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恪被逼自缢而亡,死前怒下诅咒,当时无人当回事,后来字字应验

李恪被逼自缢而亡,死前怒下诅咒,当时无人当回事,后来字字应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阿乐聊文史 访问量:2842 更新时间:2023/12/8 4:06:43

古代封建社会的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成为了人们争相夺取的目标,即使到了后期有立嫡立长的规矩也免不了皇位的斗争。那个踏上皇位的人,手上没有鲜血,多少英明的君主,为了抢夺太子之位兄弟相残。

作为皇帝的儿子平庸一生不被待见,一生碌碌无为和普通人无异不甘心,锋芒太盛被人虎视眈眈可能命丧黄泉,有才能不争不抢也会别人猜忌疑心。

身为皇子这一生怎么会做到真正逍遥快活呢?李世民的三儿子李恪,为人稳定踏实、才华横溢,对皇位并无谋逆之心,却被扣上谋朝篡位的帽子,34岁一条白绫结束了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临死之前,李恪怒下诅咒,当时无人当回事,结果字字应验。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太子被废,李恪成为最佳人选

李恪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但是他的身份很特殊。李恪是隋炀帝女儿杨妃的儿子,外曾祖母是独孤伽罗,有着两大朝代血脉的李恪,身份高贵有帝王之气。

李恪从出生就得到了李世民的喜爱,作为他的第三个儿子年仅2岁就被封为长沙郡王,十岁被封为蜀王,将大唐重中之地益州交给他管辖。

益州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是唐朝最重要的经济命脉,李世民将益州分给李恪,意图可想而知。不过,因为当时李恪年纪小并没有到益州上任,只是有个官职,常年享受俸禄。

李世民对儿子的培养是下了功夫的,房玄龄、魏征、杜如晦都曾教导过李恪,后者也天资聪颖,在文学上可以做到出口成章,弓箭马术更为了得。

对抗突厥的战斗中,李恪曾单枪匹马将突厥的大部分士兵逼退,遇事沉着冷静使他成为李世民最喜爱的儿子。李世民曾经说“李恪英武类我”,意思是李世民说李恪的英勇果决和他一样,非常像他。

只是,李世民即使再宠爱李恪,也比不上对太子李承乾的喜爱。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自幼立为太子深受李世民的教导和宠爱,背后还有长孙无忌等人的支持。

李世民为他寻找了十几位师傅一直教导他,没想到李承乾在这种压迫下,变得叛逆、嚣张跋扈、目中无人。起初,不管犯了什么错李世民都不忍苛责,小惩大诫一番做做样子也就罢了,还放言说:太子肯定是不会被废的。

可是,一次意外的坠马,使得李承乾患有足疾,越来越自卑又自负。他害怕父亲的宠爱会消失,又仗着父亲的宠爱有恃无恐,最后居然胆大妄为到要弑弟逼宫。

在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下,李世民无法再保全他的太子地位,只能废太子,流放为庶人。太子被废朝堂上迎来新一轮洗牌,下一位太子在暗潮汹涌的官场中慢慢浮现。

李恪成为了李世民心中最满意的太子人选,他也曾有机会参与太子之争,李世民也曾有过立他为太子的想法,但也是这个想法为李恪引来了杀身之祸。

长孙无忌忌惮李恪欲杀之

话说,李承乾被废,新太子之争成为了朝堂焦点。李世民一开始非常中意魏王李泰,他为人聪明伶俐、做事细心周到、文武双全,太宗皇帝对他的宠爱只多不少。

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召见李泰,口头上答应立他为太子,李泰得知沾沾自喜,飘飘然不知所以,遇见李治居然出口恐吓:你和元昌交好,元昌已败,你恐怕要受到牵连了。

李治胆子小居然被吓哭了,愁眉苦脸的他被李世民看到,询问原因才知道是李泰所为。或许经历过兄弟相残事件,李世民最希望看到自己的儿子们可以好好相处,李泰的行为恰好碰到了他的逆鳞。

不仅如此,连废太子李承乾都控告李泰为人阴毒,才让他掉入被算计的圈套做出了大逆不道之事。李世民彻底没有了立李泰为太子的想法,这时长孙无忌推荐自己的亲外甥李治为太子,李世民便同意了。

不过,李世民后来又觉得李治为人软弱不堪重任,叫来长孙无忌商量,想要废李治立李恪。李世民为人一生精明,但这件事办得如此糊涂。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他怎么会允许李治被废呢?再者,李治是隋炀帝的外孙,作为推翻隋朝的臣子,长孙无忌等一干大臣又怎么会让李恪登基称帝呢?

长孙无忌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保住了李治的太子之位,同时对李恪产生了忌惮。他认为李恪一日不除,李治的太子位就岌岌可危,后来他终于等来了机会,对李恪斩草除根。

李恪被诬陷谋反,被逼自杀

李世民去世后,李治继位,可长孙无忌从未打消他对李恪的忌惮,忌惮他在朝中的美德。李治登基后,在政治上的表现比较软弱、能力不足,虽然已经登基可是朝堂不稳,李恪名声在外受到大臣敬仰。

长孙无忌不能让这么大的威胁存在,在他想尽办法除掉李恪的时候机会来了。公元653年,高阳公主和驸马密谋造反的事情败露,被押入大牢等候处置。

高阳公主为了跋扈、恃宠而骄,之前因与和尚辩机行苟且之事,已经臭名远扬。现在密谋造反更是罪加一等,哪里会有人为她求情呢,长孙无忌老奸巨猾,居然怂恿驸马说他们谋反是为了拥护李恪登基。

驸马为了能活下来,便答应了长孙无忌的要求,诬陷李恪造反。真是人从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李恪就这样被稀里糊涂的,被扣上了谋反的帽子。

欲哭无泪的他,连解释都是苍白的,驸马爷为了活命已经咬死了这件事,连翻身的机会都不给李恪。李恪怎能不知道,这是长孙无忌的阴谋,但是又无力为自己平反。

公元654年,李恪用一条白绫结束了自己年仅34岁的生命,李恪临死前仰天大喊:如果祖宗有灵,定要让长孙无忌全族灭亡。当时,人们都以为是他愤懑不平的胡言乱语,毕竟长孙家的势力那么大。

可是,多年后让人没想到的是,居然真的灵验了。长孙无忌在朝堂的势力引起李治的忌惮,一直想铲除这些老臣,自己把握朝堂的所有权力。

再加上,长孙无忌得罪了深受李治宠爱的武媚娘,他的下场就不会好过。后来,他自己估计想不到,自己的死也是因为被诬陷谋反,可谓是风水轮流转。

李治一开始只是将长孙无忌和其家人流放,不过,流放途中长孙无忌被逼自杀。长孙无忌死后,家产被抄家族被查,近支亲属全部被流放贬为庶人为奴为婢。

总的来说,李恪被称为史上最冤的皇子,明明无心皇位,只想做一个闲散亲王,却无故被扣上谋反的罪名,含冤而死。李恪儿子被流放,他将这样的下场诅咒长孙无忌,预言成真。

后来,武则天为李恪平反,还李恪清白,让他在黄泉路上走得安详。对于李恪,你有什么看法呢?

更多文章

  • 李世民之后,李承乾、李泰、李恪与李治,谁的能力更适合做储君?

    历史解密编辑:盗夢影剧馆标签:李世民,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

    李世民作为众所周知的贤君明主,其继位者也被寄予厚望。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李世民能开创贞观之治已是实属不易。但是,以唐朝当时的发展趋势,若有明君把舵,更进一步并非难事。那么,若论个人能力,李承乾、李泰、李恪与李治谁更有资格继承大统呢?李承乾,年少时颇有治世之才,但后期耽于美色,行事不端。作为李世民的嫡

  • 李恪是谁?为什么会被真么多人怀念

    历史解密编辑:队友是羊标签:李恪,李世民,李贽,李克,唐太宗李世民,长孙无忌

    武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太宗称他为“像我一样的英雄”,他是太宗最信任的儿子,李恪本人也很有才华。他善于挑选人才和征求意见。他在自己的封地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未能成为唐太宗的继承人,仅仅34年就去世了。为什么人们会想念他几千年呢? 李恪出身于贵族家庭,但他也很特别。他的母亲是杨,隋朝皇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死前怒下诅咒,当时无人问津,结果全都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李恪,李世民,李治,长孙无忌,死前,自缢

    常言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给孩子的爱不求回报、不带目的,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人们总说天下没有哪个父母不爱孩子,这样的感情放在皇家就有些奢侈,和权力相比亲情根本不算什么。各朝各代几乎都有皇子争权夺利的事件,我国唐朝时期就有这样一段故事,皇

  • 李恪34岁被逼自缢,死前怒下诅咒,当时没人当回事,结果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李恪,李世民,长孙无忌,李治,李承乾,皇帝,皇位,李恪(吴王),唐朝

    细数一下历史上那些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立储之事上表现得犹豫不决,完全没有一点英明神武的样子。例如汉武帝、康熙等人,他们都称得上是“千古一帝”,文治武功冠绝一时。可是在册立储君之事上,他们同样表现得犹犹豫豫,最终受伤的反而是皇室子孙,使人丁本来就不兴旺的皇室雪上加霜。在这一

  • 唐朝时,李世民之所以没让李恪继位,只是因为他外公是隋炀帝吗

    历史解密编辑:彦祖普法标签:李世民,李恪,隋炀帝,李承乾,长孙无忌

    李世民经玄武门之变,黄袍加身登上皇位,立刻立了八岁的皇长子李承乾为皇太子,但后来因为李承乾勾结侯君集等人准备再演一出玄武门,事情败露后被充军西南。李世民再次册立的太子是皇九子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在立李治不久后,李世民曾经因为李治的性格怯懦,而动过换他的心思,李世民打算换谁呢,打算换皇三子李恪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临死前怒下诅咒,无人当回事,最后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李恪,李世民,李承乾,长孙无忌,李治,武则天

    《旧唐书》曾言:“无忌、遂良衔不协之素,致千载之冤。”贞观年间,虽皇子李恪才华出众,深得太宗喜爱。然政治动乱中,李恪却因长孙无忌含冤而死,留下莫大遗憾。在中国社会千年封建历史中,曾出现许多不同的朝代,而在众多朝代中,唐朝可谓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盛唐背景下,我国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新的巅峰,基于唐朝英明君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死前发出恶毒诅咒,6年后全部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小哈哈说历史标签:自缢,李治,唐朝,李世民,李承乾,长孙无忌,女皇武则天,李恪(吴王)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杨氏是隋炀帝的女儿,也因为如此,让李恪在众皇子中显得格外特殊。李世民对李恪格外宠爱,他不满2岁就被封为长沙郡王,8岁被封为汉王。有如此恩宠的李恪,却在34岁时被迫自缢身亡,临死前他发出恶毒诅咒,6年后全部应验。李世民曾夸赞李恪像极了年轻时候的自己,在太子李承乾谋反失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 死前怒下诅咒 当时无人在意 6年后全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数字三农标签:李治,死前,自缢,唐朝,李世民,长孙无忌,女皇武则天,李恪(吴王)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这句话是我国伟大领袖对另一位历史伟人 唐太宗李世民 做出的一句评语,其中表现出了对李世民立太子选择的不认同,以及对皇子李恪的肯定。李世民因听取长孙无忌的观点,而放弃立皇子李恪为太子的想法,这样的选择是十分可惜的。称赞李恪

  • 李世民的儿子那么多,为何世人唯独看好李恪?难道他能力很强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李世民,李恪,长孙无忌,皇位,武则天,李治

    众所周知,曾经身为帝王的李世民这辈子有很多个儿子。但相较于他的其他几个儿子而言,似乎李恪在民间的口碑更好一些。虽然李恪的结局较为悲惨,但是很多人每每提及他的时候,都会忍不住流露出惋惜的神情来。因为这些人非常看好李恪,甚至觉得李世民本该将皇位传给他这个儿子的。那么,李世民的儿子那么多,为何世人唯独看好

  • 李恪被逼自缢,诅咒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美好的甜瓜标签:李恪,李世民,李治,长孙无忌,皇帝,武则天,隋炀帝,李恪(吴王),唐朝

    我们总是羡慕王侯将相家的富贵人生,并且常常幻想王侯将相的生活,认为他们拥有如此多的财富和如此强大的权力一定可以过得十分幸福。事实上,权力越大也意味着责任越大,王侯将相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意味着他们往往也要承担着普通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和责任。而且更为可悲的是,普通人所能享受的平凡的幸福,与家人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