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深于情,痴于艺。 一生中最值得回忆的或许是挚友的真情,但最怀念姜夔的一定不是后世推崇他的人,而是山水。 山水,才是姜夔命运轨迹的圆心。
《暗香·旧时月色》
姜夔 〔宋代〕
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姬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古代咏梅的诗词很多,唯独林逋的《山园小梅》和姜夔《暗香》的评价很高。由此可见姜夔这首《暗香》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咏物词,叮当成韵,铸词造句,意到语工,丽而不淫,雅而不涩,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暗香》这首词中主人对佳人的想念,让我感觉极其地美艳。“不管清寒与攀摘”,只看那月下梅边吹笛,引起对往事多少的回忆啊。
姜夔一生孤苦。童年失去父母,在姐姐家长大。是中国宋代音乐家和词人。别号白石道人。一生也坠人儿女情长里,据说他有过三次艳遇,四个女人共同度过一段美好时间,可惜,没有一个陪他走完人生的旅程。他也因此写了不少诗词,回忆过去。
是啊!那时,与美人在一起,折梅相赠,赋诗言情在其中,境界是何等的幽雅,生活又是何等的美满呀!怎不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花木无知,多情依旧,把清冷的幽香送入室内,浸透着周围的一切,一切,尽管你怎么的“忘却春风”,却仍免不了撩起深长的情思,引起诗兴。
夜雪初积,梅花初开时。多么想折一枝梅花寄给情人啊!以表达自己对她思念,但由于雪太深了无法办到。呵呵!说明人人自古都浪漫,更别说现在的人给自己心爱的人儿送去玫瑰表达心意了。
就因为女子轻轻地一次回眸,就握住了作者骨髓里最娇羞的玫瑰红,染了岁月,也燃烧了眷恋,搅拌着古典的婉转,刻下了爱的凄凉。那年的相逢,记忆永远都存在,那幽幽青山绿水,蔓延完美,无限地飘落成为一缕温暖,散布在寂寞的冬季。
春风般的凝视,缓慢之间,闻到温柔的滋味,竟然全是淡淡的,带着震撼人心的甜。如绸子般洒下梦里的温度,点燃细腻的情感,随着风到处流传,与一个个孤单的时刻,凝固成为夜的冷香。
独处异乡,空前冷清寂寞,内心情感波澜起伏,想折梅投赠,却又怕水远山遥,风雪隔阻,难以寄到;想借酒浇愁,但面对盈盈翠盏,只能“酒未到,先成泪。”
最难忘情的是西湖孤山的红梅啊,它在我心里总是傲雪迎霜,幽香袭人,压倒了凛冽的冬寒,似乎带来了春天的信息。如同此时窗外红梅一样,总是能引起我更加使人难以忘情的回忆。
第一段艳遇让他最为刻骨铭心,那时,姜夔才20多岁年纪,正是少年情怀。
据传:在客居合肥城南赤阑桥时,结识了桥畔柳下坊间善操琴筝的艺姬两姐妹,从此姜夔就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情感旋涡。但好景不长,姐姐不久病故,姜夔便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妹妹萧,萧也与姜夔卿卿我我,他们的爱恋故事的延续,也为姜夔大量词作曲谱的创作带来了灵感和激情。
姜夔曾写了许多的诗词来纪念这段情缘和这对姐妹,她们成为姜夔心中最瑰丽的记忆。如这首《鹧鸪天》: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姜夔 〔宋代〕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琵琶仙·双桨来时姜夔 〔宋代〕
《吴都赋》云:“户藏烟浦,家具画船。”唯吴兴为然。春游之盛,西湖未能过也。己酉岁,予与萧时父载酒南郭,感遇成歌。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十里扬州 ,三生杜牧,前事休说。
又还是、宫烛分烟,奈愁里、匆匆换时节。都把一襟芳思,与空阶榆荚。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
此《琵琶仙》是姜夔湖州冶游时的感怀之作,也是为了纪念合肥两歌女。当姜夔慢慢靠近船上载歌载舞的靓女们时,一下子惊呆了,竟酷似当年坊曲中的相知俩姐妹在眼前,看她轻举歌扇如接飞花的动作,还有那眉目,真是一般莫二哩。
不待回过神来,船儿早已过了,越去越远了。耳畔传来“不如归去”的鹈鸡声,汀洲自绿,恍然如梦,游湖的兴致如此这般都给搅了。
远去的,是人影,留下的,是相思的泪。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
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故人初别,前事休说。
又是一个寒食节,风景依然,年华却音中偷换。面对杨花榆荚乱飞,成何心情。守望夜的舞台,打开窗,凝视洒落的月光,于寂静里捧着露珠,让花香飘渺,照亮柔柔的倩影,恍惚可以看见嫣然一笑,舞姿翩跹,翩然归来。
让过去在记忆里微微颤抖,让脑海里又泛起波澜,在已失的风景里旋转,一点一滴地在偷偷哭泣。心再也无法承受那看不见的伤感,泪,在悄然坠落跌碎。此时此刻,在这宁静孤单的长夜里,尽情流淌它所有的美丽。
走过风雨,蓦然回首,春走之后,飘下的一地残红,却已深刻在心海,不能轻易去忘记。相逢的时候,那无限哀怨的眼睛,那无限伤感的诗句,深深地席卷心底。心在空中飘荡,为什么人的心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为什么一颗心不会永远停在某个地方。所有的山盟海誓,所有的温馨记忆,为什么就这样都烟消云散了呢?
故人初别,前事休说。我总是无法去明白!
落红虽然凋谢,流逝了情怀,叹息虽然穿过了等待,塑造久经风霜的脸,但是沧桑的期盼,依然在远方撑起,那枕边喃呢细语的天空。或许风过后,桃花会再红,繁华落后,等待依旧香浓。
在柔柔的哀伤里,踏访旧时霓裳,温暖干枯的情怀。化不开的想念,轻轻地、轻轻地融化窗前明月,折叠成为一抹淡淡的灿烂微笑,在梦里编织希望和期待。隔着朦胧的月色,轻轻拭去花瓣上欲落的泪水,映着执着的目光,在云间徘徊,扬起又落下,亲吻那一双双含泪的眼睛,安抚了酸痛的心灵。
千条柳丝,渐可藏鸦,令人回想起当时别筵,柳絮扑面,有如风雪;记得那人为唱阳关别曲,劝我更进杯酒。苍穹没有月光,只有稀少的星星,在辽阔的宇宙闪烁着微弱的光。
空气中还是有股热的气息穿梭,整个房间给予人干燥的感觉,远处的灯火也融入了浓浓的睡意。想念,穿过静静的黑夜,也在我的心头慢慢地延长。四步一停,三步一走,两步一抬头,发现你就停止在我的心上,想起那往日的温柔,所有的心碎全与我相通。
我也喜欢在这清寂的时候,伴随着歌曲,感叹世间沧桑,融化世俗里的烦琐,抚平心底的忧伤。因为只有走出世俗,我才可以在琴声回绕的瞬间,风吹帘动,让我看见你的青丝下,满是粉红,写着女儿的媚。
我不知道,在这个冰凉的夜晚,是否也能感受,那流淌的思念,在身边呢喃,不想停息。“何逊而今渐老”,年华已逝,诗情锐减,面对红梅,再难有当年那种春风得意了。
读这词,透过夜的黑,冬的寒,我可以很清楚地看见,青青竹叶之间,绘画着诗里人,一个梦里的你。粉嫩的娇人,穿着素净的衣裙,白衣泛起鹅黄小花,遮盖雪白的肌,还有青青的裙,弥散着幽静。看着温柔的眉眼,看着你娇艳的容颜,谁能不去想,当携手共游时的心醉,那是何等惬意!
正因为那时与心爱之人,离多会少,两地相思的离恨,也就经常在他笔下的梦中出现。此词有序曰“元夕有所梦”,表明是姜夔的记梦之作。
还有一首很出名的《踏莎行》,也是记梦之作。姜夔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元旦,从沔州东去湖州,途经金陵时,再次梦见了昔日恋人:
《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姜夔 〔宋代〕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姜夔的第二段艳遇是他快30岁的时候,在湖州结识老诗人萧德藻,萧德藻把自己兄弟的女儿嫁给了姜夔,这就是他的结发妻子。至于婚后夫妻生活怎样,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因为他对这段婚姻实在冷漠,终其一生,没有为之写过一首诗,所以我们很难据此下定论。至于缘由,就不得而知了。
姜夔的第三段艳遇据传是在庆元中,二年,姜夔应邀去名士范成大的石湖别墅作客。范成大不仅在诗坛上声名显赫,在仕途上也极为显达,晚年病退后住在石湖。二人唱和之间,姜夔写出两首传世之作《暗香》、《疏影》,并亲自谱成新曲,由范府歌女小红演唱。
歌女小红年方及笄,天资聪慧,音律娴熟。她对《暗香》、《疏影》二词的境界把握非常到位,更对才华满腹的姜夔心有戚戚,施出浑身解数,拢清弦,展歌喉,把这两首词演绎得清婉美妙,几绝人间。
余韵袅袅之际,范成大拍案叫好,一错眼,却见姜夔目不转睛,小红秋波暗送。范成大哈哈大笑,当下将小红赠予姜夔。后来两人坐船回家,路过垂虹桥时,姜夔吹箫,小红轻轻唱和,在箫声与歌声中,小船载着他们驶过一生中最美的一段旅程。
姜夔也为此作下了“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的诗句。对于这个小红,姜氏宗谱也有记载。鄱阳姜氏家谱说“过垂虹,顺阳公(范成大)赠有色艺的小红给夔公”,这首诗和姜氏宗谱,也足已证明了小红与姜夔确实生活过一段美好的日子。
后来的十几年间,姜夔屡次试图科考入仕,但均未成功。姜夔的生活颇为潦倒,他寓居武康时,因没有居所,只好躲进白石洞里。有潘转翁者,讥讽他是“白石道人”。姜夔答以诗云:
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
世人唤作白石仙,
一生费齿不费钱。
表面上,他是自嘲“一生费齿不费钱”,似乎甘于清苦,其实字凝句重,日子真是苦不堪言。如此清贫的生活,自是难以延续他和小红的浪漫情缘。
姜夔不愿小红跟着自己受罪,定要她改嫁给一位富人。小红流泪不肯。姜夔咬着牙,狠心地把她打发了。
随着朋辈凋零,姜夔贫无所依,浪迹于浙东、嘉兴、金陵,大约1221年病卒于临安(今杭州),贫得不能出殡,在吴潜朋友等人的资助下,才得葬于杭州钱塘门外西马塍外。
如他这种一生以布衣以始,以布衣以终的文人,历史上是罕见的。假如用功名事业作为评价标准的话,那么姜夔可算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了。他杰出的才华不能给他自己带来一官半职,他为人正直也只能让他衣食无着。他实在是够辛酸了。
他的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是显而易见的。他对当时的政治表示不满,并支持辛弃疾抗击金朝统治者的事业。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白石路过曾被金兵两次破坏的扬州,所见断壁残垣,使他感慨万端,写出著名的《扬州慢》曲谱和歌词。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宋代〕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命运,不知将给予年轻的姜夔以何种轨迹,但淳熙丙申年的这个冬至之夜,这座屡经战火的江北名城,注定与姜夔这个名字,同时被人记住,并百世传诵。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注遥山书雁,带您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更多精彩:
姜夔一首《扬州慢》见残景而伤世,词清空又雅淡,写尽千古兴亡
旧梦难寻,泪眼成诗——姜夔一首《江梅引》写尽相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