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干应该分解为两问题来回答,一、李世民为何想改立太子?二、李世民为何将李恪作为备选?
搜图
李世民为何产生二次易储的念头
李世民之所以产生二次易储的念头,其实是为第一次易储的仓促打补丁。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曾经想立最钟爱的李泰为太子,后来才发现,李泰竟然背着他做了那么多兄弟相煎的事。爱子心切的李世民不得不将李泰,从候选人名单中删除。
一般情况下,立储君考虑的因素只有一个:谁对国家的未来更有利。不过,对李世民来说,他不得不考虑另外一个问题:立谁将来对其他的儿子们不会形成伤害。李治之所以上位,原因就是:
“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搜图
也就是说,李治上台其实是第二个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而第一个条件被忽视了。当李治被正式立为太子后,心情逐渐平复的李世民才发现,李治过于柔弱。这个弱点让李世民担心,李治将来又没有能力成为合格的君王,能不能镇得住各大政治势力。
李世民指望长孙无忌能为李治保驾护航,可是长孙无忌跟皇权也不是铁板一块,他本就是关陇集团的利益代表人,与皇权存在冲突。从北周取代北魏、隋朝取代北周、大唐取代隋朝,背后都是关陇集团的黑手操控结果。
江山永固大于父子之情,冷静下来的李世民,不由将储君的能力放在第一位,这就是他产生二次易储念头的原因。
搜图
李恪为何成为李世民的备选方案
李世民为何选择李恪作为候选人?他自己的解释是李恪“英果类我”。意思说,李恪英武果毅,很有自己的风范。
不过,从史书记载来看,李恪的形象其实很干瘪,除了简单的履历,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他在封地纵情游猎,踩踏庄稼,被免去安州都督,并减封三百户。李恪吃一堑长一智,后来他在纪万权的管束下,再也没有犯过错。
这些事迹只能说明李恪还算是一个好孩子,懂得吸取教训,但是跟“英果”没有半点关系,李世民的话,多少有点给儿子贴金的意思。
其实李世民选择李恪,更多的恐怕是矬子当中拔将军。
搜图
李世民的几个儿子,嫡长子李承乾被废,次子李宽早夭,四子李泰被囚禁,五子李祐刚刚阴谋犯罪被杀,六子李愔德行不彰被李世民骂作禽兽不如,七子李恽贪财罚罪被弹劾。其他的儿子们都未成年。
这一年李恪二十四岁,虽然有过“前科”,但相对于其他儿子们,无疑是最合适的。
另外李恪并非嫡子,与长孙无忌并不亲近,由他来完成对关陇集团的打击,比李治更无所顾忌,更符合李唐的利益诉求。
二次易储带来的是是非非
搜图
不过,李世民的这个打算并未付诸实行,原因就是遭到了长孙无忌的激烈反对。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李恪做太子,显然不符合长孙无忌的利益诉求。李世民遭到反对的时候,就赤裸裸地责问长孙无忌:“公岂以非己甥邪?”
其实李世民也知道可能是这个结果,所以,他并未将易储之心公之于众,而是私下与长孙无忌商量,无法是在试探他的态度。在长孙无忌的反对下,李世民不再坚持自己的想法,他也深知关陇集团的厉害,他不想自己驾崩后,皇权立刻与关陇集团发生激烈的冲突,所以李世民只能妥协。
不过李世民这个不成熟的想法,给李恪埋下了祸根,从此他成了长孙无忌的眼中钉:“无忌常恶之。”
永徽四年的房遗爱谋反案,受到长孙无忌的指使,房遗爱诬陷李恪谋反,李恪被长孙无忌陷害致死,临死前,李恪大骂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搜图
果然,多年后,坐稳了江山的李治,联合武则天,也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长孙无忌,全族被流放边地。
所以,李世民想改立李恪为太子,就是因为立李治为太子时的感情用事,考虑到政治需求,李世民企图通过二次易储,希望更“英果”一些的李恪作为接班人,来对抗关陇集团。
只是李世民没料到,小九李治并不是想象中那么不堪,李世民还“悄悄”给李治留下了一个厉害的角色做帮手——武则天,武则天联手李治,完成了李世民都没有完成的心愿——消灭关陇集团!
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