为己出,不仅照料他的生活,还鼓励他读书。
少年的韩愈没有辜负兄嫂的期望,读书异常刻苦,7岁出口成章,13岁时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了。
19岁那年,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的韩愈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没想到命运给他开了个玩笑,韩愈落榜了,而且还不止一次,是落榜三次。
原本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现实却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心灰意冷,他总结缘由,发现自己落第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唐朝科举的潜规则是十分看重考生的家世背景、人脉地位,普通人必须依靠一定地位的人推荐,才有可能金榜题名。二是当时文坛盛行骈体文,酷爱古文的韩愈不屑这种华而不实的文风,倔强的他答卷时完全不遵照套路出牌。
为了前途,韩愈不得不暂时先收敛住胸中的傲气。
他先投靠主考官的助手梁肃,凭借后者举荐,加上用自己十分鄙视的骈体文风格答卷,终于在第4次科举考试中一举中第。
然而事情还没有结束。
按照唐律,考中进士还不能做官,还得通过吏部的博学鸿词科考试。
结果韩愈连考三次还是没有考中。
无奈之下,他拿着自己的文章奔走长安各大豪门之中,四处拜谒,请求显贵推荐,结果却如泥牛入海,连个水花都没有。
韩愈转换思路,他先到宣武军节度使董晋府里做幕僚。等培养了一定感情基础之后,依靠董晋举荐,终于通过了博学鸿词科考试。
韩愈当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标志着他正式踏入官场。
在挫折面前,韩愈没有一味地活在梦想的空中楼阁里自怨自艾,而是坦然面对现实,然后调整策略,采用有效的方式突破困境。
懂得低头,才能出头。
开挂人生的第二标志,就是走自己的路,无惧非议和嘲笑。
五年之后,韩愈提倡的古文文风开始受到重视,一场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伴随着儒学复古运动开始展开。
此时韩愈已官至国子监四门博士,公元801年,34岁的韩愈写下那篇流芳千古的名篇《师说》,发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呼声,振聋发聩,令时人耳目一新。
一年之后,韩愈又从四门博士升至监察御史,在官员之中形成了以他为中心的古文创作群体。
试想,如果当年韩愈不委屈自己,暂时屈就一下现实,改用骈体文应试,他能有后来的这个机会将古文运动发扬光大吗?
不一根筋走到底,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传,韩愈以退为进,为古文运动迎来了柳暗花明的一天。
尽管韩愈已官居监察御史,可为官清廉的他却生活得十分拮据。
当时社会上流行给死人写墓志铭,一方面是希望死者永垂不朽,另一方面是为了光宗耀祖,让自己的家族流芳百世。
一些苦于生计的读书人加入写墓志铭的行列,但更多的文人雅士却不屑于此,认为这样做有辱读书人的尊严。
韩愈暂时放下身段,他认真地撰写每一篇墓志铭,加上才华又高,很快成为这个行业的精英。
不少达官贵人踏破他家门槛,只求韩愈替死去的亲人写墓志铭。他写一篇墓志铭价格就达到“马一匹,并鞍、衔及白玉腰带一条”。
另外韩愈也收现金,比如“绢五百匹”,当时的绢五百匹绢比底层官员一年的俸禄还多。
韩愈赚得盆满钵满,不少非议和嘲笑也随之而来。许多人说他丢了读书人的气节,更是丢了官场的脸面,以为“不耻”。
面对流言蜚语,韩愈不以为然,他写下“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的诗句。
意思是春天百花争奇斗艳,尽管杨花(即柳絮)和榆荚不如其他百花美丽,但不管他人怎么看,它们依然像雪花一般盛开在整个天地。
开挂的人生,凡事会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他不会因为过分在意他人的眼光,就违背本意,照搬照套他人那一套。
因为在这个世上,只有自己才能真正做到对自己负责。
开挂人生的第三标志,就是宁可粉身碎骨,也坚守着信念。
不要以为韩愈为了功名利禄,只会向现实妥协,在一次次屈服和妥协的背后,他那颗修家治国的赤子之心仍在噗噗跳动。
据统计,唐宪宗期间,光长安城佛教徒就达二十多万之多。
依唐律,佛教徒不用交税,也不充兵役,久而久之,许多佛教徒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性。
佛法的过度盛行不仅败坏风俗,还严重影响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韩愈认识到这样下去会给社稷带来危害,他捍卫儒家传统的信念愈发坚定。
公元819年,好不容易除去藩镇割据这颗毒瘤的唐宪宗不禁飘飘然了起来,笃信佛法的他执意要将供奉在法门寺的佛骨迎到长安,以示欢庆之意。
在迎接佛骨的路上,人潮如海,呼声有如山呼海啸。富人出资,穷人用香在身上烫伤疤,更有狂热者砍断手脚,以示忠诚。
看到这种现象韩愈愤慨万分,为了江山社稷,他冒死呈上著名的《论佛骨表》。
在文中,韩愈痛心疾首地劝告唐宪宗,佛法只不过是一种法术而已,不仅不能庇护江山,搞不好还会带来祸患。
他还举例论证,说以前那些信佛的皇帝最终都很短命。
对于这次迎回的佛骨,韩愈说:“那不过是枯朽不堪、污秽之至的老骨头罢了。陛下怎么能把这种东西放入宫中呢?”
唐宪宗气得差点吐血,盛怒之下下令处死韩愈。
好在宰相裴度等人力谏,说韩愈在淮西平叛中功勋卓著,宪宗这才免其死罪,贬为潮州刺史。
那时的潮州可是蛮荒瘴疫之地,人烟稀少,民风粗蛮。
韩愈抱着死在那里的决心,他给侄子韩湘子写下“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的诗句。
到了潮州,韩愈兴修水利、开办学堂、除女奴、兴教化,整个潮州脱胎换骨,民风为之一变。
八个月后,在丞相皇甫镈的劝谏下,早已消了气的唐宪宗把韩愈调到袁州任刺史,比潮州近了许多。
韩愈在潮州仅待了八个多月,却为当地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
为了纪念他,潮州原来有一座山叫笔架山,当地人把它改名为韩山;原来那条鳄溪改名为韩江。
在写《论佛骨表》时,难道韩愈不知道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后果吗?
他当然知道。
但是为了心中的信念,韩愈没有妥协,而是选择了宁为玉碎也不为瓦全的勇气。
既不能在名利面前迷失自己,又能在坚守中砥砺前行,唯有如此,才能走出一段非凡的人生道路。
韩愈去世数年之后,被宋神宗封为昌黎伯,配享孔庙,享尽殊荣。
他的文统思想被宣扬,成为一代文宗,欧阳修、苏轼等大文豪对他高山仰止。
纵观韩愈的一生,他赢在接受现实、无惧非议、坚守信念这三点上。
他能面对挫折改变思路,让自己蟾宫折桂;
他能暂时放下身段,不理会流言蜚语,让自己脱贫致富;
更可贵的是,当现实与信念产生冲突时,他坚守初心,绝不向现实屈膝妥协。
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韩愈的故事在慰藉我们,鼓励我们,要想人生开挂,唯有接受现实,并且无惧非议,更要紧的是不忘初心、坚守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