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三岁丧父,科举不利,为官多次被贬,惹恼天子险被赐死,得罪佛教信众、被诅咒入饿鬼道不得托生……但他又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不但文章被千古传诵,其韩文公祠亦历经千年香火不断,事迹为百姓传颂。
“唐宋八大家”的称谓最早出现于明初朱右所选韩、柳等人文为《六先生文集》,因并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为一家,所以实际是“八先生文集”。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开来。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这八人因其文章诗词,并称唐宋八大家。而韩愈位列八大家之首,不仅因为出生年月,更加因为其性格才学。但是年少时的韩愈,可算不上是个学霸。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不是秦皇岛海边那个昌黎)。
韩愈的父亲韩仲卿官至“秘书郎”,大概相当于明清翰林院掌管图书经籍的官。韩愈三岁时,父亲就不幸去世了,其后韩愈由其兄长韩会抚养,但是十三岁时,韩会也早逝。韩愈随寡嫂郑氏避乱宣城,生活动荡不安。年幼的韩愈清楚自己的处境,自觉发奋读书,根本用不着别人监督、鼓励。
唐第九代皇帝唐德宗贞元年间,韩愈开始参加科举考试,连续三次落榜之后,终于在第四次登进士科。但是唐代的科举制度,中了进士并不代表就能做官了,韩愈继续参加吏部(组织部)的“博学宏词科”。这是一个决定工作分配去向的考试,顾名思义,考试内容要求考生既要有渊博精深的学识,又要有优美恢宏的文笔。
韩愈考了三年“博学宏词”,均告失败。这可能也是韩愈后来提倡说理清晰、内容实用的古文,反对讲究韵律、华而不实的骈俪文的原因之一。
挂着进士头衔却无用武之地,屡试不中的韩愈离开长安,来到东都洛阳,成为宣武节度使董晋的幕僚。后董晋逝世,韩愈转投节度使张建封。之后韩愈回到长安,第四次参加吏部考试,并且终于通过。
跟重要的话说三遍不同,每逢重要的考试,韩愈都要考四次。屡试不中的原因倒不是韩愈没有才学,而跟他为人直爽坦率、敢于仗义执言,行文讲究逻辑性、实用性,摒弃华而不实的辞藻韵律有关。
文字方面,我们所熟知的《师说》便出自韩愈笔下。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不但文章了得,军事方面也可谓有勇有谋。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叛乱时,韩愈随宰相裴度出征平叛,任行军司马。期间他曾建议裴度派精兵千人从小路奇袭蔡州,必可擒拿吴元济。裴度还在犹豫间,另一统帅李愬采用相同的计谋雪夜突袭蔡州,果然生擒叛贼吴元济。
之后镇州兵变,韩愈时任兵部侍郎,代表朝廷前去军中宣抚,安抚军心,并且还要去化解镇州旁边的深州之围。韩愈出发时,大家都觉得他很难回来了。当时的宰相元稹就说:“韩愈可惜”。因为在叛乱的藩镇是不怎么在乎天子的,去兵变的地区非常危险。之前淮西节度使叛乱,朝廷派颜真卿(就是那个大书法家)去平叛,不幸被俘,拒降后被杀。
唐穆宗在下旨之后也有些后悔,派人追上韩愈让他要审时度势,不要轻易深入,性命要紧。但韩愈说:“止,君之仁;死,臣之义。”皇帝让他止步,这是对他的仁爱;但是即使送死也要去,这是臣子的道义和责任。
到镇州后,发动兵变的节度使王庭凑手下将士拔刀开弓迎接韩愈。韩愈到客房后,将士仍手执兵器围在院中。王庭凑对韩愈说:“之所以这么放肆无礼,都是这些将士干的,而不是我的本意。”韩愈严厉地说:“皇上认为你有将帅的才能,所以任命你为节度使,却想不到你竟指挥不动这些士卒!”
在其后的谈判中,韩愈理直气壮,有胆有谋,有礼有节,不辱使命的完成了朝廷的任务。这种胆识和勇气不是随便哪个文人都有的。近代曾国藩曾赞扬韩愈:韩公如神龙万变,无所不可。
也因为这种耿直而敢言的性格,韩愈在仕途之中得罪了不少人,为官被贬几乎成了他的家常便饭。他最著名的进谏《谏迎佛骨》表,不但差点为他惹来杀身之祸,而且还得罪了一众佛教信徒。到现在都有传言,韩愈被打入饿鬼道不得托生。不过韩愈本是儒家,佛家安排他“被下地狱”,以他的性情修为是绝对不会服从分配的。另外,韩愈多次平叛、化解兵戎,救无数生灵于水火,如此功业,相信佛祖也有足够的胸怀容得下他吧。
“谏迎佛骨”是中国历史上儒教和佛教矛盾斗争的重大事件。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与本土的传统思想不相适应,经过几百年的磨合,佛教逐渐被中国人所接受。晚唐几个皇帝都是佛教的信仰者,佛教盛极一时。
韩愈的大老板唐宪宗也笃信佛道,他得知凤翔法门寺中有护国真身塔,内有佛指舍利即释迦牟尼的指骨一节。史载此骨长一寸八分,莹净如玉,以金廓棺盛之。从隋唐以来,一直受到朝廷重视,太宗曾为之建寺宇,施予重塔。武则天时又以金盒宝函珍藏。中宗、肃宗、德宗等历代皇帝都对之礼敬有加。按惯便应该每三十年一度,开塔迎佛骨于宫中供养,才能保证国泰民安。于是唐宪宗也搞了个迎佛骨活动。皇帝带头,大臣百姓当然更加踊跃。有钱的倾囊施予,更有甚者自残以表虔诚。
八重宝函与佛指舍利
1987年发现于陕西法门寺
看到国君做这种明显是宣扬佛教、劳民伤财的活动,韩愈非常不满,进《谏迎佛骨》表,摘部分白话译文如下:
臣某陈说:我认为佛教不过是外国人的一种法术罢了。从后汉时传入中国,上古时从来没有。上古时,黄帝在位一百年,活了一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活了一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享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享年一百零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享年一百一十八岁;虞舜和大禹,也都活了一百岁。那个时候天下太平,百姓安乐长寿,然而中国并没有佛教。那以后,殷朝的商汤也活了一百岁。商汤的孙子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史书没有说他们活了多少年。推断他们的年龄,大概也都不少于一百岁。周文王享年九十七岁、周武王享年九十三岁,周穆王在位一百年,此时佛法也没有传入中国。他们并不是由于信奉佛教才活到这样的高寿。
汉明帝的时候,中国开始有了佛教。明帝在位才仅仅十八年。明帝以后国家战乱,皇帝一个接着一个夭折,国运不久长。宋、齐、梁、陈、元魏以来,信奉佛教越来越恭谨虔诚,立国的时间和皇帝的寿命却更加短暂。只有梁武帝做了四十八年的皇帝,他前后三次舍身佛寺做佛僧,他祭祀宗庙,不杀牲畜作祭品,他本人每天只吃一顿饭,只吃蔬菜和水果;但他后来竟被侯景所逼迫,饿死在台城,梁朝也很快灭亡。信奉佛教祈求保佑,反而遭到祸患。由此看来,佛不足以信奉,是十分明白的道理。
韩愈虽有爱民忧国之心,而且《谏迎佛骨》,切中肯綮,但所用言辞过于偏激,因而触怒当朝皇帝,宪宗所言并非毫无道理:“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短命),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
多方求情之下,年老多病的韩愈没有被赐死,而是贬为潮州刺史,发配到了偏远荒蛮的广东。潮州任上,韩愈修筑了一大批农田水利设施,废除了债务奴隶制,兴办学校,招揽人才,使处于蛮荒之地的潮州在短短八个月中变得礼乐粲然、人民安乐,当地百姓感激不已,生了孩子都以“韩”入名,以为纪念。再后来,潮州的山山水水,不管韩愈到没到过的地方,都流传着许多关于韩愈的故事。苏东坡在《韩文公庙碑》中感叹:潮人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作家梁衡则说: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后韩愈被调回长安任京兆尹,五十七岁时死于礼部侍郎任上,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这么看来,韩愈死后应该有充足的食飨了。
这就是韩愈,一个耿直而信仰坚定的实践者。没有那些政治上的“幼稚”,又怎么能开风气之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这便是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的碑文中对韩愈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