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之后,李承乾、李泰、李恪与李治,谁的能力更适合做储君?

李世民之后,李承乾、李泰、李恪与李治,谁的能力更适合做储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盗夢影剧馆 访问量:144 更新时间:2024/2/12 3:04:17

李世民作为众所周知的贤君明主,其继位者也被寄予厚望。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李世民能开创贞观之治已是实属不易。但是,以唐朝当时的发展趋势,若有明君把舵,更进一步并非难事。那么,若论个人能力,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谁更有资格继承大统呢?

李承乾,年少时颇有治世之才,但后期耽于美色,行事不端。作为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自出生时便被寄予总领乾坤的厚望。李世民将李承乾视为储君,有意锻炼其政治能力。杜如晦病重之时,李世民便派李承乾去慰问。李渊病逝时,李承乾暂摄朝政,将国事处理得井井有条。此时的李承乾已经展现出他经国安邦的才能。但是,李承乾身患足疾后,性情大变,开始蓄养男宠。此男宠被李世民杀死后,李承乾为他立碑,还时常为他哭泣。有师长责备李承乾时,他还派出杀手前去刺杀。李承乾耽于美色,又心胸狭隘,已经不适合作为储君。

李泰,才华横溢,有称帝之心,却无帝王城府。李泰乃是长孙皇后的次子,他自小聪颖,因而备受李世民宠爱。他虽然在文学艺术方面颇有建树,却实在没有心机。李承乾刚刚因为逼宫被废,李泰就迫不及待去向李世民讨要太子之位。李泰许诺,百年以后,会杀死自己儿子让皇弟李治继位。但这般杀子传弟的谎言很快被褚遂良戳穿,李世民也深知此事不可能,没有让他如愿。李泰有争夺皇位之心,却不知道韬光养晦,无帝王城府。

李恪,善于察纳雅言,又有政治实践,颇有明君风范。李恪虽然不是最受宠爱的皇子,却曾被李世民亲口称赞“英果类我”。李恪曾酷爱游猎而毁坏农田,被御史所弹劾后罢官。但是李恪并未怀恨在心,反而对权万纪这类直言劝谏的臣子十分敬畏,愿意察纳雅言。除此之外,李恪曾出镇宋州,选贤举能,将宋州治理得很好。仅就这两点而言,李恪确实拥有继承大统的资格。李世民也曾考虑过让他继位,但长孙无忌力挺外甥李治,此事最终作罢。

李治,宽厚仁爱,颇有才能,是守成之君,却无进取之心,太优柔寡断。李治继位后,虽然创造了“永徽之治”,但也只不过是延续李世民所制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他唯一一次乾纲独断便是在立武则天为后这件事上,除此之外,行事都颇有些优柔寡断。李治因为头晕目眩而影响处理政事,武则天慢慢把控朝堂。李治察觉此事后,有废后之心,但被武则天所知晓。武则天一番哭诉便让李治收回此心,连为他做废后诏书的上官仪也被族诛。仁爱无疑是人君获得支持的重要原因,但是太过仁爱反而走向了优柔寡断和举棋不定,这是为人君主的大忌。

李世民四子虽然各有优势,但文治武功皆不如李世民。相较之下,其实李恪在治世方面要更胜一筹。只是李世民作为贤父,总想保全众皇子的性命,加之长孙无忌力荐,仁厚的李治便被推上了皇位。

标签: 李世民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

更多文章

  • 李恪是谁?为什么会被真么多人怀念

    历史解密编辑:队友是羊标签:李恪,李世民,李贽,李克,唐太宗李世民,长孙无忌

    武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太宗称他为“像我一样的英雄”,他是太宗最信任的儿子,李恪本人也很有才华。他善于挑选人才和征求意见。他在自己的封地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未能成为唐太宗的继承人,仅仅34年就去世了。为什么人们会想念他几千年呢? 李恪出身于贵族家庭,但他也很特别。他的母亲是杨,隋朝皇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死前怒下诅咒,当时无人问津,结果全都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李恪,李世民,李治,长孙无忌,死前,自缢

    常言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给孩子的爱不求回报、不带目的,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人们总说天下没有哪个父母不爱孩子,这样的感情放在皇家就有些奢侈,和权力相比亲情根本不算什么。各朝各代几乎都有皇子争权夺利的事件,我国唐朝时期就有这样一段故事,皇

  • 李恪34岁被逼自缢,死前怒下诅咒,当时没人当回事,结果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李恪,李世民,长孙无忌,李治,李承乾,皇帝,皇位,李恪(吴王),唐朝

    细数一下历史上那些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立储之事上表现得犹豫不决,完全没有一点英明神武的样子。例如汉武帝、康熙等人,他们都称得上是“千古一帝”,文治武功冠绝一时。可是在册立储君之事上,他们同样表现得犹犹豫豫,最终受伤的反而是皇室子孙,使人丁本来就不兴旺的皇室雪上加霜。在这一

  • 唐朝时,李世民之所以没让李恪继位,只是因为他外公是隋炀帝吗

    历史解密编辑:彦祖普法标签:李世民,李恪,隋炀帝,李承乾,长孙无忌

    李世民经玄武门之变,黄袍加身登上皇位,立刻立了八岁的皇长子李承乾为皇太子,但后来因为李承乾勾结侯君集等人准备再演一出玄武门,事情败露后被充军西南。李世民再次册立的太子是皇九子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在立李治不久后,李世民曾经因为李治的性格怯懦,而动过换他的心思,李世民打算换谁呢,打算换皇三子李恪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临死前怒下诅咒,无人当回事,最后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李恪,李世民,李承乾,长孙无忌,李治,武则天

    《旧唐书》曾言:“无忌、遂良衔不协之素,致千载之冤。”贞观年间,虽皇子李恪才华出众,深得太宗喜爱。然政治动乱中,李恪却因长孙无忌含冤而死,留下莫大遗憾。在中国社会千年封建历史中,曾出现许多不同的朝代,而在众多朝代中,唐朝可谓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盛唐背景下,我国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新的巅峰,基于唐朝英明君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死前发出恶毒诅咒,6年后全部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小哈哈说历史标签:自缢,李治,唐朝,李世民,李承乾,长孙无忌,女皇武则天,李恪(吴王)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杨氏是隋炀帝的女儿,也因为如此,让李恪在众皇子中显得格外特殊。李世民对李恪格外宠爱,他不满2岁就被封为长沙郡王,8岁被封为汉王。有如此恩宠的李恪,却在34岁时被迫自缢身亡,临死前他发出恶毒诅咒,6年后全部应验。李世民曾夸赞李恪像极了年轻时候的自己,在太子李承乾谋反失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 死前怒下诅咒 当时无人在意 6年后全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数字三农标签:李治,死前,自缢,唐朝,李世民,长孙无忌,女皇武则天,李恪(吴王)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这句话是我国伟大领袖对另一位历史伟人 唐太宗李世民 做出的一句评语,其中表现出了对李世民立太子选择的不认同,以及对皇子李恪的肯定。李世民因听取长孙无忌的观点,而放弃立皇子李恪为太子的想法,这样的选择是十分可惜的。称赞李恪

  • 李世民的儿子那么多,为何世人唯独看好李恪?难道他能力很强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李世民,李恪,长孙无忌,皇位,武则天,李治

    众所周知,曾经身为帝王的李世民这辈子有很多个儿子。但相较于他的其他几个儿子而言,似乎李恪在民间的口碑更好一些。虽然李恪的结局较为悲惨,但是很多人每每提及他的时候,都会忍不住流露出惋惜的神情来。因为这些人非常看好李恪,甚至觉得李世民本该将皇位传给他这个儿子的。那么,李世民的儿子那么多,为何世人唯独看好

  • 李恪被逼自缢,诅咒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美好的甜瓜标签:李恪,李世民,李治,长孙无忌,皇帝,武则天,隋炀帝,李恪(吴王),唐朝

    我们总是羡慕王侯将相家的富贵人生,并且常常幻想王侯将相的生活,认为他们拥有如此多的财富和如此强大的权力一定可以过得十分幸福。事实上,权力越大也意味着责任越大,王侯将相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意味着他们往往也要承担着普通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和责任。而且更为可悲的是,普通人所能享受的平凡的幸福,与家人和谐共处

  •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到底有多强?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有人怀念他?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世民,李恪,李承乾,长孙无忌,李治,长孙皇后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这句话出自李世民赐予臣下的一首诗,意思是只有在动荡时局的磨练中才能够识别出谁是可靠的人才。不过世间万事,总是说比做容易,如果李世民能够像他诗里说的那样轻易地识别出人才,也不会在挑选皇储之时犹豫不决了。人们都知道李世民最终选择的皇位继承人是九子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