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写在前面:
“大历年间骑竹马,几人得见会昌春。”,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享年75岁,是唐代比较高寿的诗人。
入仕后,白居易历侍顺宗、宪宗、穆宗、敬宗和文宗五位皇帝,配紫金鱼袋,穿紫色朝服,官至刑部侍郎,封冯翊县候,所以他自称“比类时流是幸人”。
大和九年(835年)九月,白居易改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六十四岁的他只领俸禄不任事,提前过上了悠闲的退休生活,幸运地躲过同年的“甘露之变”。
“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zheng变发生那天,白居易在洛阳独游香山寺,听闻消息感慨万千,作七律《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
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
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
顾索素琴应不暇,忆牵黄犬定难追。
麒麟作脯龙为醢,何似泥中曳尾龟。 ——唐 白居易《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
简译:
世事茫茫,福祸难料,当时离开京都长安,我像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似的。
事发那天,当我的老同僚们被宦官所害时,我独自一个人在香山上游览。
事发仓促,朝中的官员们遇害时,都来不及像嵇康那般弹一曲《广陵散》;
为求取功名利禄,留在朝中为官招致至杀身之祸,一定很后悔没及早抽身。
虽然身为朝中重臣,却惨遭宦官所害,还不如自甘平庸保全自己来得幸运。
赏析:
白居易九月抵达洛阳任上,十一月二十一甘露事变,有幸躲过一劫,消息传来,白居易感慨不已,遂写下此诗,既是为自己功成身退而庆幸,也是为朝堂的不幸遭遇而惋惜和哀叹。
“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首联写福祸难料,庆幸自己及早抽身,其实,贬官江州时,白居易就已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对仕途和官职已经不抱热切的期望了。
放逐江州的第二年秋天,白居易就在庐山的香炉峰下、遗爱寺旁,盖起了一幢草堂:三间屋子,两个卧房,四扇窗子,木椅床榻,屏风漆棋,他这位草堂主人,是准备终老于斯的。
并不是白居易有先知先觉的能力,而是他看透了官场的尔虞我诈,遭贬江州就是被人构陷所至,所以,他对自己的激流勇退才有了暗自庆幸之喜,躲开了风波,也避免了无妄之灾。
“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颔联写朝中的同僚老友惨遭不幸,自己因为远离朝堂,从而有幸躲过劫难,此诗后面有记载,事发当日白居易独自一人在香山观光游览。
“白首同归”典出西晋潘岳“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之诗,意年老白头时依然志趣相投,此诗指事发当日李训和王涯等四位宰相同时遇害,“青山独往”是说自己独自游香山。
“顾索素琴应不暇,忆牵黄犬定难追。”,颈联引用典故,说明事发突然,没有回旋的余地,从而进一步阐述自己及早脱身的幸运,以及对遇害的同僚老友给予深切的哀悼和同情。
嵇康是魏晋时竹林七贤之首,被司马昭所害,临刑前从容索琴抚《广陵散》,“牵黄犬”典出《史记 李斯列传》,秦相李斯被奸臣赵高所害,临刑前和其子论牵黄犬逐狡兔的心愿。
因为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没有早做防范和打算,朝堂才会被权宦把控,所以当危险来临时,就来不及及时避祸,至于那些简单而美好的愿望,自然就成了此生遥不可及的奢望了。
“麒麟作脯龙为醢,何似泥中曳尾龟。”,尾联用典,进一步写朝中君臣的不幸,和自己自甘贫贱全身而退的幸运,脯是干肉片,醢(hǎi)是鱼肉等所制成的酱,曳尾龟即泥中龟。
“麒麟”和“龙”均是比喻朝中君臣,即在“甘露之变”中遇害的李训、王涯等,曳尾龟是为保全自己在泥中生存的龟,暗指诗人自己,此典出自《庄子 秋水》。
写在后面:
唐代中后期,朝堂混乱,宦官擅权,从元和十五年(820年)唐宪宗被宦官所害,到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仇士良杀太子,20年间,共有五位皇帝惨遭宦官毒手。
彼时的大唐风雨飘摇,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党派倾轧、宦官弄权,再也不复昔日的繁荣昌盛,唐文宗即位后决心铲除宦官的势力,就联合宰相李训等策划“甘露之变。”
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唐文宗想以赏甘露为由诱杀仇士良,不料事情败漏,反被其所劫持,参与此事的宰相大臣等无一幸免于难,受株连者达一千多人。
彼时的白居易早已年过花甲,追求知足保和,厌倦官场争斗,洛阳是其人生的最后归宿,此后十年,他再未回过长安,与刘禹锡、裴度等一众老友诗酒唱和,安度流年。
有人说,白居易此诗是对“甘露之变”的幸灾乐祸,其实不然,彼时的唐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他纵然有济世之心,也难以扭转乾坤,更何况,寄身官场的他也屡受排挤。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既然不能改变现状,那为什么不远离是非之地呢?退守洛阳,收获幸运,平安终老,白居易算是中晚唐时少有的人间清醒。
参考文献:
刘昫:《白居易传》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