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轼半夜被雨惊醒,给弟弟苏辙写下一首词,开篇14字便扣人心弦

苏轼半夜被雨惊醒,给弟弟苏辙写下一首词,开篇14字便扣人心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米薇史小范 访问量:4264 更新时间:2024/2/29 16:17:47

中国历史悠久,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给我们带来震撼,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比如苏轼便是如此。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为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是北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可以称得上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而这样的一个人,自然是很容易获得人们的关注的,因此关于苏轼的故事便被人们流传了下来,比如苏轼给他弟弟苏辙写下的一首词——《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

《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北宋-苏轼)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对于这首词,倘若从字面上而言的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三更时分,雨敲打着梧桐叶。突如其来的雨声,将我从梦中惊醒,虽然我努力想找回梦境,但是却再也找不到了。睡在竹席上的我开始感受到夜的微凉,因此知道秋天已经来到,更是听到寒蛩不停地叫着,似乎在催促妇人快纺布。

还记得梦中来时的路是那么清晰地出现在眼前,而我似乎还沉醉在江亭的歌舞之中。酒杯面前一定有询问你的人,那是为了诉说离别之后的心绪。

这首词为苏轼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八月所作,此时的他,由定州贬往英州(未至,又贬)、惠州,经过江西虔州,并在八月七日上惶恐滩,抵虔州,登郁孤台,夜宿造口。便是在深夜的时候,苏轼被雨声惊醒,面对着历史古迹,他心有所感,所以写下了这首词,从而寄托自己对兄弟的情意。

在整首作品之中,上片主要是对夜半惊魂的描绘,子由袒露如秋凉之离情苦,而下片则是对路途上的回忆的描绘,从而巧妙地点出了自己思弟之离情苦。苏轼将感情融入在景物中,融入到秋天中,融入在这一场雨中,令人不易察觉,但是却深有所感。

整首诗中,最为经典的便是“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在这句话中,苏轼化用了唐代词人温庭筠《更漏子》中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从而引出后面的描绘,并对感情的抒发打了凄凉的基调,将自己的愁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某种意义上,其实这首诗不仅仅表达了苏轼对弟弟的想念之情,更重要的是要抒发作者心中郁闷之情,抒发他对被贬难受。

参考资料:《唐诗宋词鉴赏》

标签: 苏轼苏辙离情梦中宋朝温庭筠书法家

更多文章

  • 苏轼苏辙重逢共赏月,苏轼写一首《阳关曲》,杨万里评:四句皆好

    历史解密编辑:久叔标签:苏辙,杨万里,苏轼,阳关曲,苏洵,白居易

    北宋文学家苏轼与兄弟苏辙感情非常要好,他们在青年时代与父亲苏洵一同出川求仕时,曾同宿“逍遥堂”。某天晚上,苏轼读到韦应物的诗“哪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感慨良多。于是,苏轼与苏辙相约,他年功成名就,早早退隐,同为闲居之乐。后来,二人各自出仕当官,十余年来聚少离多,天各一方。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 诗词山东|苏辙没有登顶泰山,却把哥哥苏轼遗憾坏了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日报标签:苏辙,苏轼,泰山,诗词,诸城,香草,山东省,民族乐器,千古名句

    做足了功课的苏辙徘徊三天,还是感叹,泰山这么高,那我这个腿走上去不得报废了吗?一千多年前,哥哥苏轼在山东的密州(今潍坊诸城)做知州,弟弟苏辙在济南任职,同在山东为官虽未能相见,但两人对泰山的执念,却留下一个小故事。这还得从苏辙的一次“年假”说起。(注:空镜素材来自纪录片《苏东坡》等,仅供参考。部分素

  •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什么体验?为救哥哥一路做到宰相,苏辙:太难了

    历史解密编辑:李三脚标签:苏辙,苏轼,苏洵,宋仁宗,宰相,王安石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历史治水名人,书法绘画也十分精通,但这两个领域上颇负盛名,除此之外,他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食家,“东坡肉”因他闻名。苏轼的大名人尽皆知,但他的弟弟苏辙却鲜有人知。其实苏辙的才华气度丝毫不输于苏轼,只不过他情深意重,在苏轼被贬之后,不断发奋图强,为救哥哥一路升官加职,官至宰相,兄弟

  • 有苏轼那样的哥哥,苏辙悲催吗?

    历史解密编辑:凡人摸史标签:苏辙,苏轼,仕途,后世,记者,林语堂,张爱玲,千古名句,中国传统音乐

    李一冰《苏东坡新传》已将读完,第二册大概还剩三分之一的样子。这是我所读苏轼传记的第三本。先是王水照《苏轼传》,再是林语堂《苏东坡传》。李书体量极大,厚厚两本,1048页,是王书的近两倍,林书的三倍余。在豆瓣上的评分,达到9.3分,比前两者的8.2、8.3,可谓一骑绝尘。不过,评价人数,林语堂的版本最

  • 苏辙——苏轼的守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历史解密编辑:博览群书君标签:茶,苏辙,苏轼,与君,苏洵,皇帝,宋仁宗,散文家,民族音乐,千古名句

    苏辙,字子由,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的才华世人皆知苏轼仙才,却很少有人记得背后默默付出的苏辙,与哥哥苏轼相比,存在感似乎有点低。想到与苏轼同时代的人,注定多少都要活在其阴影下,而越是最亲近的人,离阴影的中心也就更接近。作为父亲的苏洵应当是欣慰的,然后作为弟弟苏辙,感受或许就复杂的多。能够与哥哥同榜进士

  • 苏轼与苏辙:一对好兄弟,堪称古今典范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苏辙,苏轼,王安石,司马光,苏洵,宋仁宗

    1057年,19岁的苏辙和哥哥苏轼一起参加礼部会试,兄弟两个都进士及第,被置于高等,苏轼名列第一,苏辙虽然没有哥哥的成绩好,但也名登五甲。这次进士考试之后,两兄弟并没有马上步入仕途,因为他们收到了母亲故去的消息,马上陪同父亲赶回家乡为母亲守孝。但是,这次考试已经足以让两个人在京城名声大噪,为他们之后

  • 苏辙为救哥哥努力升官?事实并非如此,他的官长期不如他哥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路上标签:苏辙,苏轼,宰相,官职,官阶,宋朝,唐朝,艺术家,王安石

    苏辙官至副相,苏轼官路又跌宕起伏,网上盛传,苏辙是为了救哥哥,才这么努力,当官当到了副宰相。事实真是如此吗?为此,我整理了大小苏两兄弟的官职表,并简单绘制了官品随时间变化的折线图,对下图说明一下,官品依据的是本官官品,在元丰改制前,表现为寄禄官阶,元丰改制后,变现为差遣品级(即职事官品级);红点、黑

  •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却比武将更甚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苏辙,王安石,宋神宗,苏轼,宋哲宗,王安石变法

    在现如今的社会发展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格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提出这样的说法,就是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脚踏实地的去工作,不断的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修养,不要只知道长篇大论说一些对于个人规划或者是国家建设的言论,将所思所想付诸实际之中才是真正重要的。而对于这一点结论在历史上也是有着真实的反面

  • 唐宋八大家无一弱者,苏辙写元宵节的七律,剖析后发现手法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数码大暴龙标签:苏辙,七律,首联,颔联,尾联,颈联,宋朝,元宵节,王安石,千古名句,唐宋八大家

    苏辙,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颍滨遗老。苏洵子,苏轼弟。为文汪洋澹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兄合称三苏。有《栾城集》、《诗集传》、《春秋集传》等。七律八句五十六字,比七绝多一倍,那么其文字内涵肯定也就大很多,那该如何写呢?苏辙作为唐宋大家之一,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苏东

  • 苏轼和苏辙告诉你,人与人的差距是怎样拉开的

    历史解密编辑:布衣粗食68标签:苏辙,苏轼,王安石,王安石变法,宋仁宗,乌台诗案

    北宋时,苏轼苏辙为兄弟,又一起读书,同朝为官,留下了很多故事和成绩。宋仁宗赵祯说:“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可见,当朝对他们兄弟的评价很高,也给予了很大的期望。时过境迁,我们回头看苏轼苏辙,就明显感觉到,苏轼的名气和才华,盖过了苏辙。不禁想起电影《教父》中的一句台词:“花一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