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是宋真宗赵恒时期的宰相,寇准在其年幼的时候就天资聪颖,而且不仅聪明,他这个人也十分好学,在年仅十四岁的时候就写下来很多的诗篇,让很多人称赞不已。
980年,当时只有19岁的寇准,考上了进士。宋太宗赵光义的时候,经常会因为进士的年纪轻,并不录用,有人劝寇准谎报年龄,但是却被寇准所拒绝。不过,寇准最终也获得了一个巴东知县的职位。
989年,寇准因为一件事情仗义执言,从而惹得宋太宗赵光义听不进去,愤怒离去。
但是寇准却劝宋太宗赵光义把他话全部听完,在宋太宗听完以后,大为赞叹,表示“寇准于他而言相当于唐太宗的魏征”。
997年,宋太宗赵光义去世,宋真宗赵恒即位,当时的寇准是尚书工部侍郎,宋真宗赵恒想让寇准担任宰相一职,但是担心因为寇准的性格并不能担任这个职位。
1003年前,辽国趁着宋王朝刚刚换了皇帝,所以屡次进攻宋王朝的边境地区,这个时候参政知事毕士安建议宋真宗赵恒任命寇准为宰相,于是寇准成为宋王朝的宰相。
1004年,辽国由辽国皇帝耶律隆绪和萧太后的带领下,率领军队一路南下,用一部分军队力量攻打城市,然后主力军则继续一路前进,一直到达了澶州。
澶州距离宋王朝的都城开封也就一百二十公里的距离,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宋王朝的那些大臣们纷纷主张宋真宗赵恒迁走都城。
比如大臣王钦若就主张宋真宗赵恒把都城迁到升州,大臣陈尧叟则主张把都城迁到成都,虽然大家议论纷纷,但是却遭到了宰相寇准的极力反对。
寇准建议宋真宗赵恒可以御驾亲征,但是因为辽国的军队向来骁勇善战,所以宋真宗赵恒也是十分胆怯。
但是寇准却极力支持,宋真宗赵恒的出征,果然让士兵们士气大振,而且宋真宗赵恒发现寇准还有心情在城楼之上喝酒下棋,十分镇定自若,让宋真宗赵恒放心不已。
其实,在宋真宗赵恒派兵攻打之前,就派了曹利用前去辽国的军营里进行议和。其实,宰相寇准一直反对议和这个方法,主张应该乘着这个机会出兵,把失去的“燕云十六州”重新收复。
但是,没想到寇准不被认可,反而被那些大臣们诬陷其是拥兵自重,起了不轨之心。最终,寇准“寡不敌众”,没有阻止澶渊之盟的签订。
蒙渊之盟以后,因为宋王朝和辽国的议和,让宋王朝边境地区的老百姓们安居乐业,国家一片祥和之气。
不仅如此,因为澶渊之盟是宋真宗赵恒亲自率领军队出征,也给辽国军队一个教训,也让宋王朝的军队更加信服国家。
因为当时其他大臣纷纷主张宋真宗赵恒主张迁走都城,只有宰相寇准极力建议宋真宗御驾亲征才获得今天这个局面,于是宋真宗对寇准更加信任。
一个有功之臣得到倚重,自然而然会得到一些大臣的不满,因为在澶渊之盟的时候,寇准就极力反对这个约定,主张应该率兵攻打辽国。
于是,王钦若拿这个作为由头,向宋真宗赵恒表示,“寇准让宋真宗赵恒去御驾亲征,对于寇准而言就是自己最后的赌注,这场盟约对于陛下来说应该是一个耻辱”。
没想到,宋真宗赵恒居然真的信以为真,从此对寇准也变得不再那么重视。1006年,寇准被除去了宰相这个职位,到了地方上去做官。
随着时间的推移,宋真宗赵恒因为年老糊涂,十分迷信,而且十分信任自己身边的丁谓和王钦若,对他们说的话甚至是“言听计从”。
1019年,丁谓用重新使用计谋让寇准继续担任宰相一职。因为那个时候宋真宗赵恒自己得了风湿病,刘皇后已经负责参与朝堂政务,什么事情都要询问丁谓的意见。
于是寇准就联合朝中的老臣,一起提出应该“由太子进行监国,并且不能重用丁谓了”。不仅如此,刘皇后的家里人,仗势欺人,宋真宗赵恒特意下令免了责罚。
但是没想到寇准却依然要进行处置,让刘皇后和寇准结下了仇恨。后来,丁谓联合刘皇后的力量诬陷寇准参与密谋,于是寇准又一次被罢相,离开了都城。
因为宋真宗赵恒当时已经重病在床,根本不知道寇准已经被丁谓他们给贬出了京城。不仅如此,因为当时丁谓已经权势滔天,所以朝中的大臣根本不敢给寇准送行。
后来,丁谓成为了宋王朝的宰相,依然不放过寇准,把他一贬再贬。1022年,寇准被任命到雷州去担任官员,但是却连一个像样的住所都没有。
好在这种寇准的为人被当地百姓所熟知,所以百姓们主动帮助寇准盖房子。1023年,寇准因为自己忧心忡忡,再加上有病在身,在9月病故在雷州。
寇准对于宋王朝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忠臣们总是会受到一些有小人之心臣子的诬陷,这在每个朝代都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参考文献:《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