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羡君齿牙牢且洁,趣解韩愈的牙齿

羡君齿牙牢且洁,趣解韩愈的牙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 访问量:1167 更新时间:2024/1/13 20:42:46

河南孟州韩园

人都是要衰老的,但个体的衰老,在生理表征上却显得与众不同,具体而且独特。韩愈的衰老是从牙齿开始的,而且开始得相当早。在803年写的《祭十二郎》中说:“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这一年,韩愈36岁(这是按传统记龄法;如果采用周岁记龄,应该是35岁——为行文方便,本文用传统记龄法,以下不赘)他发现自家牙齿摇动是在去年。给侄儿韩老成的信,大概是去年早些时候写的,因为他在此年晚些时候《与崔群书》中说:“近者尤衰惫,左车第二牙,无故动摇脱去。”左车第二牙,简直和刘姥姥一样。刘姥姥说:“就是今年左边的槽牙活动了。”(《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只是,后者槽牙虽活动了,还没掉;但不到强仕之年的韩愈,牙却因活络而不可挽回地掉了。

突如其来的衰老征候,让韩愈有些震惊,进而发现:“目视昏花,寻常间便不分人颜色;两鬓半白,头发五分亦白其一,须亦有一茎两茎白者。仆家不幸,诸父诸兄皆康强早世,如仆者又可以图于久长哉!以此忽忽。”(《与崔群书》)思前想后,却也没有什么良法。因为世间诸病可医,惟衰老不可医!牙齿嘛,先掉后不掉吧。一来二去,牙齿就掉得多了。805年,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二十补阙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失志早衰换,前期拟蜉蝣。自从齿牙缺,始慕舌为柔。因疾鼻又塞,渐能等薰莸。”虽然不忘齿落,但情绪还比较乐观。809年,韩愈《送侯参谋赴河中幕》云:“忆昔初及第,各以少年称。君颐始生须,我齿清如冰。尔时心气壮,百事谓己能。一别讵几,忽如隔晨兴。我齿豁可鄙,君颜老可憎。相逢风尘中,相视迭嗟矜。”韩愈和侯继都是792年进士,韩愈当时是25岁,也曾“齿清如冰”!如今,42岁,门牙都掉了,不但说话漏风,而且豁着嘴,看着都不雅观。满是沧桑和无奈之感。

那么从36岁开始,到如今,韩愈掉牙有几颗呢?我们看他的《落齿》诗:

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

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

余存皆动摇,尽落应始止。

忆初落一时,但念豁可耻。

及至落二三,始忧衰即死。

每一将落时,懔懔恒在己。

叉牙妨食物,颠倒怯漱水。

终焉舍我落,意与崩山比。

今来落既熟,见落空相似。

余存二十余,次第知落矣。

倘常岁落一,自足支两纪。

如其落并空,与渐亦同指。

人言齿之落,寿命理难恃。

我言生有涯,长短俱死尔。

人言齿之豁,左右惊谛视。

我言庄周云,水雁各有喜。

语讹默固好,嚼废软还美。

因歌遂成诗,持用诧妻子。

韩愈说得很明白,他掉牙是很有规律的,大概一年落一两颗,如今还剩二十多颗。我们知道成年人的全部牙齿是32颗,就是说六七年时间,已经掉了十来颗。韩愈的算盘打得很精细,说是以后一年落一颗牙,还能落二十多年哩。虽然这么安慰自己,但看到别人一口好牙,大块儿吃肉,大嚼硬饼,怎能不黯然神伤呢?812年,韩愈《赠刘师服》云:“羡君齿牙牢且洁,大肉硬饼如刀截。我今呀豁落者多,所存十余皆兀臲。匙抄烂饭稳送之,合口软嚼如牛呞。妻儿恐我生怅望,盘中不饤栗与梨。只今年才四十五,后日悬知渐莽卤。朱颜皓颈讶莫亲,此外诸余谁更数?”四十多岁,只能吃稀饭,连栗子和梨子都吃不得——那是怎样的心情啊?!

815年,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我虽未耋老,发秃骨力羸。所余十九齿,飘飖尽浮危。玄花著两眼,视物隔褷褵。燕席谢不诣,游鞍悬莫骑。”这时韩愈四十八岁,只有十九颗牙了,老态龙钟。而且仕途也不甚得意,几年后被贬谪潮州。819年,他在初到潮州《谢上表》中说:“臣少多病,年才五十,发白齿落,理不久长。”这一年,韩愈五十二岁,心情悲凉,感到来日无多。820年,《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我齿落且尽,君鬓白几何?年皆过半百,来日苦无多。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

四年之后,韩愈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他再也不用忧虑落齿的事儿了。我们也不知道,临终时,他的牙齿是否掉完,像十多年前设想的那样。米兰·昆德拉在《帷幕》中说:“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一种失败。”就韩愈掉牙这件事来说,的确如此;但把这个事件忠实且动情地记录下来,它又是一个胜利,不折不扣。

◎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作者周岩壁),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韩愈牙齿落齿与崔群书

更多文章

  • 民间故事:书生得罪了土地公韩愈,导致肉身被毁,怎么办?

    历史解密编辑:吕姐在农村标签:韩愈,书生,阎罗,江南,相公,宋朝,艺术家,民间故事,唐宋八大家

    中国人喜欢编排神话,古代的那些名人学士,后来都成为中国神话中的一部分。比如说关羽,后来成为武财神,关帝,包公,死后据传成为阎罗王。月下追韩信的萧何,死后成为一方土地,结果曾经被无良术士利用,成为对方敛财的工具,最终被关帝给解救;唐宋八大家的韩愈,也成为土地神,只不过他则是贡院,也就是朝廷科考机构的土

  • 韩愈是个“双面人”?

    历史解密编辑:终身读书学习标签:韩愈,残年,华山,苍生,唐朝,双面人,散文家,唐宋八大家

    韩愈是著名文学家,最近看到有人评价韩愈有两副面孔:怕死的韩愈和不怕死的韩愈。据王谠记载,韩愈有次因为好奇,和朋友一起去登华山。可是到了华山绝顶,却因为畏高,患上“恐高症”,觉得自己下不了山。就这样,一代大文豪,却嚎啕大哭起来。甚至在畏惧得魂飞魄散的时候,自己还写了遗书。从这个细节看,韩愈是很怕死的。

  • 唐宋八家之首韩愈,如何影响王元启的人生观、创作观?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上的一些事儿标签:韩愈,王元启,人生观,古文,文辞

    王元期着作以韩愈为宗。他曾在《玉阶天宝书》中说:“唯有龙门、昌黎两家,臣服之。”王元期一生追随韩愈的志向,韩愈不仅影响了他的人生观,也影响了他的创作观。他在论及古文的写作方法时,常以韩语为例。韩文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在古文创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所有古文学习的典范。韩愈古文,能铸百家之长,自成一

  • 韩愈,一个伟人的自我修养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财富网标签:韩愈,李实,苏轼,阳山,柳宗元,唐德宗

    任职四门博士,开启了韩愈二十年宦海生涯,也迎来了一位近乎全才的历史伟人。思想、教育、文化、政治,韩愈不仅有涉猎,还颇有建树。他,文名炽盛,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誉;他,政绩卓著,官至吏部侍郎(现副部级),逝后追赠礼部尚书(现正部级)。苏轼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

  • 韩愈后人大多生活在这三个地方,他的后代众多,但却不娶郑氏为妻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韩愈,先祖,进士,郑氏,后世,唐朝,宋朝,诗人,唐宋八大家

    唐朝历史上人才辈出,有很多名人至今也被人们津津乐道,比如韩愈。众所周知,韩愈是唐代官员,文学家和书画家,因此现代专家们对韩愈后人也很感兴趣,他们经过研究发现,韩愈后人竟从来不取郑家的女子为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您也想知道,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吧。(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

  • 漫话昌黎韩愈文化传奇

    历史解密编辑:诗意浪漫的小园标签:韩愈,昌黎,张之洞,嘉靖皇帝,韩滉,崇祯

    孙立安河北省昌黎县东依渤海,地望碣石,“山水之胜,雄冠京东,有蜀之奇,有浙之丽”。昌黎不仅山水奇丽,昌黎韩愈文化更是“枝繁叶茂,举国皆知”。回眸历史,韩愈从未踏足碣石昌黎,但昌黎县曾有“一县两韩祠”并立300余年,不仅对本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是一个文化的传奇。昌黎县地理位

  • 韩愈登华山时,为什么会写了遗书,还放声大哭?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韩愈,遗书,华山,唐宪宗,唐国史补

    有一天,“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和几个好友去爬华山,想领略一下华山的险绝和美丽。当他们到达苍龙岭的时候,为眼前的险境所吸引,遂踏上了苍龙岭上的小道,领略一下这险境究竟有多美。结果走着走着,韩愈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回头看了一下,这一看不要紧,他顿时呆住了,在他眼前,只有窄窄的一条道,没有台阶、两边没有栏杆

  • 韩愈:在绝望中踽踽而行

    历史解密编辑:寄予的情话标签:韩愈,唐宪宗,裴度,侍郎

    文 / 初酿条山苍,河水黄。浪波沄沄去,松柏在高冈。——唐·韩愈《条山苍》十九岁韩愈眼中的世界是色彩斑斓的,山水云泉皆有韵味。因为年轻,无论曾经有过多少苦难,总是觉得希望就在前方。就像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的:“一个人年轻的时候需要有个幻想,觉得自己参与着人间伟大的活动,在那里革新世界,他的感官会

  • 贾岛:家贫入寺出家,得韩愈鼓动而还俗,却怀才不遇终客死他乡

    历史解密编辑:局小乖简史标签:韩愈,贾岛,诗人,孟郊

    贾岛这个苦吟诗人尽管出生在唐朝,可他却始终未如盛唐大大小小的才子们那般闲逸,既没乐享过风花雪月、也未曾在戏谑间逐柳眠花、更无情起时的快意潇洒……终其一生,贾岛也只不过混得了“诗奴”和“诗囚”之名,毕生为了写诗绞尽了脑汁。不近凡俗的贾岛终生未娶,到死的时候依旧是孑然一身、形单影只,简直是客死异乡的一朵

  • 广东好风物之潮州篇:这座最崇拜韩愈的广东小城,不只有凤凰单丛与陶瓷

    历史解密编辑:消费者报道标签:韩愈,凤凰,陶瓷,诗人,宋朝,潮州市,广东省,广东好风物

    “在潮之洲,潮水反复”,在广东东部有这样一个小城,因潮水而得名,被称为潮州市。“潮州”作为地名已经使用了1000多年。不过,古时潮州的范围并不是只有潮州市,还包括了其他的潮汕地区。“到广不到潮,白白走一遭!”潮州市是潮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有着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广济桥至今已有八百年历史;这里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