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贤后,她去世后入葬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非常想念她,于是就下旨特地在宫中建起层观,以能够随时登高远眺,每天遥望昭陵以解相思之苦。
李世民做事一向以刚毅果断著称,哪怕是对自己的哥哥和弟弟也不手软,很显然,他并不是一个多情的人,那么长孙皇后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能够获得李世民如此长久的深情呢?
1、将门之女
长孙皇后虽然贵为唐太宗朝的后宫之主,但是历史上却没有留下她的大名,只知道她小字“观音婢”。
长孙氏的父亲是隋朝名将长孙晟,长孙晟天性聪明,矫健过人,尤其善于骑射,隋文帝杨坚十分欣赏他,任命他为左勋卫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长孙晟的哥哥长孙炽曾经担任通道馆学士,专门研究道家学说,知识广博,见解独到,很善于识人。
长孙炽十分欣赏唐国公李渊的夫人窦氏,因为窦氏幼时做过的一件事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窦氏从小聪明伶俐,她的舅舅北周武帝宇文邕十分喜欢,就把她带进宫中亲自抚养。当时,周武帝为了取得突厥的支持,娶了突厥的阿史那公主为妻,将其立为皇后。阿史那皇后温柔贤淑,待人有礼,刚开始两个人的感情很好。后来,宇文邕担心阿史那皇后受母族力量牵制,会影响自己朝政稳定,所以就逐渐冷淡了阿史那皇后。
当时窦氏只有六、七岁,她知道这件事以后,就悄悄劝说舅舅说:“现在突厥还很强大,希望您控制自己的感情,以苍生为念,安抚好阿史那皇后,这样其他边患就不会造成更大的困扰。”
周武帝听了窦氏这番话以后,认为她说得很对,于是改变了对阿史那皇后的态度。
窦氏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见解,当时人们都传为美谈。
窦氏长大后嫁给李渊为妻,生下四子一女,次子就是李世民。
观音婢是长孙晟最小的女儿,她的婚事受到整个长孙家族的关注。长孙炽对长孙晟说:“窦氏这样优秀,她教育的子女一定也很出色,不如与唐国公家结亲。”
长孙晟听从了哥哥的建议,为女儿和李世民订下了婚约。
2、情投意合
长孙晟给女儿定下婚约后不久就去世了,隋炀帝对此深表哀悼,给长孙家的赐赠十分丰厚。
但是,无论隋炀帝的赐赠多么丰厚,长孙氏母女三人却并没有受到丝毫益处:因为观音婢的母亲高氏是长孙晟的继室,长孙晟刚一去世,观音婢母女三人就被她同父异母的哥哥送回了高氏的娘家。
高氏的父亲是扬州刺史高敬德,她的哥哥高士廉担任“治礼郎”的官职。
高士廉没有嫌弃回来投奔自己的妹妹一家三口,相反,他给予他们最体贴的照顾,不仅悉心抚养外甥长孙无忌和外甥女观音婢,还为他们做长远考虑。当高士廉知道观音婢和李世民有婚约之后,经过仔细考察李世民的人品和才华之后,于613年促成二人完婚。
婚后,长孙氏和李世民的感情很好,但是,这对年轻人很快就遭遇到了他们人生中极大的一次危机:当年五月,李世民的母亲窦氏在涿郡病逝,时年只有45岁;六月,长孙氏的舅舅高士廉因为受到好友牵连,被贬到遥远的岭南地区担任县级主簿。
来自双方家庭的变故使小夫妻二人更懂得互相支持的重要,在这段日子里,他们相濡以沫,感情因此更加深厚。
3、关键时刻的支持
公元618年,李渊即位,是为唐高祖。李世民被封为秦王,长孙氏为秦王妃。
李渊即位前,天下群雄纷争,局势混乱,他即位之后,立刻以关中为根据地,然后开始进军关东等地区,加快平定各方的速度。
在平定过程中,李世民立下赫赫战功,地位与威望逐渐引起太子李建成的不安与猜忌,在表面的亲近下,兄弟之间的争斗暗流涌动。
秦王妃长孙氏是李世民的贤内助,何尝不清楚此时个人举动的重要作用?她很好地扮演了“贤惠儿媳”的角色,不仅对唐高祖李渊非常恭顺,对李渊的众多妃嫔也都十分恭敬有礼,从李渊的后宫获得秦王所需要的力量支持。
及至玄武门事发,李世民带领将士们准备投入战斗之时,长孙氏亲临阵前,对即将展开厮杀的将士们勉励一番。
长孙氏从小就读书很多,富有学识,她的一番话让忧惧不定的将士们十分感动,因此斗志昂扬。
玄武一战定乾坤。
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长孙氏被册立为皇后。
4、一代贤后
即位之后,李世民对长孙氏比之前更加信任和倚重,他常常喜欢和长孙氏谈论对大臣的赏罚情况。每逢此时,长孙氏总是说:“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女人,岂敢豫闻政事?”以此为理由,绝和李世民谈论政事。
这时的李世民正年轻,大概是出于对妻子的钟爱和信赖,还有些年轻人的任性,所以虽然被长孙氏拒绝,但是他仍然会坚持和她细聊这些事,长孙氏就很干脆地给他来个沉默以对。
虽然不喜欢对朝政发表意见,但是在李世民接受大臣进谏方面,长孙氏却经常表明自己的态度,尤其是对待魏征和房玄龄这两位重臣。
长乐公主是李世民的嫡长女,李世民一直非常钟爱她。长乐公主到了适婚年龄后,李世民开始为她筹备嫁妆,嫁妆的规格远远超过了长公主,这难免有“逾制”之嫌。
对于这样的事,一向以直谏出名的魏征岂能放过?他以汉明帝封皇子为例,提出:“如果现在君主的子女在礼制上逾越先主的子女,这是不可以的,希望陛下再好好考虑这件事!”
李世民没想到魏征连自己的“家事”都要管,他回到后廷之后,就把这件事如实告诉了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听了之后,不由赞叹道:“我听说陛下看重魏征,但是一直不明白其中的原因,现在听到他的进谏,这才明白他是以义制情,这的确是正直的社稷之臣!我虽然和陛下是夫妻,情义深重,但是每当要规劝陛下的时候,仍然不敢轻易触犯陛下的尊严,总是要先察言观色再确定如何开口。我尚且如此,又何况那些做臣子的呢?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果陛下能听进大臣的进谏,则朝政得安,听不进进谏则会朝政混乱。希望陛下能够审慎行事!”
然后,长孙皇后专门派人给魏征送去五百匹丝织品,以褒扬他的正直敢言。
房玄龄是唐太宗朝的重臣,他擅长谋略,勤于政务,在当时就有“良相”之誉。
634年,长孙皇后生了重病,正赶上房玄龄因为犯了错误被唐太宗下旨回家闭门思过。长孙皇后自以为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再次诚恳地为大臣求情:“玄龄跟随陛下时间最长,做事小心谨慎,又有奇谋妙计,他预测要发生的那些事情,都一一发生,无一遗漏。如果他没有犯什么特别重大的错误,希望陛下千万要予以重用,不要轻弃!”
5、长孙无忌
长孙皇后规劝李世民重用贤臣的同时,却总是千方百计阻止长孙家族的成员被重用,其中受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她的哥哥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是一母所生,年少时两个人都跟随母亲高氏寄居在舅舅高士廉的家中。从少年时起,长孙无忌就和李世民是好朋友,李世民把他视为心腹,因此就想对他委以重任,让他帮助自己处理朝政。
知道李世民的这个想法之后,长孙皇后立刻出言阻止,她说:
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诫,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
长孙皇后希望李世民吸取汉朝时外戚吕氏、霍氏专权的历史教训,不要重用自己的娘家成员。
但是,对长孙皇后的这次谏言,李世民根本听不进去,他直接任命长孙无忌为左武候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集领兵、人事管理、政务于一身,职权至高无比。
长孙皇后见李世民不听劝谏,只好偷偷告诉长孙无忌,让他自己请求降职。长孙无忌听进了妹妹的劝告,主动提出降级要求,提了好几次之后,李世民才不得已答应了他。
后来长孙无忌的遭遇很好地证实了长孙皇后看法的正确。
6、身后事
公元636年,长孙皇后去世,时年36岁,她陪伴在李世民身边,二人度过了23年的美好时光。
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悲伤不已,他更加疼爱两个人的儿女,同时,对长孙家族成员更加厚待。
长孙无忌先是被封为世袭刺史,不久又被封为赵国公;李治被立为太子之后,长孙无忌担任太子太师。没有了长孙皇后的阻拦,长孙无忌的职位一路提升,一直到649年,李世民临终时,任命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为辅政大臣,辅佐新君李治。
事实证明,给李治做辅政大臣并不是一件幸运的事,尤其是在武则天得到宠爱、觊觎皇后之位以后。
公元655年,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之前反对立她为后的大臣都受到打击报复:褚遂良被赶出京城,到遥远的潭州担任都督,之后一贬再贬,最后于爱州抱憾离世。
虽然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但是也没有被放过,武则天的心腹许敬宗诬陷他谋反,李治虽然哭泣着心疼自己的舅舅,但却连见面给舅舅申诉的机会都没给,长孙无忌被直接削去官职,流放黔州。不久,许敬宗派人到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缢身亡。
长孙无忌的儿子、近支亲属也都被罢官,流放岭南为奴。
结语
长孙皇后知道历史上那些手握大权的外戚重臣的下场,所以她极力阻止哥哥走向那权力舞台的中央,避免成为令人瞩目的目标。可惜,她管得了自己的生前,却终究顾不了身后,最终,她的亲哥哥被亲儿子送上不能回头的穷途末路。
长孙皇后的历史记载见于《旧唐书·列传·后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