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水墨疏窗 访问量:4895 更新时间:2024/1/16 3:15:23

公元1085年,年仅八岁的赵煦登基,成为北宋的新一位皇帝,后世称之为宋哲宗。

因为年纪尚小,宋哲宗登基初期,朝政由太皇太后高氏把持。

八年后,宋哲宗亲政,推行新法,进行体制改革。

此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上书劝阻哲宗,不要轻易改变政策。

这篇文章让苏辙因言获罪,哲宗一怒之下,罢黜了苏辙以及与苏辙交好的一系列能臣,使得蔡京等人得以上位。而蔡京等人的腐败,最终导致了北宋王朝的靖康之难。

兄长光环下的弟弟苏辙

对北宋文学发展稍微熟悉的人都知道,那一阶段,文坛出现了难以计数的诗文大家。其中,有六人被后世列入唐宋八大家。这六人中,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两代,同出一家,被后人尊称为“三苏”。

三苏之中,苏轼的声名最盛,隐然当时文坛领袖,被后人称为李白之后第一诗词大家。他的光彩也远在其父苏洵与其弟苏辙之上。

作为苏轼的弟弟,苏辙刚一出道就被哥哥的光环笼罩,兄弟两人相差两岁。十七岁那年,苏辙同兄长苏轼一起参加了科举。

这一场科举中,参加考试的有苏轼、苏辙、曾巩,主考官是欧阳修,苏洵的角色是场外考生家长,王安石此时在东京开封担任判官,宋六家齐聚京城,好不热闹。

在这场考试中,苏辙已经展现出与苏轼的不同之处。他的文章不像苏轼那样气势磅礴,而是侃侃而谈,不急不缓。

苏辙与苏轼在这次考试中双双通过,但是因为母亲去世,兄弟二人回家守丧。守丧期满后重回京城,参加了制科考试。

制科考试是为了选拔非常之才而举行的不定期考试,参加本届制科考试的众人中,只有苏轼、苏辙和王介三人达到了合格线,获得了面见仁宗,御试对策的机遇。

在这场最高级别的御试中,苏轼考中了第三等,苏辙和王介都考入了第四等。有人可能会说,以苏轼这样的才气,在考试中也只能进入第三等,那第一等、第二等的人会是什么样的惊世之才呢?

其实,苏轼考入了第三等,已经成为宋代制科以来的“百年第一人”。因为第一、二等都属于虚设,从来不会录取。第三等一般也不会录取,除非是特别优秀的人。

在苏轼之前,能够进入制科三等的只有吴育一人,而吴育在第三等中属于三等次,和苏轼的三等又有差距。可见,苏轼被称为“百年第一人”名副其实。

而苏辙考入第四等,也足以光耀门庭。因为,在两宋三百余年间,能够在制试中登科的一共只有四十一人。

苏辙入仕与王安石变法

前文提到,苏辙在性格和文风上与他的兄长苏轼颇为不同,这一差异在两人制科考试的命题作文中,即已彰显。

苏辙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内敛的人,但其实比他的哥哥更有政治抱负,表现得也更为激烈,骨子里愤青的成分要超过他的哥哥。

在这次制科考试中,苏轼自称他的答卷“直言当世之故”,无所委屈但是。其中最尖锐的话,也不过是指责宋人中“不知勤”,“虚应故事”。

而苏辙的答卷语言尖锐犀利,对宋仁宗从政三十多年来的经历进行了大肆炮轰,指出宋仁宗缺乏忧患意识,“惑于虚名而未知为政之纲”;

指责宋仁宗的庆历新政半途而废,指责宋仁宗沉溺声色之乐。还列举了历史上六个治乱之君作为警戒。

这样的文章放在明、清,妥妥是全家杀头,祸灭九族的罪过。

但是,宋仁宗不愧为仁厚之君,豁达大度。他说:我“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人会怎么看我呢?

对苏轼,苏辙兄弟的才华,宋仁宗兴奋的说:我为我的子孙后代找到了两个宰相啊!

但是,宋仁宗的宽容并没有给苏辙的仕途带来绿灯,仁宗不久后去世,其后的英宗在位四年也去世,北宋进入了神宗时代,能臣王安石开了他的变法大幕。

宋神宗即位初年,年轻气盛的苏辙同样是赞同变法的急先锋,他曾经上书宋神宗,提出“天下之事,任人不如任势,变吏不如变法,当今之世,不变其法无以求成功。”

针对如何变法,苏辙提出了一系列成熟的革新主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意见。

他还特别提醒宋神宗,要坚持改革的信心。对改革中可能出现的失误,苏辙也做出了充分的估计。

宋神宗颇为赞赏他的上书,将他安排到新成立的变法机构——条例司——一同推行新法。

然而,神宗时代的变法,是由大佬王安石实际主持的,王安石的很多措施,苏辙并不赞同。

他认为,王安石激进的变法,是与民争利,会挑起边衅。苏辙提出辞职,离开了变法机构条例司,退出中枢,任职河南府留守推官。

他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触怒了王安石,王安石将他与他的兄长苏轼一并打入了反对变法的旧党行列。

不久,两人相继遭贬,他的兄长苏轼遭受的打压还超过了苏辙自己。

而事实上,苏轼在对待王安石的态度上,远不如苏辙这样激烈,只不过他的名气太大,被当做出头鸟,狠狠地中了几枪。

神宗后期,王安石两度罢相。他的变法受到了极大的阻力。

而此时,新旧党争变得日趋激烈,原来的正常政见之争演变为意气倾轧,使得苏辙对此大失所望,一度消沉。

荣登相位又连遭三贬

就在苏辙打算就此“优游卒岁”的时候,朝局又发生了变动。

1085年,神宗驾崩,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罢免新党,重新启用旧党。

这一年,苏辙被招回京城,此后连续升迁,于1093年升任门下侍郎,成为实至名归的副宰相,达到了苏轼一生未曾达到的政治高度。

不过,苏辙直言不讳的性格并未改变,对当时的宰相、枢密使等人屡屡上书弹劾,对奸佞投机的小人,如蔡京等也极力打压。

这一时期,他上奏的条陈超过一百条,涉及了当时几乎所有的重大政治问题,多数均被采纳施行。

除了弹劾打压新党势力以外,在旧党内部争斗中,苏辙也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对于新党和新法,不能一味地废除与打击,而应该择其有利者加以使用,对新法的部分政策进行了辩护。

苏辙没有一味迎合旧党领袖人物司马光的心意,显示了一个文人士大夫独立的政治人格。

1093年,宋哲宗亲政,准备继承父亲宋神宗的遗志,继续推行改革。面对政局可能的翻盘,苏辙上书《论御试策题札子》,列举了几个汉朝皇帝的例子,劝说哲宗不要轻易的更改政策。

这篇奏折触怒了宋哲宗,苏辙因言获罪,再次遭贬。

一年中,他连续被贬黜三次,最终落脚于现江西高安;四年后,又被贬斥到广东雷州,转年又被贬至广东循州。

1100年,宋哲宗去世,宋徽宗继位,由于新党人士,宰相章淳曾经阻碍宋徽宗继位,因此遭受打压,旧党人士重获启用,苏轼和苏辙也因此获得了重返京城的机会。但是,苏轼不久即病逝。

此时,蔡京已经获得了掌控朝政的宰相权力。这样的情况下,苏辙已经没有再次翻身的希望。

公元1112年,苏辙病逝于颍昌,年73岁,是唐宋八大家中寿命最长的一位。

从宋神宗时代王安石变法开始,新旧党争不断冲击着朝廷的稳定,一众文人在互相攻暄之时,懈怠了军事上的建设,北宋武备松弛,军事实力不断下降。

仗着澶渊之盟带来的红利,北宋尚可维持表面上的繁荣。

但是在更北方女真势力崛起之后,北宋军事上的脆弱开始暴露。

苏辙去世十几年后,女真军队攻占了开封,掳走了徽、钦二帝,北宋宣告灭亡。

变法原本为了强国,反对变法也应当出于对国家的考虑,而当两者之间的争斗变了性质之后,就只能给这个国家带来沉重的伤害了。

结语

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如果当年宋哲宗没有因为苏辙的这篇文章罢黜了那些能臣的话,蔡京、高俅之类被后世称为六贼的人也不会顺利上位。

至少,北宋的皇帝不会受到小人的蛊惑而废弛朝政。

在能臣尚在,国力尚可的情况下,迎击来自北方的女真,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历史上,也有人将苏辙上书导致后来一系列的变化,称为文人误国。这样的说法有一点道理。

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导致后来一系列大变的原因并不在于苏辙的这篇文章,而在于苏辙的文章触怒了哲宗脆弱的神经,导致他失去了正确,理智的判断力,为后续发生了一切埋下了隐患。

更多文章

  • 苏炳添是不是苏轼后人?苏辙后人发声:元代苏氏族谱没有这一脉人

    历史解密编辑:环球网资讯标签:苏辙,苏轼,苏氏族谱,苏炳添,苏洵

    ​​近日,知名短跑运动员苏炳添是苏轼后人的话题引起网友热议,有网友赞优秀一脉相承,有网友质疑说法的真实性,有专家表示尚待考证。8月11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联系到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河街乡陈胡村苏青龙,苏青龙自称是北宋苏辙二十七世孙。苏青龙介绍苏氏族谱每60年修一次,他手上有一本元代的《眉阳苏氏族谱》

  • 古有科举今有高考,苏洵止步秀才,感慨: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历史解密编辑:骅骏老师张标签:苏洵,进士,举人,宋朝,诗人,莫道登,科举考试,地方官员

    高考临近,想起了古代的科举考试。昨天有人问我,高考有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古代有秀才、举人、进士和状元,古代的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位?古代读书人先考童生,而秀才,而举人,而进士乃至状元、榜眼、探花。古代读书人最初的考试目标就是童生。考上了,才可以称之为“童生”。童生考试也不容易,需要通过县试、府试才

  • 少年当志强 奋进新征程 苏洵中学少年学子认真学习二十大精神

    历史解密编辑:云讯标签:二十大,苏洵,团员,团课,少先队员

    少年强则家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当代中国青少年生逢其时,学习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为了深入学习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推进学校“党团队一体化”建设的发展,11月18日下午,眉山市东坡区苏洵中学校团委开展了《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团课学习。团校教师陈星主讲,青年教师、团员同学、入团积极分子和部

  • 苏洵为何给两个儿子取名都有车?苏轼苏辙这中间又有什么讲究?

    历史解密编辑:金英说历史标签:苏辙,苏洵,苏轼,欧阳修,黄庭坚,散文家,拨弦乐器

    相信对于唐宋八大家,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苏轼和苏辙这一对亲兄弟吧。首先呢,我们来看一下他和弟弟为何分别名为“轼”和“辙”的原因吧。苏洵为何给儿子取名苏轼苏辙?古代是极重取名的,作为一代文豪的苏洵,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取名,自然也花了不少心思。苏洵长子名苏轼,次子名苏辙。这中间又有什么

  • 苏洵小学举行2022秋季开学典礼

    历史解密编辑:眉山教育在线网标签:苏洵小学,新学期,新学年,老师

    9月1日上午,眉山市东坡区苏洵小学“喜迎二十大 筑梦向未来”2022秋季开学典礼,拉开了新学年学习的序幕。因疫情防控需求,此次特别的开学典礼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直播,全校师生在教室观礼,也吸引了不少家长朋友一起“云”享开学,“疫”样精彩,“童”样欢乐。同学们高唱国歌,饱含着对新学期的憧憬和希望;同学们举

  • 苏洵义利观对苏轼产生重要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想去北极洲标签:茶,苏洵,苏轼,苏辙,易传,朱熹,儒家,香草,义利观,齐特琴类

    苏洵肯定“义”的道德要求,认为“义”是行为规范,并且可以矫正天下人的不正之心。“义者,所以宜天下,而亦所以拂天下之心。”苏洵认为,将“义”作为道德标准虽然可以匡正天下人之心,但是只言“义”而没有“利”,就是“徒义”,就成为圣人戕害天下的利器。苏洵以伯夷、叔齐为例,说明“徒义”的危害:“伯夷、叔齐殉大

  • 历史上的今天:北宋文学家苏洵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古次伍牛爱音乐标签:苏洵,苏轼,苏辙,杜甫,李白,谥法,诗人,宋朝,千古名句,北宋文学家

    1066年5月21日,北宋文学家苏洵去世。苏洵,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与其子苏轼、苏辙皆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字经》中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苏洵少时不好读,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时代类似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走了不少地方。一直到二十七岁

  • 苏洵:一个学霸父亲的自我修养

    历史解密编辑:半卷诗书一窗月标签:苏洵,苏辙,苏轼,杜甫,李白,宋仁宗

    半卷诗书一窗月每天七点,为你读诗诗词曲赋,名著散文作者:蘅苒楚予微茫(ID:HY-chuyu1)原创可能最近在知乎看到好多熊孩子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育儿经验”学霸的养成经验分析:看曾经的学渣爸爸苏老泉如何成功逆袭,培养出一双文豪儿子?“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是朱德同志在

  • 苏洵小学办学共同体开展英语学科教研活动

    历史解密编辑:眉山教育在线网标签:教学,教师,新学期,苏洵小学,英语学科,教研活动

    为促进苏洵小学办学共同体各学校的交流合作,提升“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5月19日,眉山市东坡区苏洵小学共同体在尚义镇小学开展了2023年春季学期英语学科教学研讨活动。尚义小学郭雅欣老师和象耳小学蒲晓莉老师分别带来了两节精彩的示范课。两位老师调动学生积极性,带来

  • 苏洵:没有文凭也是人生大赢家,布衣一生却培养出两个天字号学霸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苏洵,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布衣,六国论

    苏洵:苔藓深三径,衣冠盛一门对苏洵的认识当然来自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名词“三苏”,说来真是不好意思,对苏洵的文章,以前只读过他的《六国论》,至于其他便一概不知了,为写今天这篇文章,找来一堆他的文章和诗作恶补,遂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