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拉开苏轼和苏辙差距的,不是地位、能力,而是以下三件事

拉开苏轼和苏辙差距的,不是地位、能力,而是以下三件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彦人生路 访问量:203 更新时间:2024/1/10 3:31:06

北宋时,苏轼苏辙为兄弟,又一起读书,同朝为官,留下了很多故事和成绩。

宋仁宗赵祯说:“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可见,当朝对他们兄弟的评价很高,也给予了很大的期望。

时过境迁,我们回头看苏轼苏辙,就明显感觉到,苏轼的名气和才华,盖过了苏辙。

不禁想起电影《教父》中的一句台词:“花一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深以为然。

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两个人,经过日积月累的变化,就形成了差距。其根源,应该是以下三件事。

01

承受苦难的多少,决定了人生的成熟度。

在政治方面,苏轼和苏辙的主张是很类似,都站在了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守旧派”。他们都因此被贬出京。

不同的是,苏轼卷入的乌台诗案,引发了蝴蝶效应,导致大半生都在漂泊之中,黄州汝州惠州儋州,越走越偏远,生活越发穷困。在路上,他还失去了爱人朝云,一个孩子夭折。苏轼有被重新用的经历,但是他在京时间不长,多半选择了外调。

苏辙被贬河南、南京等地,后被启用,再后被贬,但人生还不算太糟糕。年老时,复任朝议大夫,迁任中大夫。

我们经常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没有经历苦难的人,是不懂得人生的,也不能有深刻的感悟。

有几句熟悉的诗:“疾风知劲草;秋菊能傲霜;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苦难越大,越能体现出人生的成熟度。

人生的毅力和磨难形成了对比,那么毅力就会特别突出,从而显得越发成熟。

如果没有深秋的寒露,就不会有金灿灿的稻谷,稻谷也不会饱满。

作家张爱玲说过:“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人生也就几十年,但是磨难会让一个人的生命加长。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精神,是可以超越生命本身的。

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记住了很多古代的历史人物,知道了很多的历史典故。谈起苏家,我们更容易想起苏轼,然后才去想苏辙,这样的结局,和苦难多少是密不可分的。

吃苦多了,人就更加成熟,写下的,说出来的,都更加贴近生活,深入内心。

02

低谷时的心态好坏,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林语堂点评苏轼:“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不管人生进入什么状态,都要寻开心。人的灵魂是不能萎靡不振的。在黄州开荒种地,他找到了“东坡”的快乐,在杭州时,认真欣赏西湖美景。

就是到了最南的儋州,苏轼也没有悲观,而是力所能及地办学堂,还说:“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地方学子通过学习,声名大噪。还冒出了百年一来的第一个乡贡。人们笑着说:“珠崖从此破天荒。”

再看苏辙,在被贬之后,也没有消沉。他在汝州做官时,励精图治。以至于离开那天,“州里父老送别他的人都呜咽流涕,延绵数十里不断”。

相对来说,苏辙更显得中规中矩,而苏轼显得更加活泼。

郭德纲说过:“我现在心态越来越平和了,瞧什么都可乐,这样就容易创作出好相声。”

诚然,好的心态会带来好的生活,也会带来好的作品。一些文艺范,又有内涵的东西,源远流长。

有是低谷里,看到身边的荆棘,然后哭着说:“老天爷为什么如此待我?”

有人抬头,看到了月亮和星星,然后说:“如果不是偏僻的山谷,是看不到如此干净的天空的。”

人生的高度,就在心态里。低谷是崛起的地方,是一无所有,也是重新拥有。只是,不同的人,不同的开始:强者推倒重来,普通人咬牙坚持,弱者畏畏缩缩。

03

待人接物的格局大小,决定了人生的宽度。

苏轼苏辙都喜欢结交朋友,也有很多共同的朋友。比方说,秦观等。

但是从他们和王安石的交往中,却出现了不同的待人格局。

苏轼既能反对王安石变法,但是个人交际上,却始终保持友善。以至于王安石退隐之后,还专程去拜访,在王安石被排挤时,还能站出来说话。

苏辙对王安石能提出建议,但多出于工作。

在文章的格局方面,就更加有差距了。《宋史》里有这样一句话:“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劣于其兄。”可见,苏轼在当年,就已经超越了苏辙一大截。

举个例子。

兄弟两个人因为中秋不能团聚,于是写下了《水调歌头》。

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到今天,还是我们很耳熟的诗句。

苏辙说:“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在气势上,就稍微弱了一些。

人生的宽度,就是说一个人的气势、文采、处事方法等,能辐射得多远,覆盖面有多广。

我们没有办法活上千万年,但是可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正所谓,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

除了岗位和金钱、才华,还能用眼界、善举、思考的深度等来展示自己和别人的差距。

走一步看三步,就已经很聪明了,如果走一步就看百年,那就是为人生谋局了。走一步看千年的人,多半是大人物。就像刘伯温一样,能知五百年。

04

苏轼出生时,父亲给他取名“轼”。

轼的意思是,马车上的把手,看起来很普通,但是在马车颠簸的时候,可以起到稳定作用,能够沉住气,静待风平浪静。

苏辙出生时,取名为“辙”。意思很形象,就是车过有痕,人过留名。人要脚踏实地地走路,尽量求稳,不求速度。

也许从他们一出生,就有了差距。但是用了一生的时光,去慢慢浮现。

拿破仑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距,但是这种很小的差距,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

如果你现在处于落后的状态,那就迎头赶上。不要让自己持续落后了。关键是超越自己,每天都进步一点点。

主动吃苦,终为人上人。

调整心态,好运自然来。

放大格局,心宽容万物。

坚持下去吧,日积月累之后,就是梦想的彼岸。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更多文章

  • 当苏东坡的弟弟是种啥体验?为捞哥一路干到宰相,苏辙:太难了

    历史解密编辑:呆呆故事会标签:苏辙,苏轼,宰相,苏洵,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弦乐器,民族乐器

    前言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朝代当中,宋朝可能是其中经济条件和市民生活最为繁荣的一个朝代了。宋朝不论文化方面的成就或者是其市民经济的繁荣程度都是整个封建时代当中数一数二的,而在宋朝也诞生了不少非常有名的文人雅士。可能是因为宋朝历来重文轻武,这也就导致了宋朝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偏高,而真正有文化的世家

  •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啥体验 为捞哥哥一路干到宰相 苏辙, 我太难了!

    历史解密编辑:马楠情感测试标签:苏辙,苏轼,苏洵,王安石,乌台诗案,宋神宗

    唐宋八大家分别都是谁?这大概能算是学生党人人皆知的文学常识了,他们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位文学巨匠。这八位文学家们写起文章来那叫一个酣畅淋漓、挥洒自如,不过后世的高中生们在拜读他们的大作时,却往往只能大呼“苦也”二字。毕竟他们的文章往往意味着背诵全

  • 时光|刘川眉:苏辙铜像诞生记

    历史解密编辑:封面新闻标签:苏辙,刘川眉,塑像,眉山,雕塑,故乡

    来源:封面新闻眉山苏辙公园中的苏辙塑像。张杰 摄影文/刘川眉眉山苏辙公园的颍滨广场上,有一尊高达四五米的苏辙铸铜塑像。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尊苏辙的青铜塑像。正面望过去,身材颀长的苏辙,身着披风,手握书卷,眉头微皱凸显心事重重,正作大步向前状……他要到哪里去?是不是又一次向皇帝上书?紧攥的书卷中,是匡正朝

  • 《孟德传》——为什么苏辙认为这个逃兵是有道之人?

    历史解密编辑:自古文人嘰嘰喳标签:苏辙,苏轼,秦中,商州,人望,宋朝,唐朝,孟德传,散文家,唐宋八大家

    苏辙〔宋代〕传奇色彩甚浓,奇人奇事!苏家兄弟还兴致昂然的进行了讨论,观其主旨似归于“道”,以“无”为上。然而,世人又怎能做到心无挂碍呢?难。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中,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

  • 苏辙将出使辽国,苏轼写诗给他打气,最后一句北宋也就他敢这样说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征集标签:苏轼,苏辙,名士,辽国

    北宋文人里,苏轼是一个低调不了的人。在京城时,他每有词作,就会被学子们争相论读。哪怕是被贬到“天涯海角”的海南,也一样被人惦记着。当年他在海南发明了一种防晒防雨的斗笠,也就是如今的“东坡笠”。本来这是给当地农人戴的,结果传到京城后,达官贵人们觉得很是洋气,将它稍稍改了一下也都戴了起来。从这件事上我们

  •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除了是个“冤种弟弟”,还是个暖男、扶兄魔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苏辙,苏轼,宰相,苏洵,宋太祖

    话说,大宋朝真的可能是个神奇的朝代。上有扶弟魔的太祖赵匡胤,下有扶兄魔的宰相苏辙。苏辙是谁,没听过?没关系,苏轼总知道噻,他就是那扶兄魔苏辙的哥哥。他从一名普通的基层公务员,一路往上硬是爬到了当朝宰相的位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实他们的兄弟情谊还得从俩人年幼的时候开始说起。某天,父亲苏洵对年幼的兄

  • 临终前,他写信给弟弟苏辙,嘱咐道:“把我葬在嵩山下。”

    历史解密编辑:七彩铅笔标签:苏辙,苏轼,苏洵,嵩山,宋朝,唐朝,林语堂,王安石,苏东坡传,乌台诗案,千古名句,唐宋八大家

    公元1101年,苏轼在常州病重。临终前,他写信给弟弟苏辙,嘱咐道:“把我葬在嵩山下。”这里,既不是就近下葬的常州,也不是苏轼的老家四川眉山。苏轼为什么要入冢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呢?嵩山所处的位置,在汝州郏城。苏轼曾经很是“看不上”这个地方。当初他被贬,刚刚离开谪地黄州不久,就接到调令,命他赴任汝州。但

  • 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变法急需人才,为何用苏辙而闲置苏轼?

    历史解密编辑:姬娴婉趣闻标签:苏辙,苏轼,变法,韩琦,宋神宗,王安石,弦乐器,官宦世家

    治平三年(1066),苏洵病逝于东京。苏轼、苏辙兄弟护丧,回了故乡眉山。等他们返回汴京时,已是三年后的熙宁二年(1069)。回到京师的苏氏兄弟很快就发现,改变可不仅仅是年号,还有整个北宋政坛:治平四年,英宗驾崩,神宗继位。熙宁二年二月——就是苏氏兄弟抵京前后脚——王安石拜参知政事,设置三司条例司(简

  • 苏辙:在苏轼光环的掩映下,他走出了别人的眼光,书写精彩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苏辙,苏轼,王安石,苏洵,蔡京

    苏辙:少年气难回,老者百事衰都说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的是曾巩,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人们在数这八人时,往往在曾巩处卡壳,其中最讨巧的当然是“三苏”,一下便背去了三位,绝无弄错的道理。但是我在想,如果没有苏东坡呢,这苏洵和苏辙是否可位大家之列,这就很难说了,至少可以认定,如果只举“四家”,

  • 苏辙的一篇雄文,成了压死大宋的最后一根稻草!文人误国甚于武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苏辙,王安石,苏轼,宋神宗,宋仁宗

    最近网上流传一个热梗“苏轼一生都在被贬的路上,而他的弟弟苏辙一生都在捞他哥的路上”,虽然这是个戏言,但从历史走向来看确实是这个道理。苏轼苏辙两兄弟本都是北宋时期大文人,不仅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而且还可以从政为官。说起来苏辙的命运可比他那“怨种”哥哥好多了,不仅可以官至朝廷,而且侍奉了三代帝位。虽说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