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胆子太大了,竟然敢讽刺皇帝,苏辙《八玺》

胆子太大了,竟然敢讽刺皇帝,苏辙《八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七喜文学 访问量:1415 更新时间:2023/12/29 1:34:51

秦人一玺十五城,百二十城当八玺。元日临轩组绶新,君臣相顾无穷喜。 九鼎峥嵘夏禹馀,八玺错落古所无。古人鄙陋今人笑,父老不惯空惊呼。

玺,皇帝的印章。北宋文学家苏辙以此为题赋诗一首,讽刺皇帝昏聩无能,实在是太大胆了。苏辙是苏东坡的弟弟,名列“唐宋八大家”。也许是苏东坡名气太大的缘故,遮掩了苏辙的风采。其实,苏辙的能力很强,无论在文学创作上还是仕途上,丝毫不逊于苏东坡。

苏辙擅长写政论、史论方面的诗文,文风像汪洋大海,气势不凡。这首《八玺》是苏辙后期作品,写于宋徽宗在位期间。宋徽宗刚刚登上皇位就重用蔡京,史书中用“党祸复起”形容当时的朝堂局势。苏辙不得不远离朝堂,定居颍川研究学问。人在江湖,心念朝堂,他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宋徽宗赵佶

在大观初年,朝中奸臣鼓吹赵佶的功绩震古烁今,应该在皇宫举行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活动的重点内容是,“受八宝于大庆殿”。八宝,就是八枚玉玺,赞美赵佶是有道明君。宋朝开国的时候,共有六枚玉玺。到了宋哲宗主政期间,达到七枚。宋徽宗继位后,又增加了一枚玉玺,共计八枚。

苏辙觉得,这是天大的讽刺。一个不理朝政的皇帝,根本没有资格接受臣子的赞美。他有感而发,借古讽今,说几句心里话。这个皇帝好大喜功,江山社稷堪忧啊!

在秦朝,用一枚玉玺可以换取十五座城池。按照这个标准计算,宋徽宗接受八玺,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就够了。如此看来,赵佶有资格接受。真的如此吗,治理天下是简单的计算数字吗?当然不是了,但是朝堂上的君臣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要举办盛大的庆典,可以想象到赵佶、蔡京等人多么期待这场庆典的到来。

皇帝昏庸,臣子奸佞,恐怕国祚很难长久延续。古时候大禹铸造九鼎,是因为他有足够的功绩。宋徽宗弄出来八枚玉玺,奢想和大禹媲美,简直就是笑话。看到了吧,苏辙的言语有多么犀利。诗的尾句,他继续嘲讽赵佶。皇帝举办这个庆典,就是想表明大禹之后,只有赵佶这么一位“圣人”。这简直太可笑了,老百姓都看不惯,都不能接受。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苏辙的骨气与才气。他敢批评的皇帝的过失,因为他站在了忠臣义士的立场上,他必须发出警示的声音。他通过“八玺”这件事,小中见大,对天下时局做出预测。如果皇帝没有悔改之意,天下父老恐怕不会惊呼这样简单,也许会有王朝覆灭的危险。

标签: 苏辙八玺皇帝宋徽宗苏轼蔡京

更多文章

  • 拉开苏轼和苏辙差距的,不是地位、能力,而是以下三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小彦人生路标签:苏辙,苏轼,秦观,香草,宋仁宗,书法家,乌台诗案,民族音乐,千古名句,王安石变法

    北宋时,苏轼苏辙为兄弟,又一起读书,同朝为官,留下了很多故事和成绩。宋仁宗赵祯说:“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可见,当朝对他们兄弟的评价很高,也给予了很大的期望。时过境迁,我们回头看苏轼苏辙,就明显感觉到,苏轼的名气和才华,盖过了苏辙。不禁想起电影《教父》中的一句台词:“花一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

  • 当苏东坡的弟弟是种啥体验?为捞哥一路干到宰相,苏辙:太难了

    历史解密编辑:呆呆故事会标签:苏辙,苏轼,宰相,苏洵,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弦乐器,民族乐器

    前言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朝代当中,宋朝可能是其中经济条件和市民生活最为繁荣的一个朝代了。宋朝不论文化方面的成就或者是其市民经济的繁荣程度都是整个封建时代当中数一数二的,而在宋朝也诞生了不少非常有名的文人雅士。可能是因为宋朝历来重文轻武,这也就导致了宋朝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偏高,而真正有文化的世家

  •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啥体验 为捞哥哥一路干到宰相 苏辙, 我太难了!

    历史解密编辑:马楠情感测试标签:苏辙,苏轼,苏洵,王安石,乌台诗案,宋神宗

    唐宋八大家分别都是谁?这大概能算是学生党人人皆知的文学常识了,他们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位文学巨匠。这八位文学家们写起文章来那叫一个酣畅淋漓、挥洒自如,不过后世的高中生们在拜读他们的大作时,却往往只能大呼“苦也”二字。毕竟他们的文章往往意味着背诵全

  • 时光|刘川眉:苏辙铜像诞生记

    历史解密编辑:封面新闻标签:苏辙,刘川眉,塑像,眉山,雕塑,故乡

    来源:封面新闻眉山苏辙公园中的苏辙塑像。张杰 摄影文/刘川眉眉山苏辙公园的颍滨广场上,有一尊高达四五米的苏辙铸铜塑像。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尊苏辙的青铜塑像。正面望过去,身材颀长的苏辙,身着披风,手握书卷,眉头微皱凸显心事重重,正作大步向前状……他要到哪里去?是不是又一次向皇帝上书?紧攥的书卷中,是匡正朝

  • 《孟德传》——为什么苏辙认为这个逃兵是有道之人?

    历史解密编辑:自古文人嘰嘰喳标签:苏辙,苏轼,秦中,商州,人望,宋朝,唐朝,孟德传,散文家,唐宋八大家

    苏辙〔宋代〕传奇色彩甚浓,奇人奇事!苏家兄弟还兴致昂然的进行了讨论,观其主旨似归于“道”,以“无”为上。然而,世人又怎能做到心无挂碍呢?难。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中,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

  • 苏辙将出使辽国,苏轼写诗给他打气,最后一句北宋也就他敢这样说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征集标签:苏轼,苏辙,名士,辽国

    北宋文人里,苏轼是一个低调不了的人。在京城时,他每有词作,就会被学子们争相论读。哪怕是被贬到“天涯海角”的海南,也一样被人惦记着。当年他在海南发明了一种防晒防雨的斗笠,也就是如今的“东坡笠”。本来这是给当地农人戴的,结果传到京城后,达官贵人们觉得很是洋气,将它稍稍改了一下也都戴了起来。从这件事上我们

  •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除了是个“冤种弟弟”,还是个暖男、扶兄魔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苏辙,苏轼,宰相,苏洵,宋太祖

    话说,大宋朝真的可能是个神奇的朝代。上有扶弟魔的太祖赵匡胤,下有扶兄魔的宰相苏辙。苏辙是谁,没听过?没关系,苏轼总知道噻,他就是那扶兄魔苏辙的哥哥。他从一名普通的基层公务员,一路往上硬是爬到了当朝宰相的位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实他们的兄弟情谊还得从俩人年幼的时候开始说起。某天,父亲苏洵对年幼的兄

  • 临终前,他写信给弟弟苏辙,嘱咐道:“把我葬在嵩山下。”

    历史解密编辑:七彩铅笔标签:苏辙,苏轼,苏洵,嵩山,宋朝,唐朝,林语堂,王安石,苏东坡传,乌台诗案,千古名句,唐宋八大家

    公元1101年,苏轼在常州病重。临终前,他写信给弟弟苏辙,嘱咐道:“把我葬在嵩山下。”这里,既不是就近下葬的常州,也不是苏轼的老家四川眉山。苏轼为什么要入冢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呢?嵩山所处的位置,在汝州郏城。苏轼曾经很是“看不上”这个地方。当初他被贬,刚刚离开谪地黄州不久,就接到调令,命他赴任汝州。但

  • 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变法急需人才,为何用苏辙而闲置苏轼?

    历史解密编辑:姬娴婉趣闻标签:苏辙,苏轼,变法,韩琦,宋神宗,王安石,弦乐器,官宦世家

    治平三年(1066),苏洵病逝于东京。苏轼、苏辙兄弟护丧,回了故乡眉山。等他们返回汴京时,已是三年后的熙宁二年(1069)。回到京师的苏氏兄弟很快就发现,改变可不仅仅是年号,还有整个北宋政坛:治平四年,英宗驾崩,神宗继位。熙宁二年二月——就是苏氏兄弟抵京前后脚——王安石拜参知政事,设置三司条例司(简

  • 苏辙:在苏轼光环的掩映下,他走出了别人的眼光,书写精彩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苏辙,苏轼,王安石,苏洵,蔡京

    苏辙:少年气难回,老者百事衰都说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的是曾巩,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人们在数这八人时,往往在曾巩处卡壳,其中最讨巧的当然是“三苏”,一下便背去了三位,绝无弄错的道理。但是我在想,如果没有苏东坡呢,这苏洵和苏辙是否可位大家之列,这就很难说了,至少可以认定,如果只举“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