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一页纸,翻过去就是别人波澜壮阔的的一辈子。”不免在心中感叹,以吾生观天地,吾生一浮游。
历史人物总是不断更替,有人被埋没在长河里,沦为尘埃。但有这样一个人,在历史上并没有多出名,甚至提起他,你可能都想不到与他对应的事件,他就是李世民的儿子李恪,那么他到底有多强,为何这千百年间,总有无数的人在怀念着他,接下来请跟随小编,一起开启那段深埋在漫漫历史星河的故事。
李恪,生于武德二年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杨妃,也就是隋炀帝的女儿,他便成了拥有隋唐两国尊贵皇室血统的皇家子嗣,在整个历史时期里这样的出身都是少见的,因此自出生起,李恪的一生就注定不平凡。
“恪”一字代表着:谨慎恭敬,李恪也人如其名,没有其他皇子的嚣张跋扈,他的身上多了一分低调与勤奋。李恪天资聪慧,无论是诗书还是武功他总能轻松地掌握并且下功夫练习。
据史料记载,李恪曾经单枪匹马平定战乱英勇无双是不可多得的武将,在外貌上,据唐朝的史书记载,为官的第一大要求是“身”,也就是相貌一定要端正,由此可见李恪的在外条件也是出众的一方。
这时的李恪可以算得上真正的天选之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自然深得李世民的喜爱。李世民为有这样的儿子而感到骄傲曾与部下说:李恪有我年轻的风范。而后他为李恪封了蜀王一职,彼时的李恪也不过十岁。
贞观七年,李恪任职齐州都督,前往齐州赴任,儿子不在身边李世民分外想念,常常与身边的人说起儿子的优秀,谈话间李世民不像高高在上的君主,只是一个想念儿子,又替他担心的老父亲,但是家与国不能兼并,该任职还是要任职的,李世民为此郁郁寡欢。
贞观十一年,李恪官拜安州刺史,只是这一次李恪没有继续扶摇直上,他遭受到了御史的弹劾,因此免去了安州刺史的职位,只不过身为皇帝的儿子,又是最为受宠的皇子,被免职也不过是做做样子,一年以后,李恪官复原职。
李恪继续做官之前,李世民亲笔写了诫子书,以此来劝解儿子,希望他能够克制欲望,勤于学习,日理万机的父亲为自己写下这样的书信,李恪感受了父亲殷切的期盼,他开始勤恳做官而安州也在他的管理下一切都朝着最好的方向在发展,百姓生活富裕,他也成为了百姓口口相传的好官,此时的他已经在处理政务上有了质的飞跃。
公元643年,李祐企图谋反,只不过他的准备欠缺更像是一场蛇吞象的笑话,李祐不仅害惨了自己更是将李承乾成功拖下水,爆出了李承乾企图谋反的计划,李世民的皇位那可是在玄武门之变当中,弑兄杀弟,逼父逼君而得来的,他自然不允许自己的太子有这样的心思。就这样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被废除。
太子之位空了出来,自然要有人去补位,李世民在李恪和李治两个儿子身上犯了难,最后他决定让更有自己当年风范的李恪做太子,只可惜尽管李治再懦弱无能,他背后的靠山实在过硬,李治背后的支持者是长孙皇后和第一功臣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更是以李恪身上有前朝血脉为由极力阻止李恪登太子之位。
就这样仅仅是一步之遥,李恪一个无论任何方面都在李治之上的人,无缘了太子之位,这件事也成为了后期李恪惨死的缘由。
能被李世民有意立为储君,足以见得李恪的王者之气,尽管他没有逆反之心,但是也成为了长孙无忌的眼中钉肉中刺,加上李治继位后不断的给李恪升官这更让长孙无忌铲除李恪的心愿愈加强烈。
公元前653年,在轰动一时的高阳公主被非礼的案件中,房遗直被列为主犯,家族的人为了救房遗直听信长孙无忌的安排集体指认李恪有谋反之心,尽管唐高宗并不相信李恪意图谋反,耐不住长孙无忌和群臣怂恿,逼得唐高宗处死了李恪。
李恪是很优秀,很贤能的皇子,可是他的母亲是大隋朝的公主,他身上流着大隋朝的血,这样的血让李唐忌惮,恐惧,因此这位无辜的蜀王,一生丰功伟绩至死衷心耿耿却成为了皇权争斗的牺牲品,只落得34岁惨死的下场。
李恪在死前怒骂长孙无忌的专权,并诅咒长孙无忌日后必遭灭族之灾,李恪死后他的儿子们都被流放到了岭南。
只是天道好轮回,长孙无忌的结局似乎验证了李恪的话。摆平了李恪这个有杨氏血统的人,又来了一个杨氏血统之人,武皇后称帝之时,与朝中的大臣一举掀翻了长孙无忌的势力,最终长孙无忌也落得自缢的下场。
李恪死后后南唐皇帝李弁将李恪视作为“义祖”,让当时的群众对李恪的印象越来越深;我们敬爱的伟人也曾经评价过李恪是个英才,对于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时至今日,影视剧中对李恪人物形象的展示,也从来都是正面的英勇的设定,足以见得李恪在人们心中极高的地位。
“远则垂芳万古,近则启圣千龄”。李恪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仍有人为这位最像李世民的皇子抱不平,不少人认为,李治自身就是个“冷门人物”,如果当时是李恪继位,就不会发生后面的事情,大唐王朝的生命也会得以延长……
那么对此你怎么看待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