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什么体验?为救哥哥一路做到宰相,苏辙:太难了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什么体验?为救哥哥一路做到宰相,苏辙:太难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李三脚 访问量:2208 更新时间:2024/1/5 0:38:09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历史治水名人,书法绘画也十分精通,但这两个领域上颇负盛名,除此之外,他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食家,“东坡肉”因他闻名。苏轼的大名人尽皆知,但他的弟弟苏辙却鲜有人知。

其实苏辙的才华气度丝毫不输于苏轼,只不过他情深意重,在苏轼被贬之后,不断发奋图强,为救哥哥一路升官加职,官至宰相,兄弟俩的深情厚意在民间传为佳话。

苏家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书香门第,苏轼、苏洵、苏辙三人都被入选唐宋八大家,文化底蕴深厚,但是早期苏洵是个浪荡不羁的性子,与夫人结婚之后,终日不着家,养育两兄弟的重任便交在了程夫人身上,而程夫人也是书香门第出身,性情豪爽,只要苏轼、苏洵没有犯下滔天大罪,她就从不约束两个儿子的行为。

苏轼、苏洵没有辜负母亲的殷切期望,虽然顽劣,却品性端正,等到两个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苏旬才开始承担起一个父亲的角色,他对两兄弟严格要求,每日温习功课,熟读诗书,但小孩子总是坐不住的,两人常常相互配合,用瞒天过海之术把苏洵耍团团转,一转眼又溜出去玩耍了。

但实际上,兄弟二人也只不过不愿意在父亲的密切监视之下埋头苦读,于是跑出去随便找了处清静之地温习书本,勤奋苦读,从未有过一丝懈怠。朝夕相处之下,兄弟两人情谊更加深厚,苏轼作为兄长,本应更早参加科举,但他非等到苏辙也到年纪,两人结伴一起考取功名。

兄弟两人为此做足了准备,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一举高中,让苏家名满天下,人们都道苏家出了两位进士,科举考场的考官见兄弟二人所作文章之后,内心深受触动。

当今天子宋仁宗也听闻民间所传言论,他在殿试时就特别关注这兄弟两人,没想到在看完两人作品之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才是他心心念念所需要的国之栋梁。据说殿试结束之后,宋仁宗兴高采烈,心情十分愉悦,仿佛捡到了宝贝。

此后,兄弟两人正式入朝为官,在朝廷上两人执政清明,在职期间兢兢业业为朝廷办实事,为老百姓办好事,受到街坊邻里的一致好评,也深受所在之地百姓的爱戴,以至于两兄弟一路高升,春风得意,但是却受到众多朝臣的嫉妒。

在此相同境遇之下,兄弟两人不同品性便决定此后不同的人生。苏辙在官场上人缘较好,他从不立党结派,但也没有与公然与他人为敌,万事只求独善其身。但苏轼却与之不同,他嫉恶如仇,面对官员的阿谀奉承,苏轼看不惯便冷眼相待,以至于得罪朝臣,一时之间在朝廷树敌颇多。

并且苏轼不畏权威,甚至连宋仁宗也敢直接开怼,惹得皇帝龙颜大怒,再加百官弹劾,苏轼就被关进了监狱。苏辙此时也开始慌了,虽然自己在朝廷为人处事都只求保全自身,但如今哥哥出事儿,自己怎能袖手旁观?

因此,苏辙向宋仁宗不停地为苏轼求情,为此还书写了一封求情信,言真意切,言语之间无处不透露着两人情比金坚的兄弟情义,令宋仁宗看后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最终的结果就是苏轼被皇帝赦免,苏辙也因此丢了官位。

苏轼被赦免之后流放到一片荒芜之地,苏辙也被贬,兄弟两人相隔千里,只能将思念之情寄托在一首又一首千古名篇之中。等到宋哲宗继位皇帝、统揽大局之时,兄弟两人受到大赦,再次回到朝廷。苏轼此人不懂变通,在王安石变法的事件当中,他就极力阻止,因此受到惩罚。

现在司马光决定废除所有王安石所提出的政令,苏轼本可以顺着台阶就下,没想到他又看不惯了,认为王安石变法当中有部分于民有利的政策不应当被废除,这一下又彻底得罪了司马光一党,两方在朝廷上展开长久的对峙。

苏辙此时开始意识到事情的不对劲,但他劝阻苏轼无果,此后昼夜不停,为皇帝分忧,一路升官加职,最终成了右相,一时权倾朝野,在朝廷上声望很高,也正因为如此,才能保护苏轼不受其他党派的攻击,本以为事情就能这样结束,两人不再会遭遇坎坷。

没想到,朝廷本身反对新法的一群人转而间改变了风向,让兄弟两人一夜之间变成了朝堂的对抗者,皇帝一气之下,将苏轼、苏洵一起赶出了朝廷,流放到更加偏僻苦寒之地,兄弟两人此后见上一面更加艰难,只能依靠不断作诗来寄托相思。

苏家两兄弟在仕途上历经艰险,但两人惺惺相惜,彼此扶持,互相勉励,在这乱世之中成了彼此的依靠。苏辙满腹才华,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倘若没有苏轼的拖累,他一定能够在朝堂上一路稳扎稳打,一生富贵安逸,但他为了家人付出一切,甘之如饴。

标签: 苏辙苏轼苏洵宋仁宗宰相王安石

更多文章

  • 有苏轼那样的哥哥,苏辙悲催吗?

    历史解密编辑:凡人摸史标签:苏辙,苏轼,仕途,后世,记者,林语堂,张爱玲,千古名句,中国传统音乐

    李一冰《苏东坡新传》已将读完,第二册大概还剩三分之一的样子。这是我所读苏轼传记的第三本。先是王水照《苏轼传》,再是林语堂《苏东坡传》。李书体量极大,厚厚两本,1048页,是王书的近两倍,林书的三倍余。在豆瓣上的评分,达到9.3分,比前两者的8.2、8.3,可谓一骑绝尘。不过,评价人数,林语堂的版本最

  • 苏辙——苏轼的守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历史解密编辑:博览群书君标签:茶,苏辙,苏轼,与君,苏洵,皇帝,宋仁宗,散文家,民族音乐,千古名句

    苏辙,字子由,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的才华世人皆知苏轼仙才,却很少有人记得背后默默付出的苏辙,与哥哥苏轼相比,存在感似乎有点低。想到与苏轼同时代的人,注定多少都要活在其阴影下,而越是最亲近的人,离阴影的中心也就更接近。作为父亲的苏洵应当是欣慰的,然后作为弟弟苏辙,感受或许就复杂的多。能够与哥哥同榜进士

  • 苏轼与苏辙:一对好兄弟,堪称古今典范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苏辙,苏轼,王安石,司马光,苏洵,宋仁宗

    1057年,19岁的苏辙和哥哥苏轼一起参加礼部会试,兄弟两个都进士及第,被置于高等,苏轼名列第一,苏辙虽然没有哥哥的成绩好,但也名登五甲。这次进士考试之后,两兄弟并没有马上步入仕途,因为他们收到了母亲故去的消息,马上陪同父亲赶回家乡为母亲守孝。但是,这次考试已经足以让两个人在京城名声大噪,为他们之后

  • 苏辙为救哥哥努力升官?事实并非如此,他的官长期不如他哥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路上标签:苏辙,苏轼,宰相,官职,官阶,宋朝,唐朝,艺术家,王安石

    苏辙官至副相,苏轼官路又跌宕起伏,网上盛传,苏辙是为了救哥哥,才这么努力,当官当到了副宰相。事实真是如此吗?为此,我整理了大小苏两兄弟的官职表,并简单绘制了官品随时间变化的折线图,对下图说明一下,官品依据的是本官官品,在元丰改制前,表现为寄禄官阶,元丰改制后,变现为差遣品级(即职事官品级);红点、黑

  •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却比武将更甚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苏辙,王安石,宋神宗,苏轼,宋哲宗,王安石变法

    在现如今的社会发展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格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提出这样的说法,就是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脚踏实地的去工作,不断的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修养,不要只知道长篇大论说一些对于个人规划或者是国家建设的言论,将所思所想付诸实际之中才是真正重要的。而对于这一点结论在历史上也是有着真实的反面

  • 唐宋八大家无一弱者,苏辙写元宵节的七律,剖析后发现手法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数码大暴龙标签:苏辙,七律,首联,颔联,尾联,颈联,宋朝,元宵节,王安石,千古名句,唐宋八大家

    苏辙,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颍滨遗老。苏洵子,苏轼弟。为文汪洋澹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兄合称三苏。有《栾城集》、《诗集传》、《春秋集传》等。七律八句五十六字,比七绝多一倍,那么其文字内涵肯定也就大很多,那该如何写呢?苏辙作为唐宋大家之一,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苏东

  • 苏轼和苏辙告诉你,人与人的差距是怎样拉开的

    历史解密编辑:布衣粗食68标签:苏辙,苏轼,王安石,王安石变法,宋仁宗,乌台诗案

    北宋时,苏轼苏辙为兄弟,又一起读书,同朝为官,留下了很多故事和成绩。宋仁宗赵祯说:“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可见,当朝对他们兄弟的评价很高,也给予了很大的期望。时过境迁,我们回头看苏轼苏辙,就明显感觉到,苏轼的名气和才华,盖过了苏辙。不禁想起电影《教父》中的一句台词:“花一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

  • 苏辙多有钱?把他为苏轼的付出转化为钱币,这个数目让人肃然起敬

    历史解密编辑:桔公子标签:苏辙,苏轼,宰相,一品,宋朝,汴京,记者,官宦世家,中国传统音乐

    苏辙作为“宠弟魔”,弟弟数次惹事三次流放,他要帮;弟弟在外搞扶贫,他赞助;弟弟家的儿子们生活贫困,他资助;弟弟无暇顾及的父母,他一力承担。在自己的小家,有两子娶亲,五女外嫁。要知道,在嫁妆内卷的宋朝,嫁女儿的花费,一点也不比娶新人的花费低。苏辙贵为宰相,子女的婚嫁花费自然也要与身份相匹配。所以,这七

  • 苏辙写于麦收时节的一首小诗,朴实平易,清新明快,充满田园气息

    历史解密编辑:刘玲子标签:苏辙,苏轼,孟浩然,苏洵,新麦,王安石,唐朝,宋朝,艺术家

    写在前面:“早岁文章供世用。中年禅味疑天纵。”,这两句话出自苏辙的《渔家傲 和门人祝寿》,是他七十岁生日时所作。这两句话的意思很简单,他说自己早年写文章是为经世致用,中年时却笔落生禅,好像是上天有意让他明白似的。人生行至暮年,性情沉静简洁的苏辙历经宦海沉浮,不但落笔生禅,更是将世事看得透彻明了,他收

  • 有情有义好兄弟,一生一世一双人。苏轼光芒下的苏辙,活得好深情

    历史解密编辑:林家清欢标签:茶,苏辙,苏轼,苏洵,宋朝,王安石,欧阳修,书法家,乌台诗案,一生一世一双人

    众所周知,唐宋八位最有名散文家,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他们分别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宋代的六位大家,苏家一门便占了三个名额,苏洵为父,苏轼和苏辙为兄弟。而三人中,苏轼以其在诗词、书法等多领域里的耀眼才华,受到千载以来的崇敬与爱戴。但是你知道吗?相比起一生坎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