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唐名将高仙芝,为何被称为“山地之王”?他有绝招让唐军飞起来

大唐名将高仙芝,为何被称为“山地之王”?他有绝招让唐军飞起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金佳宇聊娱乐 访问量:1575 更新时间:2023/12/26 12:37:11

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的远征小勃律之战,至今依然存在谜团。

人们实在无法理解,这支2万人的大军,是如何翻越帕米尔高原,在兴都库什雪山、激流中跋涉800里?又是如何在生理极限状态下爆发出超强的战斗力?

有人说,即便现代最专业的登山队也做不到,除非唐军长了翅膀,所以高仙芝做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

也有人说,拿破仑后来复制了高仙芝。但反对者又说,阿尔卑斯山的海拔远远比不上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他的装备也远好于高仙芝,因此高仙芝就是独一无二的“山地之王”。

小勃律之战是如何爆发的?高仙芝究竟是如何率领这支远征军创下奇迹的呢?

小勃律在今天的巴控克什米尔吉尔吉特地区,是吐蕃从西边进入西域(新疆)的唯一通道,因此它也被称为“唐之西门”。

吐蕃为了控制西域、联合中亚势力对付大唐,就必须降服小勃律。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不顾唐玄宗的警告,攻破了小勃律。从此小勃律被迫臣服于吐蕃,周边的二十余国见风使舵,也同时中断了对大唐的臣属关系,大唐的西大门洞开。

为了修补这个漏洞,唐玄宗数次下令远征小勃律,但碍于恶劣的地理环境,大军全都半途而废,唐玄宗一怒之下接连撤换了三任安西节度使。

天宝六载,在夫蒙灵察的举荐下,时任安西节度副使的高仙芝接过了小勃律这块烫手的山芋。

☞分兵三路策略,节粮又提速

唐军一万人从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一路途经拨换城、握瑟德,一个月后抵达疏勒重镇。

在此稍作休整后,大军经过二十余天的跋涉,翻过了喀什昆仑山,抵达葱岭守捉城。在这里,唐军进行了第一次分兵,疏勒守捉使赵崇玼率一军,沿山谷从北谷道进军。

剩余大军又经过二十多天的艰苦跋涉,翻过帕米尔高原,抵达阿姆河流域的播密川。在这里,护密国国王率其部众加入远征军,并在拨换守捉使贾崇瓘的率领下,分军沿赤佛道挺进。

高仙芝率剩余的兵马,在高原上又跋涉二十余天,抵达喷赤河流域的特勒满川,在这里,识匿国国王又率领本部人马加入。

至此,唐军由出发时的一万人增加到两万人,分北路、西路和中路三部人马分头前进,在约定的时间同时抵达连云堡。

问题来了,高仙芝为何要分兵?这就要谈到军队后勤补给问题。

这一路唐军只行进了800里,时间却用了两个多月,平均每天才十几里路。两万大军如果都在高原上跋涉,两个月多月的时间,那得多大的一个后勤供应负担?

分兵的好处就是,只有一少部分人在高原上行军,携带的后勤物资不需要太多,速度也快了。而北路和西路人马虽然走了弯路,但他们可以通过沿途臣属国家的帮助解决供应问题。

那么,为什么不全都走西路或者北路呢?因为山道狭窄,挤在一起影响行军速度,也不利于军事行动的保密性。

可见,在行动之前,高仙芝是做了细致的工作,分兵就是唐军“飞起来”的第一招。

☞巧渡婆勒川、强攻连云堡

连云堡是个交通要道,它修建在一座山峰上,三面都是悬崖峭壁,只有北面是一块开阔的平地。要想攻克连云堡,北面是唯一的攻击路线,但涛涛的婆勒川大河就横亘在它的面前。

因为要翻越雪山之巅,因此高仙芝选择了夏季。但夏季又是雪水融化的季节,婆勒川河水暴涨,川流汹涌,想横渡过去谈何容易?

镇守连云堡的是一千多吐蕃兵,南边十五里处还驻扎着八九千人,与连云堡形成呼应之势。如果唐军选择强渡婆勒川,吐蕃人一定会半渡而击。

估计吐蕃人也等着看笑话:你们不是长翅膀了吗?飞呀!

可就在一个凌晨时分,唐军真的飞过了婆勒川,他们发出震天的吼叫声,提着寒光闪闪的陌刀从山下蜂拥而上。

吐蕃人懵了?唐军连衣服、鞋都没湿,他们是怎么过河的?真的长翅膀了?

当然不是。原来高仙芝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婆勒川也不是总是河水暴涨,当气温下降,雪水融化变慢时,水位就迅速降低。尤其是夜间气温骤降,婆勒川像个温顺的小姑娘。

于是,唐军就利用寅时这个宝贵的时间窗口,快速渡过了婆勒川。当然,史书说唐军“人不湿旗,马不湿鞯”肯定是夸张了。

吐蕃人的轻敌大意,给高仙芝送上了一份厚礼。

渡河才是第一步,拿下连云堡才是最艰难的任务。为了赶在吐蕃增援之前拿下连云堡,高仙芝祭出了法宝:大唐陌刀队。

他给陌刀将李嗣业和田珍下了死命令:中午前拿下连云堡,否则提头来见。

李和田皆非等闲之辈,后来都成了一代名将,由他们攻坚克难事情就变得简单了。二人率领敢死队,冒着滚木礌石仰攻,斩敌五千余,俘虏一千人,顺利地拔下了连云堡。

至于唐军的伤亡,应该也不会小,识匿国国王就牺牲在了这场战斗中。

☞置之死地而生,翻越坦驹岭冰川

鏖战刚一结束,高仙芝立刻下令继续前行,目标坦驹岭。

这下军营炸锅了,大伙儿跋涉了两个多月,又刚刚激战一上午,这会儿气还没匀顺了,就又要出发,大哥,高原缺氧哎。

尤其是负责监军的太监边令诚,说什么也不肯走了。咱家是来看住你的,不是来送命的,坦驹岭整个就是一座冰山,跟你送死去啊?

高仙芝无奈,只好留下一支3000人的老弱,负责伺候边大爷,剩余人马一刻不得停歇,即刻动身,理由是不能给吐蕃增援的时间。

又是三天的艰难翻山越岭,终于抵达坦驹岭,众人浑身直冒凉气:坦驹岭全场40里,海拔4688米,山两侧是20多里长的冰川地带。其上冰川林立,如利刃般指向天空。冰崖似墙,裂缝如网,稍不小心,不是摔死就是埋进冰缝。

上山难,下山更难,根本刹不住脚步,山脚下就是敌人的大营,人家只需要张网以待就行了。

这不让人送死吗?没法打了,士兵们差点哗变。

高仙芝大骂,你们以为本使是莽汉?昨天来了二十多个胡人都看见了吧?那是阿弩越人派来的使者,他们已经决定归降我大唐了,就在那边山脚下等着咱们呢?翻过去吃烤羊肉……

原来是这么回事!士兵们在羊肉香的诱惑下精神抖擞地上路了,他们哪里知道,那二十多人是高仙芝的群众演员,所谓羊肉就是“望梅止渴”。

高仙芝没有别的办法,必须抢时间,否则等吐蕃的增援一道,几个月的努力就全部泡汤了。越过坦驹岭,士兵们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唯有杀出一条血路,这叫置之于死地而生。

☞运气爆棚,阿弩越来降、切断娑夷桥

当唐军越过坦驹岭时,让高仙芝瞠目结舌的一幕发生了:阿弩越人真的就投降了!

真是想什么来什么,高仙芝的运气好到爆棚。假如阿弩越人拼命抵抗,即便唐军赢了,必然会影响下一步的行动——切断吐蕃增援。

唐军一万多人对付小勃律绰绰有余,但唐军的对手其实不是小勃律,而是吐蕃。以吐蕃的实力,增援几万人不成问题,到那时,唐军纵使三头六臂也很难抵御。

时间就是生命,高仙芝立刻派部下率一队人马直奔娑夷河。那里有一座藤桥,是小勃律连接吐蕃的唯一通道。唐军飞奔过去,直接将它毁了。

当天傍晚时分,吐蕃增援的部队就来了,他们望着断桥唉声叹气了很长时间,只好悻悻而归。

☞瓮中捉鳖,小勃律王投降

高仙芝包围了小勃律都城,他一面用唐玄宗的名义招抚降众,一面将亲吐蕃的死硬分子六七人处死,又令人到山里追捕已经逃逸的小勃律国王苏失利之和吐蕃公主。

小勃律是个弹丸之国,苏失利之很快就被逮捕了。高仙芝没有太为难他,而是将他和王后一起送到了长安。

战后,唐军在这里设立了“归仁军”,协助小勃律镇守,堵死了吐蕃人西进的道路。周边那二十余国见势不妙,立刻再次表示归顺。

至此,高仙芝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大唐帝国因这次军事行动再次威震中亚,高仙芝也一跃成了大唐最闪耀的将星之一。

只是,后人根据史料还原的战争过程依然不能全面呈现原貌,比如唐军没有登山工具,他们是如何翻越坦驹岭的?那么长时间的高原行军,他们是如何克服高原反应的?

两年后,高仙芝再次翻越帕米尔高原,俘虏了朅师国国王勃特没和吐蕃酋长,又攻破石国,俘虏国王。

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让吐蕃人和大食帝国都很吃惊,他们给高仙芝起了一个尊号——山地之王。

其实高仙芝何止是“山地之王”,他简直就是大唐帝国的“西域之王”。在任期间,他将大唐势力远远地伸进了中亚腹地,拓地千里。

有人做过一个统计,从长安出发,到达大唐最西边,行程足足1.2万里!

高仙芝能有展现个人才华的舞台,跟两个人有关,一是时任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另一个人大家可能想不到——边令诚。

夫蒙灵察是最早发现高仙芝的才华,并且一路提拔他的贵人。

但小勃律之战后,高仙芝犯了一个错,他越过夫蒙灵察直接向唐玄宗报捷了。夫蒙灵察非常生气,他大骂高仙芝是“高丽奴”(高仙芝是高句丽人)。

边令诚仗义执言,偷摸给唐玄宗上了一道密奏:如果高仙芝被夫蒙灵察逼死了,以后谁还会为国效力呢?

因为边令诚的建议,唐玄宗撤了夫蒙灵察,让高仙芝替代了他,这才有了高仙芝后来的“西域之王”成就。

然而谁有能想到,九年后,边令诚又成了害死高仙芝的奸贼!

标签: 唐军大军唐朝高仙芝唐玄宗小勃律

更多文章

  • 高仙芝:盛唐帝国双壁,纵横西域,如何代表大唐对决阿拉伯文明?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高仙芝,唐军,小勃律,西域

    公元751年,唐朝天宝十年,盛夏。这一年,就在今天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市一带,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参与的双方,分别是唐朝和阿拉伯帝国,而且这场战争发生的时候,双方都正处于鼎盛时期。这场战争,后世史称怛罗斯之战。据史书记载,在这场战争当中,唐朝至少出动了超过两万西域精锐,而阿拉伯帝国方面,则是

  • 高仙芝、封常清威震西域,安史之乱为何被唐玄宗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高仙芝,唐玄宗,安禄山,节度使,封常清,安史之乱,唐朝,国防政策

    640年,唐朝大将侯君集率军灭掉高昌,同年九月,唐太宗在此地设置安西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地区的最高军政机构。此后的百余年间,许多精兵猛将被派到西域地区,他们征战沙场,为唐朝边疆的安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唐玄宗时期的高仙芝、封常清就是威震西域的名将,可是两人却被唐玄宗处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一、唐朝名将高

  • 20万惨胜2万,怛罗斯一役,牛逼的高仙芝断了阿拉伯帝国东征念头

    历史解密编辑:意国倾城标签:唐军,军队,唐朝,高仙芝,怛罗斯,阿拉伯帝国

    唐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朝代之一,不论是军事,还是科技文化方面,在当时的世界史上,都是神一般的存在!唐玄宗天宝十年,也就是公元751年,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也可以说是,东西方两大帝国的火花碰撞。在当时的西方,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阿拉伯帝国,与一支唐朝的边防军不期而遇,原因其实很简单,两大

  • 大唐骑兵血战阿拉伯:高仙芝身败名裂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曼陀罗讲电影标签:大军,唐朝,高仙芝,唐玄宗,节度使,阿拉伯,大唐骑兵

    大唐帝国最为强盛的唐玄宗天宝年间,大唐在军事上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但是在对外作战当中,大唐骑兵曾经在中亚和阿拉伯骑兵作战,并遭受到一次惨败,这场仗也是高仙芝的身败名裂之战,从此之后高仙芝到死也没有什么胜仗了。这就是怛罗斯之战,唐玄宗并未对此战有太大重视,但从此唐朝势力在中亚大大下降,并随着安史之乱的

  • 从李靖、李勣到苏定方、高仙芝,为何大唐的灭国名将会层出不穷?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李靖,李勣,苏定方,高仙芝,南唐,唐朝

    唐朝初期国家军事实力强大,将领个个身经百战。士兵们也因为得到新军制的鼓舞,士气高涨。在战争奖励机制的推动下,国家战争机器所向披靡,一往无前。大唐是世界一级秩序的缔造者,不管由它发动的战争带来的后果如何,它都不会面临指责,更加无惧别国复仇。大唐上层对待周边各国的态度,也变相鼓励了李靖、李勣、苏定方和高

  • 高仙芝:高句丽族名将,曾为大唐降服八十国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高仙芝,高句丽,唐军,突厥,苏定方,小勃律

    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大唐名将,高句丽族最善战的将军高仙芝,远征竭师国(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奇特拉尔一带,靠近阿富汗和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并灭其国。这个时候大唐帝国终于取得了对吐蕃帝国的完胜,大唐帝国迎来了最巅峰时刻。而高仙芝这个高句丽族的名将,也因此留名青史,成为了盛唐名将中,最不容忘记的一位名将

  • 福祸盛唐(二十)李隆基冤杀高仙芝和封常清,真实原因来自安禄山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唐玄宗,封常清,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

    面对长驱南下的安禄山叛军,沿途各州郡望风而降,唐朝在河北和中原的大量领土沦陷,这样的情况让朝廷上下感到非常震惊。为了应对战争的威胁,唐玄宗李隆基先后召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名将入朝,让他们组建军队,负责平定安禄山的叛乱。然而这些名将面对安禄山的叛军时却失去了往日的威风,他们屡战屡败,以至于潼关失守

  • 高仙芝:征服帕米尔高原的“山地之王”,可惜死于非命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高仙芝,帕米尔,唐军,安禄山,封常清,帕米尔高原,山地之王

    在历史的长河,出现了许多了不起的名将,像白起,韩信,霍去病,卫青,周亚夫,李靖,李勣等等,他们为各自的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名垂青史。今天,向大家介绍的那位虽然不如前面几位有名,可是他却创下了世界军事史上奇迹——他就是唐朝名将高仙芝。高仙芝何许人也?他原是高句丽人,自幼随父亲高舍鸡入唐。父亲高舍鸡是一

  • 被历史遗忘的怛罗斯之战:高仙芝精率锐唐军为何还是惨败阿拉伯?

    历史解密编辑:口说名人堂标签:唐军,突厥,石国,唐朝,高仙芝,怛罗斯,唐王朝,阿拉伯,罗斯之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在古代,中西其实是相对隔绝、独立发展的。直到汉代,我国才知道了古罗马的存在。而等到近代,航海技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我国和西方才有了直接的军事对抗。相信很多人都曾不止一次地假设过。如果历史上亚历山大的希腊

  • 高仙芝——为有牺牲多壮志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高仙芝,安禄山,安史之乱,吐蕃

    写了这么多期的刑天英雄,起笔之时万没想到,我会为一个外国人写成中国的英雄。但是高仙芝就是这样的人,他是高句丽人,无论从民族还是从国家,狭义上从历史角度不算是中国人。可是他却为中国做了那么多,准确说是为大唐奉献那么多。一句“刑天”,就是他一生概括。一、青年才俊高仙芝早年就跟着父亲来到大唐,那个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