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苏轼、苏辙这两兄弟的名字中,我们就能够看出这家人的与众不同

从苏轼、苏辙这两兄弟的名字中,我们就能够看出这家人的与众不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每日看点啥 访问量:972 更新时间:2024/2/1 2:13:26

诗人,就一般意义来讲,通常是指写诗的人,但从文学概念上讲,则应是在诗歌(诗词)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写诗的人和诗作家。诗人,通过诗歌创作、吟咏抒发激情,通过诗歌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诗歌传颂人间真善美。载入文学史上的诗人,应属于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的范畴。

那么,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出镜率最高的古代诗人是谁?

除了李杜之外,想必就是苏轼了。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更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说起来,苏轼与他的父亲和弟弟都是百年难逢的才子,文笔不俗。从苏轼、苏辙这两兄弟的名字中,我们就能看出他们的父亲苏洵是个极具文艺细胞的人。

众所周知,古人非常看重姓名。姓,意味着人的出身和门第;名,则代表着父辈对孩子最大的寄望。根据史料的记载,苏洵“年少无行”,在二十七岁那年才开始学习。

在二十九岁和三十一岁这两年,苏洵的夫人为他诞下苏轼和苏辙。那么,这两个孩子的名字里有何玄机呢?其实,在苏洵四十岁时写的那篇《名二子说》中,已详细说明了二苏名字的由来。

从偏旁上我们就能看到,这两兄弟的名字与“车”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对“苏轼”这个名字,苏洵是这样解释的: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在古代,“轼”是马车上的一个零件。乘坐马车时,乘车人旁边的扶手便是“轼”。从“扶手”这个定位中,我们就能看出,“轼”并不是马车的重要配件。

相比之下,车轮、车盖、车辐等关键零件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这些配件马车便不能行走。但是,如果没有“轼”这个配件的话,马车虽然能正常行驶,却未免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如果,硬要说“轼”有什么实际作用,那它的作用就是点缀和装饰。

苏洵给儿子取名为“轼”的初衷,就是希望他不要太在乎浮于表面的装饰,希望他能平凡地度过一生。

对“苏辙”这个名字,苏洵是这样解释的: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相信大家都听过“前车之辙”,所谓“辙”,说的就是马车留下的轱辘印。在古代,所有马车行驶时,都在沿着前车留下的轨迹。马车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不过人们都在夸赞马车,没有任何一个人说这是车辙的功劳,是为“辙不与焉”。

虽说如此,但是,如果出现了交通事故,马被撞死了车被撞翻了,人们在追究责任时也不会想到车辙。简简单单的一个“辙”字,蕴含的意义就是苏洵希望儿子能甘于平凡,虽然,不能活得惊天动地,但是,至少能少受灾祸。

为人父母者,大多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为人中龙凤,若不能富贵一生光耀门楣,起码得与众不同。可是,身为八大家的苏洵竟希望自己的儿子像普通人一样,不求有福,但求无祸。

了解宋史的朋友都知道,年轻时的苏洵锋芒毕露,曾在朝堂上与王安石富弼等大臣爆发冲突。不论在哪个朝代,像苏洵这种得罪官场大员的人都很难混下去。

所以,苏洵的一生仅在文学领域有所建树,其仕途却颇为曲折。

正因为苏洵这一生锋芒太显,得罪了太多不该得罪的人,所以,他才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甘于平凡,至少,不会像自己一样多灾多难。

后人在提到父子三人时,经常会说“一门三进士”,这种说法流传已久,以至于,大家都觉得苏洵有进士出身。实际上,苏洵虽然参加了二十多年科举考试,但每次他都与进士擦肩而过,未能得到功名。

《宋史》有云:“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苏洵颇有天赋,在二十七岁时开始读书,二十八岁就已能进入贡院参加考试。不过,命运之神却不青睐这个天才,他考了十多年,每次都与功名失之交臂。嘉佑二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来到考场上,在这一年里苏轼、苏辙双双及第。

但是,苏洵究竟有无考中,史书中并未记载。从苏洵后来写的一首诗来看,他极有可能落榜了:“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转眼之间,苏洵已经参加了小半辈子科举,但却没有半点收获。此时的他,不论是记忆力还是精力都已比不上年轻人。

所以,科举及第对于他来说,已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了。

那么,为什么后世会有“一门三进士”的说法呢?笔者认为:这是后世文人赋予苏洵的“荣誉进士”,毕竟,以他的才学来看,早已达到了进士的标准。

参考资料:

【《宋史》、《名二子说》】

标签: 苏辙苏轼苏洵进士宋史欧阳修

更多文章

  • 胆子太大了,竟然敢讽刺皇帝,苏辙《八玺》

    历史解密编辑:七喜文学标签:苏辙,八玺,皇帝,宋徽宗,苏轼,蔡京

    秦人一玺十五城,百二十城当八玺。元日临轩组绶新,君臣相顾无穷喜。 九鼎峥嵘夏禹馀,八玺错落古所无。古人鄙陋今人笑,父老不惯空惊呼。玺,皇帝的印章。北宋文学家苏辙以此为题赋诗一首,讽刺皇帝昏聩无能,实在是太大胆了。苏辙是苏东坡的弟弟,名列“唐宋八大家”。也许是苏东坡名气太大的缘故,遮掩了苏辙的风采。其

  • 拉开苏轼和苏辙差距的,不是地位、能力,而是以下三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小彦人生路标签:苏辙,苏轼,秦观,香草,宋仁宗,书法家,乌台诗案,民族音乐,千古名句,王安石变法

    北宋时,苏轼苏辙为兄弟,又一起读书,同朝为官,留下了很多故事和成绩。宋仁宗赵祯说:“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可见,当朝对他们兄弟的评价很高,也给予了很大的期望。时过境迁,我们回头看苏轼苏辙,就明显感觉到,苏轼的名气和才华,盖过了苏辙。不禁想起电影《教父》中的一句台词:“花一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

  • 当苏东坡的弟弟是种啥体验?为捞哥一路干到宰相,苏辙:太难了

    历史解密编辑:呆呆故事会标签:苏辙,苏轼,宰相,苏洵,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弦乐器,民族乐器

    前言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朝代当中,宋朝可能是其中经济条件和市民生活最为繁荣的一个朝代了。宋朝不论文化方面的成就或者是其市民经济的繁荣程度都是整个封建时代当中数一数二的,而在宋朝也诞生了不少非常有名的文人雅士。可能是因为宋朝历来重文轻武,这也就导致了宋朝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偏高,而真正有文化的世家

  •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啥体验 为捞哥哥一路干到宰相 苏辙, 我太难了!

    历史解密编辑:马楠情感测试标签:苏辙,苏轼,苏洵,王安石,乌台诗案,宋神宗

    唐宋八大家分别都是谁?这大概能算是学生党人人皆知的文学常识了,他们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位文学巨匠。这八位文学家们写起文章来那叫一个酣畅淋漓、挥洒自如,不过后世的高中生们在拜读他们的大作时,却往往只能大呼“苦也”二字。毕竟他们的文章往往意味着背诵全

  • 时光|刘川眉:苏辙铜像诞生记

    历史解密编辑:封面新闻标签:苏辙,刘川眉,塑像,眉山,雕塑,故乡

    来源:封面新闻眉山苏辙公园中的苏辙塑像。张杰 摄影文/刘川眉眉山苏辙公园的颍滨广场上,有一尊高达四五米的苏辙铸铜塑像。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尊苏辙的青铜塑像。正面望过去,身材颀长的苏辙,身着披风,手握书卷,眉头微皱凸显心事重重,正作大步向前状……他要到哪里去?是不是又一次向皇帝上书?紧攥的书卷中,是匡正朝

  • 《孟德传》——为什么苏辙认为这个逃兵是有道之人?

    历史解密编辑:自古文人嘰嘰喳标签:苏辙,苏轼,秦中,商州,人望,宋朝,唐朝,孟德传,散文家,唐宋八大家

    苏辙〔宋代〕传奇色彩甚浓,奇人奇事!苏家兄弟还兴致昂然的进行了讨论,观其主旨似归于“道”,以“无”为上。然而,世人又怎能做到心无挂碍呢?难。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中,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

  • 苏辙将出使辽国,苏轼写诗给他打气,最后一句北宋也就他敢这样说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征集标签:苏轼,苏辙,名士,辽国

    北宋文人里,苏轼是一个低调不了的人。在京城时,他每有词作,就会被学子们争相论读。哪怕是被贬到“天涯海角”的海南,也一样被人惦记着。当年他在海南发明了一种防晒防雨的斗笠,也就是如今的“东坡笠”。本来这是给当地农人戴的,结果传到京城后,达官贵人们觉得很是洋气,将它稍稍改了一下也都戴了起来。从这件事上我们

  •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除了是个“冤种弟弟”,还是个暖男、扶兄魔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苏辙,苏轼,宰相,苏洵,宋太祖

    话说,大宋朝真的可能是个神奇的朝代。上有扶弟魔的太祖赵匡胤,下有扶兄魔的宰相苏辙。苏辙是谁,没听过?没关系,苏轼总知道噻,他就是那扶兄魔苏辙的哥哥。他从一名普通的基层公务员,一路往上硬是爬到了当朝宰相的位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实他们的兄弟情谊还得从俩人年幼的时候开始说起。某天,父亲苏洵对年幼的兄

  • 临终前,他写信给弟弟苏辙,嘱咐道:“把我葬在嵩山下。”

    历史解密编辑:七彩铅笔标签:苏辙,苏轼,苏洵,嵩山,宋朝,唐朝,林语堂,王安石,苏东坡传,乌台诗案,千古名句,唐宋八大家

    公元1101年,苏轼在常州病重。临终前,他写信给弟弟苏辙,嘱咐道:“把我葬在嵩山下。”这里,既不是就近下葬的常州,也不是苏轼的老家四川眉山。苏轼为什么要入冢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呢?嵩山所处的位置,在汝州郏城。苏轼曾经很是“看不上”这个地方。当初他被贬,刚刚离开谪地黄州不久,就接到调令,命他赴任汝州。但

  • 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变法急需人才,为何用苏辙而闲置苏轼?

    历史解密编辑:姬娴婉趣闻标签:苏辙,苏轼,变法,韩琦,宋神宗,王安石,弦乐器,官宦世家

    治平三年(1066),苏洵病逝于东京。苏轼、苏辙兄弟护丧,回了故乡眉山。等他们返回汴京时,已是三年后的熙宁二年(1069)。回到京师的苏氏兄弟很快就发现,改变可不仅仅是年号,还有整个北宋政坛:治平四年,英宗驾崩,神宗继位。熙宁二年二月——就是苏氏兄弟抵京前后脚——王安石拜参知政事,设置三司条例司(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