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金祥:李煜与赵佶的惊人相似之处

刘金祥:李煜与赵佶的惊人相似之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善本古籍 访问量:2347 更新时间:2024/1/25 6:31:53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中国封建社会江山易主、王朝更迭之时,便会出现亡国之君,其中沦为新政权阶下囚的为数不少,例如三国时蜀国的刘禅、南北朝时陈朝的陈叔宝、五代十国时后蜀的孟昶、南唐的李煜、辽代的天祚帝和北宋的赵佶父子等等,这些昔日的皇帝大多是不理朝政的昏庸之徒无能之辈,身陷牢狱,死不足惜,唯有李煜与赵佶的遭际让人唏嘘感叹。这二位帝王的脾气秉性、兴趣爱好和命运结局何其相似乃尔,即使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也实在找不出其他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君主相类比。

李煜,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对写诗和作文均有很深造诣,其中词的成就最高,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的影响颇大甚居;赵佶是宋代著名书画家,其书首创“瘦金书”体,其画尤擅花鸟并自成“院体”,他的书法和绘画均彪炳史册。李煜与赵佶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奇崛超拔、享有盛誉,无论是香艳柔美、哀婉感伤的诗词,还是挺拔秀丽、飘逸洒脱的书法,抑或卓尔不群、精彩绝伦的绘画,迄今仍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精品与瑰宝。

李煜与赵佶两人学养深厚,才华横溢,堪称文采风流、难分伯仲的艺坛“双子星”,是中国古代皇帝群体中具有同样天赋异禀的艺术大师。就连两人弊政的风格和路数也高度一致:经常出入青楼楚馆嫖娼狎妓,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贬责良臣信赖奸佞,延揽方士崇尚佛道,弄得国库空虚,民怨鼎沸,加之在军国大事上接连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最终断送了祖宗基业和大好江山。

李煜与赵佶的另一相似之处在于大喜大悲的命运。历史阴差阳错地将两人推上了皇帝宝座,两位同样才华盖世也同样举止轻佻的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段走上了政治舞台的中心。既然机遇如此眷顾这二位,他俩必有常人所不及之处,但为何后人说他们既有福又无福、既有才又无才呢?说起二人有福,是因为他们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言及二人无福,是由于二人都是亡国之君,一个亲手葬送了南唐,一个亲手祸害了北宋。说起二人有才,是因为他们都是聪慧绝伦、博学多才之人,在当时文坛、书坛、画坛上负有盛名,都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巨匠级人物。言及二人无才,是由于与他们才调绝伦的艺术天份相比,二人的治国理政能力和手段几乎等同白痴,天才与脑残如此奇妙地结合在这两个人身上,不由得不让人感叹上苍对人的捉弄。

身为一国之君,李煜与赵佶二人既不熟谙治国安邦之道,更不知晓富民强国之策,在政治智慧、政治谋略方面几乎同样弱智和低能。这两位多才多艺、风流倜傥、超凡出尘的艺术大师,一旦化茧成蝶地变为帝王,却同样地昏聩颟顸、荒淫骄奢、声色狗马、祸国殃民。李后主与宋徽宗都耽于享乐,恨不能享尽人间富贵,御尽天下美女,二人都崇尚及时行乐,用度奢华,整日忙于呤咏宴游。在管理国家、御寇安边上,他们同样无能、荒唐、庸碌,同样不顾天下黎民百姓的死活,只顾自己畅享感官快乐,二人的行为同样令人愤懑和不齿。

国破家亡后李赵二人的遭遇也同样悲惨。南唐亡国后,李煜成为宋军的俘虏被押解到汴京,在那里过了两年多以泪洗面的凄楚时光,42岁时被宋太宗赵光义鸠杀。靖康之难汴京城破,时年46岁的赵佶被金兵押解北上,辗转流徙于燕京、中京、上京、韩州、五国城,凄风苦雨,坐井观天,54岁时命归黄泉客死他乡。两人的遭遇和归宿,的确令人长吁短叹。但正是这种栖栖遑遑、颠沛流离的凄苦经历,成就了他们诗词创作的恢闳与凝重、大气与深沉,如同清人赵翼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更工”。

李煜、赵佶在位期间所写的诗词,大都是格调低下的男欢女爱、偷香窃玉,而亡国之后俯仰由人、受尽凌辱,屈辱与悔恨交织叠加,使得他们的诗词作品意境深邃、凄清悲慨、荡气回肠和沉郁忧愤。假如李煜与赵佶没有国破家亡的悲惨经历,是很难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等传世名句的。

在我国民间有一种传说,赵佶是145年前的李煜的转世,李煜通过投胎成为赵佶来报复赵氏王朝的灭国之恨,大宋得到了因果报应,一个繁荣富庶的帝国在赵佶手里拱手送给了金人。民间传说的南唐后主李煜转世宋徽宗赵佶固不可信,但李煜、赵佶因不履职不作为导致亡国对当下不无悟。(作者: 刘金祥)

标签: 李煜宋徽宗刘金祥孟昶陈叔宝

更多文章

  • 李煜与苏轼分别写了一首词,写恋人身上最美的部位,似春风般撩人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李煜,苏轼,恋人,诗词,春风,一斛珠,蝶恋花,王安石,演奏家,千古名句,中国传统音乐

    诗词在中国历史的长河内,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深受后人所喜爱。诗词的存在,并不是一群文人附庸风雅打发无聊时间而为之,而是诗人要借助诗词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或喜或悲,表达的真切而又充满着诗情画意。诗词深受后人喜爱,最主要的原因那便是诗词所塑造出来的意境以及表达的情感,哪怕是逾越了

  • 李煜最经典的20首诗词,第一首无人不知,第九首文人最爱!

    历史解密编辑:南荒诗词馆标签:李煜,诗词,朱颜,韦庄,宋朝,诗人,周邦彦,辛弃疾,古典乐,五代十国,千古名句

    编辑 | 柳色黄插画师 | 伊吹五月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他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

  • 人过五十,读懂李煜的4句诗词,才明白人生是一场归途

    历史解密编辑:布衣粗食68标签:李煜,诗词,富贵,目送,思念,春草,宋朝,诗人,张爱玲,古典乐,人过五十,五代十国

    四十而不惑,无知知天命。当我们来到五十岁,人生已经过半,感悟颇多。可是你到底明白了什么呢?认真想来,又似乎什么都明白。南唐后主李煜,前半生,是帝王;后半生,是阶下囚。一边是诗词造诣,空前绝后,一边是治国方式,不得要领。把李煜的四句诗词,和我们的人生联系起来,就会明白,人生是一场归途。两手空空来,两手

  • 李煜深夜从梦中惊醒,写一首《浪淘沙令》,将悲伤之情写到了极致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李煜,浪淘沙令,陆游,皇帝,一首,庄子,宋徽宗,浪淘沙,艺术家,五代十国,声乐

    相传,南唐后主李煜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他在国将不国,人心扰乱的危急时刻,从他父亲李璟的手上,接下了南唐这个内忧外患的烂摊子。尽管他励精图治,想要复兴国家,但是当时南唐的元老大臣们却尸位素餐、不思变革,最后积重难返。在这种情况下,李煜已是无力回天。极度失望下的李煜,开始倾心佛教。结果

  • 南唐后主李煜结局悲催,但非宋太祖之过,要怪就怪赵二和李煜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李煜,宋太祖,赵二,宋太宗

    南唐最后一个皇帝李煜,不同于乐不思蜀的刘阿斗,也不同于耽于女色的陈叔宝,最后李煜的遇难,后人更多的是同情与哀叹。不能说李煜是一位有作为的帝王,但肯定可以说他是一位努力的帝王,也是一位勇敢的诗人,其绝笔之作《虞美人》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成了千古绝唱。最后南唐被宋太祖的北宋攻灭,

  • 李煜夜晚和她幽会,写下这首云雨词,堪称最污,句句香艳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李煜,云雨词,幽会,李商隐,小周后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总有那么些最难忘且最能打动自己、跟随着内心去做的时刻,或悲欢、或离愁、或伤感、或欣喜,我们的生命便是由这点点滴的情感所累积而成的。我们生而为人,如果没有情,那该多么的可怕。一切都是那么的冷漠,一切都是那么的荒芜,一切都是那么的空虚,没有一丝一毫的生机,处处像死物一般,矗立在这世间。

  • 李煜,南唐的来世今生

    历史解密编辑:绿叶的情感标签:李煜,高骈,宋太祖,后周世宗,黄巢,李克用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的这一首诗使南唐成为了五代十国中十国知名度最高的王朝,那么这个南唐究竟如何而来,又如何消亡。说起南唐,就要从名将兼大诗人高骈说起,唐末的时候正是他镇守淮南。这个时候因为黄巢闹得天下大乱,高骈也就有了割据一方的心思。所以当883年杨行密占领庐州的时候,高骈反而保

  • 李清照在浙江避难,写下一首《武陵春》,比肩李煜绝笔《虞美人》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李清照,李煜,武陵春,王之涣,虞美人

    宋朝第一才女李清照最擅写“愁”,她在浙江避难时,写的《武陵春·风往尘香花已尽》中有一压轴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句话常常被人拿来与李后主绝笔《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提并论,被认为是宋词写愁“最好”的两个句子。李后主用“一江春水”来比喻“愁

  • 李煜写了首词700年无人模仿,清朝词人睡不着仿一首,超越原作

    历史解密编辑:惊鸿似人间标签:李煜,纳兰容若,睡不着,杜甫

    当今社会,网络发达,移动端的广泛普及带动了自媒体行业的寻乌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是,飞速发展的科技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人们最重要的是什么?赚钱,这也是大量人群投入到移动端媒体的主要原因。鱼龙混杂的一股脑涌入,就导致了质量的参差不齐,有些人只是见到别人来钱快,还没有现在摸清门道的

  • 从王到囚,李煜都经历了什么,才能写出一首首绝词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李煜,宋太祖,宋太宗,后主,项羽,小周后

    李煜,原名李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他是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继位。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国破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七月七日,经历了亡国之君的囚徒生涯后,李煜死于汴京,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李煜精书法、工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