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为何有想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

李世民为何有想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嫋嫋故事会 访问量:366 更新时间:2024/1/20 4:04:29

这个题干应该分解为两问题来回答,一、李世民为何想改立太子?二、李世民为何将李恪作为备选?

搜图

李世民为何产生二次易储的念头

李世民之所以产生二次易储的念头,其实是为第一次易储的仓促打补丁。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曾经想立最钟爱的李泰为太子,后来才发现,李泰竟然背着他做了那么多兄弟相煎的事。爱子心切的李世民不得不将李泰,从候选人名单中删除。

一般情况下,立储君考虑的因素只有一个:谁对国家的未来更有利。不过,对李世民来说,他不得不考虑另外一个问题:立谁将来对其他的儿子们不会形成伤害。李治之所以上位,原因就是:

“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搜图

也就是说,李治上台其实是第二个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而第一个条件被忽视了。当李治被正式立为太子后,心情逐渐平复的李世民才发现,李治过于柔弱。这个弱点让李世民担心,李治将来又没有能力成为合格的君王,能不能镇得住各大政治势力。

李世民指望长孙无忌能为李治保驾护航,可是长孙无忌跟皇权也不是铁板一块,他本就是关陇集团的利益代表人,与皇权存在冲突。从北周取代北魏、隋朝取代北周、大唐取代隋朝,背后都是关陇集团的黑手操控结果。

江山永固大于父子之情,冷静下来的李世民,不由将储君的能力放在第一位,这就是他产生二次易储念头的原因。

搜图

李恪为何成为李世民的备选方案

李世民为何选择李恪作为候选人?他自己的解释是李恪“英果类我”。意思说,李恪英武果毅,很有自己的风范。

不过,从史书记载来看,李恪的形象其实很干瘪,除了简单的履历,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他在封地纵情游猎,踩踏庄稼,被免去安州都督,并减封三百户。李恪吃一堑长一智,后来他在纪万权的管束下,再也没有犯过错。

这些事迹只能说明李恪还算是一个好孩子,懂得吸取教训,但是跟“英果”没有半点关系,李世民的话,多少有点给儿子贴金的意思。

其实李世民选择李恪,更多的恐怕是矬子当中拔将军。

搜图

李世民的几个儿子,嫡长子李承乾被废,次子李宽早夭,四子李泰被囚禁,五子李祐刚刚阴谋犯罪被杀,六子李愔德行不彰被李世民骂作禽兽不如,七子李恽贪财罚罪被弹劾。其他的儿子们都未成年。

这一年李恪二十四岁,虽然有过“前科”,但相对于其他儿子们,无疑是最合适的。

另外李恪并非嫡子,与长孙无忌并不亲近,由他来完成对关陇集团的打击,比李治更无所顾忌,更符合李唐的利益诉求。

二次易储带来的是是非非

搜图

不过,李世民的这个打算并未付诸实行,原因就是遭到了长孙无忌的激烈反对。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李恪做太子,显然不符合长孙无忌的利益诉求。李世民遭到反对的时候,就赤裸裸地责问长孙无忌:“公岂以非己甥邪?”

其实李世民也知道可能是这个结果,所以,他并未将易储之心公之于众,而是私下与长孙无忌商量,无法是在试探他的态度。在长孙无忌的反对下,李世民不再坚持自己的想法,他也深知关陇集团的厉害,他不想自己驾崩后,皇权立刻与关陇集团发生激烈的冲突,所以李世民只能妥协。

不过李世民这个不成熟的想法,给李恪埋下了祸根,从此他成了长孙无忌的眼中钉:“无忌常恶之。”

永徽四年的房遗爱谋反案,受到长孙无忌的指使,房遗爱诬陷李恪谋反,李恪被长孙无忌陷害致死,临死前,李恪大骂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搜图

果然,多年后,坐稳了江山的李治,联合武则天,也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长孙无忌,全族被流放边地。

所以,李世民想改立李恪为太子,就是因为立李治为太子时的感情用事,考虑到政治需求,李世民企图通过二次易储,希望更“英果”一些的李恪作为接班人,来对抗关陇集团。

只是李世民没料到,小九李治并不是想象中那么不堪,李世民还“悄悄”给李治留下了一个厉害的角色做帮手——武则天,武则天联手李治,完成了李世民都没有完成的心愿——消灭关陇集团!

搜图

更多文章

  • 34岁李恪被诬陷自缢身亡,死前怒下诅咒无人在意,最后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李恪,李承乾,李世民,长孙无忌,李治,长孙皇后

    唐王朝鼎盛时期是霓裳羽衣舞的盛极天下,李世民在位时,更是将唐朝带领上新的台阶,他的下一任继任者是李治,然而在李世民选择继任者时,还有一位非常青睐的对象,那便是李恪。李恪在历史的长河中似乎并没有其他李氏子孙的声名远扬,但是他却是一位颇有才能的人,也曾是李世民非常中意的皇太子人选。毛主席对于李恪也曾有过

  • 被李世民夸作“类我”的李恪,为何不能即位?后人为何那么怀念他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李世民,李恪,长孙无忌,李治,武则天,李承乾

    皇帝的儿子们,大体上可以说“十棵树九棵歪,剩下一棵烧火柴”。当然,也会出现少量优良品种,比如吴王李恪,他被老爹李世民夸作“英果类我”。太宗一点不谦虚,把爷俩都划入“英果”之才,分明是后人贴金时忘了语境。不过,这并不妨碍后人对李恪的评价。李世民十四个儿子,李恪行三,母杨妃,也就是说李恪不是嫡子。李恪的

  • 李恪才能真的很强吗,为什么后世有那么多人怀念他?

    历史解密编辑:凉觅凉人心标签:李恪,李世民,李承乾,长孙无忌,李治,皇位

    李恪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并且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爱,甚至是李世民还曾想废掉李治令立李恪为太子,只是可惜最后阻力太大,不但没有成功,反而成了李恪的催命符。唐太宗李世民是千古难得一见的明君,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得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十足的发展,“贞观之治”就是对他统治能力的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死前怒下诅咒,当时无人当回事,结果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恪,李世民,武则天,李治,皇位,自缢

    皇室之中时常会上演皇位争夺战,这是封建王朝时期不可避免的事情,而这种没有硝烟的战争却也异常的激烈和残酷,很多人都会因此丧命,而参与争夺的皇子,要么会被秘密处死,要么就是被软禁起来,一生不得志, 哪怕是那些无心争夺皇位的人也同样会遭到迫害,在这其中就有唐朝时期的吴王李恪,作为唐太宗李世民

  • 李恪并非太子,也非皇帝,能力强却惨遭冤枉,是众人怀念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李恪,皇帝,李世民,李治,长孙无忌,皇位,李恪(吴王),唐朝

    我国的封建时代持续了两千年,在这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经历了很多朝代更迭,很多位皇帝,很多个皇族变化。在这么多朝代中,有些朝代开辟了世界级的盛世,而有些则是昏庸无道,让很多百姓受苦。在前者中,人们不得不提的就是唐朝了。说起唐朝,那个时代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那时的欧洲还在黑暗的中世纪,那时的周

  • 李恪, 他是李世民的儿子, 杨广的外孙, 为何最后却会蒙冤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红霞谈财经标签:李治,杨广,隋朝,李世民,隋炀帝,唐太宗,书法家,长孙无忌,女皇武则天,李恪(吴王)

    在李世民众多的儿子当中,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李恪,微微有些特殊。李恪的特殊之处在于,他的生母杨氏,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对于李恪来说,唐高祖李渊是他爷爷,唐太宗李世民是他爹,而隋炀帝杨广,则是他的外祖父。这种特殊的关系,从李恪出生开始,就深刻影响了他的命运。公元619年,李恪生于长安。这一年,唐朝才刚刚

  • 从李恪的悲剧说起,聊聊给不会当爹的唐太宗李世民当娃有多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李治,李世民,李承乾,隋炀帝,唐太宗,书法家,国防政策,李恪(吴王),黄易小说人物

    开篇先自设一问——对于一名古代的皇帝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答案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它既不是开疆拓土、保境安民,也不是治国理政、开创治世,更不是提高警惕,防止野心家阴谋篡位。而是赶紧生儿子,最好是能生出一大堆儿子。九子夺嫡。皇帝生不出儿子肯定不行,儿子生多了更闹心因为自从夏朝开启了世袭君主制

  • 三本宫廷侯爵,如何玩转大唐?有权谋,且看蜀王李恪如何怼人。

    历史解密编辑:百味生活聊史标签:皇帝,突厥,宫廷,南唐,唐朝,李世民,长孙无忌,女皇武则天,李恪(吴王),五代十国君主列表

    第一本:《大唐之超级军火商》简介:八级钳工重生大唐,附带工具系统,且看主角如何玩转大唐。五四式、中正式、九二式重机枪、迫击炮、蒸汽大船、直升飞机应有尽有!李世民:安之啊,不如咱们?入坑指南:打发了另外两个下人回去通知。方二和柱子一起进了院子。那个看门的老张已经走了。不得不说,牙行的速度真快。前面刚交

  • 李恪:被推向风口浪尖,跌落神坛成牺牲品,英果类我?一把双刃剑

    历史解密编辑:历说观标签:李恪,李世民,李治,武则天,长孙无忌

    贞观十七年,国家太子已立,唐太宗却认为太子李治仁弱,难堪大用,不能担起国家重担,因此有了二次立储的提议。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英明神武的皇帝,太子已立,怎能轻言废弃。这其中的厉害关系他不会不知道。那么这个李恪究竟有怎样的才干,以至于让唐太宗有了改立其为太子的念头?既然皇帝有心,为何李恪最

  • 李世民担心太子李治软弱,本来准备让李恪顶替,可为何又反悔?

    历史解密编辑:伯爵灬焦点标签:李治,唐朝,李世民,李承乾,唐高宗,长孙无忌,女皇武则天,李恪(吴王)

    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从史书的记载上看,算是李世民的儿子中比较优秀的,但也并非绝对,至少,李世民的第四个儿子魏王李泰就不比他差多少。在太子李承乾谋反失败且被废为庶人后,李恪成为事实上的皇长子(李世民次子早夭),但在李世民选择新的皇位继承人时,却没有选择李恪,没有对这位优秀的儿子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