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过生日时,寇准喝多了,竟然穿了一件龙袍大宴宾客,四处显摆。宋真宗得到消息后立即把宰相王旦叫来,怒斥道:“寇准是要反了吗?!”话音未落,宋真宗就把参奏寇准的折子丢给了王旦。不曾想,王旦看完弹劾寇准的折子后竟然哈哈大笑起来。
作为北宋的名臣宰相,王旦本人向来十分欣赏有勇有谋的寇准,并且还曾多次替做事不知深浅的他解围,而这一次也不例外。
那么王旦接到弹劾寇准的折子后为何会突然大笑呢?他又是如何再一次替寇准解围的呢?
寇准字平仲,出生于华州下邽的一个富贵家庭,一出生便是名门望族。
与此同时,年少的寇准身上便早已展现出不同于同龄人的才华,凭借着突出的个人才智早早成名。
在他十九岁的那一年,饱读诗书的他便成功地考取了进士,并且还在后来的殿试期间被破格录用为“大理评事”。
寇准为人心直口快,虽然他的提议大多能够“一针见血”,但是他处事的态度总会让许多人都感到不满。
而恰恰相反,这一点却让与他同期登科的王旦十分欣赏,王旦认为寇准必定能成为北宋朝廷上的大臣,以国为重的他也因此对寇准多了几分关注。
而与寇准相比,王旦本人比较沉默寡言,虽然也富有一身才气,但是并不像寇准那般张扬。
1005年,宋辽双方订立了“澶渊之盟”,经过了二十五年的战乱,终于争取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局面,而此次事件的大功臣便是寇准。
景德元年,宋真宗任命毕士安icon为宰相,与此同时,当时的宋朝廷正是用人之际,毕士安上位后,便时不时地向宋真宗举荐寇准。而后不久,宋真宗就将寇准立为了“参知政事icon”。
当时,契丹在涿州一带集结兵力,根据这一点现象,寇准判断敌军即将展开相应的进攻,立刻将对于此事的顾虑禀报给了宋真宗。
宋真宗听后觉得颇有道理,于是下令加强边塞防守,防患于未然。
果不其然,同年十一月,辽军便大举率兵发起进攻,好在宋方早早便做足了准备,才抵御了其突如其来的入侵。
后来,寇准又建议宋真宗御驾出征,在他的指挥带领下,宋军士气大受鼓舞,一举收回多地,最终成功地击退了辽军。
被打的节节败退的辽军军心溃散,最后只好前来求和,而面对着战事中的“生灵涂炭”,宋真宗思虑过后决定放弃继续进攻的大好机会,同意与其议和,最后达成了“澶渊之盟”。
虽然寇准的建议促成了“澶渊之盟”,但是与此同时,寇准也因为反对南迁而惹恼了“南迁派”的首领王钦若icon。寇准回朝之后,王钦若便处处与他针对。
后来,寇准本就因为一些其它的事情让宋真宗感到了不满,王钦若又在此时跳出来火上浇油,最终导致寇准被罢去了职务,蒙冤被贬,而王旦作为下一任宰相接替寇准的位置。
王旦素来欣赏寇准,在接替其位置之后,不仅没有因为坐上高位而欣喜,反而为朝廷失去了寇准这样的大将而忧心。
于是他便开始明里暗里地帮助寇准,更是常常在宋真宗面前说寇准的好话。
在他的一系列努力之下下,没过多久,宋真宗便安排寇准复位。
可不想寇准这人刚复位也让人不得安心,宋真宗这边刚消气,他便又闹出了事端,这次竟然还将龙袍穿在了身上,这不仅是对宋真宗的大不敬,并且还有犯上、谋权的嫌疑。
宋真宗知道之后勃然大怒,当即便预备下令将寇准捉拿,写了一份折子让王旦前去安排。
王旦看了一眼折子上的内容后说道:“寇准也一大把年纪了,还这样不知轻重。可笑可叹,臣立即写信,骂他一顿,要他谢罪。”随即便哈哈大笑了起来,成功地以轻松的氛围化解了这一场矛盾。
王旦这样的做法虽然看似突兀,但是却十分奏效。
他深知宋真宗也是个惜才之人,也不愿意就如此损失了一名大将,再者说,寇准这人毛糙的性格早已人尽皆知,宋真宗当然也是了解,所以宋真宗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台阶。
王旦以这种开玩笑的方式,最终保全了寇准一命。
虽然寇准才华横溢,但是他性格上的缺陷始终不利于他在朝廷上的地位,后来也曾多次惹出事端,而王旦却始终如一地如同长辈一般包容着寇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其帮助。
作为北宋朝廷的两位大臣,寇准和王旦的性格可谓是大相径庭,可是尽管如此,他们为北宋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得任何人质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