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文豪苏轼的弟弟苏辙,官至宰相位列唐宋八大家,原来是个心机男

文豪苏轼的弟弟苏辙,官至宰相位列唐宋八大家,原来是个心机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千层琳琅 访问量:2100 更新时间:2024/1/16 3:16:22

“皇帝呀,你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嫌弃忠言逆耳,却特别爱听枕边风,堪比史上六大昏君……”宋仁宗看着这份考卷,气得浑身发抖,血压上涌,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是谁这么胆大包天,敢在制科考试中这样直接骂皇帝,到底长了几个脑袋!

这位“胆大包天”的仁兄,便是我们心机男主角——苏辙。他最有名的身份,当属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弟弟。可不为人知的是,其实苏辙的城府、情商,远在其兄之上。

01胆子不小,皇帝都敢“算计”

就这脑子,还能算有心机吗?制科考试啊,相当于现在考公务员,考上了直接有官职。而他却在考卷上骂皇帝,先不说能不能考取功名,您先看看还有没有命吧?

然而,让众多考官们意想不到的是,皇帝不仅录取了苏辙,还对满朝文武说自己为子孙找到了宰相。那时苏辙年仅23岁,一举成名,何等的荣耀啊。

难道真是这位青年文人,血气方刚仗义执言,外加运气好吗?当然不是,这一切,都在苏辙的“算计”内。

北宋时期,有才之人辈出,想在众多考生中引起考官,甚至皇帝的注意,除了过硬的文学功底外,还需另辟蹊径,说出别人想不到的观点。苏辙左思右想,决定冒险一试。

首先,他分析人物性格,主考官宋仁宗是史上数一数二的仁君,又非常惜才爱才,应该不至于要他小命。

而副考官司马光,就是众所周知砸缸的那个司马光,此时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儿,以敢于挑皇帝的毛病为人称道,这篇大不敬的文章,文风正是投其所好。

最后,他又分析此次考题,这次考试恰恰就是为了选拔能进谏的人而开设的,如果皇帝因为别人给自己挑毛病提建议就治罪,那不是打脸吗?

有了这三点分析,虽说是铤而走险,但风险又在可控制范围内。皇帝确实被气着了,可是也借这个机会,表现了一把自己的大度、惜才、从谏如流。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苏辙这一步棋,是走得非常漂亮了。

02如何拍出人类高质量马屁

其实在更年轻的时候,苏辙的心机,就已经显露出来了。他19岁那年,父亲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两兄弟,一行三人上京赶考。

苏辙第一次参加科举就高中进士,但他自己却并不满意。因为他只排名第五,按照规定,还得等三年,通过吏部考核后才能做官。苏辙年轻气盛、一腔抱负想要施展,等不及啊!

那时候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如果有朝臣向皇帝举荐,考生的排名即使靠后一些,也有机会弯道超车,提前做官。

苏辙的小心思,又开始活动上了。满朝文武这么多大佬,给谁写信拍马屁好呢,要既能对自己青睐的,又能在皇上面前说话有分量的,思来想去,他选中了一个武将——太尉韩琦

你一个靠文章求取文官的学生,去拜托一位带兵打仗的武将举荐,是不是脑子又进水了?这恰恰,再次证明了苏辙的超高情商。

韩琦虽是武将,可不是武夫,他19岁,就高中榜眼,文采斐然。同时,他掌管着大宋的兵马,地位与宰相相当,非常受皇上的器重,最重要的是他还特别喜欢做星探,范仲淹就是他举荐的。

可是别的学生都没这慧根啊,根本不曾想过要找一个武将举荐,这位天选大将军,简直就是为苏辙同学准备的了。

韩琦一边抚须,一边欣赏地读着苏辙的自荐信,看到畅快时还哈哈大笑。苏辙在信的开头,讲述自己对于写文章的看法,他说要想写出好文章,不能只埋头书本,而是要游遍山川,胸中有山河,决不是死读书。

这太对这位征战四方的武将胃口了,人家可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将军啊,生平最烦书呆子,成天只会引经据典,没点有用的。

继续读下去,更是深得韩琦之心。他眼睛都快弯成两道缝了,露出得意、欣赏等一系列复杂但明显是很高兴的表情。苏辙究竟写的什么呢?

“我的老师欧阳修,学问很高我受益匪浅,而韩将军名满天下,可惜我却没机会拜访。”

看似很普通的一句自我介绍,和寒暄之语吧。里边却大有门道。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坛领袖啊,国宝级的大明星!苏辙就这短短一句,既表示了自己是欧阳修的门下,体现尊师重道,又给自己带来了名人背书,更重要的是,将韩琦和大文豪欧阳修相提并论,瞬间拔高了韩琦的文学水平,马屁拍得可谓是毫无痕迹,却让韩琦听得格外舒服。

这封写进了韩琦心坎儿里的自荐信,确实让苏辙刷足了存在感,即刻,韩琦就打算继续发挥星探才能,举荐苏辙。

可世事难料,天不遂人愿,苏辙的母亲在这个时候去世了。父子三人回家奔丧,苏轼、苏辙两兄弟要守孝三年,求官之事也只能暂时作罢。

四年之后,苏辙再次与哥哥苏轼,来到京城参加考试,就是我们文章开头所说的制考。终于了无牵绊,可以一展抱负了!

可我们小苏虽然脑子机灵,身体却不争气,在考试前两天生了重病,眼看就要错过考试日期了。这时候,四年前写给韩琦的举荐信,发挥了不可思议的作用。

大将军还记得这位好苗子,他竟然成功劝说皇帝,为了苏辙将考试延后了20多天,等苏辙病好,再举办!这相当于,高考为了等一个同学参加,延期举行啊,苏辙同学真是古往今来头一人。

他终也不负众望,立于朝堂,平步青云,最高官职做到了门下侍郎,相当于负宰相。

03高情商真的可以救人一命

苏辙双目含泪,一向沉稳的他,在房间来回踱步,鞋竟有一只都忘了穿。看着苏轼的诀别信,胸口一阵阵疼痛,心乱如麻,但他强行镇定自己,现在还不是难过的时候,快想办法。

兄弟俩自幼情深,这么有心机的苏辙,对苏轼却是毫无保留。苏轼过得恣意洒脱,一张有文采的嘴,得罪了不少人。而苏辙经常默默地在他身边收拾烂摊子,从没有任何怨言。

可这一次,苏轼嘴欠到得罪了皇帝,宋神宗升他做湖州一把手,按惯例他需上呈谢表。本来只是走个流程,谁知苏轼一没控制住,就在谢表中抨击王安石变法,可王安石新政背后的推行者正是皇帝本人啊,我给你升官,你还给我找事儿,气得宋神宗七窍生烟,一怒之下把苏轼打入大牢,赐死!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苏辙反复读着哥哥给自己的诀别信,“与君世世为兄弟”字字像尖锥一样扎进了他的心里。他何尝不想世世与苏轼做兄弟呢,可要紧的是,先保住这一世吧!

突然,他想到,既然这首诗能打动自己,是不是也可以让其他人感同身受。如果利用好这封信,说不定能给事情带来转机。于是他把信封好,对狱卒说,“我的哥哥犯了死罪,我不敢打开,你直接上交了吧”。

果然这封信很快到了皇帝手中,可能缺什么就羡慕什么吧,皇帝也为这份真挚的兄弟深情打动,眼眶都红了,感慨地说,“对兄弟如此仁义深情的人,是不会对朝廷不忠的”。苏轼这才保住了项上人头。

04任我再有心机、抱负,也甘愿只站在你身后

怎奈苏轼一生不改嘴欠本性,本来哥儿俩双剑合璧、应该官运亨通,结果苏轼一路得罪人,一路被贬,苏辙一路捞哥哥、一路陪伴,无怨无悔做哥哥背后的男人。原本苏辙凭自己的心机和城府,完全可以更上一层楼,但为了保苏轼,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苏轼先后被贬到黄州、儋州,苏辙就紧随其后,被贬到筠州、雷州,两人分别在广东、海南隔海相望,对他们来说咫尺之遥、天涯海角。这小哥儿俩就这样在不断地被贬和思念中,慢慢变成了老哥儿俩。

无事时,陪你闲话家常,互诉衷肠;有事时,为你两肋插刀,蹈火赴汤。苏辙对苏轼这片真心,日月可鉴,“手足之爱,平生一人,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苏轼对苏辙,同样也是手足情深。中秋之夜,对着月、喝着酒,想起和弟弟并肩云游、吟诗作对时的快意潇洒,一向洒脱的苏大才子,心里都不禁涌出几分悲凉,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不是情诗,这是苏轼在思念弟弟,苏辙。

苏轼于60多岁病逝,苏辙失去了他一生肝胆相照的兄弟,亦师亦友的偶像。他不舍地一遍遍整理苏轼的遗作,老泪纵横,用颤巍巍的手写下,“归去来兮,世无斯人谁与游”。

十年后苏辙病逝,最终的愿望也是要与哥哥葬在一起,无论你去哪里,我都要跟去。“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05以古鉴今,在历史故事中成长

时间回到父子三人上京赶考的那一天,苏洵带着两兄弟,去拜访成都第一把手张卫平。张卫平阅人无数,对两个少年给出这样的评价,“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这大儿子苏轼聪慧绝伦,必能震惊天下,而您的二儿子苏辙虽然文采稍逊,但是少年老成,未来的成就应该会比哥哥还要高。

这句话一语中的。如果放到当今,做个作家、自媒体人,当以苏轼为榜样;要在官场、职场上打拼,论情商,则还是要向心机苏辙老弟多多学习。

但无论喜爱他们的哪些不同特点,那份以诚相待、赤子之心,都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这可爱的哥儿俩,您更喜欢哪一位呢?

标签: 苏辙苏轼欧阳修韩琦宰相苏洵

更多文章

  • 苏辙的一篇文章,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历史解密编辑:萍姑娘说历史标签:苏辙,宋哲宗,王安石,宋神宗,宋仁宗,宰相

    历史人物是复杂的,不能以简单的好坏看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人打仗勇猛、谋略无双,却没有政治头脑,在朝廷里四处树敌;有些人文采超群,却不善于理政治民,他们身居高位之后往往教条僵硬,只会掉书袋,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苏辙位列其中。苏辙公元1039年生于四川眉州,父亲苏洵学识渊博,注重对后代的

  • 苏辙的一篇雄文,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苏辙,王安石,苏轼,宋哲宗,宋神宗,欧阳修

    现如今的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宋朝是我国历史上较为特殊的一个朝代,尽管其经济、文化政治都已经发展到了巅峰的地步,但却因为军事过于孱弱,使其沦为丧家之犬,不仅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连文人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一介书生都变成了战场上可以指挥作战的大英雄。然而不少人发出疑惑,难道宋朝真的没有复兴的可能了吗

  •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历史解密编辑:水墨疏窗标签:苏辙,苏轼,王安石,宋神宗,宋哲宗,宋仁宗

    公元1085年,年仅八岁的赵煦登基,成为北宋的新一位皇帝,后世称之为宋哲宗。因为年纪尚小,宋哲宗登基初期,朝政由太皇太后高氏把持。八年后,宋哲宗亲政,推行新法,进行体制改革。此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上书劝阻哲宗,不要轻易改变政策。这篇文章让苏辙因言获罪,哲宗一怒之下,罢黜了苏辙以及与苏辙交好的一

  • 苏炳添是不是苏轼后人?苏辙后人发声:元代苏氏族谱没有这一脉人

    历史解密编辑:环球网资讯标签:苏辙,苏轼,苏氏族谱,苏炳添,苏洵

    ​​近日,知名短跑运动员苏炳添是苏轼后人的话题引起网友热议,有网友赞优秀一脉相承,有网友质疑说法的真实性,有专家表示尚待考证。8月11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联系到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河街乡陈胡村苏青龙,苏青龙自称是北宋苏辙二十七世孙。苏青龙介绍苏氏族谱每60年修一次,他手上有一本元代的《眉阳苏氏族谱》

  • 古有科举今有高考,苏洵止步秀才,感慨: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历史解密编辑:骅骏老师张标签:苏洵,进士,举人,宋朝,诗人,莫道登,科举考试,地方官员

    高考临近,想起了古代的科举考试。昨天有人问我,高考有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古代有秀才、举人、进士和状元,古代的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位?古代读书人先考童生,而秀才,而举人,而进士乃至状元、榜眼、探花。古代读书人最初的考试目标就是童生。考上了,才可以称之为“童生”。童生考试也不容易,需要通过县试、府试才

  • 少年当志强 奋进新征程 苏洵中学少年学子认真学习二十大精神

    历史解密编辑:云讯标签:二十大,苏洵,团员,团课,少先队员

    少年强则家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当代中国青少年生逢其时,学习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为了深入学习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推进学校“党团队一体化”建设的发展,11月18日下午,眉山市东坡区苏洵中学校团委开展了《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团课学习。团校教师陈星主讲,青年教师、团员同学、入团积极分子和部

  • 苏洵为何给两个儿子取名都有车?苏轼苏辙这中间又有什么讲究?

    历史解密编辑:金英说历史标签:苏辙,苏洵,苏轼,欧阳修,黄庭坚,散文家,拨弦乐器

    相信对于唐宋八大家,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苏轼和苏辙这一对亲兄弟吧。首先呢,我们来看一下他和弟弟为何分别名为“轼”和“辙”的原因吧。苏洵为何给儿子取名苏轼苏辙?古代是极重取名的,作为一代文豪的苏洵,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取名,自然也花了不少心思。苏洵长子名苏轼,次子名苏辙。这中间又有什么

  • 苏洵小学举行2022秋季开学典礼

    历史解密编辑:眉山教育在线网标签:苏洵小学,新学期,新学年,老师

    9月1日上午,眉山市东坡区苏洵小学“喜迎二十大 筑梦向未来”2022秋季开学典礼,拉开了新学年学习的序幕。因疫情防控需求,此次特别的开学典礼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直播,全校师生在教室观礼,也吸引了不少家长朋友一起“云”享开学,“疫”样精彩,“童”样欢乐。同学们高唱国歌,饱含着对新学期的憧憬和希望;同学们举

  • 苏洵义利观对苏轼产生重要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想去北极洲标签:茶,苏洵,苏轼,苏辙,易传,朱熹,儒家,香草,义利观,齐特琴类

    苏洵肯定“义”的道德要求,认为“义”是行为规范,并且可以矫正天下人的不正之心。“义者,所以宜天下,而亦所以拂天下之心。”苏洵认为,将“义”作为道德标准虽然可以匡正天下人之心,但是只言“义”而没有“利”,就是“徒义”,就成为圣人戕害天下的利器。苏洵以伯夷、叔齐为例,说明“徒义”的危害:“伯夷、叔齐殉大

  • 历史上的今天:北宋文学家苏洵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古次伍牛爱音乐标签:苏洵,苏轼,苏辙,杜甫,李白,谥法,诗人,宋朝,千古名句,北宋文学家

    1066年5月21日,北宋文学家苏洵去世。苏洵,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与其子苏轼、苏辙皆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字经》中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苏洵少时不好读,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时代类似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走了不少地方。一直到二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