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站发动兵变,黄袍加身,推翻后周建立了赵宋政权。在赵匡胤登基称帝后,定下了一系列的治国政策。由于执行正确的战略政策,使得北宋在太祖赵匡胤时期灭亡南唐,统一南方;在太宗赵光义时期灭亡北汉,结束了军阀混战、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五代十国时期。
在北宋王朝初建时,为了统一全国,赵匡胤根据当时的时局并结合北宋的国情定下“三北战略”,就是据北地、用北人、承北制。三北战略是如何让北宋王朝避免五代十国时期王朝频繁更替,进而统一全国的呢?
一、定下“三北战略”前的历史背景
赵匡胤登基称帝后,在北宋王朝内部和外部都有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需要采取方式稳定政权,巩固统治,同时消灭外部割据政权,统一全国。
1、内部环境
武将方面,赵匡胤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登基为帝的情况,是参考九年前的郭威。当时后汉最高军事长官枢密使郭威在击败辽军班师回朝时,发动兵变登基为帝,建立后周。
在五代时期,只要有军权就可以发动兵变登基为帝,使得朝代更替频繁。赵匡胤登基后首先要考虑的是防止宋朝也被武将推翻,就像部下拥立自己一样去拥立他人。因此在新政权内部有着非常大的隐患。
文臣方面,赵匡胤在称帝后,北宋朝内的大臣依然是后周时期的大臣。虽然在武力威胁下没有异议,但难保不会首鼠两端,没有忠诚可言,生出异心。而且北周各地还有藩镇存在,他们在外拥兵自重、实力强大,对新上位的赵匡胤没有好感。
2、外部环境
北宋继承于后周,因此其疆域以后周为主,仅在中原地区,四周都有割据政权,西南方有后蜀政权,两广地区是南汉政权,江南地区被南唐政权占有,东南方向是吴越、闽等大小割据政权。
尤其是北方的北汉政权,赵匡胤之前参加了后周对北汉的高平之战,见识过后汉军队强悍的战斗力,可以说与后汉势同水火。
特别是刚刚占据燕云十六州的契丹政权,实力更在北汉之上,对中原王朝虎视眈眈。北宋都城开封地处平原,契丹由于占据幽云之地,骑兵直接长驱直入攻其首都。《言行龟鉴》记载,赵匡胤曾说:“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为结束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统一天下,赵匡胤也必须采取措施。
3、目的
赵匡胤称帝后建立的北宋王朝面临着一系列的内外问题。对此,赵匡胤定下了“三北战略”,据北地、用北人、承北制。希望通过这一策略来巩固赵宋王朝的统治,达到长治久安,对外能消除各地割据政权,进而统一全国。
二、三北战略的内容
三北战略是根据北宋初建的时代背景和国情而制定的,因此有目的,可实施性强,那么就来看看具体内容据北地、用北人、承北制。
1、据北地
内容是拓展北方的势力范围和占据北方的土地。考虑到北方强大的敌人北汉和契丹,面对他们的军事威胁,尽可能保障自身安全。
北宋国都开封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强大的北汉政权早在北周时期就敌视北周,在赵宋政权建立后更加仇视,双方一定会爆发战争。
赵匡胤为了能在接下来的战争中获得优势,就需要占有更多北方地盘,将边疆不断向北推进。能有效保障国都的安全,在战争中也有足够的缓冲地带。
契丹政权早在后唐时期就有入主中原的想法,多次出兵攻打中原政权。在占据燕云十六州后,气焰更甚。契丹以骑兵闻名,从幽州出发,可直达北宋国都。
因此赵匡胤定下“据北地”的战略方针,需要大面积北方地区的势力范围,部署军队进行防御,抵抗北方的军事威胁。在北宋平定南方割据政权时,能有效保障大后方的安全。
2、用北人
是任用北方士大夫阶层,获得他们支持,以此维持朝政稳定。
赵匡胤是通过兵变的方式建立北宋政权,因此统治基础并不稳固。前朝的守旧势力凭借着五代十国混乱局面,积累了相当的实力。想要巩固统治,就要选择与之合作,获得他们的支持。北宋地处北方,在政务处理中,他们具有相当于的先天优势。
北宋初期地盘以中原地区为主,是北方地区。这一区域内的士大夫阶层经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政治利益集团,对于新生的北宋政权急需他们支持。
赵匡胤为拉拢北方士大夫阶层进行了一系列的行动,一方面在政权内部使用北方官僚系统,另一方面科举选官,任用了一大批北方士人。
在当时观念中,北方经济发达,是天下之中,使得人们心里有着根深蒂固的重北轻南的观点,赵匡胤也由此观点。赵匡胤在继位之初就重启“朝见”、“朝辞”的人才制度,并亲自参与面试,选拔了一大批官吏,获得了北方士大夫阶层和官僚系统的的支持,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3、承北制
北宋政权建立后继续沿用北方政权的政治制度,全面承袭后周政权的官制、政策、礼制等各方面制度,简称北制。
承北制,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新旧政权交接中产生的政治波动,保持政权稳定。而北周的政治制度是为战争服务的,继承这一制度能最大限度的支持全国的统一战争。承北制和用北人结合到一起,是中原之本位主义的表现。获得北方士人阶级的支持,维护政权稳定,充分调动北地的战争资源,对四方政权都有压倒性优势。
另外,在赵匡胤登基后将重点放在了战争上,先后对南方各地的政权发动了战争,也无暇分出精力对政权进行改革,承北制就成了最佳选择。
三、三北战略的作用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从国情考虑,执行三北政策有效的稳定和巩固了政权。不仅在政权内部获得了官僚集团的支持,士大夫阶层的拥护;在外部也是高奏凯歌,灭亡了各地割据政权,逐渐建立起大一统的北宋王朝,可以说作用是非常有效的。
1、巩固政权
北宋初建,宋太祖初登大宝,人心浮动,朝堂内部强有力的支持者为以之为核心的义社十兄弟的军事团伙,其他文臣都是历经多朝有着独立的政治团体。加上各地藩镇的存在,都对新政权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威胁,因此北宋政权首当其冲的就是生存,巩固和稳定政权。
执行三北政策后,能保障内部政权各个阶层的利益,王朝内部的臣子进行权衡利弊。为了一个已经灭亡的政权放弃已有的利益去冒风险,不值得。开始逐渐认可赵匡胤,在政权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支持新朝。
在北宋政权制度上,沿袭北周以来的制度,能减少政权内部矛盾,稳定政局。此制度也是北周为全国战争而建立的,沿用这一制度能有效支持北宋对各地割据政权的战争。
三北战略的执行,有效保障了新建立的北宋王朝稳定,团结了政权内部各个势力。内部稳定后赵匡胤开始处理外部威胁,首先消灭了地方上藩镇李筠和李重进的叛乱,然后利用北制的正统地位和优势制度,向南方割据政权发动战争。在十五年后就一统南方,可以说效果显著。
如果赵匡胤在政治制度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无论理由和前景多么好,一定会触动某一群里的利益遭到反对和抵制。在群敌环伺的局面下,试错成本太过高,稍有不慎就会身死国灭。因此在“用北人、承北制”后,政权进行了平稳过渡,获得了民众的支持。而“据北地”的成功执行,也保障了北宋的边疆安全,有了安定的过度环境。
2、人心臣服
任何政权都要将内部集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获得他们支持,稳定政权。“承北制”的战略就是如此,在北宋王朝初期的核心为河北河东势力集团,任用他们,保障他们的政治利益,能让他们团结在赵匡胤周围,相当于给他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再通过“用北人”的方式,不断招揽新人进入到政权中,既削弱已有政治团体的权力,也获得了士大夫集团的支持。在当时士大夫阶层大多分布在北方,朝堂内外都有着重北轻南思维。通常将南人称为“蛮夷”,而且认为南人“轻巧狡险”、“轻于去就”。任用北人能获得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而且还迎合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在赵匡胤不断的军事打击之下,南方割据政权纷纷灭亡。由于刚说的,北人认为南人狡险,因此在新土地上要预防南方政权复辟。赵匡胤对南方地区存在戒备心理,在南方官员的任用有着抵触心理。因此大力提拔和任用北方官员,在选官上有着南北差异。当时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南方政权死灰复燃、进行复辟,在初期就能扼杀。
可以说,正是执行了"三北战略",使得赵宋王朝在初期就稳定了下来,在已有中原地区的基础上,不断发动统一战争,奠定了赵匡胤一统南方,大致统一全国的局面。
3、统一全国
自宋太祖赵匡胤上位以来,就有统一天下的使命感。在政局初步稳定后,就开始了全国的统一战争。根据定下策略,主要是针对南方的割据政权。北宋先后灭掉了南平(荆南)、后蜀、南汉,在灭亡南唐后,吴越与福建、漳泉等地的势力纷纷归顺宋朝。在宋太宗灭亡北宋后,基本统一了全国。
政治上,北宋占有的中原地区,相比其他政权是正统地位,对全国而言有着极强的号召力。地方割据政权为了获得名义上“中原王朝”的认可通常会遣使称臣,因此据有北地的宋朝有着先天的政治优势。现君主有统一之志,政权稳定。
经济上,《资治通鉴》记载,中原地区“北控燕、赵,南通江、淮,水陆都会,资用富饶”,北宋任用士大夫阶层,行政能力强。使得控制区域丰饶富庶,经济发达,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有着统一战争的经济基础。
制度上,从唐朝的藩镇制度引申出来的五代的制度,去除了政治弊病,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着中央政府威信及统一所需的配套制度。该制度优于各地方的行政制度,具有制度上的优势。
总结
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初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但之后仅十多年间就统一全国,在其本身能力和才华基础上,更主要的是执行了正确的战略措施。定下的据北地、用北人、承北制的“三北战略”帮助北宋王朝稳定了局面,巩固了政权,在全国统一战争中优势明显。
历史上,任何一个政权的建立,都需要正确有效的战略政策引导,比如蜀汉的“隆中对”,明朝的“北伐战略”。对于赵宋王朝,“三北战略”无疑是最优战略,北宋结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基本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资料来源
1、《资治通鉴》
2、《旧五代史》
3、《言行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