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不是个胆大的皇帝,当初辽国兵至澶渊,他就动了逃跑的念头,在寇准等人的生拉硬拽下,勉强渡过黄河,心里已是怕得要死。
到了天禧三年,宋真宗缠绵病榻,皇后决策朝政,唐朝武则天的故事似乎又要重演了。赵氏的江山会不会也受到同样的威胁?这个念头萦绕在他的心中,看到还未成年的儿子,更是感到手心直冒冷汗。
刘娥抱养了宫人所生子以为嫡出
宋真宗与皇后刘娥相爱一生,随着身体的老病,越来越依赖于她的帮助。但是眼看着皇后对朝政的兴趣也与日俱增,他真心不希望如此。
一、爱你一生,这个皇帝很特别
那年,他16岁,她15岁。她敲打着乐器,歌声婉转,惊鸿一瞥,他目不转睛,将她收进了心房。
歌唱的女子就是刘娥,跟着她的男人龚美、一个银匠,从蜀地来到东京谋生。大概两人也没什么感情,或者是谋生不易,他爽快地把她卖给了当时的襄王赵元侃,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
从此,襄王心无旁骛,夜夜笙歌,如胶似漆。儿子的这一变化引起了宋太宗的注意,他询问赵元侃的奶妈,知道王府中竟然有这么个"小妖精",当即下令把她赶出去。
赵元侃依依不舍,但皇帝父亲的命令又不能违抗,于是,将刘娥秘密安置在王府指挥使张耆家中,时常地前往私会。张耆恭谨地侍奉刘娥,将家宅彻底让给她,自己另买了一处宅子安身。
宅在家中的刘娥开启了学霸模式
十多年过去了,公元997年,宋真宗即位,他们的地下生活终于结束,刘娥已经接近30岁,她的变化是巨大的,在张耆的宅邸,她的时间花在了读书上。吴蒙读书3年就脱胎换骨,刘娥十多年的书海耕耘,更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早已不再是以色事人的小女孩。她能与真宗长相厮守,有共同语言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刘娥被接入宫中,但最初的几年并没有名分。1004年,被封为四品美人。之后,接连晋升为修仪、德妃。
1007年,郭皇后驾崩,真宗想立刘娥为后。但此事当遭到寇准为首的大臣们的反对,理由是"出身微贱,不可以为一国之母",这也为寇准以后的不幸埋下了伏笔。
宋真宗对刘娥始终如一
宋真宗矢志不渝,几经斗争后,终于达成了目的,立刘娥为后,这一年,她已38岁。
身为皇后,刘娥将后宫管理的井井有条。皇帝阅览奏章,常至深夜,刘娥陪伴左右,参谋处理,为真宗减轻了不少负担。
"后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 真宗退朝,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宫闱事有问,辄傅引故实以对。"
二、我不负你,你也不要出格
宋真宗不是个自信的皇帝。他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意识,个性又很敏感,加上身体的原因,晚年时常神志不清,有时甚至胡言乱语,进入了迷狂状态,不得不多加休息,朝政大事则多由皇后决断。
1019年,天象异常。太白星白昼出现,占卜得出的结论是:"女主昌"。
这一下坐实了皇后将危及赵家江山的猜测。但此时宋真宗已病得很重,饮食起居都由刘皇后照顾,对其依赖很重。他也没有汉武帝杀母留子的魄力,虽然此时还没有人知道:刘皇后并非儿子赵祯的亲生母亲。
权力会让人忘记初心么?
真宗有心让"太子监国",亲信周怀将消息传递出来。宰相寇准得知后找机会进宫,与真宗密议此事,试图排除刘皇后对朝政的干涉。
寇准是可以办大事的,真宗将此事托付之后,心里轻松了一些。
寇准与杨亿连夜起草"太子监国"的诏书,预备约定时间付诸实施。不料机密被杨亿的妻弟张演酒后泄漏,刘皇后迅速与丁谓等反对寇准的势力结成联盟,对真宗施加压力,面对皇后的质询,皇帝退缩了,以"不记与准初有成言"为由,把事情推了出去。
如此一来,"寇准一党"要承担全部责任,寇准罢相。周怀正、朱能等又先后试图兵变,让太子登基,真宗退位为太上皇,均告失败。寇准也被一贬再贬,直至最远的雷州,贫病而死。
这些事,宋真宗已经无法控制,甚至他都不知道。一日忽然发问:"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服侍之人都不敢告诉他真相。
寇准行事不密,误人害己
结语:
1022年,宋真宗驾崩,死前心里明白皇后刘娥干政已经无法避免,他们有四十年夫妻携手的情分,这足以让她珍惜赵氏江山么?遗诏:"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
刘娥果然临朝称制,女主的才智无双,当初自保需要任用的奸臣丁谓、曹利用等人被一一除去。在她主政期间,终结了真宗时的一些荒谬行为,发掘人才、兴修水利、创设谏院、兴办州学,兢兢业业地 处理国事,做到了内无大忧,外无大患。
就让我疯一回
刘娥做过的最出格的事,就是身着帝王龙袍。
1033年,太后刘娥崩逝。
仁宗皇帝非常难过,哭着询问:"太后疾不能言,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
大臣薛奎回答:"其在衮冕也。服之岂可见先帝于地下!"
或许她有过成为第二个则天的心思,但最终控制住了自己的心魔,没有迈出这一步,这至少说明,真宗在感情上没有看错人。
刘娥要去见宋真宗了,她要穿回皇后的服装,回到他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