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寇准对曹利用说:“你跟辽国和谈赔偿超过30万,回来砍你的头!”

寇准对曹利用说:“你跟辽国和谈赔偿超过30万,回来砍你的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八卦爱豆秀 访问量:3634 更新时间:2024/1/20 22:48:11

公元1004年,辽国的萧太后不甘心前三次侵宋的失败,

乘秋高马肥之际,又发动了第四次入侵北宋的军事行动。这一次,她分兵两路,10 万人兵出云州,攻打雅门关,另一路则由萧太后和统帅萧达兰亲率,从河北地区南下,打算直捣北宋的首都开封。

既然萧大后和萧达兰都在东线督战,河北一线当然是辽国的主攻方向。战争一开始,主张抗战的北宋宰相寇准就下令河北等地居民坚壁清野,派杨延昭、折惟昌等将军分率部队,深入敌区,牵制敌军。这一方针取得了明显效果,杨延昭击破萧达兰部下数千精兵,来到房山,威胁辽国幽州守军:在山西,折惟昌过了黄河便转而向东,在偏关、五寨之间,歼敌万余,无论萧太后如何急于求成,两条战线上的辽军都无法再前进一步。

初战不利,辽军大亏。萧太后便改变了起初的方针,设法绕过宋军实力强大的地区,想消灭宋军的后方军队。这一年的十一月,辽国的诡计开始得逞。辽国骑兵出河间,进入德州,来到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

黄河是开封的屏障,澶州就建在当时的黄河两岸,有南北两城。京城里那些达官贵人们,听说辽军大兵已到澶州城外,都慌乱起来。三个宰相里面,两个主张向辽国妥协。他俩见形势紧张,一同要宋真宗迁都。江南人王钦若主张迁到金陵,四川人陈叟主张迁都成都,只有主战派寇准,义正辞严斥责他们为一己之私利出卖国家,主张真宗御驾亲征,鼓舞士气,打退辽兵。寇准对真宗说:“如果弃京都南下,人心浮动,国家社稷就危险了。”他的一席话,总算说动了真宗,真宗答应亲征。真宗终于在当年的十一月,带兵来到了黄河南岸,设营在与澶州北城隔河相对的滑州。

守卫澶州的宋军听说了皇帝御驾亲征的消息,果然士气大振,一次又一次打退了辽军的进攻。宋军将领张环在阵地上倒处设置了一种叫床子弩的连发弩箭,辽军元帅萧达当到前沿指挥攻城,被弩箭射中,当场毙命。主帅阵亡,辽军的中气大大地挫伤。

十几天下来,战斗还处于胶着状态。寇准为了进一步鼓舞宋军士气,到行宫劝真宗渡河,进驻澶州北城。真宗在南岸隔河观战,早已心惊胆战,一直借故推托不肯渡河。寇找来禁军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和他一同再去劝说真宗。

听了他们两人的劝说,真宗的态度开始转变了。寇准就和高琼一道,半推半拉地催着真宗离开了南岸,来到了澶州北城的城楼上。

澶州的守军看到城头上升起的黄色御盖,顿时欢声雷动,立即把正在攻城的辽军骑兵歼灭了大半。萧太后在萧达兰战死之后,知道这次已经无法取得胜利了,又怕自己退兵时被宋军掩杀;现在看到宋真宗果然出现在澶州,更怕宋军反攻,于是正式向宋朝提出议和的建议。

按照寇雅和杨延昭的主张,是应该乘胜追击,收复燕云16州的。他们认为辽军远离本土,几个月的征战早已使他们疲惫不堪,况且辽军进人宋土,个个抢掠金银财物,他们战马也被累垮了,既然辽军已到了“人有归心,马无余力”的地步,那么打败他们并不是难事。

可是,本来赋一心求不安稳的真宗,此时根本听不进寇准的话了,在王钦若等主和派的怂恿下,他居然在胜利之后,同意跟辽国订立屈辱的盟约。

宋真宗任曹利用为和谈使节,私下跟曹利用交了底,只要和谈成功,辽国退兵,即使每年送给辽国百万白银,也心甘情愿。消息传到寇准耳朵里,他压住满腔怒火,把曹利用找来,对他说:“皇上要议和,当臣子的无法改变。但你跟辽国和谈,赔款要是超过30 万,回来后我就砍你的脑袋!”

曹利用既奉了皇命去谈判,又不敢得罪寇准,结果跟辽国谈妥了条件:辽国今后称宋皇为兄;两国以白沟河、雁门山为界,约定互不侵扰;辽国退兵以后,宋朝每年要给辽国白银 10 万两,绢 20 万匹。这就是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

辽军在撤退过程中,对所有的城镇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洗劫。宋真宗下了“勿追契丹”的命令,许多大将都眼睁睁看着辽军为非作歹。只有杨延昭看不下去,亲自率领-万名骑兵跟踪追击,在山西广灵县的古城地区大破辽军,夺回了不少人马物资。直到宋真宗派人到杨延昭营中监视,杨延昭无可奈何地停止追击。

和约订业以后,营廷中误传消息,说要向辽国捐银 300万。宋真宗听了,大吃一惊,但接着又说:“姑且了事,300万亦可。”等到曹利用说出正确数字,宋真宗高兴极了,居然认为只要 30 万,是谈判的一大“胜利”。他又封赏又写诗,以示庆贺。

在整个历史上,得胜的一方,居然要向失败的一方纳款,这种事实在是不多见的。屈辱的“澶渊之盟”,表现了宋真宗一心妥协的心态,也反映出北宋政权对外的软弱。从此以后,北宋朝廷为了付给辽国白银绢绸,加紧了对百姓的压榨,百姓的负担加重,生活更加痛苦了。

“澶渊之盟”对北宋朝廷的影响还远不止这些。宋辽两国议和之后,宋真宗一方面觉得寇准抗还有功,另一方面却畏忌寇准,害怕他功高镇主。王钦若等一批好人乘机在宋真宗面前挑拨,说寇准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是把皇上当作筹码,跟辽人一睹定输赢,这种做法是国家的一大耻辱,还说寇准这么做是有野心。宋真宗经不起这些小人日夜进谗,果然对寇准心生嫌疑。以后,寇准还是刚直地向宋真宗提意见,可是,宋真宗对他再也不那么言听计从了,最后,忠心耿耿的寇准,终于被罢了宰相的职务,贬出了朝廷。另一位抗辽名将杨延昭独木难支,也满怀忧愤死在任上,终年只有57岁。

失去了像寇准、杨延昭这样的主战派,北宋朝廷变得更软弱可欺,几十年后,辽国的兴宗扬言南下。辽兵还没出发,北宋就连忙派人到辽国谈判,答应每年再增加贡银 10 万两,帛绢 10 万匹。直到北宋灭亡,北宋朝廷这种软骨头的本性始终没变。

标签: 寇准曹利用赵恒杨延昭宋军宰相

更多文章

  • 宋真宗怕了,筹划削弱皇后的权力,却害惨了寇准

    历史解密编辑:历说观标签:赵恒,寇准,皇后,刘娥,皇帝,太后,宋朝,诗人,宋真宗,古典乐,女皇武则天

    宋真宗不是个胆大的皇帝,当初辽国兵至澶渊,他就动了逃跑的念头,在寇准等人的生拉硬拽下,勉强渡过黄河,心里已是怕得要死。到了天禧三年,宋真宗缠绵病榻,皇后决策朝政,唐朝武则天的故事似乎又要重演了。赵氏的江山会不会也受到同样的威胁?这个念头萦绕在他的心中,看到还未成年的儿子,更是感到手心直冒冷汗。刘娥抱

  • 寇准击败辽国,为何却被宋真宗贬谪千里?全因他犯了这个忌讳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寇准,赵恒,宰相,宋神宗,韩琦

    有宋一朝,积贫积弱,从“驴车皇帝”赵光义,远征辽国,想要光复幽燕,结果屁股中箭,大败而归,把宋朝的开国精兵全部耗掉了。此后,宋朝面对辽国,一直呈现守势。宋朝的名相寇准,拉着宋真宗御驾亲征,击败辽国,签订檀渊之盟,本来是一件莫大的功绩,可是,最后寇准的结局,却出人意料。檀渊之盟后,寇准不仅没能得到封赏

  • 北宋名臣曹利用,为何死于“漏洞”之上,只因他没明白寇准的深意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寇准,太后,赵恒,刘娥,太监,宋朝,曹利用,古典乐,平民百姓,中国传统音乐

    “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从古至今,无论是朝中重臣,还是边远小官,都需要研究的一门学问,那就是坚持原则。只有能在官场上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守住自己的底线,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名臣,却是一个反面典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

  • 入仕32年的北宋名相寇准,竟死于“不懂为官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寇准,丁谓,王钦若,赵恒,魏征,宋太宗

    寇准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在杨家将演义里为杨家平冤昭雪的是他,在正史中力主抗辽,并且在澶渊之盟时,最大限度减少北宋的损失也是他。由此可见,寇准无论在民间还是正史中,都有着很高的地位,但寇准的结局却与他的功劳不相匹配,不仅没有高官厚禄、锦衣玉食,反而客死他乡,无钱安葬。那是什么原因造就寇准如此

  • 北宋宰相寇准的20首绝句,独坐水亭风满袖,世间清景是微凉

    历史解密编辑:浩儿爱音乐标签:寇准,宰相,赵恒,微凉,北宋,诗人,宋朝,水亭风,宋太宗,古典乐,中国传统音乐

    寇准,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19岁的寇准考中进士。授大理评事,先后知巴东、成安二县。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宋太宗重用,淳化二年任枢密副使,淳化五年升任参知政事。宋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

  • 宋朝名相寇准并非山西人,为何在民间却被称作“寇老西儿”?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寇准,寇老西儿,宰相,宋朝,宋太宗,杨家将

    古往今来,历史上有名的宰相不少,像唐太宗时期的房玄龄,刘邦时期的萧何,秦始皇手下的李斯,以及齐桓公麾下的管仲等等。他们都身居大才,为国家国力的提升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在宋朝的时候,宋太宗赵光义时期,也有一名非常厉害的宰相名叫寇准,而在后世的评书以及民间传记中,都亲切的称寇准为“寇老西儿”。但是大家不知

  • 寇准穿龙袍大摆宴席,宋真宗怒斥宰相,宰相竟哈哈大笑

    历史解密编辑:海叔聊种植标签:寇准,赵恒,王旦,宰相,王钦若,澶渊之盟

    有一次过生日时,寇准喝多了,竟然穿了一件龙袍大宴宾客,四处显摆。宋真宗得到消息后立即把宰相王旦叫来,怒斥道:“寇准是要反了吗?!”话音未落,宋真宗就把参奏寇准的折子丢给了王旦。不曾想,王旦看完弹劾寇准的折子后竟然哈哈大笑起来。作为北宋的名臣宰相,王旦本人向来十分欣赏有勇有谋的寇准,并且还曾多次替做事

  • 刚正不阿,再造乾坤,寇准缘何大起大落?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寇准,赵恒,宋太宗,皇帝,刘娥,宋仁宗,艺术家,宋朝,声乐,古典乐

    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很淳朴的是非观,认为坏人就一定要千刀万剐,明正典刑。好人就应该一生平安,功德圆满。可现实不是童话,好人不会手拉着手走向幸福的生活。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主人公寇准,在很多的小说评书戏曲中他都是一个大大的正面人物,可是这么一位青天大老爷却晚景凄凉。也许你会说些,是因为他太耿直了,

  • 大名鼎鼎的寇准,竟然输在了自己的大嘴巴上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寇准,丁谓,刘皇后,宰相,圣旨,杨亿,赵恒,宋朝,声乐,艺术家,古典乐

    1020年6月,寇准向宋真宗提出让10岁的太子监国,真宗也答应了。寇准安排好让人草拟圣旨后,安心喝酒去了。第二天上朝,形势的发展却出乎他的意料。寇准为人正直,能力超凡,“澶渊之盟”更使其朝野震惊。可在1006年,他受人排挤,辞去相位,在外任职。三年后,真宗又把他召了回来,并任命为宰相。原来,真宗和刘

  • 如何量产包拯寇准这种优秀地方官?宋代制度:60调岗,70退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寇准,包拯,县官,县令,宋朝,诗人,地方官,宋代制度,官宦世家,中国传统音乐

    县官不好当,好县官更不好当!且看宋代县官如何游走于刀尖之上!自秦始皇设立郡县制以来,各封建王朝均效法其制度,县一级的行政区划已经成为古代基层社会的重要细胞,起着联系地方与中央的纽带作用。一、源头清澈水自流古代的县衙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俨然一个地方小朝廷,而作为一县之长的县官也并非是个"七品芝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