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高宗吴皇后的传奇人生

宋高宗吴皇后的传奇人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佳佳很有料 访问量:3108 更新时间:2023/12/31 4:27:51

对于高宗赵构,后人评说多有争议,但有一点却是世人公认的,那就是他有两任好皇后,特别是第二任皇后吴氏,是他当之无愧的贤内助。

1128年,还不到十四岁的吴氏被选入宫侍奉赵构,赵构看着这个秀丽中带着点英气的女孩,怎么也想不到,她以后会成为自己的皇后,并且两人将携手共度五十六个春秋。

关于吴氏侍奉赵构还有个传说。据说吴氏降生前,其父亲吴近曾在梦中见过一个亭子,亭上的匾额上写着“侍康”二字。亭子旁边植有一丛芍药,却独独只盛开了一朵,这芍药芬芳秀丽,堪称国色。吴父醒来后没多久,吴氏就降生了。十几年后,当吴氏被选中侍奉赵构(未登基前为康)时,正应了吴父这个梦。

靖康之难,徽、钦二帝连同皇室众人被金人虏走,幸免于难的康王赵构在秦岭淮河以南建立南宋政权,自己称帝成为宋高宗。

高宗即位后的前十年,一边要躲避金兵的追杀,一边要努力稳定新政权,日子过得辛苦又惊险。好在吴氏始终陪在他左右。吴氏不但温柔贤淑,而且因为从小习武,功夫不错,所以经常着戎装带刀剑护卫在高宗左右,并且以其勇敢机智帮高宗化解过不少危难之事。

1130年,被金军追得走投无路的宋高宗决定到海上避难,仓促之间,船只调配不够,只得规定级别低的卫兵和小吏每人只准携带两名家属,这个决定引起了卫兵们的不满,百人聚在宫殿门外讨要说法。高宗和丞相一筹莫展,正苦恼心惊时,吴氏站了出来,以女性特有的温柔和耐心给卫兵们做思想工作,在她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卫兵们终于退了下去,一场差点引发兵变的危机就这样被她巧妙化解了。

吴氏不但长相秀丽,而且能能武,颇有才情。在那风雨飘摇的岁月,如丧家之犬般四处奔逃的宋高宗,内心必定苦闷异常,有这样一位聪慧能干、善解人意又值得信任的红颜不离不弃地守在身边,应该是他逃亡生活的一大慰藉吧。所以,宋高宗对吴氏宠爱有加也就不足为奇了。从最初的义郡夫人,到才人、婉仪、贵妃,吴氏步步高升,离皇后之位只有一步之遥。

宋高宗其实也动了立吴氏为后的心思,之所以没有付诸为实,是因为他先前将皇后之位遥封给了他的结发夫妻邢氏。

邢氏是高宗当王爷时的王妃,靖康之难时被金人虏去。邢氏在金国受尽凌辱,不但衣食欠缺,还被送进了洗衣院受苦。高宗怜其遭遇凄惨,又感念少年夫妻恩情,于是“遥册”其为皇后。后来,邢氏在金国抑郁而终,高宗没有接到消息,皇后之位仍为她悬置。直到1142年,宋、金达成和议,高宗生母韦太后被送回,高宗才知邢氏去世的消息。

韦太后非常喜欢聪慧能干又孝顺的吴氏,力挺她成为新的皇后,而宋高宗早有此意,于是,1143年,吴氏被正式册立为皇后。

成为皇后的吴氏依然善良贤惠,不但帮宋高宗将后宫打理得妥妥帖帖,而且与高宗一条心,从不给其添乱,更不干扰朝政。

邢氏过世后,吴皇后知道宋高宗心里还惦念着她,便主动提出让自己的两个侄儿分别娶邢氏娘家的两个女子为妻,以缓解高宗对邢氏的怀念、愧疚之情。宋高宗自己没有儿子,于是收养了宋氏宗亲中的两个男孩赵伯玖和赵伯琮,其中赵伯玖由吴皇后抚养,赵伯琮由张氏抚养,张氏过世后,吴皇后又将赵伯琮收养过来。虽然两个养子是先后来到自己身边的,但吴皇后并无亲疏之别,均视同己出。当宋高宗有意立赵伯琮为太子时,吴皇后也是全力支持。

对于高宗生母韦太后,吴皇后更是悉心侍奉。韦太后被虏去金国多年,期间也经历了不少难以齿的事,吴皇后对韦太后不但恭恭敬敬,而且还亲自绘制了一幅烈女图,并着一幅“贤志”的牌匾,挂在自己宫中常常欣赏。韦太后见此颇感欣慰,在金国受辱的心结也得以解开一二。都说婆媳难处,可即便是性子有些严肃的韦太后,也挑不出这个皇后儿媳的错,反倒常常夸奖她。

后宫平静安宁,皇上才能得以全身心放在国事上,可以说,能遇到吴氏这样几近完美的皇后,是宋高宗莫大的福气。

善良又高贵的吴皇后一生勤勉,分别以皇后、太后、太皇太后的身份,历经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直到八十三岁高龄才过世。在那个外敌环伺、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她将自己活成了一个传奇。

看了吴皇后的故事,您有什么感慨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您的关注和支持是我每天坚持下去的动力。

此文由“不爱秋香爱书香”原创,喜欢的朋友请关注,每天都有好故事。

标签: 赵构吴皇后金人太后皇上高宗

更多文章

  • 吴皇后:杖责万贵妃,丢掉皇后之位,却因抚育过朱祐樘,得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万贵妃,吴皇后,朱右樘,朱见深,皇后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这首《春怨》把古代深宫不得宠女子的寂寞生活用凄婉的字词表达出来,在与人世隔绝的深宫内,即使哭泣也无人知晓,只能掩藏自己的情绪,每日闭锁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所以,后宫之中人人都想得宠,人人都想上位成为独掌六宫的皇后,即使无缘皇后,也

  • 太后刘娥:武则天是怎样的人?副宰相鲁宗道:唐朝罪人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刘娥,武则天,鲁宗道,太后,赵恒

    一部《大宋宫词》再一次把宋真宗的皇后刘娥推到了人们面前,虽然剧作被各种吐槽,但是仅就刘娥这个人物形象而言,已经比戏曲《狸猫换太子》中贪婪狠毒的奸妃形象好了很多。艺术创作当然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历史上的刘娥的确是个十分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经常是引发诸多矛盾的中心,所以一出场就是高热话题:虽然出身贫寒

  • 武则天掌握权力,创建大唐盛世?鲁宗道:她是个罪人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皇帝,罪人,盛世,赵恒,唐朝,武则天,鲁宗道

    出生于624年的武则天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竟然会和大唐帝国联系在一起。传说某一日武则天的家里面来了一个算命之人,据说这个算命真算得准极了。而这个时候武则天的父母把武则天抱出来,然后算命之人摇了摇头说,可惜是个男孩子,如果是个女孩子的话,一定能够当皇帝。这个时候武则天的父母都震惊了,然后告诉算命之人:没

  • 南宋的赵旉先当皇帝,后当太子,小小年纪死得还挺蹊跷

    历史解密编辑:有料史艾米标签:皇帝,赵构,皇位,宋朝,赵旉,皇太子

    南宋有一个怪事。赵旉还不懂人事时,就顶替赵构当上皇帝了,后又做了太子。这先当皇帝,后做太子的“富贵”还没来得及享受,小小年纪就被吓死了。您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南宋在中国历史

  • 争鸣:南宋贬官胡铨诗《马鞍山》是吟海南何地之景?

    历史解密编辑:刚峰看世界标签:胡铨,崖州,海南,万州,王佐,李纲,争鸣,诗人,宋朝,马鞍山,古典乐,正德琼台志

    南宋文学家爱国名臣,素有江西庐陵“五忠一节”之一,且与李纲、赵鼎、李光并称为“南宋四名臣”的胡铨,贬谪海南,从琼州府走琼崖古西驿道,过临高、儋州、昌化、感恩县抵吉阳军(崖州今三亚)途中,留有一首诗,诗曰:青山不断错峰恋,云跨骅骝天际闲。此语一经诗客道,至今人指马鞍山。此诗,通俗易懂。诗中“骅骝”,是

  • 八品小官胡铨请杀秦桧,理由:宋高宗不知羞耻,没资格卖祖宗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胡铨,秦桧,赵构,金人,韩世忠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赵鼎罢相之后,主战或主守的人反对和议的斗争并没有停止,相反,随着和议日期的临近,斗争愈来愈激烈。1、主战派的罢黜礼部侍郎张九成、权吏部侍郎魏矼、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吕本中、殿中侍御史张戒、京东淮东宣抚处

  •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6年之久,为什么他始终没有将赵德昭立为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宋太祖,赵德昭,宋太宗,后周世宗,李重进

    因为赵光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赵匡胤都将赵光义当做赵德昭的备胎来培养。而在这个过程中,赵匡胤从大局考虑,迟迟没有将赵德昭立为太子。谁知道了最后,赵光义尾大不掉,赵匡胤已经无法驾驭,最终让儿子赵德昭丢了皇位。甚至连赵匡胤的死,都与这立太子之事有关。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去世,其子柴宗训继位,史称周恭

  • 赵德昭、赵德芳和赵廷美的死都和赵光义有没有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赵德昭,赵德芳,赵廷美,宋太宗

    关于赵德昭、赵德芳和赵廷美之死,之所以遗留种种纠缠不清的传闻,根子就在一件事——赵光义的皇位来得正不正?假如赵光义靠杀兄谋位,那么这三个人的死,很可能就是赵光义为巩固皇位,蓄意的谋害行为。史料是如何记载赵德昭、赵德芳和赵廷美之死的呢?史料背后又有哪些值得探析的地方呢?从中我们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赵德

  • 身为宋太祖长子,赵德昭为何自杀?赵光义冷言相向,将其逼死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宋太祖,赵德昭,宋太宗,赵光义,赵匡胤,五代十国,军事制度

    979年,北宋都城开封传出一个惊人的消息,武功郡王赵德昭自杀身亡。消息传出后,宋太宗急忙赶来,抱着赵德昭的尸体痛哭流涕,说道:“痴儿何至此邪!”事后,宋太宗追封赵德昭为中书令、魏王。三年前,宋太祖赵匡胤暴死,如今他的儿子赵德昭又自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宋太祖赵匡胤有四个儿子,“长滕王德秀,次燕懿

  • 宋太宗逼死了赵德昭吗?其实他真是一个“痴儿”傻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宋太宗,赵德昭,宋太祖,赵德芳,赵廷美

    赵匡胤死前,将帝位传给他的三弟赵光义,对于这一点,熟读历史的朋友们并不会有什么异议。《宋史》记载:''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续湘山野录》中同样有''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的描述。赵匡胤像从这里可以看出,赵光义接替其兄长做皇帝是有合理手续的,并不是人们所说的弑兄篡位。历史上亦有杜太后''金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