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一篇古文试试看,发现不一样的自己!畅读经典,莹目怡心。
天清而明: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
地深而幽:
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这篇文章写得有声有色,画面感极强,景物幽深之处,如同身临其境。
语言简洁精炼,恐怖氛围烘托得尤其突出。
读者的心也随着文字起起伏伏,且惊且诧。
在山水游记类文章之中,独树一帜。
晁补之(1053-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工书画,善诗词文,其文清峻典雅、好奇务深,早年即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编》等。
宋神宗熙宁年间,晁补之的父亲晁端友为新城县令,与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时有诗歌唱和。晁补之随父同在新城,在苏轼门下亲闻教诲两年之久,《新城游北山记》就是这一期间写的。
北宋•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chuáng),立者如人,卧者如虬(qiú)。松下草间有泉,沮洳(jùrù)伏见;堕石井,锵(qiāng)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螈(yuán)。其上有鸟,黑如鸲鹆(qúyù),赤冠长喙(huì),俯而啄,磔(zhé)然有声。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嘴,相扶携而上,篁筱(huángxiǎo)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nièlǚ)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shǔn),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yǒu)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duó)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磨戛(jiá),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bìn)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zhì)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注释】
(1)沮洳(jùrù):低湿的地方。伏见:(泉流)忽隐忽现。
(2)大螈(yuán):即蝮蛇。鸲(qú)鹆(yù):即八哥。
(3)篁(huáng)筱(xiǎo):竹。
(4)迟(zhì)明:将近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