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据北地、用北人、承北制,赵匡胤为何要定下“三北战略”?

据北地、用北人、承北制,赵匡胤为何要定下“三北战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亭古巷 访问量:4240 更新时间:2024/2/15 6:19:55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站发动兵变,黄袍加身,推翻后周建立了赵宋政权。在赵匡胤登基称帝后,定下了一系列的治国政策。由于执行正确的战略政策,使得北宋在太祖赵匡胤时期灭亡南唐,统一南方;在太宗赵光义时期灭亡北汉,结束了军阀混战、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五代十国时期。

在北宋王朝初建时,为了统一全国,赵匡胤根据当时的时局并结合北宋的国情定下“三北战略”,就是据北地、用北人、承北制。三北战略是如何让北宋王朝避免五代十国时期王朝频繁更替,进而统一全国的呢?

一、定下“三北战略”前的历史背景

赵匡胤登基称帝后,在北宋王朝内部和外部都有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需要采取方式稳定政权,巩固统治,同时消灭外部割据政权,统一全国。

1、内部环境

武将方面,赵匡胤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登基为帝的情况,是参考九年前的郭威。当时后汉最高军事长官枢密使郭威在击败辽军班师回朝时,发动兵变登基为帝,建立后周。

在五代时期,只要有军权就可以发动兵变登基为帝,使得朝代更替频繁。赵匡胤登基后首先要考虑的是防止宋朝也被武将推翻,就像部下拥立自己一样去拥立他人。因此在新政权内部有着非常大的隐患。

文臣方面,赵匡胤在称帝后,北宋朝内的大臣依然是后周时期的大臣。虽然在武力威胁下没有异议,但难保不会首鼠两端,没有忠诚可言,生出异心。而且北周各地还有藩镇存在,他们在外拥兵自重、实力强大,对新上位的赵匡胤没有好感。

2、外部环境

北宋继承于后周,因此其疆域以后周为主,仅在中原地区,四周都有割据政权,西南方有后蜀政权,两广地区是南汉政权,江南地区被南唐政权占有,东南方向是吴越、闽等大小割据政权。

尤其是北方的北汉政权,赵匡胤之前参加了后周对北汉的高平之战,见识过后汉军队强悍的战斗力,可以说与后汉势同水火。

特别是刚刚占据燕云十六州的契丹政权,实力更在北汉之上,对中原王朝虎视眈眈。北宋都城开封地处平原,契丹由于占据幽云之地,骑兵直接长驱直入攻其首都。《言行龟鉴》记载,赵匡胤曾说:“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为结束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统一天下,赵匡胤也必须采取措施。

3、目的

赵匡胤称帝后建立的北宋王朝面临着一系列的内外问题。对此,赵匡胤定下了“三北战略”,据北地、用北人、承北制。希望通过这一策略来巩固赵宋王朝的统治,达到长治久安,对外能消除各地割据政权,进而统一全国。

二、三北战略的内容

三北战略是根据北宋初建的时代背景和国情而制定的,因此有目的,可实施性强,那么就来看看具体内容据北地、用北人、承北制。

1、据北地

内容是拓展北方的势力范围和占据北方的土地。考虑到北方强大的敌人北汉和契丹,面对他们的军事威胁,尽可能保障自身安全。

北宋国都开封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强大的北汉政权早在北周时期就敌视北周,在赵宋政权建立后更加仇视,双方一定会爆发战争。

赵匡胤为了能在接下来的战争中获得优势,就需要占有更多北方地盘,将边疆不断向北推进。能有效保障国都的安全,在战争中也有足够的缓冲地带。

契丹政权早在后唐时期就有入主中原的想法,多次出兵攻打中原政权。在占据燕云十六州后,气焰更甚。契丹以骑兵闻名,从幽州出发,可直达北宋国都。

因此赵匡胤定下“据北地”的战略方针,需要大面积北方地区的势力范围,部署军队进行防御,抵抗北方的军事威胁。在北宋平定南方割据政权时,能有效保障大后方的安全。

2、用北人

是任用北方士大夫阶层,获得他们支持,以此维持朝政稳定。

赵匡胤是通过兵变的方式建立北宋政权,因此统治基础并不稳固。前朝的守旧势力凭借着五代十国混乱局面,积累了相当的实力。想要巩固统治,就要选择与之合作,获得他们的支持。北宋地处北方,在政务处理中,他们具有相当于的先天优势。

北宋初期地盘以中原地区为主,是北方地区。这一区域内的士大夫阶层经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政治利益集团,对于新生的北宋政权急需他们支持。

赵匡胤为拉拢北方士大夫阶层进行了一系列的行动,一方面在政权内部使用北方官僚系统,另一方面科举选官,任用了一大批北方士人。

在当时观念中,北方经济发达,是天下之中,使得人们心里有着根深蒂固的重北轻南的观点,赵匡胤也由此观点。赵匡胤在继位之初就重“朝见”、“朝辞”的人才制度,并亲自参与面试,选拔了一大批官吏,获得了北方士大夫阶层和官僚系统的的支持,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3、承北制

北宋政权建立后继续沿用北方政权的政治制度,全面承袭后周政权的官制、政策、礼制等各方面制度,简称北制。

承北制,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新旧政权交接中产生的政治波动,保持政权稳定。而北周的政治制度是为战争服务的,继承这一制度能最大限度的支持全国的统一战争。承北制和用北人结合到一起,是中原之本位主义的表现。获得北方士人阶级的支持,维护政权稳定,充分调动北地的战争资源,对四方政权都有压倒性优势。

另外,在赵匡胤登基后将重点放在了战争上,先后对南方各地的政权发动了战争,也无暇分出精力对政权进行改革,承北制就成了最佳选择。

三、三北战略的作用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从国情考虑,执行三北政策有效的稳定和巩固了政权。不仅在政权内部获得了官僚集团的支持,士大夫阶层的拥护;在外部也是高奏凯歌,灭亡了各地割据政权,逐渐建立起大一统的北宋王朝,可以说作用是非常有效的。

1、巩固政权

北宋初建,宋太祖初登大宝,人心浮动,朝堂内部强有力的支持者为以之为核心的义社十兄弟的军事团伙,其他文臣都是历经多朝有着独立的政治团体。加上各地藩镇的存在,都对新政权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威胁,因此北宋政权首当其冲的就是生存,巩固和稳定政权。

执行三北政策后,能保障内部政权各个阶层的利益,王朝内部的臣子进行权衡利弊。为了一个已经灭亡的政权放弃已有的利益去冒风险,不值得。开始逐渐认可赵匡胤,在政权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支持新朝。

在北宋政权制度上,沿袭北周以来的制度,能减少政权内部矛盾,稳定政局。此制度也是北周为全国战争而建立的,沿用这一制度能有效支持北宋对各地割据政权的战争。

三北战略的执行,有效保障了新建立的北宋王朝稳定,团结了政权内部各个势力。内部稳定后赵匡胤开始处理外部威胁,首先消灭了地方上藩镇李筠和李重进的叛乱,然后利用北制的正统地位和优势制度,向南方割据政权发动战争。在十五年后就一统南方,可以说效果显著。

如果赵匡胤在政治制度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无论理由和前景多么好,一定会触动某一群里的利益遭到反对和抵制。在群敌环伺的局面下,试错成本太过高,稍有不慎就会身死国灭。因此在“用北人、承北制”后,政权进行了平稳过渡,获得了民众的支持。而“据北地”的成功执行,也保障了北宋的边疆安全,有了安定的过度环境。

2、人心臣服

任何政权都要将内部集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获得他们支持,稳定政权。“承北制”的战略就是如此,在北宋王朝初期的核心为河北河东势力集团,任用他们,保障他们的政治利益,能让他们团结在赵匡胤周围,相当于给他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再通过“用北人”的方式,不断招揽新人进入到政权中,既削弱已有政治团体的权力,也获得了士大夫集团的支持。在当时士大夫阶层大多分布在北方,朝堂内外都有着重北轻南思维。通常将南人称为“蛮夷”,而且认为南人“轻巧狡险”、“轻于去就”。任用北人能获得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而且还迎合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在赵匡胤不断的军事打击之下,南方割据政权纷纷灭亡。由于刚说的,北人认为南人狡险,因此在新土地上要预防南方政权复辟。赵匡胤对南方地区存在戒备心理,在南方官员的任用有着抵触心理。因此大力提拔和任用北方官员,在选官上有着南北差异。当时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南方政权死灰复燃、进行复辟,在初期就能扼杀。

可以说,正是执行了"三北战略",使得赵宋王朝在初期就稳定了下来,在已有中原地区的基础上,不断发动统一战争,奠定了赵匡胤一统南方,大致统一全国的局面。

3、统一全国

自宋太祖赵匡胤上位以来,就有统一天下的使命感。在政局初步稳定后,就开始了全国的统一战争。根据定下策略,主要是针对南方的割据政权。北宋先后灭掉了南平(荆南)、后蜀、南汉,在灭亡南唐后,吴越与福建、漳泉等地的势力纷纷归顺宋朝。在宋太宗灭亡北宋后,基本统一了全国。

政治上,北宋占有的中原地区,相比其他政权是正统地位,对全国而言有着极强的号召力。地方割据政权为了获得名义上“中原王朝”的认可通常会遣使称臣,因此据有北地的宋朝有着先天的政治优势。现君主有统一之志,政权稳定。

经济上,《资治通鉴》记载,中原地区“北控燕、赵,南通江、淮,水陆都会,资用富饶”,北宋任用士大夫阶层,行政能力强。使得控制区域丰饶富庶,经济发达,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有着统一战争的经济基础。

制度上,从唐朝的藩镇制度引申出来的五代的制度,去除了政治弊病,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着中央政府威信及统一所需的配套制度。该制度优于各地方的行政制度,具有制度上的优势。

总结

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初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但之后仅十多年间就统一全国,在其本身能力和才华基础上,更主要的是执行了正确的战略措施。定下的据北地、用北人、承北制的“三北战略”帮助北宋王朝稳定了局面,巩固了政权,在全国统一战争中优势明显。

历史上,任何一个政权的建立,都需要正确有效的战略政策引导,比如蜀汉的“隆中对”,明朝的“北伐战略”。对于赵宋王朝,“三北战略”无疑是最优战略,北宋结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基本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资料来源

1、《资治通鉴》

2、《旧五代史》

3、《言行龟鉴》

更多文章

  • 赵匡胤带兵杀入皇宫,看到了前朝皇帝幼子,他是留下还是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宋太祖,皇帝,后周世宗,郭威,皇位,陈桥兵变

    赵匡胤的登基过程是充满了戏剧色彩的,世人都说赵匡胤是在众人的拥护下黄袍加身坐上皇帝之位的可是他的皇位真的是无心插柳得来的吗?事实却并非如此。赵匡胤是历史上出了名的伪君子,从他成为前皇帝身边亲信的那一刻开始,他便盯上皇帝宝座了。那赵匡胤带兵杀入皇宫,活捉前朝皇帝幼子的时候,他又是如何处置这个幼子的呢?

  • 南唐大才子舌战大宋,赵匡胤派一文盲将其制服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宋太祖,大宋,李煜,宰相,徐铉

    01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赵匡胤命令大将曹彬再次征伐南唐,南唐后主李煜被迫向宋太祖祈求投降,并派出以徐铉为首的使团前往开封。话说徐铉可不简单,可谓南唐第一才子。徐铉十岁便可以写文章,专心治学不崇尚游玩。徐铉在南唐侍奉三位皇帝,官至御史大夫、率更令、右散骑常侍,兼任吏部尚书。话说徐铉来到开封面

  • 落第书生在皇宫门外喊冤,惊动赵匡胤,影响中国古代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权倾天朝标签:皇帝,进士,皇宫,唐朝,宋太祖,赵匡胤,落第书生,五代十国,中国传统音乐

    北宋开宝六年(973年)三月的一天,东京开封的皇宫门前一阵喧哗,一位书生挥动手中的木槌,奋力敲击着一面大鼓,同时高声喊冤,声震宫阙。谁也没有想到,这位胆大包天的书生,居然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古代历史,长达九百多年的时间!那么在这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一、书生落第这位书生名叫徐士廉,原来他

  • 赵匡胤横扫天下,为何不敢征讨大理?原来大理段氏握有杀手锏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肥羊标签:南诏,宋军,唐朝,宋太祖,赵匡胤,大理市,五代十国,中国传统音乐

    960年,后周殿前司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王朝。赵匡胤在稳定内部后,就开始对外用兵,他的梦想就是统一天下。赵匡胤在位期间,北宋先后灭掉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可以说是横扫天下。不过当有人提出向云南进军时,赵匡胤却没有答应,这到底是是怎么一回事呢?当时占据云南

  • 赵匡胤杀李重进的两条理由:忌惮和蔑视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宋太祖,李重进,郭威,后周世宗,节度使,李嗣源

    老赵欺负后周孤儿寡母,通过兵变得天下,他也知道得位不正,心中有愧,所以对后周遗臣还是相当的宽容。无奈李重进心存野心,勾结李筠,打出反宋复周的旗号,公开与赵匡胤打擂台。老赵再宽容,也不会对反叛者无动于衷。李重进为何要反叛赵匡胤?难道仅仅是出于对后周的忠诚?恐怕也没那么简单。李重进,一位难以驯服的骄兵悍

  • 赵匡胤唯一的败仗:御驾亲征北汉,却兵败太原城下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宋军,唐朝,太原城,太原市,后周世宗,五代十国,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马上皇帝,他原是后周的大将,在征战的过程中表现出色,从而得到了后周世宗柴荣的器重,被任命为殿前司的都点检。赵匡胤征战天下时,几乎战无不胜。969年,赵匡胤御驾亲征,率领数万精兵北伐。然而,这位几乎打了一辈子胜仗的皇帝却未能降服北汉,最终兵败太原城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一、北方之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会不会是赵光义的阴谋,难怪赵匡胤对他没防备

    历史解密编辑:解华彩说奇闻标签:皇帝,刘邦,唐朝,宋太宗,赵光义,五代十国,杯酒释兵权,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或许就是他弟弟赵光义出的馊主意。每个皇帝起家的时候,身边都有一帮忠心耿耿的武将,历朝历代都是如此。硬仗肯定是要这帮人去打的,赵匡胤也不例外。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对赵匡胤都是忠心耿耿的。如果赵光义想要篡位,光除掉赵匡胤就够了吗?远远不够。因为手握兵权的这帮赵匡胤的死忠粉们,肯定会扶持赵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真相是什么,它的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贪吃的骆驼标签:皇帝,刘彻,武将,唐朝,五代十国,杯酒释兵权,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公元961年七月初九,刚黄袍加身一年的宋太祖赵匡胤,像平时经常做的一样,喊着曾经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喝酒聊天。在酒至半酣之际,赵匡胤突然表示最近自己很困惑,老兄弟们一听带头大哥有烦忧,自然就上去上去给赵匡胤递话,结果赵匡胤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你们功劳是有的,苦劳也是有的,但是呢,我只想让你们得富贵,

  • 陈桥兵变前,赵匡胤为何谎称契丹入侵?没有这招,无法篡位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飞扬者标签:契丹,唐朝,陈桥兵变,后周世宗,五代十国,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原是后周的禁军将领,深得后周世宗柴荣的信任,可是他却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皇位,终结了后周的统治。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之前,有一个细节往往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那就是他伪造了一份情报,说契丹、北汉联合入侵,然后才率军出征,从而发动兵变的。那么,赵匡胤伪造情报之事是不是多此一举呢?咱们先简

  • 赵匡胤有良心?史书都错了,他才是忘恩负义者

    历史解密编辑:东北老刘标签:杨坚,皇帝,郭威,史书,唐朝,周世宗,李嗣源,石敬瑭,五代十国,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的名声历来都是被称颂的,夸他篡位还善待前朝,夸他千里送京娘什么什么的,京娘什么的是小说演绎的不说,历史上,赵匡胤真的善待前朝了吗?为什么大家都在说赵匡胤好仁义啊,宋朝好仁慈啊,款待后周皇帝郭荣的子孙后代,更有什么传言说有赐于柴家丹书铁券,那更是胡扯八道。首先纠正一下,虽然后世都称呼柴荣,但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