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6年之久,为什么他始终没有将赵德昭立为太子?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6年之久,为什么他始终没有将赵德昭立为太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灰脸娱乐说 访问量:4781 更新时间:2023/12/30 11:24:50

因为赵光义。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赵匡胤都将赵光义当做赵德昭的备胎来培养。而在这个过程中,赵匡胤从大局考虑,迟迟没有将赵德昭立为太子。

谁知道了最后,赵光义尾大不掉,赵匡胤已经无法驾驭,最终让儿子赵德昭丢了皇位。甚至连赵匡胤的死,都与这立太子之事有关。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去世,其子柴宗训继位,史称周恭帝。

柴荣在去世前,由于担心柴宗训年幼,无法驾驭下面的大臣,于是做了一系列的安排,其中很关键的一个人便是赵匡胤。后周最精锐的一支禁军,就又赵匡胤掌管。由此可见柴荣对于赵匡胤是多么的信任。

柴荣万万没想到,他的一系列安排,最终却成全了赵匡胤。

就在柴荣去世仅仅几个月后,后周朝廷收到消息,北汉与匈奴趁着后周新帝继位“主少国疑”之际,联手南犯。

朝堂上顿时吵成一锅粥。当时,那些文官惊恐不已,而朝中武将大多是些庸碌无能之辈,有能力的武将不是被柴荣打压,就是被赶出了京城。

当时唯一有能力且够资格领军出征的,只有担任检校太尉的赵匡胤。

于是,便有了后来的“陈桥兵变”和“黄袍加身”,赵匡胤摇身一变,从后周的臣子变成了大宋的皇帝。

当赵匡胤率领大军折返的时候,城中的禁军将领只有侍卫亲军副指挥使韩通想负隅顽抗,结果还没召集起军队,就被赵匡胤的人给干掉了。

其他武将,要么是赵匡胤的人,要么选择观望。

至此,幼帝柴宗训和那些文官们才知道上了赵匡胤的当,那份紧急军情是赵匡胤伪造的。

然而此时赵匡胤手握大军,彻底控制住了京城,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了,只得俯首称臣。

就这样,赵匡胤接受柴宗训的禅让,登基称帝,建立了大宋。

然而,一切才刚刚开始,一个巨大的难题正摆在此时的赵匡胤面前。

五代十国时期,武将弑君夺权的事情屡有发生。正所谓“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今天他赵匡胤能篡柴宗训的位,改天就有人敢篡他儿子的位。

这是赵匡胤不愿看到的,他不得不防。

这并非杞人忧天,事实上,就在赵匡胤当上皇帝后不久,便接连遭遇了两次反叛。

先是昭义节度使李筠串通北汉,以光复后周的名义起兵反宋。

虽然李筠手下兵少,而后汉的军队又软弱,但是赵匡胤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别看他是皇帝了,但是由于继位不久,军中将领多为后周旧人,这群人就是些墙头草,根本不能指望。

最终,赵匡胤不得不御驾亲征,这才一举击败了李筠和后汉联军。

要知道,御驾亲征属于没有办法的办法,一般都是战局不利,为了振奋士气,皇帝才会御驾亲征。毕竟战场上刀剑无眼,万一伤到皇帝,会动摇江山社稷的。

由此可以看出,赵匡胤的处境挺糟糕的。

就在赵匡胤平定李筠后不久,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又起兵反宋。

其实李重进早已与李筠有联系,原本二人约好一起起兵的。然而李重进的幕僚翟守珣却不看好李重进,于是他偷偷将此事泄露给了赵匡胤。

赵匡胤向翟守珣许诺了荣华富贵,只要他做一件事,那就是拖延李重进的起病时间。使得赵匡胤避免陷入两面作战的窘境。

毕竟以当时的情况,一旦两面作战,即使赵匡胤御驾亲征,胜算依然很低。

于是翟守珣回去后,按照赵匡胤的要求,故意挑拨李重进和李筠的关系,说李筠如何如何看不起李重进,李重进果然上当,眼睁睁的看着李筠起兵又兵败身亡。

等李重进起兵的时候,赵匡胤已经腾出手来了,他再次御驾亲征,很顺利地消灭了李重进及其势力。

虽然这两仗赵匡胤都打赢了,但是并不意味着不会再有此类事情发生。至于能不能一直赢下去,他没有把握。

为了应对残酷的现实,赵匡胤决定暂缓立太子之事,转而扶植弟弟赵光义,将赵光义当做儿子赵德昭的备胎来培养。

之所以说是暂缓立太子,是因为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呢?只可惜赵匡胤死得突然,还来不及安排罢了。

而赵匡胤这么安排,实在是高明。

首先,他自己都说不准自己何时会去世。看看周世宗柴荣,原本身体挺硬朗的,结果突发恶疾,就这么走了,年仅39岁。

即使在当时,古人寿命比较短,39岁都不算活得长的。要知道,宋代皇帝的平均寿命都有50岁了,柴荣的寿命明显不达标。

而赵匡胤的情况比柴荣更糟。

他大半生都在南征北战中度过的,他在后周能做到禁军高级将领的位置,那是用命换来的。他身上大伤小伤不计其数,指不定哪天旧疾复发,就一命呜呼了。

如果他立自己的儿子赵德昭为太子,情况可想而知。昨日的柴宗训,就是明日的赵德昭。

要知道,赵匡胤登基称帝的时候,赵德昭才9岁,虽然比柴宗训继位的时候大3岁,但是依然太年幼,依然是“主少国疑”,必然会有人想效仿赵匡胤将其取而代之。

但是赵匡胤不立太子会是什么结果呢?

一旦赵匡胤突然去世,为了避免“主少国疑”的情况出现,皇族必定会在宗室里选一个年长者继位,而最有资格继位的便是赵匡胤的两个弟弟:赵光义和赵廷美

既然如此,那为何不在二人中选一个出来当做储君的备胎培养呢?

而在兄弟二人中,赵匡胤更看好赵光义。

毕竟赵光义不仅是赵匡胤的至亲,更是其篡位团队的核心成员,赵光义参与了整个陈桥兵变的谋划和执行,没有赵光义,赵匡胤篡位的成功率会降低不少。

由此可以看出,赵光义的能力是不差的。加上兄弟二人感情也不错,赵光义是理想的储君备胎人选。

一旦赵匡胤死得太早,那么保住大宋江山的重任就指望赵光义了。这样,虽然自己的儿子当不了皇帝了,但是至少能保住荣华富贵。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赵匡胤在当上皇帝后,不仅长期没立太子,反而大力提拔赵光义。

在后周时期,赵光义只是个不入流的小人物,人们对他的认识只是赵匡胤的弟弟罢了。然而当赵匡胤当上皇帝后,便封赵光义为殿前都虞候,同时领睦州防御使。后来又改领领泰宁军节度使。

在击败李重进后,赵匡胤趁着大胜而归无人敢废话的机会,又加封赵光义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兼中书令。

只要过段时间,赵光义的位置就坐稳了。就算赵匡胤出了状况,赵光义也有能力控制住京师的局势,至少能确保朝堂不会乱。

这里先要提一件事情,那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可能真的存在。

所谓“金匮之盟”,就是一旦赵匡胤去世,便传位给弟弟赵光义,如果赵光义去世了,就传位给弟弟赵廷美。

很多人都觉得一个正常人不会这么做,因此认为“金匮之盟”是赵光义编造出来的,为的是给自己继位找个借口。

但是看看赵匡胤继位之初所面对的情况,选弟弟至少能保全家荣华富贵,选儿子则全家死翘翘,他会怎么选不难猜想。

也就是说,这“金匮之盟”是赵匡胤即位初期所提出来的,这事赵光义自然心知肚明,甚至赵匡胤集团的核心人物都应该知道。

有一件事情可以作为佐证。

在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的时候,他手下有个判官叫姚恕。这判官,也就是个小官,在地方上也许还能仗势欺人一番,但是在京师开封府,那就是个芝麻绿豆官。

就是这么一个小官,竟然膨胀到敢招惹宰相赵普。

有一次,姚恕又是去赵普府上求见。赵普的门房一见他官太小,就把他拦在了门外。

换做一般人,要么认命离开,要么说些好话,求对方行个方便。然而姚恕很有性格,一边骂骂咧咧,一边转身就走。搞得好像是赵普求着他一样。

结果赵普的反应更有意思,他得知此事后不仅没有暴跳如雷,反而追了出去,向姚恕道歉。然而姚恕根本不吃这套,继续转身就走,使得大宋宰相颜面无存。

这姚恕可没有那么大本事,需要赵普来求着他。

但是看到当时的开封府尹是谁,这一切都好解释了。

赵普这么做,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姚恕是赵光义的人,而赵光义是未来的储君。

这也就是为什么,每当赵匡胤离开京城的时候,朝中大小事务都由赵光义说了算,这显然是赵匡胤安排的。

但是光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后周的制度就容易孕育武将夺权。

因此,赵匡胤同时在积极的改革兵制,努力实现中央集权。

他先是通过“杯酒释兵权”,将禁军高级军官的兵权全部收回。这些人都是他出生入死的兄弟,是他坚定的支持者,但是想要变革制度,就必须让他们挪挪位置。

好在赵匡胤不是刘邦、朱元璋那样的皇帝,能用文的解决问题,他绝不用武的。这些兄弟没让他失望,全都主动交出了兵权。

赵匡胤顺势取消了殿前都点检一职,京城禁军直接由皇帝统领。至于下面的将领,则全部换成了一些要么资历浅薄、要么缺乏才干之人。

同时,赵匡胤将禁军分为三部分,称作“三衙”,“三衙”的主帅称作“三帅”。三帅地位相当,之间没有从属关系,直接对皇帝负责。而且在赵匡胤的有意安排下,三帅之间互相牵制。

这还没完,在三衙之外,赵匡胤又设置了枢密院,由文官掌控。

枢密院有调兵权,无统兵权。而三衙有统兵权,却无调兵权。此举奠定了宋朝以文抑武的基调。

此外,赵匡胤还大力实施“强干弱枝”的策略。将地方上的精兵调入京师,同时从各地选拔精壮编入禁军,使得地方上的节度使难以做大。

但是赵匡胤同时还要防范京城中的将领,因此他将当时的22万禁军,只留了10万人在京师。剩下的派往地方上,以实现“内外均衡”。

这样,地方上有叛乱,京师可以直接征讨。而京师有将领反叛,皇帝也可以从地方上召集勤王大军。

此外,他还不断找理由让禁军频繁调防,以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样即使将领想反,士兵也不会听他的。

最后,赵匡胤还大力削弱节度使的权力。将财权和断案权力都收归朝廷,节度使手里只有可怜巴巴的一点兵权。当然,作为补偿,赵匡胤大幅提升了他们的待遇,一家人享受荣华富贵是没问题的。

随着朝局逐渐稳固,加上初步实现了中央集权后,赵匡胤反悔了。没错,他不愿传位给赵光义,而是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赵德昭了。

但是他不能直接立赵德昭为太子,倒不是赵匡胤讲信义,不好意思违背“金匮之盟”,那事就没几个人知道。而是他发现赵光义的势力发展过大,已经尾大不掉。

没错,此时赵光义反而成为了皇权最大的威胁。

一旦赵匡胤立赵德昭为太子,必然会刺激到赵光义,万一赵光义狗急跳墙,那可不是赵匡胤承受得了的。

那么赵光义到底有多可怕呢?

据说有一年,担任三司使(又称计相,掌管全国财政)的楚昭辅告诉赵匡胤,粮仓里的粮食只够吃几个月了。想要解决这场危机,必须征调民船,让禁军全都去运粮。

赵匡胤大怒,他告诉楚昭辅,要是真的出现饥荒,第一个倒霉的就是他。

楚昭辅很害怕,就去找赵光义求助,希望赵光义能替自己说情。赵光义与楚昭辅私交不错,便答应帮他。

但是他并没有帮楚昭辅求情,而是直接发动自己的势力去从各地调拨粮草,硬是填满了粮仓,避免了饥荒的出现。

朝廷机器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赵光义却能解决,可见他的势力是多么庞大。

而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位,赵匡胤决定采取“温水煮青蛙”战术。

一方面,他开始着手培养自己的儿子赵德昭。

公元973年,赵匡胤任命赵德昭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要知道,在此之前,赵德昭只是挂名一个贵州防御使的官职罢了。

而赵匡胤的这一番任命,很显然是希望赵德昭到地方上去发展自己的势力。所以让他做的是兴元尹,而不是开封府尹。

毕竟开封府那是赵光义的老窝,整个开封府衙门上上下下都是赵光义的人。

而让他兼任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都是些虚名,不过等赵德昭在地方上历练得差不多了,可能就会变成实职了。

因为另一方面,赵匡胤在着手解除赵光义的权力。

赵匡胤任命赵光义为东都留守,同时加封赵光义为晋王,其地位在宰相之上。

这招在官场上叫“明升暗降”。

所谓东都留守,可以理解为皇帝在京师的全权代理人。如果皇帝不在京师了,则由东都留守说了算。

看起来比赵光义之前的开封府尹高多了,但是当时赵匡胤已经不需要御驾亲征了,也就不会离开京师,这东都留守自然是摆设。

至于加封晋王,此时已经不是汉朝,封王只是地位尊崇,并没有什么实权的。

赵匡胤此举,看上去是在封赏赵光义,实际上是在剥夺其手中的权力。

照这样发展下去,过不了几年,赵匡胤就可以将赵光义在朝中的势力给清除干净,到时候自然会立赵德昭为太子。

可惜,还没等赵匡胤的计划完成,便出现了“烛影斧声”的事情,赵匡胤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

当时,宋皇后派宦官王继恩召换赵德芳入宫(赵德昭不在京城)。结果这王继恩是赵光义的人,他没去找赵德芳,反而赶紧去通知赵光义了。

于是赵光义匆匆进宫,夺取了皇位。

赵匡胤死得蹊跷,加上赵光义当时的处境不妙,我们可以看出,赵匡胤的死与赵光义绝对脱不了干系。

既然赵光义当上了皇帝,自然不会放过赵匡胤的儿子。他们在世一天,赵光义就寝食难安。

对于赵德昭,由于他是赵匡胤心目中的接班人,加上其较年长,又有一定实力。因此赵光义对其加官进爵,以凸显自己大度。

公元979年,赵光义率领大军攻打幽州,赵德昭随行(由此可以看出赵光义对他不放心)。一天夜里,宋军大营遭到突袭,一片大乱。

人们竟然找不到皇帝赵光义了,于是有人提议推举赵德昭当皇帝。

后来赵光义又回来了,此事才作罢。

后来大军班师回朝,由于战事不利,赵光义赌气没有论功行赏。于是赵德昭跑去找赵光义商量,希望能给予将士们封赏。

赵光义就回了一句话:等你当上皇帝再说这话吧。

结果就在当晚,赵德昭回到家中便自刎了。

至于赵匡胤的另一个儿子赵德芳,在二十二岁的时候,直接病逝了。

无论是自刎还是病逝,其实都是赵光义的一面之词。自刎也可能是处死,病逝也可能是毒杀。关键这事情一旦牵扯到皇权和权力争斗,就说不清楚了。

赵匡胤之所以在位16年之久,都不立赵德昭为太子,就是因为赵光义。前期他想让赵光义当赵德昭的备胎,大力扶持他,因此没有立赵德昭为太子。后期他发现赵光义尾大不掉,为了不刺激他,不敢立赵德昭为太子。

可惜他千算万算,还是算不过赵光义,他还没完成自己的计划就去世了。可以说这一切都是他自作自受,他辛苦奋斗了这么多年,最后却为赵光义做了嫁衣。

而赵光义因为得位不正,为了防止武将反对他,于是将赵匡胤的以文抑武改成了重文轻武,宋朝的积弱便是始于此。

更多文章

  • 赵德昭、赵德芳和赵廷美的死都和赵光义有没有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赵德昭,赵德芳,赵廷美,宋太宗

    关于赵德昭、赵德芳和赵廷美之死,之所以遗留种种纠缠不清的传闻,根子就在一件事——赵光义的皇位来得正不正?假如赵光义靠杀兄谋位,那么这三个人的死,很可能就是赵光义为巩固皇位,蓄意的谋害行为。史料是如何记载赵德昭、赵德芳和赵廷美之死的呢?史料背后又有哪些值得探析的地方呢?从中我们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赵德

  • 身为宋太祖长子,赵德昭为何自杀?赵光义冷言相向,将其逼死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宋太祖,赵德昭,宋太宗,赵光义,赵匡胤,五代十国,军事制度

    979年,北宋都城开封传出一个惊人的消息,武功郡王赵德昭自杀身亡。消息传出后,宋太宗急忙赶来,抱着赵德昭的尸体痛哭流涕,说道:“痴儿何至此邪!”事后,宋太宗追封赵德昭为中书令、魏王。三年前,宋太祖赵匡胤暴死,如今他的儿子赵德昭又自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宋太祖赵匡胤有四个儿子,“长滕王德秀,次燕懿

  • 宋太宗逼死了赵德昭吗?其实他真是一个“痴儿”傻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宋太宗,赵德昭,宋太祖,赵德芳,赵廷美

    赵匡胤死前,将帝位传给他的三弟赵光义,对于这一点,熟读历史的朋友们并不会有什么异议。《宋史》记载:''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续湘山野录》中同样有''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的描述。赵匡胤像从这里可以看出,赵光义接替其兄长做皇帝是有合理手续的,并不是人们所说的弑兄篡位。历史上亦有杜太后''金匮之

  • 历史上的“八贤王”到底是谁,赵德昭、赵德芳、赵元俨谁才是原型

    历史解密编辑:讲不完故事标签:唐朝,赵德昭,赵德芳,赵元俨,八贤王,宋太宗,中国军事制度

    在《杨门虎将》《杨家将传》《包公案》《三侠五义》等小说戏曲评书,亦或是现代的影视剧中,侠肝义胆、忠义无双的“八贤王”,总会在危急时刻出现,与朝中奸佞对峙,与皇帝周璇,因而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那么,你知道“八贤王”的历史原型是谁吗?说法一:赵德昭,赵匡胤次子,出自《杨家将传》在明代嘉靖年间熊大木

  • 戏言宋祖(番外七)赵匡胤为何不立赵德昭为太子,出阁都不封王?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皇帝,宰相,宋祖,唐朝,赵德昭,宋太宗,后周世宗,五代十国,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在"斧声烛影"的疑云中突然离世,赵光义在争议声中即位,是为宋太宗。由于赵匡胤生前未立太子,北宋没有法理上的储君,于是赵光义即位后便引出了不少流言蜚语。其中有不少都是倾向于赵光义弑兄夺位的说法,表达出对其抢夺侄子皇位继承权的反对。虽然这种说法后来在民间百姓之中成为主流,但仍旧存在

  • 赵匡胤在位十六年,去世时长子赵德昭已经25岁,为何不立为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太后,唐朝,赵德昭,宋太宗,赵德芳,后周世宗,五代十国,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公元960年,陈桥驿发生了兵变,后周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在部属和士兵的拥护下“被迫”黄袍加身称帝,随即赵匡胤率军回攻后周都城开封,年仅7岁的后周皇帝柴宗训让位于赵匡胤,于是赵匡胤称帝即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后,在位十六年,在公元976年去世,但令人费解的是赵匡胤去世时他的长子赵德昭已经25岁,却始终没有被赵

  • 赵匡胤死后,她活了19年,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没有幸运

    历史解密编辑:系小猫标签:宋太祖,赵德芳,赵德昭,宋太宗,赵德

    十五年后,在赵匡胤征服契丹的路上,他晚上和弟弟谈了很长时间。半夜,他突然死亡,王位仓促传给赵光义。然而,他夺取赵匡胤的国家是事实。不到一年,所有赵匡胤都有继承权,直系成年子孙,均一常死亡。而且,赵匡胤的女王和女王都受到赵光义非前女王的礼貌,生活凄凉,没有任何照顾。而且,女王死后,赵光义不允许女王和赵

  • 宋太祖赵匡胤当了16年皇帝,为什么始终没有立儿子赵德昭为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覃仕勇说史标签:宋太祖,赵德昭,宋太宗,周世宗

    宋太祖赵匡胤是个雄谋大略之人,他在长达十六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将儿子赵德昭立为太子,是因为需要考虑的问题太多了。首先,所谓的“金匮之盟”是赵光义坐了六年龙庭之后,和赵普合伙炮制出来的。这个以前已专门论证过了,这里就不展开来说了。不过,不可否认,“金匮之盟”里杜太后的担心,赵匡胤是有的。毕竟,五代乱世,改

  • 赵德昭:宋太祖嫡子,29岁自尽而亡,九世孙幸运当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赵德昭,宋太祖,皇帝,宋太宗,皇位

    979年,赵德昭回到家中,他惶恐不安,自杀身亡。赵光义闻讯,“悲痛万分”,一边扶着赵德昭一边哭泣,直言:“痴儿不至于此。”赵德昭死后,赵光义追封他为魏王。两年后,赵德芳突然病逝,年仅22岁,死因不明。960年,以抵御契丹南下为由,赵匡胤率20万大军出征。途经陈桥驿时,赵匡胤表演了一场五代十国常见的节

  • 赵德昭:宋太祖赵匡胤嫡子,为何没被立为太子,又如何被叔叔逼死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皇帝,唐朝,赵德昭,宋太宗,五代十国,军事政策,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自古以来“父子”与“兄弟”谁更亲都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题,大多数人选择父子更亲。那为何宋太祖赵匡胤迟迟不立儿子赵德昭为皇太子呢,又为何赵德昭会被叔叔赵光义逼死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一,出身皇室赵德昭出身北宋皇室,为宋太祖赵匡胤与妻子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