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苏门四学士”的诗词,前段时间陆续学习了不少,但唯独没有学习过晁补之的诗词。究其原因,大概就是从众心理所致。现如今,网络上流传很多秦观、黄庭坚的诗词,张耒稍微逊色,但也有一部分拥趸,唯独晁补之显得悄无声息。不查不知道,一查才知道,晁补之竟然是我们山东老乡,今山东菏泽巨野人。他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齐名。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接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接近苏轼。他不但诗词书画以及文章都相当了得,即便他的人品也是颇足称道的,具有山东人忠实厚道的品格。41岁那年,晁补之出任济州(今济南)知州,颇有政绩。但是,次年,新党重新执政,他作为元佑党的一份子也受到了冲击,被贬为应天府通判。在告别历下之际,他创作了一首《忆少年·别历下》。词作原文如下:
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罨画园林溪绀碧 ,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
这首词的大意是:大道两旁是无数的柳树,成行成片,一望无边。水上行驶着首尾彩画的大船,画船不懂人间离情。船中坐着漂泊无依的行客,该来的来,该走的走。只有南面的历山有情有意,还知道送我远行。只是高城处的佳人,却被山水隔断了视线。两岸风光如同色彩杂染的图画,秀丽动人,园林青青,溪水清澈,一片青翠之色。即便能够重游故地,这眼前的美景也会都成为过眼云烟。想当年,刘禹锡从被贬到遇赦,前后几十年,鬓发都已变白。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娇嫩的桃花颜色。
晁补之这首《忆少年·别历下》是一首伤别词。整首词起笔叠用三个“无”字,来描绘自己行踪飘零、宦途辗转的处境,以白描方式突出飘泊者的凄凉,更增浓了漂泊者的悲哀,描写了自己离开历下城时的感受,在依依不舍中感叹世事无常、年华易逝,抒发了自己离别时的愁绪和恋恋不舍的心情。随后,又用刘禹锡受贬、远谪僻乡重回长安但青春已去的故事,抒发年华易逝的感喟。把感慨推向极致,极言离别的愁苦、蒙冤的怨恨。全词语言清丽,修辞婉雅,情意缠绵,感情真挚,蕴藉深邃,韵味十足,抒情凄婉,感人肺腑,尽情抒发个中孤单落寞,感叹好景不常、华年空过、有情人无缘聚首的遗憾。细细品味,颇有感同身受的感觉。人生有太多的不如意、太多的不得已,然而时光并不会格外眷恋某人,韶华易逝,流水无情,即便可以重来,青春年华也早已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