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被李世民夸作“类我”的李恪,为何不能即位?后人为何那么怀念他

被李世民夸作“类我”的李恪,为何不能即位?后人为何那么怀念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酒苼清栀 访问量:4342 更新时间:2024/2/12 2:46:02

皇帝的儿子们,大体上可以说“十棵树九棵歪,剩下一棵烧火柴”。当然,也会出现少量优良品种,比如吴王李恪,他被老爹李世民夸作“英果类我”。太宗一点不谦虚,把爷俩都划入“英果”之才,分明是后人贴金时忘了语境。不过,这并不妨碍后人对李恪的评价。

李世民十四个儿子,李恪行三,母杨妃,也就是说李恪不是嫡子。李恪的悲剧,根子就在这个出身。古代普通老百姓,因身份低贱不得出头,岂知皇室子弟出身不好,有时候会要人命!

皇后长孙氏生三子,长子即太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像李恪这种庶子,命中注定是“烧火柴”,吃喝玩乐逍遥一辈子,把生命的精华浓缩在短短的三四十年,然后追求往生。

李恪一开始就是按这个节奏发展的,他一岁就被皇爷爷李渊册封为长沙郡王,还扛了一枚湘州刺史的大印。李唐净搞古怪事,喜欢以王爷挂空衔,仿佛显示李家子孙不光能烧火。

小李恪一边吃奶,一边扛大印,头衔换了一长串,直到十七岁那年,才以吴王、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身份,第一次赴任实职。

刚到安州不久,李恪就给老爹上眼药,他把老百姓的农田,当作了皇家猎场,踩坏了庄稼。御史柳范一封弹劾状,告到李世民跟前。

李世民一脸尴尬,这破孩子,一再跟他叮嘱:你要懂得大米饭来之不易,才能吃得长久;你要知道马奔跑之累,你才可以骑得安稳;你要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船才能行得稳。怎么转头就忘了呢!

就像所有看不得儿子被人指指点点的老爸一样,李世民挂不住面子,不惜护犊子,他一撂脸:权万纪这个混球,他怎么辅佐吴王的,真是罪该万死!

柳范一听,什么玩意?你这不是杀人犯不抓,抓卖刀的嘛!房玄龄天天在你耳朵边叨咕,都不能阻止你骑马四处浪,凭什么要求权万纪管得住吴王?

好嘛,本来想替儿子遮丑,结果连自己的脸都被亮出来,一巴掌五道杠!李世民气得甩袖而去。

想想也是,不给点教训,这孩子岂不要真的变“柴”了?于是李世民下旨,免李恪安州都督,夺三百户封邑。

一脚踩丢了三百户,李恪第一次深刻体会了“大米饭来之不易”。从此,他痛改前非,自觉接受权万纪的严格管束,把扭曲的身板扶正了。

按这个节奏,李恪应该可以把吃闲饭的福分,延长到六七十年不成问题,说不定成为大唐宗室的顶梁柱也未可知。可身为皇室子弟,跳不开莫名其妙的陷阱,李恪的麻烦不久到来。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小九李治替补上位。可是李世民越看软了吧唧的小九,心里越不放心:这小身板,能扛得起大唐吗?别搞成三世而亡。

夜深人静,李世民睡不着觉,把儿子们一个个拉出来排队,柴火柴火,都是柴火!哎,唯有小三李恪,怎么那么像我呢!

李世民“无事生非”,把李恪架上了刀山,他对长孙无忌说:小九太懦弱,恐怕守不住社稷,小三英果类我,我想改立他为太子,你觉得咋样?

长孙无忌心想,真把大唐当你自个儿家私产啦?他眼皮都不抬:不咋样!

李世民生气了:你这么说不就是因为李恪不是你外甥么?

长孙无忌回怼:太子仁孝,是守成之君,正合适,储君多重要,哪能变来变去?

李世民一时语塞,谁让自己当初被搞昏头,来不及细细考虑,如今木已成舟,再打碎了重建,想想都心碎。罢了罢了!

李世民轻拿轻放,不再提及此事。他唯一可做的就是,不断以严父的姿态,告诫李恪,要以历史上的贤王们为榜样,克己修德,做皇家的辅弼之才。

李恪大概也从来不知道,父亲竟然还有过立自己为太子的动议,他只知道,自己是庶子,除非嫡兄弟都废光了自己才有机会。所以,乖宝宝李恪始终谨遵父命,本本分分活着。

谁能料到,李家父子对这段插曲忘得光光,长孙无忌却永世不忘,甚至由此埋下了一粒毒种子——李恪对皇权有威胁,必须办掉。

李治即位后的第四年,震惊大唐的“房遗爱谋反案”爆发。这本来是一场,由高阳公主挑起的,房家兄弟内斗,跟李恪八竿子打不着。可是房遗爱为了自救,竟然胡乱攀扯李恪,说也参与了谋反。

李恪临刑前,痛斥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若宗社有灵,当见其 族灭!”言罢被白绫勒杀于狱中。

李恪的死,并没有让后人忘记他,反而让本该默默无闻的他名垂青史,人们提到李恪,情不自禁蹦出两个字眼:冤屈、可惜!

其实,翻开皇家子弟的自残历史,冤案比比皆是,为何李恪就那么令人揪心呢?

  • 一、李恪为人品行端正有治才

除了那一次踩踏庄稼外,李恪“浪子回头”,史书没有他的不良记录,相反对他一片赞扬。从李世民后来与李恪的书信中,明显看出他对李恪的亲昵感。

李恪不光品行好,还有造福乡梓的治世之才。据《文献通考》记载,李恪出任宋州刺史期间,“垂顾黎元”,把宋州治理得“境内肃然”。

在李恪一生中,李世民和权万纪的教导和辅佐起到了重要作用,可是如果李恪朽木不可雕,谁说他不会跟李佑等弟弟们一样,成为祸害国家的蛀虫?

  • 二、李恪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李世民想以李恪代李治,他还有一条没说出口的理由:李恪个人能力足够强,可以摆脱包括长孙无忌在内的门阀士族集团的控制。

长孙无忌的反对,也还有一条没说出口的理由:李恪一人占有李氏、杨氏两个皇族血统,他当皇帝,我还不得找地方凉快去?

李世民临终前的政治结构安排,其实并不是他想要的最理想状态,而是无奈之举。唐朝初年的基本政治形态,就是皇权对门阀集团的利用与打压,这是南北朝及隋以来,长期演化的结果。

包括李氏、杨氏、长孙氏在内,他们本身就是门阀集团一员,可是登上皇位的门阀家族,立刻因身份的变化,与其他门阀之间,走向对立局面,隋朝就是这么亡的。

李世民不得不对门阀集团施以温柔的手术刀,既要用又要打。所以,本质上他是不愿意看到长孙氏势力太强。可是李治做皇帝,就不得不需要护航人,其他门阀不可信,长孙氏好歹是李治的亲舅舅,别无依靠,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李恪就不一样,他除了是李唐子孙,还是隋炀帝的外孙,脚踏两大门阀家族。这个天然优势,李治不具备。加上李恪的能力和英武果决的性格,根本不需要依靠哪一个门阀家族,完全可以像他一样,玩弄门阀集团于鼓掌。

所以,他确实是比较理想的储君。也正因为如此,长孙无忌等门阀士族,打出“李恪登基就是隋朝阴魂复活”这样的奇谈怪论,坚决反对的背后理由。

除非李世民准备在他去世前,就有把握干掉门阀集团,否则他断然不能与门阀集团翻脸,只能立李治,靠长孙无忌保驾护航。而李恪,则成了李世民心有不甘,手足无措状态下的牺牲品!

  • 三、李治失唐的遗憾加重李恪的份量

有意思的是,小九其实并不像李世民认为的那样柔弱,他联合武则天等寒门士族,把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豪门士族集团,搞破产了!

只是为了治理豪门士族这个没落的魔头,李治无意中又释放了一个更厉害的大魔头——武则天!结果搞得李唐改武周。

虽然武则天最终把江山还给了李唐,但是后世的文人士族对此并不买账,他们把武周及武则天,一直当作帝制文化的反面典型,不遗余力地鞭挞。

由此后人不断设问:假如即位的是李恪呢?还会有李唐的这段屈辱史吗?

其实这个设问是无解的,正因为无解,他们才可以根据个人愿望,肆意在大脑里推演假设的结果。在“英果类我”、“垂顾黎元”和“更立太子”的基本印象中,人们不难把李恪,塑造成第二个李世民。

再加上李恪本人遭受的不白之冤,让人同情,让人扼腕叹息。一个虚幻中,最完美的形象跃然于脑海。

更多文章

  • 李恪才能真的很强吗,为什么后世有那么多人怀念他?

    历史解密编辑:凉觅凉人心标签:李恪,李世民,李承乾,长孙无忌,李治,皇位

    李恪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并且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爱,甚至是李世民还曾想废掉李治令立李恪为太子,只是可惜最后阻力太大,不但没有成功,反而成了李恪的催命符。唐太宗李世民是千古难得一见的明君,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得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十足的发展,“贞观之治”就是对他统治能力的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死前怒下诅咒,当时无人当回事,结果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恪,李世民,武则天,李治,皇位,自缢

    皇室之中时常会上演皇位争夺战,这是封建王朝时期不可避免的事情,而这种没有硝烟的战争却也异常的激烈和残酷,很多人都会因此丧命,而参与争夺的皇子,要么会被秘密处死,要么就是被软禁起来,一生不得志, 哪怕是那些无心争夺皇位的人也同样会遭到迫害,在这其中就有唐朝时期的吴王李恪,作为唐太宗李世民

  • 李恪并非太子,也非皇帝,能力强却惨遭冤枉,是众人怀念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李恪,皇帝,李世民,李治,长孙无忌,皇位,李恪(吴王),唐朝

    我国的封建时代持续了两千年,在这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经历了很多朝代更迭,很多位皇帝,很多个皇族变化。在这么多朝代中,有些朝代开辟了世界级的盛世,而有些则是昏庸无道,让很多百姓受苦。在前者中,人们不得不提的就是唐朝了。说起唐朝,那个时代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那时的欧洲还在黑暗的中世纪,那时的周

  • 李恪, 他是李世民的儿子, 杨广的外孙, 为何最后却会蒙冤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红霞谈财经标签:李治,杨广,隋朝,李世民,隋炀帝,唐太宗,书法家,长孙无忌,女皇武则天,李恪(吴王)

    在李世民众多的儿子当中,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李恪,微微有些特殊。李恪的特殊之处在于,他的生母杨氏,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对于李恪来说,唐高祖李渊是他爷爷,唐太宗李世民是他爹,而隋炀帝杨广,则是他的外祖父。这种特殊的关系,从李恪出生开始,就深刻影响了他的命运。公元619年,李恪生于长安。这一年,唐朝才刚刚

  • 从李恪的悲剧说起,聊聊给不会当爹的唐太宗李世民当娃有多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李治,李世民,李承乾,隋炀帝,唐太宗,书法家,国防政策,李恪(吴王),黄易小说人物

    开篇先自设一问——对于一名古代的皇帝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答案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它既不是开疆拓土、保境安民,也不是治国理政、开创治世,更不是提高警惕,防止野心家阴谋篡位。而是赶紧生儿子,最好是能生出一大堆儿子。九子夺嫡。皇帝生不出儿子肯定不行,儿子生多了更闹心因为自从夏朝开启了世袭君主制

  • 三本宫廷侯爵,如何玩转大唐?有权谋,且看蜀王李恪如何怼人。

    历史解密编辑:百味生活聊史标签:皇帝,突厥,宫廷,南唐,唐朝,李世民,长孙无忌,女皇武则天,李恪(吴王),五代十国君主列表

    第一本:《大唐之超级军火商》简介:八级钳工重生大唐,附带工具系统,且看主角如何玩转大唐。五四式、中正式、九二式重机枪、迫击炮、蒸汽大船、直升飞机应有尽有!李世民:安之啊,不如咱们?入坑指南:打发了另外两个下人回去通知。方二和柱子一起进了院子。那个看门的老张已经走了。不得不说,牙行的速度真快。前面刚交

  • 李恪:被推向风口浪尖,跌落神坛成牺牲品,英果类我?一把双刃剑

    历史解密编辑:历说观标签:李恪,李世民,李治,武则天,长孙无忌

    贞观十七年,国家太子已立,唐太宗却认为太子李治仁弱,难堪大用,不能担起国家重担,因此有了二次立储的提议。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英明神武的皇帝,太子已立,怎能轻言废弃。这其中的厉害关系他不会不知道。那么这个李恪究竟有怎样的才干,以至于让唐太宗有了改立其为太子的念头?既然皇帝有心,为何李恪最

  • 李世民担心太子李治软弱,本来准备让李恪顶替,可为何又反悔?

    历史解密编辑:伯爵灬焦点标签:李治,唐朝,李世民,李承乾,唐高宗,长孙无忌,女皇武则天,李恪(吴王)

    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从史书的记载上看,算是李世民的儿子中比较优秀的,但也并非绝对,至少,李世民的第四个儿子魏王李泰就不比他差多少。在太子李承乾谋反失败且被废为庶人后,李恪成为事实上的皇长子(李世民次子早夭),但在李世民选择新的皇位继承人时,却没有选择李恪,没有对这位优秀的儿子予以重视

  • 杨妃是隋炀帝之女,李恪为何不能做太子?只因杨妃的另一身份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杨妃,隋炀帝,李恪,李世民,李恪(吴王),唐朝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隋唐是一体的,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朝代,但无论是从血缘还是继承上来看,隋唐都是不可分割的。隋朝开国皇帝杨广的妻子文献皇后和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祖母元贞皇后是亲姐妹,她们都是独孤信的女儿。不过两人是同父异母,说起来,独孤信在古代史一个很强悍的存在,他自己的结局虽然算不上好,但他却生了三个皇

  •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被重臣陷害,临死前说出23字诅咒,令其灭族

    历史解密编辑:讲史事标签:李治,唐朝,李世民,李承乾,唐太宗,长孙无忌,长孙皇后,国防政策,李恪(吴王),黄易小说人物

    在中国历朝历代中,唐朝是一个繁荣昌盛的年代,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朝代。明宪宗对唐朝的评价如下:“三代以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间,莫若贞观之盛。”而贞观之治说的就是是唐朝初年,在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繁荣的局面。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