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轼苏辙重逢共赏月,苏轼写一首《阳关曲》,杨万里评:四句皆好

苏轼苏辙重逢共赏月,苏轼写一首《阳关曲》,杨万里评:四句皆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久叔 访问量:3116 更新时间:2024/1/20 17:26:54

北宋文学家苏轼与兄弟苏辙感情非常要好,他们在青年时代与父亲苏洵一同出川求仕时,曾同宿“逍遥堂”。某天晚上,苏轼读到韦应物的诗“哪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感慨良多。

于是,苏轼与苏辙相约,他年功成名就,早早退隐,同为闲居之乐。后来,二人各自出仕当官,十余年来聚少离多,天各一方。

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苏轼在密州因思念苏辙,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传世名句。可见,他十分期盼能与兄弟苏辙一同赏月。

次年的中秋节,苏轼、苏辙在徐州团圆赏月时,又写了一首《阳关曲·中秋作》。这首诗写得颇有些伤感,丝毫不见兄弟团圆的喜悦之情。

《阳关曲》本来是唐末非常著名的送别曲目,苏轼的这一首诗是写在中秋团圆夜,同时也是一首“送别诗”,这就难怪它惹人伤感了。

一、《阳关曲·中秋作》赏析

《阳关曲·中秋作》——北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白话翻译:

夜晚,天空中云气尽收,清冷的寒气正在四处流溢。一轮明月像玉盘一样,在银河之中无声地转动着。今生此夜很好,可惜不能一直这样好。待到明年,我们又要在哪里去看月亮呢?

《阳关曲》是唐代的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它是根据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而谱曲打造的音乐作品。

苏轼的这首《阳关曲·中秋作》,本来是一首诗。宋代的诗人杨万里认为它是一首比较优秀的七言绝句,并且“四句皆好。意思就是,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写得很有味道。

诗的第一句“暮云收尽溢清寒”,起头就起得非常独特。同时,我们看题目就可以知道,这是一首中秋诗,苏轼兄弟二人当时在徐州。

南方中秋的夜晚,尚余一丝暑热。此时,天空中的云雾散尽,明月露出了它的身影,同时散发出清冷的光芒,地上的人应该感受到清凉气爽才是。

可是,苏轼在诗的开头仿佛是在嫌弃,那云气尽收之后,月亮清寒的光辉在四处流溢。寒冷的感觉,总是隐隐带着一些忧伤。

然后苏轼又说,银河当中的明月,像一只玉盘在悄无声息地转动着。那么,他为什么要强调明月“无声”呢?

苏轼在《水调歌头·徐州中秋》中写到:“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今夜清樽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意思就是说,他们兄弟二人已经七年没有见过面了。好不容易一起过个中秋节,无奈次日又要分别。当时苏轼即将奉命赶到南京,担任新职。所以团圆夜,同时也就成了分别的前夕。

面对此情此景,兄弟二人因为遗憾而相顾无言,已经难过得说不出话来了。于是,苏轼在此处运用“移情”的手法,让天空中多情的明月,也说不出话来。

最后一句“明月明年何处看”,就把整首诗的中心思想点明了。那么,这种巨大的遗憾到底在哪里呢?

中秋的月光,为什么是“清寒”的?银河上的明月,为什么“无声”?此生此夜为什么不能“长好”?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兄弟二人,不知明年又要在哪里,度过中秋节。

二、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

苏轼、苏辙二人,是北宋时期一对兄弟文学家。他们兄弟二人和父亲苏洵同时位列“唐宋八大家”。二人的散文也都写得非常好,诗词也相当出色。

苏氏兄弟出身四川眉山的一个地主家庭,他们的家族在眉山一带枝叶庞大。不过,他们父子三人可能“亲戚缘薄”,因此出川以后几乎就没有回去过了。

苏氏兄弟二人只是在父亲苏洵去世的时候,扶灵回过一次家乡,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回过四川了。可想而知,苏轼应该是没有多少亲朋的。

离开家乡以后,苏轼凭借着自己文学上的才华,在身边聚起了一大帮文友,但是他真正的至交却并不多。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去了黄州,曾经一连几个月都借居在一间寺庙里,不敢见人。而他过去的那些朋友,也不怎么与他走动了。

在落难的时候,只有兄弟苏辙肯与他同苦共甘。而且苏辙曾经还想上书皇帝,想要用自己的官职,替苏轼赎罪。最终,兄弟二人一起被贬。

苏轼一直非常关心苏辙,这除了是因为血缘的关系以外,也是因为苏辙性格沉稳,在生活中能够警策自己,帮助自己。

苏辙曾说:“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意思是说,他小时候没正式拜过师,他父亲一开始就让他把兄弟苏轼当成老师来学习,所以苏辙始终很尊重和崇拜苏轼。

苏轼这个人有两个“臭毛病:其一是“心直口快”,易得罪人;其二是“好为人师”。当初苏轼在凤翔当官的时候,因为性情太直,得罪了陈季常之父陈希亮,最后就被“穿小鞋”了。

因为苏轼故意在不参加官府的聚会,结果被罚了款。他和陈希亮不和,苏辙就悄悄把陈希亮编进寓言故事,大加讽刺。而苏轼这个大文豪,就只会上级“硬刚”。

另外,同样是凤翔任上的时候。苏轼的同僚张璪离任的时候,苏轼前去送行,结果作了《稼说》一文。在文章中,他一面炫耀自己的过往的成绩,一面教张璪做人。

结果,张璪后来跑到了知谏院,当了大官,在“乌台诗案”爆发的时候,拼了命地要置苏轼于死地。所以苏轼虽然才华过人,但是性格却大大咧咧,得罪了人还不知道。

只有兄弟苏辙,绝对不会对他的才华和口没遮挡心生不满。只有兄弟在身边的时候,才能一直提醒他小心做人。可惜因为命运的安排,他们兄弟二人后来一直被分开。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轼又因为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讥斥称朝”,结果被皇帝贬到了琼州,而当时的苏辙也被贬到雷州。两兄弟中间隔着一条海,相望不能相见。

这事本来应该很伤感的,可是生性幽默的苏轼,又反其道而行之,还写诗说,“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感谢皇恩浩荡,见不着不打紧,最起码兄弟俩还可以隔海望一望。

结语

网上有人制作“唐朝诗人的旅行地图”的小视频。看过李白白居易一生的旅行地图,非常有意思。李白走的路线非常地狂放,白居易活动范围则相当广泛,好像大家一生都在漂泊。

苏轼活动的范围,比如今大多数的网友都还大,但是却不及前述二人。特别是他人生的中期,好像一直在北宋的某几个生要区域里面,回环往复。

有一些网友说,这是因为他一生中曾九次被贬。所以他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途中,完全不得自由。这种情况下的他,也是难免会感到孤独的。

这也就难怪,他为何会在《阳关曲·中秋作》中发出:“此生此夜不长好,明年明月何处看”的无尽感叹了!

标签: 苏辙杨万里苏轼阳关曲苏洵白居易

更多文章

  • 诗词山东|苏辙没有登顶泰山,却把哥哥苏轼遗憾坏了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日报标签:苏辙,苏轼,泰山,诗词,诸城,香草,山东省,民族乐器,千古名句

    做足了功课的苏辙徘徊三天,还是感叹,泰山这么高,那我这个腿走上去不得报废了吗?一千多年前,哥哥苏轼在山东的密州(今潍坊诸城)做知州,弟弟苏辙在济南任职,同在山东为官虽未能相见,但两人对泰山的执念,却留下一个小故事。这还得从苏辙的一次“年假”说起。(注:空镜素材来自纪录片《苏东坡》等,仅供参考。部分素

  •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什么体验?为救哥哥一路做到宰相,苏辙:太难了

    历史解密编辑:李三脚标签:苏辙,苏轼,苏洵,宋仁宗,宰相,王安石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历史治水名人,书法绘画也十分精通,但这两个领域上颇负盛名,除此之外,他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食家,“东坡肉”因他闻名。苏轼的大名人尽皆知,但他的弟弟苏辙却鲜有人知。其实苏辙的才华气度丝毫不输于苏轼,只不过他情深意重,在苏轼被贬之后,不断发奋图强,为救哥哥一路升官加职,官至宰相,兄弟

  • 有苏轼那样的哥哥,苏辙悲催吗?

    历史解密编辑:凡人摸史标签:苏辙,苏轼,仕途,后世,记者,林语堂,张爱玲,千古名句,中国传统音乐

    李一冰《苏东坡新传》已将读完,第二册大概还剩三分之一的样子。这是我所读苏轼传记的第三本。先是王水照《苏轼传》,再是林语堂《苏东坡传》。李书体量极大,厚厚两本,1048页,是王书的近两倍,林书的三倍余。在豆瓣上的评分,达到9.3分,比前两者的8.2、8.3,可谓一骑绝尘。不过,评价人数,林语堂的版本最

  • 苏辙——苏轼的守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历史解密编辑:博览群书君标签:茶,苏辙,苏轼,与君,苏洵,皇帝,宋仁宗,散文家,民族音乐,千古名句

    苏辙,字子由,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的才华世人皆知苏轼仙才,却很少有人记得背后默默付出的苏辙,与哥哥苏轼相比,存在感似乎有点低。想到与苏轼同时代的人,注定多少都要活在其阴影下,而越是最亲近的人,离阴影的中心也就更接近。作为父亲的苏洵应当是欣慰的,然后作为弟弟苏辙,感受或许就复杂的多。能够与哥哥同榜进士

  • 苏轼与苏辙:一对好兄弟,堪称古今典范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苏辙,苏轼,王安石,司马光,苏洵,宋仁宗

    1057年,19岁的苏辙和哥哥苏轼一起参加礼部会试,兄弟两个都进士及第,被置于高等,苏轼名列第一,苏辙虽然没有哥哥的成绩好,但也名登五甲。这次进士考试之后,两兄弟并没有马上步入仕途,因为他们收到了母亲故去的消息,马上陪同父亲赶回家乡为母亲守孝。但是,这次考试已经足以让两个人在京城名声大噪,为他们之后

  • 苏辙为救哥哥努力升官?事实并非如此,他的官长期不如他哥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路上标签:苏辙,苏轼,宰相,官职,官阶,宋朝,唐朝,艺术家,王安石

    苏辙官至副相,苏轼官路又跌宕起伏,网上盛传,苏辙是为了救哥哥,才这么努力,当官当到了副宰相。事实真是如此吗?为此,我整理了大小苏两兄弟的官职表,并简单绘制了官品随时间变化的折线图,对下图说明一下,官品依据的是本官官品,在元丰改制前,表现为寄禄官阶,元丰改制后,变现为差遣品级(即职事官品级);红点、黑

  •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却比武将更甚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苏辙,王安石,宋神宗,苏轼,宋哲宗,王安石变法

    在现如今的社会发展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格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提出这样的说法,就是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脚踏实地的去工作,不断的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修养,不要只知道长篇大论说一些对于个人规划或者是国家建设的言论,将所思所想付诸实际之中才是真正重要的。而对于这一点结论在历史上也是有着真实的反面

  • 唐宋八大家无一弱者,苏辙写元宵节的七律,剖析后发现手法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数码大暴龙标签:苏辙,七律,首联,颔联,尾联,颈联,宋朝,元宵节,王安石,千古名句,唐宋八大家

    苏辙,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颍滨遗老。苏洵子,苏轼弟。为文汪洋澹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兄合称三苏。有《栾城集》、《诗集传》、《春秋集传》等。七律八句五十六字,比七绝多一倍,那么其文字内涵肯定也就大很多,那该如何写呢?苏辙作为唐宋大家之一,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苏东

  • 苏轼和苏辙告诉你,人与人的差距是怎样拉开的

    历史解密编辑:布衣粗食68标签:苏辙,苏轼,王安石,王安石变法,宋仁宗,乌台诗案

    北宋时,苏轼苏辙为兄弟,又一起读书,同朝为官,留下了很多故事和成绩。宋仁宗赵祯说:“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可见,当朝对他们兄弟的评价很高,也给予了很大的期望。时过境迁,我们回头看苏轼苏辙,就明显感觉到,苏轼的名气和才华,盖过了苏辙。不禁想起电影《教父》中的一句台词:“花一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

  • 苏辙多有钱?把他为苏轼的付出转化为钱币,这个数目让人肃然起敬

    历史解密编辑:桔公子标签:苏辙,苏轼,宰相,一品,宋朝,汴京,记者,官宦世家,中国传统音乐

    苏辙作为“宠弟魔”,弟弟数次惹事三次流放,他要帮;弟弟在外搞扶贫,他赞助;弟弟家的儿子们生活贫困,他资助;弟弟无暇顾及的父母,他一力承担。在自己的小家,有两子娶亲,五女外嫁。要知道,在嫁妆内卷的宋朝,嫁女儿的花费,一点也不比娶新人的花费低。苏辙贵为宰相,子女的婚嫁花费自然也要与身份相匹配。所以,这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