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四方面来看,韩愈的主张,为何推动了儒家的复兴?

从四方面来看,韩愈的主张,为何推动了儒家的复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烨青衣 访问量:1391 更新时间:2023/12/13 19:45:49

韩愈,世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受到正统儒家思想的熏陶。唐朝中期,佛、道教开始在民间崛起传播,相较之下,儒家一家独大的局面则被打破,并逐渐式微。

佛教理论主张,人的归宿是脱离现实世界的苦难,抛弃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从而通往极乐世界。而途径则是入归佛教,摆脱纷繁俗世的束缚。

这和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是完全背离的,破坏并颠覆了中国古代长久以来君臣、父子、仁义礼智的伦理秩序。

极为注重生死

他在《原道》中提到,“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在家国同构的封建社会,只有处理好君臣父子的关系,社会才能良好和谐地运行。

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了道统论,基于孔孟之道的思想基础,阐明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崇儒排佛。面对这样的挑战和困局,韩愈开始对佛教思想进行批判,肩负捍卫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重任,重振孔孟之道在社会的“独尊”地位,可以说,他对儒家思想的复兴功不可没。

《祭十二郎文》是韩愈写给其侄十二郎的祭文,文中提到“有食可守,以待终丧”,有足够的粮食可以守丧到三年期满。并表示在自己能力所及要“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从这里可以体现对冯建丧葬礼制的重视,孩子为父守孝要遵守相应的章程制度,尽全力将逝世亲友移葬进祖坟,魂归故里,表达对先人的尊敬怀缅。他将自己没能在侄子生前与之相互照应,去世也没能知道日期,入殓没能及时赶到为之守灵的行为称为“不孝不慈”。

在韩愈的观念里,亲朋故友的死生之事是极为重要的,对侄子尚且如此,对父母的孝心可见一斑。《讳辩》一文从李贺因为避讳父亲的名字而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展开议论,韩愈认为孝敬、尊敬父母固然是好事,但过分盲目导致耽误功名前程是极为不可取的。

凡事过犹不及,打着“忠孝”的幌子,成为束缚人们行为的枷锁,往往令人喟叹。“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假如父亲名字里带“仁”,难道孩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对婚姻观的影响

韩愈用形象的例子表明“避讳”的泛滥之风是多么荒谬。他在文末指出,人们侍奉父母长辈,能像曾参一样就能不被指责了。人们应该在品行方面向周公孔子、曾参学习,而不是在“讳亲之名”方面做无谓的努力。

孝顺父母应该务实,而不是在某些旁枝末节上吹毛求疵、舍本逐末。在《祭韩滂文》中韩愈表达了对子侄后代的殷切希望:“兴吾家”。

具体做法是使得“男有官,女有婚”,子侄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学优而仕谋求官职,光宗耀祖,女儿侄女的使命则是嫁个好人家,并且提出“嫁官人,不嫁凡人”,封建等级意识非常强烈。韩愈对子孙后代的教育观念难免带一点重男轻女、急功近利的倾向,只有考取功名,嫁给声望之家才算得上是为宗族做贡献。

这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事实上,在古代中国,许许多多的封建家庭都持有这样腐朽落后的观念,导致了男子考取功名、女子嫁富贵家之风盛行。

对“孝”的影响

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旧唐书》记载韩愈擅长“诱励后进”。《符读书城南》是韩愈写给儿子的诗,他把人和木材进行类比,由此告诫儿子人想要有所建树成就,应该努力充实自己,勤奋耕耘才有收获,饱读诗书才能成器。

金银财宝虽然贵重但难以贮藏,学问在身上走到哪儿都用之有余,并且规劝儿子要珍惜光阴,不得懈怠。

这和他“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思想相呼应。在《示儿》一文中,韩愈以自己为例,辛勤多年方才得到高官厚禄,生活优越,借此激励儿子不能耽于享乐,努力奋斗才能享受物质生活,父爱用情至深用心良苦。

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一直以来都十分看重弘扬“孝道”,并且设置相关政策制度,对影响深远、有教育意义的孝行进行表彰和奖励,通过这一举措,可以有效地体现统治阶级对“孝”的重视,并呼吁人们效仿,巩固“孝”的思想地位,从而进一步推行以孝治国。

据记载,唐代时就存在专门对孝行方面有优异表现的人进行旌表的部门,叫做“孝廉”。《新史孝友传》记载:唐朝陈藏器所注《本草拾遗》提到人肉可以“治羸疾”,自此之后父母生病,民间“多刲股肉”来孝顺父母,这一行为受到了统治阶级的旌表。

而韩愈对这一社会现象是极为不认同的,他反对“愚孝”,专门写了《鄠人对》对这个现象进行否定和批判。古人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身体发肤都是父母所给,应当好好爱护,免受毁伤,才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是“孝之始也”。

因此“刲股肉”的行为可以说是不孝的,如果因为“刲股肉”致死导致尽不到作为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就更为大不孝了。他还指出,人们“刲股肉”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敬养父母,而是打着孝顺父母的幌子沽名钓誉,这一做法是令人鄙夷的。

这不禁让人思考“刲股肉”之风盛行的原因,不难发现人肉“治羸疾”是谬论,但这个谬论却在民间盛行,而统治者甚至对它进行旌表来推波助澜,足可证明这是有利于巩固统治的。为了让忠君尽孝的思想在每个人心里根深蒂固,在各个州郡旌表“刲股肉”的孝子贤孙,一传十十传百,不断传播贯彻孝道思想,以达到维护秩序巩固统治的根本目的。

固化女子形象

此外,韩愈还撰写过不少女性墓志铭,文中描述的志主生平的突出表现主要集中于为家族传宗接代、相夫教子、料理家庭内务、维系家庭稳定等方面,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男尊女卑的观念。韩愈在墓志铭中肯定了女性对舅姑的恭敬顺从,对待舅姑的要求,不得违背。

在家庭内部,妻子必须要确保家庭和睦,主要体现在处理好妻妾关系。古代实行一夫多妻制,这就要求妻妾之间相处和谐,不应产生妒忌之心,让丈夫生活在温馨和顺的家庭氛围里。

韩愈在《扶风郡夫人墓志铭》中记述了志主处理妻妾关系,使家庭成员“人人莫不自在”,这是对这一做法的赞扬与认可,对当时其他女性有激励作用。墓志铭中还赞扬了女性对夫君细心照料的行为,夫义妇顺,生同衾死同穴,这是对女子嫁为人妇后的要求。

而在相夫教子方面,由于一夫多妻制度,要求女性对于丈夫的孩子,无论是否是自己的孩子,都应该视如己出悉心照料,这是妇德。

墓志铭塑造的女子形象,是封建社会理想化的妇女形象,她们在出嫁前听命于父母,出嫁后听命于丈夫,看顾家庭内务,孝顺舅姑、相夫教子,把一生都奉献给家庭。

这是中国古代固化的女子形象,通过文字的传播扩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女性,逐渐形成了腐朽落后的家庭传播规范。

更多文章

  • 在唐朝写诗有多赚钱?韩愈一首诗卖了几十万,李白年入百万不是梦

    历史解密编辑:拇指故事汇标签:韩愈,李白,白居易,写诗,唐朝,杜甫

    在唐朝写诗有多赚钱?韩愈一首诗卖了几十万,李白年入百万不是梦,在唐代,有名有姓的诗人就有2536位,再加上那些没统计佚名诗人压根就数不清。为什么唐朝人都喜欢写诗呢?是因为很赚钱吗?白居易的待遇让人眼红其实单纯靠写诗赚不了多少钱,但凡有点才华的诗人都能在朝廷混个一官半职,我们就拿酷爱晒工资的老白来说,

  • 羡君齿牙牢且洁,趣解韩愈的牙齿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韩愈,牙齿,落齿,与崔群书

    河南孟州韩园人都是要衰老的,但个体的衰老,在生理表征上却显得与众不同,具体而且独特。韩愈的衰老是从牙齿开始的,而且开始得相当早。在803年写的《祭十二郎文》中说:“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这一年,韩愈36岁(这是按传统记龄法;如果采用周岁记龄,

  • 民间故事:书生得罪了土地公韩愈,导致肉身被毁,怎么办?

    历史解密编辑:吕姐在农村标签:韩愈,书生,阎罗,江南,相公,宋朝,艺术家,民间故事,唐宋八大家

    中国人喜欢编排神话,古代的那些名人学士,后来都成为中国神话中的一部分。比如说关羽,后来成为武财神,关帝,包公,死后据传成为阎罗王。月下追韩信的萧何,死后成为一方土地,结果曾经被无良术士利用,成为对方敛财的工具,最终被关帝给解救;唐宋八大家的韩愈,也成为土地神,只不过他则是贡院,也就是朝廷科考机构的土

  • 韩愈是个“双面人”?

    历史解密编辑:终身读书学习标签:韩愈,残年,华山,苍生,唐朝,双面人,散文家,唐宋八大家

    韩愈是著名文学家,最近看到有人评价韩愈有两副面孔:怕死的韩愈和不怕死的韩愈。据王谠记载,韩愈有次因为好奇,和朋友一起去登华山。可是到了华山绝顶,却因为畏高,患上“恐高症”,觉得自己下不了山。就这样,一代大文豪,却嚎啕大哭起来。甚至在畏惧得魂飞魄散的时候,自己还写了遗书。从这个细节看,韩愈是很怕死的。

  • 唐宋八家之首韩愈,如何影响王元启的人生观、创作观?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上的一些事儿标签:韩愈,王元启,人生观,古文,文辞

    王元期着作以韩愈为宗。他曾在《玉阶天宝书》中说:“唯有龙门、昌黎两家,臣服之。”王元期一生追随韩愈的志向,韩愈不仅影响了他的人生观,也影响了他的创作观。他在论及古文的写作方法时,常以韩语为例。韩文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在古文创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所有古文学习的典范。韩愈古文,能铸百家之长,自成一

  • 韩愈,一个伟人的自我修养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财富网标签:韩愈,李实,苏轼,阳山,柳宗元,唐德宗

    任职四门博士,开启了韩愈二十年宦海生涯,也迎来了一位近乎全才的历史伟人。思想、教育、文化、政治,韩愈不仅有涉猎,还颇有建树。他,文名炽盛,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誉;他,政绩卓著,官至吏部侍郎(现副部级),逝后追赠礼部尚书(现正部级)。苏轼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

  • 韩愈后人大多生活在这三个地方,他的后代众多,但却不娶郑氏为妻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韩愈,先祖,进士,郑氏,后世,唐朝,宋朝,诗人,唐宋八大家

    唐朝历史上人才辈出,有很多名人至今也被人们津津乐道,比如韩愈。众所周知,韩愈是唐代官员,文学家和书画家,因此现代专家们对韩愈后人也很感兴趣,他们经过研究发现,韩愈后人竟从来不取郑家的女子为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您也想知道,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吧。(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

  • 漫话昌黎韩愈文化传奇

    历史解密编辑:诗意浪漫的小园标签:韩愈,昌黎,张之洞,嘉靖皇帝,韩滉,崇祯

    孙立安河北省昌黎县东依渤海,地望碣石,“山水之胜,雄冠京东,有蜀之奇,有浙之丽”。昌黎不仅山水奇丽,昌黎韩愈文化更是“枝繁叶茂,举国皆知”。回眸历史,韩愈从未踏足碣石昌黎,但昌黎县曾有“一县两韩祠”并立300余年,不仅对本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是一个文化的传奇。昌黎县地理位

  • 韩愈登华山时,为什么会写了遗书,还放声大哭?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韩愈,遗书,华山,唐宪宗,唐国史补

    有一天,“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和几个好友去爬华山,想领略一下华山的险绝和美丽。当他们到达苍龙岭的时候,为眼前的险境所吸引,遂踏上了苍龙岭上的小道,领略一下这险境究竟有多美。结果走着走着,韩愈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回头看了一下,这一看不要紧,他顿时呆住了,在他眼前,只有窄窄的一条道,没有台阶、两边没有栏杆

  • 韩愈:在绝望中踽踽而行

    历史解密编辑:寄予的情话标签:韩愈,唐宪宗,裴度,侍郎

    文 / 初酿条山苍,河水黄。浪波沄沄去,松柏在高冈。——唐·韩愈《条山苍》十九岁韩愈眼中的世界是色彩斑斓的,山水云泉皆有韵味。因为年轻,无论曾经有过多少苦难,总是觉得希望就在前方。就像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的:“一个人年轻的时候需要有个幻想,觉得自己参与着人间伟大的活动,在那里革新世界,他的感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