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并且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爱,甚至是李世民还曾想废掉李治令立李恪为太子,只是可惜最后阻力太大,不但没有成功,反而成了李恪的催命符。
唐太宗李世民是千古难得一见的明君,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得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十足的发展,“贞观之治”就是对他统治能力的最好肯定。
只是可惜这么一位雄主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出了些差错。他放弃了“叛逆小伙”李承乾,也放弃了“阴毒后生”李泰,最终选择性格柔弱的李治作为继承人,进而导致了后来的武则天之乱,差点就葬送了整个大唐王朝。
于是就有人开始讨论:如果李世民当时选择三子李恪为接班人,唐王朝是否会更加繁荣?那么问题来了:李恪真的有那么厉害吗?为什么千百年来有那么多人怀念他?
笔者认为,后人一直怀念李恪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对李世民爱屋及乌
对于李世民绝大多数人都是怀着崇敬的心,因为他确实是一位难得的雄主,有道是“爱屋及乌”,人们怀念李世民的同时也会怀念他最为喜爱的太子——李恪。
李恪的母亲是杨妃,而杨妃出自大名鼎鼎的弘农杨氏,其父亲是前朝皇帝杨坚,母亲是隋朝的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因此李恪的身份血统非常高贵,在李世民的所有儿子当中,只有李愔能与之媲美。
仅仅只有血统高贵还不足以从众皇子中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李恪的性格与李世民非常相似,同样是英勇果敢,这让李世民找到极大的认同感。
反观李世民的其他儿子。原太子李承乾是个叛逆小伙,甚至敢直接和他作对;李泰又是个阴毒后生,根本不适合当接班人;李治性格软弱,更加不符合李世民的胃口。
所以后来李承乾造反一案发生,李世民最先考虑的储君人选不是以上几位,而是李恪,如果不是长孙无忌竭力反对并蓄意陷害,或许李恪早已坐上大唐的王位了。
李恪十岁的时候被封为蜀王,不过由于年龄太小并没有赴任,过了五年他被授都督齐淄青莒莱密七州诸军事,之后才前往封地任职。
临行前,李世民为了表达自己的不舍之情还特意让李恪与自己同桌吃了一顿饭。
事实证明李世民对于李恪的喜爱并没有因为距离的疏远而减淡。李恪仅仅只在齐州干了一年就被改封为吴王,并以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身份赴任。
赴任途中由于没有注意李恪不慎破坏了一些庄稼,御史柳范将此事上报给了李世民。可李世民认为是柳范没有制止李恪才使得后者犯错,想要治柳范失职之罪。柳范据理力争之下才让李世民改变主意,免去李恪的安州都督的职位,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李世民有多么偏袒李恪。
等到风波过后不久,李恪再度被任命为安州都督,同时李世民还特意写了一封《诫子书》给他,大致内容是李世民对于李恪的看法。从文章我们不难看出李世民非常看重李恪,甚至能从字里行间读出封建帝王难有的父爱。自此之后,李恪就再也没有犯错被罢免官职的记载。
然而这一份过于沉重的父爱也成为李恪悲惨下场的罪魁祸首。当时李承乾造反一事暴露后,李世民下令废了他的太子之位,魏王李泰也因为牵连而被囚禁。
这时长孙无忌极力向李世民推荐晋王李治,可李世民表示李治性格柔弱不适合当储君,吴王李恪才是他心目中的最佳人选。但作为李治舅舅的长孙无忌怎么可能放任皇位落到一个外人手上呢?在他的坚决反对之下,李世民只好放弃了立李恪为太子的念头。
这件事情以后,长孙无忌心中埋下一颗种子,他认为李恪日后一定会威胁李治的统治,于是开始暗中对付李恪。
李世民驾崩后,李治顺理成章继承皇位,李恪也水涨船高官拜司空后又加授太子太师。后来房遗爱想要造反的事情被长孙无忌得知,为了活命他在后者的指使下将矛头指向吴王李恪和荆王李元景,同时长孙无忌又窜通群臣攻击他们,迫于压力李治只能下令杀了李恪。
李恪被杀案初唐最大的一宗政治冤案,对此《旧唐书太祖、代祖诸子列传》记载道:
无忌、遂良衔不协之素,致千载之冤。永徽中,无忌、遂良忠而获罪,人皆哀之。殊不知诬陷刘洎、吴王恪于前,枉害道宗于后,天网不漏,不得其死也宜哉!
李世民的成就有目共睹,能够得到他的看重想必李恪的才能也绝不普通,人们期待看到他上位后能够给大唐创造出多少功绩,只是可惜最后他不但没有继承皇位,反而成为政治的牺牲品,于是人们就将这种期待转化为对他的思念之情。
二、史书隐藏了李恪的过错
《旧唐书》记载,李恪当初被罢官是因为“游猎”的同时破坏了当地老百姓的庄稼,这也是各专家学者普遍认可的说法。
可是《新唐书》在记录李恪过错的时候,有意地隐藏李恪所犯的错误。《新唐书》在记载这一段经历时说的“是李恪和他乳母的儿子玩‘博簺’的游戏。”至于“博簺”是什么意思,《新唐书》与《旧唐书》都没有明确的说明。
按照这种记载,后人会认为李恪在和乳母的儿子玩一种不知名的游戏从而不慎破坏了庄稼,记载的严重程度比事实要低上许多,这算是变相美化了李恪的形象,从而增加了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
执笔君言
总而言之,李恪的才能应该毋庸置疑,他能够得到后人的怀念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李世民爱屋及乌同时史书淡化了他的过错。
只是可惜他最后没能登上皇位展现自己的才能,反而受到长孙无忌的蓄意栽赃诬陷,最终平白无故丢掉性命,或许这身怀王室血统的悲哀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