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寇准一生的政治生涯堪称跌宕起伏,既有拥立宋真宗的大功,也有澶渊之盟的巅峰,还有因天禧党争的失败而被一撸到底的窘迫。他多次进入政事堂出任参知政事,位列副相之中,却很难挤到首相的位置。在天禧年后,他好不容易借着王旦去世和王钦若获罪的契机,终于回到汴梁出任首相,却又引起了不少争议。因为他并不是走的朝廷宰相正常的选拔流程,而是以向宋真宗敬献天书的功劳进位首相的。这种颇受争议的方式在以前寇准是强烈反对的,然而这次他却不顾同僚反对,违心的做了这样的事情。
对于寇准这次颇受争议的行为,历史上的说法很多,学者们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从寇准长期的行为模式来看,这完全不是他一贯的风格。寇准性格强势,说好听点叫刚直,说不好听就是跋扈。他多次在政事堂出任参知政事,但其强势的作风让身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首相都避其锋芒。在宋太宗时期,他敢拉着赵光义的龙袍喷口水。在澶渊之盟之前,他敢和高琼胁迫宋真宗御驾亲征。这些行为都可以看出,寇准是几乎不会妥协的人。只要他看准的事情,无论对错都一定会保持强硬的态度,甚至刚愎自用。
对于王钦若和宋真宗搞的天书事件,寇准是第一个反对者,也是宋朝最强硬的反对者,没有之一。当时包括王旦在内的政事堂宰相们都是天书事件的受益者,如王钦若、丁谓、林特等强烈支持,而王旦等人也为了自己的利益保持了默认的态度,唯独寇准多次上书反对这种荒唐的政治活动。虽然当时他已经被罢黜宰相的权力,下放到了地方,但仍旧以个人强大的影响力与中枢对抗。三司使林特是天书事件和封禅祭祀的重要人物,策划了其中的各种政治活动,很受宋真宗的器重,但寇准仍旧坚持上书弹劾,势必要将林特拉下马。
因此在当时的舆论看来,不论宋真宗利用天书事件把声势造得有多大,只要寇准还在坚持抗争,他用这种方式制造功的绩就是不得人心。而寇准本人也把反对天书事件当成自己的重要任务,在各地方官职上流动的时候都没有停止向朝廷上书。然而到了天禧三年的时候风云突变,陕西发现"乾祐天书",这是自天书事件开始后发现的第四份天书,而这次的天书敬献者居然是寇准。这让当时的朝野为之哗然,引起不小的震动。寇准也借着这次敬献天书的功劳回到了政事堂,而且还出任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景灵宫使。
这是寇准少有的出任首相的次数,也为后来的天禧党争埋下了隐患。可他这次出任首相引发的不仅仅是敬献天书带来的争议,也有很多人对他的出发点表示疑惑。实际上在寇准从陕西出发之前,他的同僚和学生就对这次敬献天书表示反对,劝他放弃这种操作。他的学生还给他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以告病为由请求出任外官,中策在皇帝面前揭发天书造假的真相,下策是保持默认进中书省当宰相。然而寇准为了重新回到中枢,不仅选择了下策,还承担了敬献天书的职责。这推翻了他一贯坚持的道德底线,与王钦若等人无异了。
从这次天书事件发生的细节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寇准对回朝出任宰相的渴望。主流观点认为这是寇准长期在外漂泊,使他对中枢权力的渴望达到极限,所以主动迎合宋真宗进行了这次天书敬献。为此他甚至暂时放弃了与南党的矛盾,接受了参知政事丁谓的邀约。
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非常主观的,很片面的理解了寇准在这次天书事件中的角色。在我看来,寇准抓住这次天书事件的机会起复,重新回到中枢,还一举拿下首相的位置,是朝中政治势力角逐的结果,也是宋真宗的意思。那些说丁谓因为自认资历和声望不够让位给寇准的,那就太高估丁谓的道德水平了。
众所周知宋真宗的天书都是伪造的,是由王钦若策划,周怀政、丁谓、林特等人执行的。他通过这些天书将自己塑造成为天命所归的形象,提高自己的威望,并通过这种活动与朝中北党势力争夺政治主导权。在寇准敬献"乾祐天书"之前,已经出现了三部天书。这三部天书不但塑造了宋真宗的神格,还引导朝廷完成了封禅泰山和祭祀后土的活动,使得朝廷开始大修宫观寺庙。从这三部天书发现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每一次都有很强的政治目的,都是围绕着宋真宗的政治意图展开的。于是问题来了,这第四部天书的意图是什么呢?
第四部天书之所以叫"乾祐天书",是因为发现在陕西的乾祐山。因为这座山在永兴军境内,所以也叫永兴天书。很有意思的是,发现天书时寇准正好是永兴军节度使,于是他成了敬献天书的首选人物。从史书来看,这完全不是巧合,很可能是宋真宗有意安排的。
在天禧元年时,宰相王旦得了重病,命不久矣,宋真宗便让他推荐首相的继任人选。王旦推荐了寇准,但宋真宗却没允许。因为寇准跋扈的行政风格,宋真宗不敢让他回来。不久之后就有永兴军巡检朱能上奏发现了天书,于是王旦再次建议宋真宗让寇准敬献天书。这次宋真宗允许了,让太监周怀政给寇准下诏。
这两个事情发生的很接近,看似不相关,却又关联紧密,而且不像是巧合。分析当时朝廷的局势,对于朝廷最大的派系北党来说,他们是非常渴求寇准回来的。因为王旦病重将亡,朝中群龙无首。而南党的王钦若、丁谓、林特等人借用天书事件的机会崛起,已经能够对北党的势力形成威胁。只要王旦去世,南党各个副宰相将竞争首相的地位,这将让北党失去对朝廷的控制权。站在党争的角度,北党必须有人出来抗住这股压力,而声望卓著的寇准便是最佳人选。因此从派系利益考虑,南党必须为寇准回朝制造机会,王旦也是这个意思。
由于宋真宗痴迷于天书事件及其后续操作,所以利用这种操作捧寇准回朝是非常好的选择。但这其中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宋真宗的态度,二是寇准的意愿,三是南党不能从中作梗。因此这个事情拖了两年,直到天禧三年才完成。而实际上在天禧元年下半年王旦就去世了,宋真宗让王钦若继任首相,这让北党感到局势有些失控。然后又过了一年多,王钦若获罪被罢相,朝廷才开始启动寇准回朝的事宜,于是才有了寇准敬献天书的活动。而这一年多来朝中政局的变化,才是寇准不顾同僚反对坚持敬献天书的根本原因。
从这个事件发生的过程看,初期寇准是有所犹豫的,而宋真宗也是反对的。永兴军巡检朱能制造天书,虽然与太监周怀政有关,但不一定是宋真宗的意思。周怀政虽然是宋真宗身边的人,但向来与北党关系密切,这很可能是在王旦的指使下试探宋真宗态度的操作。当宋真宗没有在寇准问题上松口时,这个事情就只能暂时搁置。由此可见宋真宗并不是如主流观点说的那样沉迷于各种祥瑞,而是有着自己的政治图谋,否则他就不会让这次天书拖了近两年。两年后王旦去世,王钦若当了首相,朝中局势大变,宋真宗自然要作针对性的调整。
寇准敬献天书是在王钦若罢相之后,期间由由丁谓邀请寇准回朝的信息,可见当时朝中局势非常复杂。当时有人抓住商州的道士私藏禁书,而道士自称常出入王钦若府邸,所以王钦若被降罪,罢相后出判杭州。主流观点说由于丁谓自认资历不足,无法继任王钦若的位置,所以邀请寇准回朝,而且想利用寇准的权势为自己服务。这种说法也是无稽之谈,实际上丁谓不可能利用到寇准。南北两党的争端,就让他们两个合不到一起。而王钦若罢相的原因也很奇葩,被就靠着道士的一面之词,简直不可思议。
分析其中的原因,很可能是欲加之罪,否则不可能以如此荒唐的理由罢免一国之首相。多半是宋真宗意识到南党一家独大也不是好事,所以才找理由罢免王钦若,让寇准回朝接替。寇准回朝会让两党势力趋于平衡,宋真宗就能借此掌控朝中局势。丁谓的表现只是顺应宋真宗的需求,制造两党平衡的局面罢了。
寇准本人也是看准了这次机会,认为可以东山再起,一举拔掉朝中南党的势力,所以才不顾同僚反对敬献了天书。宋真宗失策的是,他小看了寇准的强悍程度,没想到寇准一回来就翻脸,搞出了天禧党争,甚至参与了周怀政的政变。若非刘娥手段足够犀利,宋真宗就是太上皇,宋仁宗还能否当皇帝都是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