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文学家爱国名臣,素有江西庐陵“五忠一节”之一,且与李纲、赵鼎、李光并称为“南宋四名臣”的胡铨,贬谪海南,从琼州府走琼崖古西驿道,过临高、儋州、昌化、感恩县抵吉阳军(崖州今三亚)途中,留有一首诗,诗曰:
青山不断错峰恋,云跨骅骝天际闲。
此语一经诗客道,至今人指马鞍山。
此诗,通俗易懂。诗中“骅骝”,是典故周穆王八骏之一的骏马。诗中描写的是海南山峰起伏、高耸,象骏马跨于天际、云间,其状似马鞍,故诗标题名《马鞍山》。
此诗,按《正德琼台志》卷六注:“马鞍山,在崖州北三里,以形名。宋胡铨诗“山脊骅骝耸”,自注云“马鞍山也”。唐胄之意,诗中马鞍山是崖州(今三亚)的山景。然而,唐侍郎在编志时尊重海南四大才子王佐,特在《正德琼台志》卷六“崖州马鞍山”引王佐《外纪》云:“此句(‘山脊骅骝耸’)澹庵真作,恨无全章。其旧志所载‘青山不断错峰恋’之绝(即此诗)盖伪胡耳”。今录之以备考。
此段话意思是,此诗旧志认为不是胡铨写的诗,是后人伪作。
暂且不管真伪之争,就胡铨这首诗所指的马鞍山,真的是吟崖州吗?史上存争议。比诗,有人说是指琼山马鞍岭(今火山口景区);清康熙《万州志)却认为是指万州马鞍山。如权威出处的《中华山水名胜旅游文学大观》载:马鞍山又名双髻岭,现叫牛角岭,主峰805米在万宁城西。两峰对峙,高插云表,为万州主山,因形似马鞍,故名。此诗随意写来,从马鞍山山名生发,“云跨骅骝”确也形象。
但疑问的是,胡铨谪崖州八年,其年谱中从未留下他行踏万州的记录。
胡铨此诗中的马鞍山,到底是指崖州、万州?还是过境感恩县境的天马山?我有争议。
窃以为,澹庵公此诗,应该吟的是感恩县境内的马鞍山,亦清代后更名的“天马岭”。理由有三。
一,处于感恩县与崖州交界处海边的天马岭,是古琼崖西驿道边上唯一一座似骏马奔驰的文山,也是古邑《感恩八景》首累“天马插云”所在地。胡铨贬谪崖州过境感恩并夜宿时,作为大文毫,肯定有当地陪员告知堪舆,故而有“此语一经诗客道”之句,估计途中有告知方有感而吟。
二,古志有凭。
据《感恩县志》载:天马,即天马岭。脉接黎虞山,在感恩城(感城镇)南六十里处,高二十余丈,其岭倚伏突兀,状如骏马奔腾。明万历十年迁县在大雅山时,立学宫向之,因岭有山耸翠插云,故有“天马插云”之名。
三,后代文人官吏吟诵《天马插云》诗境与胡铨诗意一致。
如清代贵州开州举人何子澄,于清康熙年间由昌化县摄崖州篆(知州)过境感恩县夜宿驿馆,眺望感恩学堂面对的文山天马岭而吟诵的一首诗,诗意与胡铨相通。诗名《天马插云》云:
蹑影追风世所稀,云端逸足傍云飞。
相应市骏遗边峤,还耻同骖避海崎。
腰马知非凡牝牡,空群岂是尚轻肥。
荒郊若有孙阳过,翘首嘶风上帝畿。
再比如,清末附贡感恩县人陈达杰,在清末民初出资参与重建感恩学宫时,也特吟诗一首《天马岭》大赞此堪舆之风景并借天马咏志。诗曰:
天马名峰近海滨,层峦耸翠石粼粼。
崇岗宛似骅骝状,叠嶂居然騄駬身。
追电步云留绝鸟,嘶风踏雪出凡尘。
边南特壤钟灵秀,伯乐如逢乃识真。
此诗,前段四句标明耸立在感恩海边的天马峰,形如骏马;后段则以秦始皇有骏马名“追风”与【孙阳相马】之典故,将南疆边陲感恩士子渴望伯乐之情呼之欲出。
更有当代文化大家郭沫若于1962年2月9日,沿古琼崖西道从三亚去儋州,途经东方县特吟《东方县途中占》诗一首,也与胡铨诗境相通:
路直如驰道,行车欲上天。
万山争送别,含笑点头连。
综述,得一家之言结论,胡铨诗中的马鞍山,应该属感恩县(今东方市)的天马岭。欢迎争论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