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死前,将帝位传给他的三弟赵光义,对于这一点,熟读历史的朋友们并不会有什么异议。
《宋史》记载:''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续湘山野录》中同样有''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的描述。
赵匡胤像
从这里可以看出,赵光义接替其兄长做皇帝是有合理手续的,并不是人们所说的弑兄篡位。历史上亦有杜太后''金匮之盟''的记载,至于它的真假,无白书生已经在上一篇题为《宋太宗实际上是受诏即位,四大理由说明他并没有杀害赵匡胤》的文章中讨论过,朋友们若有兴趣,可翻来看看。
宋太宗做皇帝到了第四年的时候,太祖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自杀而死。宋太宗听说之后又惊又悔,跑去抱着赵德昭的尸体,大声哭着说:''傻孩子啊,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宋史·列传第三·宗室一》记载道:上闻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邪!''这一年正是公元979年。
''惊''?''悔''?这两个字看来是大有文章的。
宋太祖赵匡胤共有四个儿子,长子滕王赵德秀,次子燕懿王赵德昭,三子舒王赵德林,四子秦康惠王赵德芳。其中长子赵德秀、三子赵德林出生没有几天就夭亡了,当时并没有名字,他们的名字都是宋徽宗追赐,其王爵也是追封的。
赵德昭十四岁出阁,但赵匡胤认为德昭''冲年'',即年幼,未成年,而一改皇子一出阁就封为王的惯例体制,想让他经过逐渐的历练之后再加以封王,所以赵德昭出阁后,赵匡胤只授予他贵州防御使一职。九年之后,太祖又授任赵德昭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可惜的是,宋太祖直到公元976年去世之时,都一直没有给赵德昭封王,这时赵德昭已经二十五岁。大家好像都不明白赵匡胤的用意,他究竟出于什么原因和目的而一直没有给已经二十多岁的德昭封王呢?这种做法似乎有些反常,所以引起后世不少人的猜测。
赵德昭
宋太宗即位之后,当年就改任赵德昭为京兆尹,就是管理京城的首长,相当于现在首都驻地的市长一职。但令人不明白的是,既是京师最高长官,却为什么又把他的辖地移至永兴呢?《宋史·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三》里是这样记载的:''太宗太平兴国元年,改京兆尹,移镇永兴。''
不过,赵光义同时封赵德昭为武功郡王,并诏令让他与齐王赵廷美在上朝的时候班位靠前,在宰相之上。
赵德昭二十八岁时,娶太子太傅王溥之女王氏为妻,朝廷封王氏为韩国夫人。同年冬天,宋太宗又加任赵德昭为检校太尉,这是一种级别很高,但无职权的闲散官职。
但是有件事情非常奇怪,赵德昭于978年二月娶王氏,979年八月自杀而死,而《宋史》中却记载他竟然有五个儿子。除次子赵惟吉有其生母为''郑国夫人陈氏''的记载外,其他四子都没有说明他们是谁所生。王氏从嫁给赵德昭到赵德昭死,才仅仅一年多的时间,生一子的可能性大,那么,赵德昭的另外三个儿子的生母是谁呢?
看来,赵德昭在娶王氏之前,至少还曾经娶过一个妻子。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重要,也只好在这里一说。
赵德昭自杀身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那一年,他随宋太宗北伐,《宋史》记载:''(太平兴国)四年,从征幽州。''回来不久就自杀了。
其实在征幽州之前,宋太宗实际上是要攻打北汉。
赵光义
公元979年,经过充分的准备,宋太宗派潘美等人,兵分四路围攻北汉的太原,而自己则率军继其后。辽国听说宋太宗攻打北汉,就派使者前来问其原因,太宗对辽国的使者说:''河东不服朝命,该当问罪。若北朝不援,将按和约行事,不然则惟有一战!''
潘美等将领多次大败北汉军队,北汉因此向辽国求援,辽国派兵赴援,结果被潘美等打得大败。北汉皇帝刘继元在宋朝的重兵围攻下,被迫投降。
宋太宗率军与潘美等在太原会合,讨伐辽国,意在夺取被后晋石敬瑭割让给辽国的幽云十六州。双方交战之初,宋太宗乘辽国防备空虚,率兵长驱直入,辽国许多将领兵败投降,宋军没费什么力气就攻到了幽州城南。
幽州是辽国的南京,又是一座军事重镇。驻守幽州的是辽国大将耶律学古,他凭借着坚固的城防设施,竭尽全力抵御宋军,眼看就要破城,辽国派耶律休哥率领援兵到达幽州。宋太宗亲自誓师,与辽将沙率领的援军大战于高梁河,在辽军即将败逃之际,耶律休哥率大军赶到,与耶律斜轸从左右两翼对宋军进行包抄。激战中宋军大败,在辽军的猛追之下,丢盔弃甲仓皇溃逃。宋太宗在慌乱中乘一辆驴车才得以逃脱。
经过这一战,宋太宗从此便不敢轻易对辽国用兵。
宋太宗从幽州败逃回来之后,听说当天晚上军中曾发生''夜惊'',但具体情况史料中并没有表述。由于军中遍寻太宗不着,不知道他能否活着回来,于是有人提议,准备立赵德昭为帝。
宋太宗听说之后当然不会高兴,就把高梁河战败的怒气发泄到了赵德昭身上。回朝后,由于北伐失利,宋太宗很长时间没有对征讨北汉的有功将士进行封赏。当赵德昭提醒他应当对立下功劳的将士及时进行封赏的时候,太宗竟然大怒,撂下了这样一句话:''等你自己做了皇帝的时候,再进行封赏也不迟!''那语气肯定是带着一种怨气的。
分析一下太宗说的这句话,他应该一直就知道杜太后遗诏的存在,因此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说他大奉诏即位,也不是没有道理。
有人会问,那么后来赵普又向太宗提及''誓盟''之事,并打开金匮阅览盟约的记载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想这应该是史书记载的错误。因为这种错误或是矛盾现象在许多史书上并不少见,司马迁的《史记》之中也有很多相互矛盾和冲突之处。
历史是后人写的,这样的错误在所难免。
宋太宗的这句话看上去是一句气话,但是赵德昭却并不这样想。他知道,宋太宗这是在怀疑自己要篡位,在这种情形下,最好的辩白就是死。
于是赵德昭在回到府上以后,就拔剑自杀了,成为幽州战败的牺牲品。
宋太宗听说赵昭自杀,又惊又悔。太宗之''惊''是因为他没有想到赵德昭会自杀,太宗之''悔'',是因为他不该因为幽州之败而把怨气撒在德昭身上,更不应该说出那样让人惊惧的话来。
太宗''往抱其尸'',这一''往''字,足见其心之急切,一''抱''字,更显太宗之心痛。那一声''傻孩子'',则表现出了宋太宗对德昭之死的无限怜惜。有人说这是宋太宗装出来的,这种说法的根据前提就是他先弑兄篡位,后再逼死德昭。而事实上,我们在史料中也很难找到宋太宗逼死德昭的有力证据。
也有人说,是宋太宗更改了宋朝的官方历史,这一点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其实,赵德昭之死,应该是他本人的性格所致。《宋史》中记载:''德昭喜愠不形于色。''这说明他是一个喜欢隐藏自己心思的内向性格之人,这种人不善于表述,他之所以提醒宋太宗封赏有功之臣,这也说明了他有正义之心。在被太宗冷冷地怼了一句之后,心里产生了惊惧,要知道,历史上很多因被君主或皇帝怀疑而自杀或逃亡的例子。他应该知道被皇帝怀疑的结果,又无从分辩,因而选择了自杀来证明自己。
从他自杀的事情上看,赵德昭的确是一个''傻孩子''。也正是因为这样,宋太宗才背上了一个逼死赵德昭的污名,而且这还不算完,有很多人还认为他不但逼死了赵德昭,还逼死了他的弟弟赵廷美,以及赵德昭的弟弟赵德芳。其实这些观点,大都是基于他弑兄篡位才能成立。
《宋史·宗室传》对赵德芳之死用了''寝疾薨''三个字,这说明赵德芳是因病而死,时年二十二岁。
而赵廷美之死则是由于被赵普构陷,《宋史》载:''凡廷美所以遂得罪,普之为也。''
不知道为什么有人总是揪住宋太宗赵光义的小辫子不放,难道他的这个''小辫子''不是让人给强加上去的吗?
《宋史·本纪第五·太宗三》最后有这样一句:''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
这倒是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