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匡胤带兵杀入皇宫,看到了前朝皇帝幼子,他是留下还是杀了?

赵匡胤带兵杀入皇宫,看到了前朝皇帝幼子,他是留下还是杀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绿说故事 访问量:158 更新时间:2023/12/7 6:25:12

赵匡胤的登基过程是充满了戏剧色彩的,世人都说赵匡胤是在众人的拥护下黄袍加身坐上皇帝之位的可是他的皇位真的是无心插柳得来的吗?事实却并非如此。

赵匡胤是历史上出了名的伪君子,从他成为前皇帝身边亲信的那一刻开始,他便盯上皇帝宝座了。

那赵匡胤带兵杀入皇宫,活捉前朝皇帝幼子的时候,他又是如何处置这个幼子的呢?他会斩草除根?还是继续装好人呢?

赵匡胤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中,他的祖父也身居高位,做过刺史。

后汉初年,天下大乱,赵匡胤游历四方,在一个老和尚的劝导下投靠了后汉枢密使郭威,加入后汉的队伍之后,他随郭威一路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广顺元年,郭威建立了后周,赵匡胤也以皇帝亲信的身份成为了后周的高官,多年后,郭威离世,柴荣即位,他也愈发亲近起了赵匡胤。

在柴荣的派遣下,赵匡胤先后参加了高平之战、攻打南唐之战,进一步培养了属于自己的势力。

显德六年,皇帝柴荣无意间得到了一只口袋,该口袋中放置着一块写着“点检作天子”的木牌,看到这块木牌后,柴荣惊愕不已,马上把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给撤了职,命令赵匡胤接替他的位置。

紧接着,柴荣便不幸离开了人世,柴荣刚刚去世,年仅七岁的柴宗训便登基,成为了新一任的皇帝,而赵匡胤也坐上了检校太尉的位置。

少年天子刚刚登基,一件大事便发生了,听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意图攻打后周,宰相赶紧把赵匡胤派到了前线,抵御强敌。

接到命令后,赵匡胤立即带着大军离开了都城,你以为赵匡胤去前线后会老老实实打仗,做镇国将军吗?事实远没有这么简单。

赵匡胤一直都是伪君子的代名词,他辜负了好兄弟对他的信任,他无耻地窃取皇位,他为了堵天下人之口,搞了个黄袍加身,陈桥兵变的荒唐事件。

他在抢了后周皇帝的皇位之后,依然在立所谓的仁德君子人设,把先皇帝的幼子给抚养成人了。

赵匡胤带着大军离开都城后,于陈桥驿发动了兵变,在发动兵变的那天晚上,赵匡胤命令亲信在军中散布了大量谣言。

赵匡胤的亲信说,当今皇帝年幼体弱,不能亲政,他们在外奋勇杀敌,皇帝并不知晓,与其拼死拼活,给一个小孩子打天下,不如先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北征。

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了起来,时机成熟之后,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先把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了假装醉酒的赵匡胤的身上,身边的部下看到这一幕,立即跑了上来,大呼皇帝万岁。

随着喊万岁的人越来越多,赵匡胤也慢慢恢复了清醒,他做出一副被迫的样子,对手下的士兵说,你们想求富贵,为何要立我为天子呢?

听到赵匡胤这么说,周边的人赶紧劝他不要辜负天命,赵匡胤推脱了几次后,才假装不得已答应了下来。

他说我们回到开封之后,千万不可以冒犯惊动太后和主上,不可以欺辱朝中大臣,不可以抢掠他人金银,你们要是能做得到我重重有赏,要是做不到我一定会严惩你们的。说完之后,他便欣然接纳了那身黄袍。

陈桥兵变发生后,赵匡胤便以宋为国号,建立了一个属于他的王朝。

赵匡胤登基为帝后,便一路杀回了开封,处理了先皇,就在他以为万事大吉之时,他突然发现,柴荣居然还留下来了一个小儿子。

看到这个小孩儿,赵匡胤一下子慌了神,赶紧命人把朝中大臣都叫了过来商议对策。

得知这个小孩的真实身份后,赵普当即便向赵匡胤进言,劝他立刻杀死这个孩子,赵普的话音刚落,其他大臣也马上就应和了起来,大臣们说这个孩子不除,以后将后患无穷。

听到这里,赵匡胤为难了起来,他知道这个孩子身份特殊,如果处理不好,一定会招来大祸患的。

所以他把目光放在了一直沉默不言的潘美身上,他问潘美,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处理这个孩子呢?

潘美说我不会杀了这个孩子,我会将他养大,闻讯,赵匡胤赞许地点了点头,说那既然这样,就把这个孩子交给你来照顾吧。

从表面上来看,赵匡胤不杀这个孩子,是因为他有仁德之心,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像赵匡胤这样虚伪利己的人,是不会在意一个孩子的死活的。

他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决断,留这样一个不稳定因素在自己的身边,是因为他想堵住众人的悠悠之口。

宋朝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并不算太长,宋朝之所以短命,除了要怪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冗兵冗费的制度之外,也要怪开国君主赵匡胤的错误行为。

正是因为赵匡胤背信弃义,以窃国立国,所以才给皇室后人留下了一个大祸端。

更多文章

  • 南唐大才子舌战大宋,赵匡胤派一文盲将其制服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宋太祖,大宋,李煜,宰相,徐铉

    01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赵匡胤命令大将曹彬再次征伐南唐,南唐后主李煜被迫向宋太祖祈求投降,并派出以徐铉为首的使团前往开封。话说徐铉可不简单,可谓南唐第一才子。徐铉十岁便可以写文章,专心治学不崇尚游玩。徐铉在南唐侍奉三位皇帝,官至御史大夫、率更令、右散骑常侍,兼任吏部尚书。话说徐铉来到开封面

  • 落第书生在皇宫门外喊冤,惊动赵匡胤,影响中国古代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权倾天朝标签:皇帝,进士,皇宫,唐朝,宋太祖,赵匡胤,落第书生,五代十国,中国传统音乐

    北宋开宝六年(973年)三月的一天,东京开封的皇宫门前一阵喧哗,一位书生挥动手中的木槌,奋力敲击着一面大鼓,同时高声喊冤,声震宫阙。谁也没有想到,这位胆大包天的书生,居然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古代历史,长达九百多年的时间!那么在这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一、书生落第这位书生名叫徐士廉,原来他

  • 赵匡胤横扫天下,为何不敢征讨大理?原来大理段氏握有杀手锏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肥羊标签:南诏,宋军,唐朝,宋太祖,赵匡胤,大理市,五代十国,中国传统音乐

    960年,后周殿前司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王朝。赵匡胤在稳定内部后,就开始对外用兵,他的梦想就是统一天下。赵匡胤在位期间,北宋先后灭掉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可以说是横扫天下。不过当有人提出向云南进军时,赵匡胤却没有答应,这到底是是怎么一回事呢?当时占据云南

  • 赵匡胤杀李重进的两条理由:忌惮和蔑视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宋太祖,李重进,郭威,后周世宗,节度使,李嗣源

    老赵欺负后周孤儿寡母,通过兵变得天下,他也知道得位不正,心中有愧,所以对后周遗臣还是相当的宽容。无奈李重进心存野心,勾结李筠,打出反宋复周的旗号,公开与赵匡胤打擂台。老赵再宽容,也不会对反叛者无动于衷。李重进为何要反叛赵匡胤?难道仅仅是出于对后周的忠诚?恐怕也没那么简单。李重进,一位难以驯服的骄兵悍

  • 赵匡胤唯一的败仗:御驾亲征北汉,却兵败太原城下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宋军,唐朝,太原城,太原市,后周世宗,五代十国,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马上皇帝,他原是后周的大将,在征战的过程中表现出色,从而得到了后周世宗柴荣的器重,被任命为殿前司的都点检。赵匡胤征战天下时,几乎战无不胜。969年,赵匡胤御驾亲征,率领数万精兵北伐。然而,这位几乎打了一辈子胜仗的皇帝却未能降服北汉,最终兵败太原城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一、北方之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会不会是赵光义的阴谋,难怪赵匡胤对他没防备

    历史解密编辑:解华彩说奇闻标签:皇帝,刘邦,唐朝,宋太宗,赵光义,五代十国,杯酒释兵权,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或许就是他弟弟赵光义出的馊主意。每个皇帝起家的时候,身边都有一帮忠心耿耿的武将,历朝历代都是如此。硬仗肯定是要这帮人去打的,赵匡胤也不例外。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对赵匡胤都是忠心耿耿的。如果赵光义想要篡位,光除掉赵匡胤就够了吗?远远不够。因为手握兵权的这帮赵匡胤的死忠粉们,肯定会扶持赵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真相是什么,它的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贪吃的骆驼标签:皇帝,刘彻,武将,唐朝,五代十国,杯酒释兵权,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公元961年七月初九,刚黄袍加身一年的宋太祖赵匡胤,像平时经常做的一样,喊着曾经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喝酒聊天。在酒至半酣之际,赵匡胤突然表示最近自己很困惑,老兄弟们一听带头大哥有烦忧,自然就上去上去给赵匡胤递话,结果赵匡胤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你们功劳是有的,苦劳也是有的,但是呢,我只想让你们得富贵,

  • 陈桥兵变前,赵匡胤为何谎称契丹入侵?没有这招,无法篡位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飞扬者标签:契丹,唐朝,陈桥兵变,后周世宗,五代十国,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原是后周的禁军将领,深得后周世宗柴荣的信任,可是他却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皇位,终结了后周的统治。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之前,有一个细节往往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那就是他伪造了一份情报,说契丹、北汉联合入侵,然后才率军出征,从而发动兵变的。那么,赵匡胤伪造情报之事是不是多此一举呢?咱们先简

  • 赵匡胤有良心?史书都错了,他才是忘恩负义者

    历史解密编辑:东北老刘标签:杨坚,皇帝,郭威,史书,唐朝,周世宗,李嗣源,石敬瑭,五代十国,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的名声历来都是被称颂的,夸他篡位还善待前朝,夸他千里送京娘什么什么的,京娘什么的是小说演绎的不说,历史上,赵匡胤真的善待前朝了吗?为什么大家都在说赵匡胤好仁义啊,宋朝好仁慈啊,款待后周皇帝郭荣的子孙后代,更有什么传言说有赐于柴家丹书铁券,那更是胡扯八道。首先纠正一下,虽然后世都称呼柴荣,但准确

  • 赵匡胤的阳谋,投靠赵光义的幕后人逐个曝光,兄弟摊牌在洛阳

    历史解密编辑:破先生标签:宋太祖,宋太宗,洛阳,宰相,晋王

    《宋史》十七个字记载了宋太祖赵匡胤之死:"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是病亡还是意外?医生有没有救治,医者的结论是什么?一概略去。开国帝王之死竟如此语焉不详,没有人在场、没有传位遗诏、没有顾命大臣,难怪当时的人们就对皇帝的死因存疑,《辽史》中说:"其弟赵炅自立!",也间接证明继任者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