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寇准穿龙袍大摆宴席,宋真宗怒斥宰相,宰相竟哈哈大笑

寇准穿龙袍大摆宴席,宋真宗怒斥宰相,宰相竟哈哈大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海叔聊种植 访问量:4850 更新时间:2024/1/21 3:26:18

有一次过生日时,寇准喝多了,竟然穿了一件龙袍大宴宾客,四处显摆。宋真宗得到消息后立即把宰相王旦叫来,怒斥道:“寇准是要反了吗?!”话音未落,宋真宗就把参奏寇准的折子丢给了王旦。不曾想,王旦看完弹劾寇准的折子后竟然哈哈大笑起来。

作为北宋的名臣宰相,王旦本人向来十分欣赏有勇有谋的寇准,并且还曾多次替做事不知深浅的他解围,而这一次也不例外。

那么王旦接到弹劾寇准的折子后为何会突然大笑呢?他又是如何再一次替寇准解围的呢?

寇准字平仲,出生于华州下邽的一个富贵家庭,一出生便是名门望族。

与此同时,年少的寇准身上便早已展现出不同于同龄人的才华,凭借着突出的个人才智早早成名。

在他十九岁的那一年,饱读诗书的他便成功地考取了进士,并且还在后来的殿试期间被破格录用为“大理评事”。

寇准为人心直口快,虽然他的提议大多能够“一针见血”,但是他处事的态度总会让许多人都感到不满。

而恰恰相反,这一点却让与他同期登科的王旦十分欣赏,王旦认为寇准必定能成为北宋朝廷上的大臣,以国为重的他也因此对寇准多了几分关注。

而与寇准相比,王旦本人比较沉默寡言,虽然也富有一身才气,但是并不像寇准那般张扬。

1005年,宋辽双方订立了“澶渊之盟”,经过了二十五年的战乱,终于争取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局面,而此次事件的大功臣便是寇准。

景德元年,宋真宗任命毕士安icon为宰相,与此同时,当时的宋朝廷正是用人之际,毕士安上位后,便时不时地向宋真宗举荐寇准。而后不久,宋真宗就将寇准立为了“参知政事icon”。

当时,契丹在涿州一带集结兵力,根据这一点现象,寇准判断敌军即将展开相应的进攻,立刻将对于此事的顾虑禀报给了宋真宗。

宋真宗听后觉得颇有道理,于是下令加强边塞防守,防患于未然。

果不其然,同年十一月,辽军便大举率兵发起进攻,好在宋方早早便做足了准备,才抵御了其突如其来的入侵。

后来,寇准又建议宋真宗御驾出征,在他的指挥带领下,宋军士气大受鼓舞,一举收回多地,最终成功地击退了辽军。

被打的节节败退的辽军军心溃散,最后只好前来求和,而面对着战事中的“生灵涂炭”,宋真宗思虑过后决定放弃继续进攻的大好机会,同意与其议和,最后达成了“澶渊之盟”。

虽然寇准的建议促成了“澶渊之盟”,但是与此同时,寇准也因为反对南迁而惹恼了“南迁派”的首领王钦若icon。寇准回朝之后,王钦若便处处与他针对。

后来,寇准本就因为一些其它的事情让宋真宗感到了不满,王钦若又在此时跳出来火上浇油,最终导致寇准被罢去了职务,蒙冤被贬,而王旦作为下一任宰相接替寇准的位置。

王旦素来欣赏寇准,在接替其位置之后,不仅没有因为坐上高位而欣喜,反而为朝廷失去了寇准这样的大将而忧心。

于是他便开始明里暗里地帮助寇准,更是常常在宋真宗面前说寇准的好话。

在他的一系列努力之下下,没过多久,宋真宗便安排寇准复位。

可不想寇准这人刚复位也让人不得安心,宋真宗这边刚消气,他便又闹出了事端,这次竟然还将龙袍穿在了身上,这不仅是对宋真宗的大不敬,并且还有犯上、谋权的嫌疑。

宋真宗知道之后勃然大怒,当即便预备下令将寇准捉拿,写了一份折子让王旦前去安排。

王旦看了一眼折子上的内容后说道:“寇准也一大把年纪了,还这样不知轻重。可笑可叹,臣立即写信,骂他一顿,要他谢罪。”随即便哈哈大笑了起来,成功地以轻松的氛围化解了这一场矛盾。

王旦这样的做法虽然看似突兀,但是却十分奏效。

他深知宋真宗也是个惜才之人,也不愿意就如此损失了一名大将,再者说,寇准这人毛糙的性格早已人尽皆知,宋真宗当然也是了解,所以宋真宗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台阶。

王旦以这种开玩笑的方式,最终保全了寇准一命。

虽然寇准才华横溢,但是他性格上的缺陷始终不利于他在朝廷上的地位,后来也曾多次惹出事端,而王旦却始终如一地如同长辈一般包容着寇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其帮助。

作为北宋朝廷的两位大臣,寇准和王旦的性格可谓是大相径庭,可是尽管如此,他们为北宋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得任何人质疑的。

标签: 寇准赵恒王旦宰相王钦若澶渊之盟

更多文章

  • 刚正不阿,再造乾坤,寇准缘何大起大落?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寇准,赵恒,宋太宗,皇帝,刘娥,宋仁宗,艺术家,宋朝,声乐,古典乐

    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很淳朴的是非观,认为坏人就一定要千刀万剐,明正典刑。好人就应该一生平安,功德圆满。可现实不是童话,好人不会手拉着手走向幸福的生活。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主人公寇准,在很多的小说评书戏曲中他都是一个大大的正面人物,可是这么一位青天大老爷却晚景凄凉。也许你会说些,是因为他太耿直了,

  • 大名鼎鼎的寇准,竟然输在了自己的大嘴巴上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寇准,丁谓,刘皇后,宰相,圣旨,杨亿,赵恒,宋朝,声乐,艺术家,古典乐

    1020年6月,寇准向宋真宗提出让10岁的太子监国,真宗也答应了。寇准安排好让人草拟圣旨后,安心喝酒去了。第二天上朝,形势的发展却出乎他的意料。寇准为人正直,能力超凡,“澶渊之盟”更使其朝野震惊。可在1006年,他受人排挤,辞去相位,在外任职。三年后,真宗又把他召了回来,并任命为宰相。原来,真宗和刘

  • 如何量产包拯寇准这种优秀地方官?宋代制度:60调岗,70退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寇准,包拯,县官,县令,宋朝,诗人,地方官,宋代制度,官宦世家,中国传统音乐

    县官不好当,好县官更不好当!且看宋代县官如何游走于刀尖之上!自秦始皇设立郡县制以来,各封建王朝均效法其制度,县一级的行政区划已经成为古代基层社会的重要细胞,起着联系地方与中央的纽带作用。一、源头清澈水自流古代的县衙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俨然一个地方小朝廷,而作为一县之长的县官也并非是个"七品芝麻

  • “澶渊退辽”立下功劳的寇准,最后却落得个“客死雷州”的局面

    历史解密编辑:冷暖小故事标签:寇准,丁谓,赵恒,宋太宗,王钦若,宰相

    寇准是宋真宗赵恒时期的宰相,寇准在其年幼的时候就天资聪颖,而且不仅聪明,他这个人也十分好学,在年仅十四岁的时候就写下来很多的诗篇,让很多人称赞不已。980年,当时只有19岁的寇准,考上了进士。宋太宗赵光义的时候,经常会因为进士的年纪轻,并不录用,有人劝寇准谎报年龄,但是却被寇准所拒绝。不过,寇准最终

  • “左右天子”的寇准,算得上“天下大忠”吗?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寇准,丁谓,宰相,王钦若,赵恒,大忠

    北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寇准因受宦官周怀政政变牵连,而被丁谓贬谪雷州(今广东省雷州市)。次年,真宗薨逝,仁宗继位,即天圣元年(1023年)。权倾一时的丁谓遭到群臣的弹劾,被贬谪崖州(今三亚市崖州区)任司户参军。途径雷州,寇准派人送上一头蒸熟的全羊在州境上迎接这位旧时的朋友与政敌,但绝不肯与之

  • 人过五十,最该读懂寇准的《六悔铭》

    历史解密编辑:布衣粗食68标签:寇准,六悔铭,丁谓,宰相,李世民,张咏

    一辈子那么长,谁没有几件后悔的事?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我们只能改过自新,防微杜渐。对于五十岁的人来说,已知天命,人生也到了顶峰。不出意外的话,房子车子有了,孩子也长大了,职业生涯也差不多到天花板了。此时,回想走过的路,该悔悟的就悔悟,让人生少一些遗憾。北宋宰相寇准写的《六悔铭》——“官行私曲,失时

  • 《清平乐》未解之谜:寇准宰相之位是如何被刘太后搞掉的?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寇准,丁谓,刘娥,刘皇后,宰相,杨亿

    天禧四年春,真宗病得非常厉害。虽然有旨皇太子亲政,但仁宗这时候还只是个10岁的孩子,根本没有处理朝政、行使皇权的能力。因此,代理真宗行使皇权的,就只有刘皇后了。真宗身体健康时,刘皇后就开始学习处理政事;真宗生病不久,刘娥渐渐“预政于内”;真宗病重后,“事多决于后”。刘皇后干政之初,自然会在重要岗位安

  • 逼宋真宗御驾亲征的寇准,结局如何?客死他乡,无钱运棺椁回老家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侦查号标签:赵恒,寇准,宰相,宋朝,诗人,宋仁宗,宋真宗,古典乐

    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20万大军,进大宋境内劫掠,北宋朝臣惊恐不已,参知政事王若钦甚至提出,迁都金陵。便在这危难之际,刚刚担任宰相1年的寇准站了出来,对宋真宗道:“要是抛弃太庙太社,人心崩溃,天下还能保得住吗?”。知道迁都一事,是王若钦提出,寇准直接把王若钦调到前线,在寇准和

  • 寇准晚年和这个女人死磕,虽然有皇帝力挺,还是被罢了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寇准,皇帝,刘皇后,刘娥,丁谓,曹利用,晏殊,宰相,宋朝,中国传统音乐,古典乐,艺术家

    天禧三年(1019)在举行祭祀天地大礼时,真宗皇帝突然“得风疾”。第二年春天,真宗病情加重,无奈只好下旨令“皇太子亲政”。虽然有旨皇太子亲政,但仁宗这时候还只是个十岁的孩子,根本没有处理朝政,行使皇权的能力。因此,代理真宗行使皇权的,只能是刘皇后了。真宗身体健康时,刘皇后就开始学习处理政事,真宗生病

  • 辽军大举进攻大宋,前线连续送来5封战报,被寇准扣下,他想干嘛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寇准,赵恒,大宋,皇帝,宋太宗,辽军,中国传统音乐,宋朝,古典乐,艺术家

    ###1004年,20万辽军侵入大宋疆域。一晚上前线送来5封战报,都被主战派寇准扣下,他正与副宰相喝酒说:没事,不差这一晚。一早就有人将此事报给宋真宗,皇帝竟不在意,他心里另有盘算。自从辽国萧太后和皇帝率领部队南侵以来,前线的战报不断飞向大宋朝廷。身为大宋皇帝,宋真宗虽然没有去前线(他也不敢),但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