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洵:没有文凭也是人生大赢家,布衣一生却培养出两个天字号学霸

苏洵:没有文凭也是人生大赢家,布衣一生却培养出两个天字号学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蔷薇凋零 访问量:3925 更新时间:2023/12/9 4:29:23

苏洵:苔藓深三径,衣冠盛一门

对苏洵的认识当然来自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名词“三苏”,说来真是不好意思,对苏洵的文章,以前只读过他的《六国论》,至于其他便一概不知了,为写今天这篇文章,找来一堆他的文章和诗作恶补,遂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这段《三字经》中的话,是儿时背的,也是最初对他的认知,无非是说人生起步不在年龄大小,只要刻苦,都会取得一定成就的。

但是,在印象中,好像苏东坡也叫苏老泉,有记载言,“苏子瞻谪黄州,号东坡居士,东坡其所居地也;晚又号老泉山人,”谁对谁错一时也弄不清楚,不过不重要,权当就是特指苏洵吧,也无不可。

苏洵是古文大家,《古文观止》中收有其文章五篇,真不算少了,但人们一提起他来,第一印象便是苏轼的老爸,似乎光芒是借儿子生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如果他没有这些文章傍身,有哪个认识他是谁?难道你还能记得王安石父亲的名字不成?

作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我认为他的政论文是写得最好的,其言辞之犀利,推进之有序,论据之充分,观点之鲜明,在唐宋人中难有与之匹敌,以《六国论》为例,他那两个儿子都写有同名之文,但与他相比,无论是文章的名声还是内容的精彩,都是远远不及的,尽管在其它文体上,他不及其子。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布衣之身,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和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著有《嘉祐集》20卷,及《谥法》三卷,《宋史》有传,年58岁逝世。

与儿子们的少年才俊相比,他实在是属大器晚成之人,27岁时方才开始读书,自言道:“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

读书晚的人多多,如陈子昂韦应物等少年横行乡里,幡然悔悟后苦读诗书终成大器,但那都是不及20岁之时,而这苏洵与之相比,也太晚了点。

自古蜀地学风就盛,眉山苏氏祖上乃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宰相苏味道之后,其家学渊源不可谓不厚,如这样家庭的孩儿,不说三岁蒙,五岁至少是要读书的,乡学、私塾定是要上的,条件好的还能延请家庭教师进行专门辅导。

而在苏洵少年之时,科举早已是成熟的取才之道,也是平民求出头,博出身的唯一通道,只有通过苦读,方能在科举中出人头地,出仕为官,这是时人的共识,缘何这苏老泉就能置身事外,视科举为无物呢?不懂!

其实,认真看一下他的生平就能知道,所谓27岁方开始读书实为夸大之语,他早年是读书的,只是其父“纵而不问”,随着他的性情,读得不甚认真而已,他喜欢如李白般地“壮游”,所以走了不少地方,加上他自视颇高,几无入眼之人,大好时光就这样流逝了。

他发奋读书应该是在20岁之前,期间的激发他认真苦读的缘由是乡试落第,看着那些他瞧不上眼的庸才俗邻都举杯相庆之时,那对他的打击是太沉重了,如当头棒喝,痛定思痛,拿出以前的自己的诗文看,竟一无是处,遂慨言道,“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于是,一把火烧了个干净。

他以前所学,估计并非应试之文,亦并未上心认真,故而落第,于是,搬出政府规定的学子必读之文,每日夜以继日,“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发誓未读通之前,不写任何文章,及通达之时,年已27岁,所以史本传皆言:“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于此看来,皆以讹传讹耳。

苏洵《道中帖》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我们从他这诗意中可以看出,这相当于一首“自荐信”,在那个年代,不仅考试成绩要好,更为关键的是要有人举荐,于是在考试之前拜谒文坛名人或高官是通行规则,想当年,李白、王维杜甫们都是如此,只是杜甫没有太好的运气,与李王二人的玉树临风相比,他那张忧国忧民的苦瓜脸实在不是很讨喜。

苏洵何时乡试过关,史无记载,他是在48岁之时拿着川中大员的推荐信,领着两个儿子过广元,越秦岭,一路风尘来到京师参加考试,他们走的是一代名相韩琦的路子,而韩大人对苏洵评价为“贾谊不能过也”,这评价,天之高也,也印证了一句名言,一个人只要愿意努力,人生最坏的结局不过是大器晚成。

但是,不知是韩相忘了向有司举荐,还是在文坛上韩琦的声名不算太高,或许去了边地同西夏打仗去了,反正对苏洵来说,效果不好,发榜之时,两个儿子全部以优异成绩高中,而他却名落孙山,这真是造化弄人啊。

不过,投书韩琦并非全然没有效果,后来正是在韩大人的举荐下,去了秘书省任校书郎,又迁文安县主簿,这可是有进士学历方能担任的政府官员,也算是正式入仕之人,只是比较起来没那么“硬气”罢了。

台省留身凡几岁,江湖得郡喜今行;

卧听晓鼓朝眠稳,行入淮流乡味生;

细雨满村莼菜长,高风吹旆彩船狞;

到家应有壶觞劳,倚赖比邻不畏卿。

我们从苏洵这首诗中能看出,他对做官还是很在意的,只是屡试不中,让他觉得很是尴尬,儿子们的高中和自己的落第所产生的落差,让他不能再拿自己的名声去冒险,所以,他拒绝了朝廷多次让他参加的各种考试机会,这也是能够理解的。

他考试落榜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正是他的这一科,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嘉佑龙虎榜”,也是千年进士第一榜,仅后来成为宰执之人就有9位,但偏偏漏了这苏老泉。

是年龄太大的原因还是大才之人太多,我不敢乱加猜测,而苏洵同欧阳修的关系也是相当好的,但这也许是在他落榜之后,因为他自来京师考试后,除了有两年夫人去世而回乡外,其他时间就是直在京城生活,他将自己的文章上呈欧阳修,受到欧大文豪的大力激赏,并亲自向朝廷写下《荐布衣苏洵状》,以期苏洵能得到重用。

“论议精于物理而善识权变,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这是欧阳修在荐文中所言,而爱才的宋仁宗也让他参加朝廷举行的特别考试,不知是顾忌万一再考不上脸面挂不住还是其他原因,他借口有病不去参考,宁愿布衣一生。

不过,虽是布衣,因他得到欧阳修的赞赏,他在京城声名鹊起,加上两个天才儿子,苏洵在京师混得风生水起,是当时文艺圈中的风云人物,他出入各个文士聚会,文章被广为传颂,这为他入围“唐宋古文八大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他名声太大,最终官家还是让他参加了礼书《太常因革礼》的编撰,并且在他去世后,还追赠为光禄寺丞,尽管只是个场外的“安慰奖”,但也算是够给面子了。

众所周知,苏东坡一生同王安石极不对付,抛开后来二人江宁“一笑泯恩仇”及所谓“王安石一言救东坡”外,可以说一直就如同死敌一般,苏东坡虽属旧党,但比他官职高之人多多,如司马光及文彦博等,何况他反对变法的力度也有限。

王安石大苏东坡16岁,二人在变法之时,无论从哪个方面相比,王安石都要碾压苏东坡,但却是后人一说党争便会提及二人的恩怨,难道二人交恶真是因变法引起的?

不管因由为何,这其中苏洵所起的作用肯定是很大的,也可以说是苏洵埋下了交恶之根由,因为这苏老泉实在是见不得这王安石,甚至不惜言语相攻,所以,要说交恶,首先应该是苏洵同王安石交恶才是。

史载,一日在欧阳修举办的家宴中,苏洵问道,“适座有囚首丧面者何人?”欧阳修吃惊道,大名鼎鼎的王介甫难道你还不认识吗?谁知苏洵说道,“此人日后必变乱天下。”

回家后,意犹未尽的他写下史上著名雄文,虽未指名道姓,但大家一看便知其所指何人,他说王是“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认定“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将王安石直接列为历史上乱政的奸佞小人。

这篇雄文便是《辩奸论》,在历史上很有影响,因为后世对王安石非议多多,差点将其列入《奸臣传》,赵构就认为北宋亡国始自王安石,而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民国之时,所以后世都说这苏洵有先见之明,尽管中间偶有不同见解之呼声。

了解王安石的人应该知道其生活习惯之邋遢,苏洵所言自是有其依据,但直接转化为“半仙 ”般的算命先生,来给还没进入权力中心的王安石定性,这就有点太过分了,而他的断言不可能不影响苏轼对王安石的看法。

《辩奸论》代表了苏洵的文风,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颇有川人所说之“扯烂筋”的意味,但要说真正给苏洵带来声誉的,也是他最著名的文章,还是得说是这《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将六国灭亡归罪于“赂秦”,这肯定是不全面的,也并不是六国之亡的根本的原因,这点我相信苏洵并不是不知道;而他之所以要提出这一观点,主要是针对当时朝廷对西夏所采取的屈辱政策,对以币帛换平安的不满。

此文实际上说的是一个“割肉饲虎”的道理,但虎之所以为虎,却并不是割肉之人给喂大的,苏洵希望六国如武松一样,就不会招致亡国,这当然有理,不过,前提得在虎面前是个强壮的武松才行;就如同有人说,女人最好的发泄方式是疯狂购物,但钱从何来却不知道;这就叫作真理有时等同于废话。

“赂秦”是因为秦强大,不去探讨秦为何能强大,却抓住六国“赂秦”的表象进行指责,这是说不通的;但是不可否认,虽然文章所持的观点偏颇,但读来却甚觉有理,将一个不是道理的道理说成真理,这就是本事了。

苏洵长于政论文,其文语言犀利,言必中时之过,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指事析理,引物托喻”如果就事论事,几无反驳之处,正如欧阳修所言:“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而同为大家之一的曾巩也评论说:“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这些都是苏洵文章之特点。

他的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锋芒所至,所向披靡,给人一种雄健、刚强的感觉,极具鼓动性,所以,他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绝对不是沾儿子苏轼的光,但在声名上那倒是有的。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这首状如打油诗也道出了他时常萦怀的纠结,终生布衣,应该是他一生之遗憾,回想自己寒窗苦读,却屡试不第,如“学渣”般地存在,但是,正是我这样的“学渣”,却培养两个天字号的学霸!

苏洵的一生应该是没有弟子的,他把自己的所有的才情都传授给了两个儿子,使得一位成“千古文坛奇才”,一位列大宋政坛宰执,而且也以自己的文字,成就了文史上的“三苏”奇观,这足以光耀他整个人生了,所以我觉得,这是苏洵对中国文学史的最大贡献。

标签: 苏洵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布衣六国论

更多文章

  • 大争之宋(二九)苏洵将两个儿子教成文豪,为何自己科举考不上进士?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苏洵,欧阳修,科举,进士,苏轼,科举考试

    北宋时期是中国古文化的巅峰,是中华文化最灿烂耀眼的时期之一。这个时代出了很多的文豪,三苏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他们父子不但引领了古文化运动,还留下很多经典篇章,对未来数百年的古代语言文学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苏洵作为苏轼和苏辙的父亲,在当时的评价也非常高,受到文魁欧阳修的推崇。当时在历史上苏洵

  • 祝贺!东坡区苏洵小学两个节目在眉山市首届文艺新作大赛中获奖

    历史解密编辑:云讯标签:苏洵,东坡区,苏洵小学,眉山,眉山市

    近日,由眉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市教体局联合发起的首届文艺新作大赛圆满落幕。本次文艺新作大赛历时8个月,自今年3月大赛启动以来,全市共有参赛作品63个,入围决赛作品44个,其中由东坡区教体局选送的苏洵小学原创独幕剧《橙黄橘绿》和原创歌曲《月光的思恋》进入决赛,分别荣获本次大赛语言类和音乐类节目三

  • 苏洵:君子慎始而无后忧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苏洵,慎始,苏轼,管仲,北史,说文解字

    万事皆有初,欲善终,当慎始。苏洵《上文丞相书》有云:“君子慎始而无后忧”,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一开始就小心谨慎,这样后面就不会有什么忧虑了。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修身处世,开好头、起好步就为后面奠定了基础;把好第一关,才能为后面消除隐患。“始”为形声字,从女,台声。《说文解字》注:始,女之初也。本义是最

  • 苏洵生前的最后一首诗,写得大气沉稳,堪称千古绝唱

    历史解密编辑:陌路细岁标签:苏洵,韩琦,苏轼,苏辙,诗作,丞相

    在唐宋八大家中,仅苏家父子就占去了三个位置,足见这三人水平之高。苏轼与苏辙都是宋朝有名的大文豪,尤其是苏轼,可谓是文坛、诗坛及词坛上奇迹般的人物。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苏轼与苏辙都那么优秀,这无不与他们的父亲有着密切的关系。那苏洵的文学水平究竟有多高?我们通过他的诗作便可以得知。在本期,诗巷要跟大

  • 苏洵是个好父亲!——教育,贵在“不教而教”“身教胜于言教”!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苏洵,苏辙,苏轼,欧阳修,进士,权书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这种极度的文学殊荣,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只有两姓人家得到过——一是汉魏时期的“三曹”,一是北宋时期的“三苏”。“三苏”相较“三曹”而言,虽历史功业无法相比,但文学成就只恐有过之而不及。“三苏”——苏洵、苏轼和苏辙,以其各自风格各异的优秀散文创作,皆名列“唐宋八大家”;其

  • 为苏洵、苏轼、苏辙背后的女性立传,《苏母传》研讨会召开

    历史解密编辑:红星新闻标签:苏洵,苏辙,苏轼,苏母传,司马迁

    千百年来,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传奇被后人作为佳话传颂,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三苏”的背后,其实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在默默付出——她便是苏轼的母亲、苏洵的妻子程夫人。28日下午,弘扬三苏文化暨《母仪若水润三苏——苏母传》(以下简称《苏母传》)研讨会在四川省作协举行。张志烈、舒大刚等专家、学者

  • 眉山市苏洵小学开学啦!

    历史解密编辑:眉山教育在线网标签:王秀娟,新学期,心愿卡,苏洵小学

    眉山教育在线网 春日暖阳,万物复苏,告别了超长寒假,又到新学期的开学季。2月6日上午,四川眉山东坡区苏洵小学的小苏童们踩着轻快的脚步,踏入新春的校园。为了给新学期一个特别的开始,老师们将开学的校园和教室用红色元素装扮得喜气洋洋。不仅如此,该校还准备了充满仪式感又有意义的活动,“兔型兔有礼”、“兔心愿

  • 苏轼的父亲苏洵,为何到27岁才发奋读书,后来又有哪些成就呢

    历史解密编辑:博览群书君标签:苏洵,苏轼,苏辙,读书,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弦乐器,科举考试,千古名句

    《三字经》中“苏明允,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说的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父亲苏洵(字明允),到了27岁才发奋读书。下面来探讨,苏洵为何到27岁才发奋读书?他后来又有哪些成就呢?大器晚成的苏洵一、少年不刻苦学习的原因公元1009年,苏洵出生于眉州(今四川眉山市)的一个大家族中。苏家不仅家风优良,还

  • 三苏是哪几位合称?有何艺术成就?苏洵为何27岁才奋发读书?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苏洵,欧阳修,苏辙,苏轼,贾谊

    生长于蜀地眉山的苏洵及其二子苏轼、苏辙,在北宋时期皆是名动一时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且皆列名“唐宋八大家”。“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这在中外文学史上都属于少见的文化现象。三苏是中国北宋散文家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的合称。他们的文章著名于世。宋人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

  • 苏洵小学开展关爱学生心理健康系列活动

    历史解密编辑:眉山教育在线网标签:教育,教师,班主任,班会课,心理健康,苏洵小学

    5月25日是我国的“心理健康日”,“5.25”取谐音“我爱我”,意为要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乐观自信,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给予爱和友谊,能与他人同心协力,也就是说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眉山市东坡区苏洵小学在区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中心及区心理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