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北宋文学家,历史治水名人,书法绘画也十分精通,但这两个领域上颇负盛名,除此之外,他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食家,“东坡肉”因他闻名。苏轼的大名人尽皆知,但他的弟弟苏辙却鲜有人知。
其实苏辙的才华气度丝毫不输于苏轼,只不过他情深意重,在苏轼被贬之后,不断发奋图强,为救哥哥一路升官加职,官至宰相,兄弟俩的深情厚意在民间传为佳话。
苏家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书香门第,苏轼、苏洵、苏辙三人都被入选唐宋八大家,文化底蕴深厚,但是早期苏洵是个浪荡不羁的性子,与夫人结婚之后,终日不着家,养育两兄弟的重任便交在了程夫人身上,而程夫人也是书香门第出身,性情豪爽,只要苏轼、苏洵没有犯下滔天大罪,她就从不约束两个儿子的行为。
苏轼、苏洵没有辜负母亲的殷切期望,虽然顽劣,却品性端正,等到两个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苏旬才开始承担起一个父亲的角色,他对两兄弟严格要求,每日温习功课,熟读诗书,但小孩子总是坐不住的,两人常常相互配合,用瞒天过海之术把苏洵耍团团转,一转眼又溜出去玩耍了。
但实际上,兄弟二人也只不过不愿意在父亲的密切监视之下埋头苦读,于是跑出去随便找了处清静之地温习书本,勤奋苦读,从未有过一丝懈怠。朝夕相处之下,兄弟两人情谊更加深厚,苏轼作为兄长,本应更早参加科举,但他非等到苏辙也到年纪,两人结伴一起考取功名。
兄弟两人为此做足了准备,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一举高中,让苏家名满天下,人们都道苏家出了两位进士,科举考场的考官见兄弟二人所作文章之后,内心深受触动。
当今天子宋仁宗也听闻民间所传言论,他在殿试时就特别关注这兄弟两人,没想到在看完两人作品之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才是他心心念念所需要的国之栋梁。据说殿试结束之后,宋仁宗兴高采烈,心情十分愉悦,仿佛捡到了宝贝。
此后,兄弟两人正式入朝为官,在朝廷上两人执政清明,在职期间兢兢业业为朝廷办实事,为老百姓办好事,受到街坊邻里的一致好评,也深受所在之地百姓的爱戴,以至于两兄弟一路高升,春风得意,但是却受到众多朝臣的嫉妒。
在此相同境遇之下,兄弟两人不同品性便决定此后不同的人生。苏辙在官场上人缘较好,他从不立党结派,但也没有与公然与他人为敌,万事只求独善其身。但苏轼却与之不同,他嫉恶如仇,面对官员的阿谀奉承,苏轼看不惯便冷眼相待,以至于得罪朝臣,一时之间在朝廷树敌颇多。
并且苏轼不畏权威,甚至连宋仁宗也敢直接开怼,惹得皇帝龙颜大怒,再加百官弹劾,苏轼就被关进了监狱。苏辙此时也开始慌了,虽然自己在朝廷为人处事都只求保全自身,但如今哥哥出事儿,自己怎能袖手旁观?
因此,苏辙向宋仁宗不停地为苏轼求情,为此还书写了一封求情信,言真意切,言语之间无处不透露着两人情比金坚的兄弟情义,令宋仁宗看后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最终的结果就是苏轼被皇帝赦免,苏辙也因此丢了官位。
苏轼被赦免之后流放到一片荒芜之地,苏辙也被贬,兄弟两人相隔千里,只能将思念之情寄托在一首又一首千古名篇之中。等到宋哲宗继位皇帝、统揽大局之时,兄弟两人受到大赦,再次回到朝廷。苏轼此人不懂变通,在王安石变法的事件当中,他就极力阻止,因此受到惩罚。
现在司马光决定废除所有王安石所提出的政令,苏轼本可以顺着台阶就下,没想到他又看不惯了,认为王安石变法当中有部分于民有利的政策不应当被废除,这一下又彻底得罪了司马光一党,两方在朝廷上展开长久的对峙。
苏辙此时开始意识到事情的不对劲,但他劝阻苏轼无果,此后昼夜不停,为皇帝分忧,一路升官加职,最终成了右相,一时权倾朝野,在朝廷上声望很高,也正因为如此,才能保护苏轼不受其他党派的攻击,本以为事情就能这样结束,两人不再会遭遇坎坷。
没想到,朝廷本身反对新法的一群人转而间改变了风向,让兄弟两人一夜之间变成了朝堂的对抗者,皇帝一气之下,将苏轼、苏洵一起赶出了朝廷,流放到更加偏僻苦寒之地,兄弟两人此后见上一面更加艰难,只能依靠不断作诗来寄托相思。
苏家两兄弟在仕途上历经艰险,但两人惺惺相惜,彼此扶持,互相勉励,在这乱世之中成了彼此的依靠。苏辙满腹才华,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倘若没有苏轼的拖累,他一定能够在朝堂上一路稳扎稳打,一生富贵安逸,但他为了家人付出一切,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