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除了是个“冤种弟弟”,还是个暖男、扶兄魔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除了是个“冤种弟弟”,还是个暖男、扶兄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八卦爱豆秀 访问量:637 更新时间:2023/12/25 22:12:40

话说,大宋朝真的可能是个神奇的朝代。上有扶弟魔的太祖赵匡胤,下有扶兄魔的宰相苏辙。苏辙是谁,没听过?没关系,苏轼总知道噻,他就是那扶兄魔苏辙的哥哥。他从一名普通的基层公务员,一路往上硬是爬到了当朝宰相的位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其实他们的兄弟情谊还得从俩人年幼的时候开始说起。某天,父亲苏洵对年幼的兄弟俩说,你们两个是亲兄弟,以后一定要相互扶持,相亲相爱。二人听后都认真的说,记住了。从此,苏轼在坑弟弟的路上越走越远。苏辙在救哥哥的路上,官职也越来越高,也越来越穷。

了解苏轼生平的人都知道,苏轼一生都在写诗、流放、研究美食、复职中度过。其实苏轼的每次复职都是弟弟苏辙把他捞出来的。作为苏轼的弟弟,苏辙一辈子说来也是一直围着哥哥转了。就是不停的捞哥哥。哭着捞哥哥、写诗捞哥哥、弃官也要捞哥哥、没办法了,只有一路上爬到宰相捞哥哥。

作为北宋坛领袖的苏轼一向乐天又放荡不羁,所以高兴不高兴的时候都写写写。嚣张到一首诗骂遍北宋所有官员的诗词层出不穷。哦豁,结果就是被人针对的给抓牢里去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弟弟给他的底气哦。可是此时的苏辙还只是一个基层公务员,没得那么大的权力将哥哥捞出来。咋办呢,只能运用自己的特长了,苏辙写了一篇文章,“只要把我哥哥放了,我为我哥顶罪都行。”可惜人为言轻没用啊。

狱中的苏轼大概也知道自己这次祸闯大了,不好收尾,可能要死了,于是就写了两首绝命诗——《狱中寄子由二首》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大概意思就是对弟弟苏辙的情感表白和对皇帝的忠直及他当官为民的作为和风骨。这两首诗被当时的皇帝看到了,心里高兴,又对他们的兄弟情深甚为感动,就将苏轼给放了。经此一事儿,苏辙觉得以哥哥的脾性,以后说不定还得出事,只有自己有足够的权利才行。不然以后可咋救他呀?从此,苏辙走上了升级打怪的路。一路升到了宰相。

苏轼的很多流传作品其实都是写给弟弟的家书,每一封都情真意切,真情流露。有意思的是用我们后世人的说法,那每一封家书都有所求,不是向自己弟弟求救,就是向弟弟要钱。苏轼想买房,没钱找弟弟借。可苏辙因为养育十个子女,又要操办他们的婚嫁,自己也没钱了,只好去借钱给哥哥。这要是放在现代,多数媳妇儿要给苏辙离婚。最后苏辙连当年神宗皇帝赏赐的金币都拿去变卖了,原因就是苏轼在惠州修桥但又没钱,只得又向弟弟写信要钱。看到这里,真的想替苏辙掬一把辛酸泪,这是弟弟?横看竖看都像是哥哥照顾弟弟吧。

看到这里,你以为事情到这就告一段落了。苏辙对这个大小孩哥哥的操心还远远不止这些呢。时间到了苏轼62岁这年,他又因种种原因被贬到了千里之外的海南。你别看海南现在是旅游圣地、度假天堂,那个时候却是蛮荒之地。受这处罚只比满门操斩好那么一丢丢。就这样苏辙都上书皇帝,请求与哥哥同甘共苦。当然未能如愿。1101年,苏轼在回京的途中病逝于常州。

至此,苏辙也结束了自己不停捞哥哥的奋斗历程。其实,苏辙也是苏轼一生的牵挂,是他内心最柔软的存在。大家都以为苏轼是一个没心没肺的乐天派,被贬到哪都是乐呵呵的样子,其实他并不是什么事情都看得那么开。他心里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弟弟,他连被贬都不怕,却最怕和弟弟分开。苏轼高中后,被任命为判官,可这是他们朝夕相处20多年后第一次分离。那天苏辙冒着大雪,送哥哥走了很远很远。当苏辙转身骑马回城时,苏轼爬上高坡,一直望着弟弟骑马的背影,直到彻底消失,他才继续前行。一路上,苏轼还担心苏辙穿的太少容易着凉,写信千叮万嘱叮嘱他别忘了还有自己这个哥哥。而苏辙在当宰相的时间里写了29首诗,但其中25首是给哥哥苏轼的回信。作为后世人,其实我们是非常羡慕他们的兄弟情谊的。

标签: 苏辙苏轼宰相苏洵宋太祖

更多文章

  • 临终前,他写信给弟弟苏辙,嘱咐道:“把我葬在嵩山下。”

    历史解密编辑:七彩铅笔标签:苏辙,苏轼,苏洵,嵩山,宋朝,唐朝,林语堂,王安石,苏东坡传,乌台诗案,千古名句,唐宋八大家

    公元1101年,苏轼在常州病重。临终前,他写信给弟弟苏辙,嘱咐道:“把我葬在嵩山下。”这里,既不是就近下葬的常州,也不是苏轼的老家四川眉山。苏轼为什么要入冢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呢?嵩山所处的位置,在汝州郏城。苏轼曾经很是“看不上”这个地方。当初他被贬,刚刚离开谪地黄州不久,就接到调令,命他赴任汝州。但

  • 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变法急需人才,为何用苏辙而闲置苏轼?

    历史解密编辑:姬娴婉趣闻标签:苏辙,苏轼,变法,韩琦,宋神宗,王安石,弦乐器,官宦世家

    治平三年(1066),苏洵病逝于东京。苏轼、苏辙兄弟护丧,回了故乡眉山。等他们返回汴京时,已是三年后的熙宁二年(1069)。回到京师的苏氏兄弟很快就发现,改变可不仅仅是年号,还有整个北宋政坛:治平四年,英宗驾崩,神宗继位。熙宁二年二月——就是苏氏兄弟抵京前后脚——王安石拜参知政事,设置三司条例司(简

  • 苏辙:在苏轼光环的掩映下,他走出了别人的眼光,书写精彩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苏辙,苏轼,王安石,苏洵,蔡京

    苏辙:少年气难回,老者百事衰都说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的是曾巩,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人们在数这八人时,往往在曾巩处卡壳,其中最讨巧的当然是“三苏”,一下便背去了三位,绝无弄错的道理。但是我在想,如果没有苏东坡呢,这苏洵和苏辙是否可位大家之列,这就很难说了,至少可以认定,如果只举“四家”,

  • 苏辙的一篇雄文,成了压死大宋的最后一根稻草!文人误国甚于武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苏辙,王安石,苏轼,宋神宗,宋仁宗

    最近网上流传一个热梗“苏轼一生都在被贬的路上,而他的弟弟苏辙一生都在捞他哥的路上”,虽然这是个戏言,但从历史走向来看确实是这个道理。苏轼苏辙两兄弟本都是北宋时期大文人,不仅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而且还可以从政为官。说起来苏辙的命运可比他那“怨种”哥哥好多了,不仅可以官至朝廷,而且侍奉了三代帝位。虽说最终

  • 苏辙:凡事看淡,寸心之处必安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苏辙,苏轼,苏洵,孔子,寸心

    西北关中地区由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故而富有神秘色彩的游览胜地不胜枚举,玉女洞即是其一。洞中有一奇特之泉,极清澈,又甘美异常。传说哪个人有幸得饮此泉,不只百病全消,还会长生不老。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派任凤翔签判,在游玉女洞时,口干舌燥之际痛饮仙泉,顿觉名不虚传。苏轼是个颇懂享受之人。他想:如何

  • 苏辙痛骂宋仁宗,为何皇帝却说,这是他留给后代的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肥羊标签:苏辙,皇帝,宰相,韩琦,唐朝,宋朝,宋仁宗,司马光,散文家,官宦世家

    说起苏辙,他或许并没有哥哥苏轼出名,而提起苏轼,谁都能想到他的作品。就连他们的父亲苏洵,都可以拿《六国论》来说事。唯独说起苏辙,一时间很难快速想到他的作品,但这并不代表,苏辙就不如父兄。要说苏辙令人印象深刻的事,还真有一件,那就是他曾痛骂过宋仁宗。然而宋仁宗却没有动怒,反而却说这是他留给后代的宰相。

  • 东坡区苏辙小学举行少先队大队委换届竞选活动

    历史解密编辑:云讯标签:大队委,少先队,苏辙,东坡区,少先队员

    为不断创新学校少先队组织的工作方式、提升教育引领作用,切实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更好服务少年儿童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在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3周年之际,东坡区苏辙小学少先队大队在俯仰厅举行了第六届大队委换届竞选活动,暨第六次少代会。鲜艳的队旗迎风飘扬,星星火炬熠熠闪光。一段队史视频

  • 苏辙一家,从蜗居到房奴的买房经历,最能反映当时人们住房的窘状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苏辙,苏洵,苏轼,白居易,房奴,买房

    苏辙一家,从蜗居到房奴的买房经历,最能反映当时人们住房的窘状面对当前房地产市场各种离奇现象,人们不禁要问,是否只有现代人才会面对如此紧张的居房问题?如果生活在古代,人们还需要为买房发愁吗?或许你想不到,住房难问题不是当代才有的,古代人早就尝到了其中的苦与愁。根据考古实物和历史文献证明,中国在西周时就

  •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苏辙,王安石,苏轼,宋神宗

    苏辙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散文家、书法家,擅长正论和史论,但是大文豪苏辙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并没有让他的在政事上有所有作为。最为重要的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谏言被皇帝看后,贬职,苏辙的兄弟苏轼也是守旧派的代表。苏辙在文学方面的造诣确实高于他在为政期间的表现,作为守旧派的代表,自然是

  •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啥体验?为捞哥哥一路做到宰相,苏辙:我太难了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征集标签:苏辙,苏轼,苏洵,宰相,乌台诗案

    宋朝虽然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重文轻武的社会氛围使得宋朝在面对外族侵略时没有还手之力,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宋朝是一个在文化上极具魅力的时代。因为有了宽松文化氛围,因为有了更加繁荣的经济社会环境,所以文人辈出,各种类型的文化作品蓬勃发展,用百花齐放来形容宋朝的文学环境,都一点儿不为过。在群星璀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