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有苏轼那样的哥哥,苏辙悲催吗?

有苏轼那样的哥哥,苏辙悲催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凡人摸史 访问量:3999 更新时间:2024/1/20 1:57:05

一冰《苏东坡新传》已将读完,第二册大概还剩三分之一的样子。

这是我所读苏轼传记的第三本。先是水照《苏轼传》,再是林语堂《苏东坡传》。

李书体量极大,厚厚两本,1048页,是王书的近两倍,林书的三倍

在豆瓣上的评分,达到9.3分,比前两者的8.2、8.3,可谓一骑绝尘。

不过,评价人数,林语堂的版本最多,可见,从名气上来讲,正如张爱玲所言,出名要趁早。

扯了这么多,其实我拉过键盘本来要敲的是,读完三本苏轼传记之后,我好想买本苏辙传。

之所以有此想,盖因李一冰的传记里,苏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角色。

尽管很多章节,他并未直接出现,但作者却总提到,苏轼又在想跟弟弟夜雨对床的誓言了、又在后悔怎么没有早点脱离宦海,跟弟弟犁田种菜了——尤其是在苏轼一再被贬谪的日子里,这种思念,简直如影随形。

最近的一次则是,苏轼被贬岭南,手头却无足够路费给支撑他活着到达,是苏辙从自己积蓄里,拿出七千钱支援哥哥……

正是怀着更多了解这个“扶哥魔”的想法,我在某平台搜了搜,结果发现,苏辙的书少得可怜。

一本是苏辙评传,豆瓣上只有21条评论,有人不无惋惜地说:

串連的字像膠水般乾癟,但可考的蘇轍資料就暫只有這些。

慢慢读,苏辙竟然这么冷门?

在垃大的图书馆里寻觅苏辙的踪迹,一架上全是苏轼传记,苏辙一册也没有。1995年,此书第一版在台湾出版,20多年后,大陆才出版这本书。相较于其兄,苏辙在后世的命运更为坎坷。

另一本的小标题则直接写着四个字——

光芒之下。

作为同样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被归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后世的影响跟哥哥比起来,或许真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少年得志的苏辙,最初毕露的锋芒,是比哥哥还要尖锐的,制科考试评等级时,朝廷竟起争议,觉得他的批评太过直白,不能让他入选,否则其他士子会以他为榜样……

后来他收敛起自己的逆鳞,小心翼翼做人,仕途还算顺利,却又常被锁不紧嘴巴的哥哥所连累,时常经济救济还算轻的,有时常因仅仅是苏轼的弟弟,就被陪绑批判。跟哥哥一样被贬到瘴疠之地,也正是当朝者欲置两兄弟于死地而然。

所以,我在想着,有个在影响力上压着自己、在仕途上连累自己、时常送钱不还的哥哥,苏辙是不是有点悲催呢?

更多文章

  • 苏辙——苏轼的守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历史解密编辑:博览群书君标签:茶,苏辙,苏轼,与君,苏洵,皇帝,宋仁宗,散文家,民族音乐,千古名句

    苏辙,字子由,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的才华世人皆知苏轼仙才,却很少有人记得背后默默付出的苏辙,与哥哥苏轼相比,存在感似乎有点低。想到与苏轼同时代的人,注定多少都要活在其阴影下,而越是最亲近的人,离阴影的中心也就更接近。作为父亲的苏洵应当是欣慰的,然后作为弟弟苏辙,感受或许就复杂的多。能够与哥哥同榜进士

  • 苏轼与苏辙:一对好兄弟,堪称古今典范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苏辙,苏轼,王安石,司马光,苏洵,宋仁宗

    1057年,19岁的苏辙和哥哥苏轼一起参加礼部会试,兄弟两个都进士及第,被置于高等,苏轼名列第一,苏辙虽然没有哥哥的成绩好,但也名登五甲。这次进士考试之后,两兄弟并没有马上步入仕途,因为他们收到了母亲故去的消息,马上陪同父亲赶回家乡为母亲守孝。但是,这次考试已经足以让两个人在京城名声大噪,为他们之后

  • 苏辙为救哥哥努力升官?事实并非如此,他的官长期不如他哥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路上标签:苏辙,苏轼,宰相,官职,官阶,宋朝,唐朝,艺术家,王安石

    苏辙官至副相,苏轼官路又跌宕起伏,网上盛传,苏辙是为了救哥哥,才这么努力,当官当到了副宰相。事实真是如此吗?为此,我整理了大小苏两兄弟的官职表,并简单绘制了官品随时间变化的折线图,对下图说明一下,官品依据的是本官官品,在元丰改制前,表现为寄禄官阶,元丰改制后,变现为差遣品级(即职事官品级);红点、黑

  •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却比武将更甚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苏辙,王安石,宋神宗,苏轼,宋哲宗,王安石变法

    在现如今的社会发展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格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提出这样的说法,就是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脚踏实地的去工作,不断的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修养,不要只知道长篇大论说一些对于个人规划或者是国家建设的言论,将所思所想付诸实际之中才是真正重要的。而对于这一点结论在历史上也是有着真实的反面

  • 唐宋八大家无一弱者,苏辙写元宵节的七律,剖析后发现手法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数码大暴龙标签:苏辙,七律,首联,颔联,尾联,颈联,宋朝,元宵节,王安石,千古名句,唐宋八大家

    苏辙,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颍滨遗老。苏洵子,苏轼弟。为文汪洋澹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兄合称三苏。有《栾城集》、《诗集传》、《春秋集传》等。七律八句五十六字,比七绝多一倍,那么其文字内涵肯定也就大很多,那该如何写呢?苏辙作为唐宋大家之一,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苏东

  • 苏轼和苏辙告诉你,人与人的差距是怎样拉开的

    历史解密编辑:布衣粗食68标签:苏辙,苏轼,王安石,王安石变法,宋仁宗,乌台诗案

    北宋时,苏轼苏辙为兄弟,又一起读书,同朝为官,留下了很多故事和成绩。宋仁宗赵祯说:“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可见,当朝对他们兄弟的评价很高,也给予了很大的期望。时过境迁,我们回头看苏轼苏辙,就明显感觉到,苏轼的名气和才华,盖过了苏辙。不禁想起电影《教父》中的一句台词:“花一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

  • 苏辙多有钱?把他为苏轼的付出转化为钱币,这个数目让人肃然起敬

    历史解密编辑:桔公子标签:苏辙,苏轼,宰相,一品,宋朝,汴京,记者,官宦世家,中国传统音乐

    苏辙作为“宠弟魔”,弟弟数次惹事三次流放,他要帮;弟弟在外搞扶贫,他赞助;弟弟家的儿子们生活贫困,他资助;弟弟无暇顾及的父母,他一力承担。在自己的小家,有两子娶亲,五女外嫁。要知道,在嫁妆内卷的宋朝,嫁女儿的花费,一点也不比娶新人的花费低。苏辙贵为宰相,子女的婚嫁花费自然也要与身份相匹配。所以,这七

  • 苏辙写于麦收时节的一首小诗,朴实平易,清新明快,充满田园气息

    历史解密编辑:刘玲子标签:苏辙,苏轼,孟浩然,苏洵,新麦,王安石,唐朝,宋朝,艺术家

    写在前面:“早岁文章供世用。中年禅味疑天纵。”,这两句话出自苏辙的《渔家傲 和门人祝寿》,是他七十岁生日时所作。这两句话的意思很简单,他说自己早年写文章是为经世致用,中年时却笔落生禅,好像是上天有意让他明白似的。人生行至暮年,性情沉静简洁的苏辙历经宦海沉浮,不但落笔生禅,更是将世事看得透彻明了,他收

  • 有情有义好兄弟,一生一世一双人。苏轼光芒下的苏辙,活得好深情

    历史解密编辑:林家清欢标签:茶,苏辙,苏轼,苏洵,宋朝,王安石,欧阳修,书法家,乌台诗案,一生一世一双人

    众所周知,唐宋八位最有名散文家,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他们分别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宋代的六位大家,苏家一门便占了三个名额,苏洵为父,苏轼和苏辙为兄弟。而三人中,苏轼以其在诗词、书法等多领域里的耀眼才华,受到千载以来的崇敬与爱戴。但是你知道吗?相比起一生坎坷的

  • 苏辙:人生每一次见面,都有可能是永别

    历史解密编辑:云水终南标签:苏辙,苏轼,徐州,彭城,闲话,唐朝,散文家,王安石,唐宋八大家

    逍遥堂会宿二首宋 苏辙其一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其二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古代官员有个规定:官员无故是不能离开驻地的,再加上交通不方便,亲戚朋友要是想见个面,这就难了。苏轼到彭州(徐州)当官,苏辙到南京(商丘)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