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辙痛骂宋仁宗,为何皇帝却说,这是他留给后代的宰相

苏辙痛骂宋仁宗,为何皇帝却说,这是他留给后代的宰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的肥羊 访问量:750 更新时间:2024/1/1 22:20:10

说起苏辙,他或许并没有哥哥苏轼出名,而提起苏轼,谁都能想到他的作品。就连他们的父亲苏洵,都可以拿《六国论》来说事。唯独说起苏辙,一时间很难快速想到他的作品,但这并不代表,苏辙就不如父兄。

要说苏辙令人印象深刻的事,还真有一件,那就是他曾痛骂过宋仁宗。然而宋仁宗却没有动怒,反而却说这是他留给后代的宰相。为何皇帝要这样说呢?有两个原因:其一,宋仁宗是个仁慈的皇帝;其二,苏辙的确有过人之处。

历史上真正的苏辙,可是个不折不扣的能人,甚至有些方面,连哥哥苏轼都要甘拜下风。而要说起他痛骂宋仁宗之事,就要从兄弟俩去参加科举说起了。

嘉祐二年,苏轼、苏辙兄弟俩去参加会试,当时主考官为欧阳修,他将兄弟俩置于高等,苏辙名登五甲。苏辙开心地写了一封自荐信,递给宰相韩琦,韩琦看后深深被其文采打动。

可惜同年四月,母亲程氏去世,苏家父子三人回到蜀地。之后的两年时间,苏辙都跟着父亲在开封游历。直到嘉祐六年,宋仁宗决定要举行“直言极谏制科”考试,然而宰相韩琦却上书,请求将考试推迟。

原来,就是因为苏辙此时正在生病,韩琦不希望国家错过这个人才,所以宁愿请求皇帝推迟考试。这原本是不可能的事,毕竟全国性的考试,怎么能因为你一个人推迟。可没想到的是,宋仁宗竟然答应了。

可以说,是宋仁宗给了苏辙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但后来苏辙的做法,实在太不给宋仁宗面子了。就是他在考试的时候,居然写了一篇痛骂宋仁宗的文章,可谓是字字诛心。

他在文中说宋仁宗:“沉湎于酒,荒耽于色,晚朝早罢,早寝晏起,大臣不得尽言,小臣不得极谏。左右前后惟妇人是侍,法度正直之言不留于心,而惟妇言是听。”

这里面的每一个字,都在说宋仁宗是个昏君,后文还将他与历史上的昏君相提并论,甚至说宋仁宗不配做皇帝。相信宋仁宗就算再怎么仁慈,也从未听过别人这样骂自己。

在场的主考官司马光等人,都被这篇文章吓得够呛,但奇怪的是,他们却只向宋仁宗提出,将苏辙降档录用,而不提治罪一事。可想而知,虽然苏辙十分大胆,但他的文采一定极好,这才会让众位考官纷纷袒护。

更令人意外的是,无故被痛骂一顿的宋仁宗,并没觉得丢失了君王的颜面,反而表示: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不揪辫子,将苏辙录为三等。因为宋仁宗认为,这次考试本就是“直言极谏制科”,目的就是为国家选拔,那些敢于直言极谏的人,苏辙不就是很好的代表吗?

再说要做一个好皇帝,就要虚心纳谏,怎能因为别人说一两句难听的话,就将其加以惩治呢?因此宋仁宗不仅原谅了苏辙,还说苏轼、苏辙兄弟俩,是他为后代寻找的两位宰相。

苏辙在写这篇文章前,肯定也做好了心理准备,万一皇帝龙颜大怒,自己将吃不了兜着走。所以经过此事后,苏辙逐渐变得收敛,再不敢出言顶撞旁人。也幸好他收起了锋芒,因为他再也遇不到,像宋仁宗这样仁慈的皇帝了。

后来王安石欲推行变法,他为人执拗,被称为“拗相公”。苏轼、苏辙都属于旧党,按理来说,推行变法的新党是不会听他们建议的。然而王安石却听进了苏辙的话。

等司马光执掌旧党的时候,就下令废止所有王安石推行的新政,不问缘由。新法有一项是免疫法,就是百姓只要交钱,就可以免除劳役,让别人代替服役。如此一来,百姓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去经营生意。

可司马光却下令,免疫法必须在五日之内废止。苏辙知道后,就去劝说司马光,让他多听听百姓的声音,看他们更需要的是什么。谁知司马光比王安石还拗,根本听不进苏辙的话。

苏辙的仕途并不顺利,他本来就属于旧党,又和苏轼是亲兄弟,所以当苏轼被贬的时候,他也跟着被贬。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还只是个小小的校书郎。直到宋哲宗即位,他才迎来职场高光时刻,先后担任过吏部尚书、御史中丞、门下侍郎等职位。苏辙最终还是当上了宰相,实现了宋仁宗对他的期望。

苏辙刚开始性格和哥哥苏轼很像,都是随性而为,但经过痛骂宋仁宗一事,他开始变得收敛,最后能从官场全身而退,也算保全了自己。

虽然苏辙的名气,可能不如哥哥苏轼,但就像父亲苏洵为他取名“辙”的时候所说的:“天下的车都是顺着辙走的,虽然论功劳,车辙是没份的,但如果车翻马毙,也怪不到辙的头上。虽然“辙”不易致福,却也难以招灾。”

(参考文献《宋史》《苏颍滨年表》《名二子》)

更多文章

  • 东坡区苏辙小学举行少先队大队委换届竞选活动

    历史解密编辑:云讯标签:大队委,少先队,苏辙,东坡区,少先队员

    为不断创新学校少先队组织的工作方式、提升教育引领作用,切实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更好服务少年儿童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在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3周年之际,东坡区苏辙小学少先队大队在俯仰厅举行了第六届大队委换届竞选活动,暨第六次少代会。鲜艳的队旗迎风飘扬,星星火炬熠熠闪光。一段队史视频

  • 苏辙一家,从蜗居到房奴的买房经历,最能反映当时人们住房的窘状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苏辙,苏洵,苏轼,白居易,房奴,买房

    苏辙一家,从蜗居到房奴的买房经历,最能反映当时人们住房的窘状面对当前房地产市场各种离奇现象,人们不禁要问,是否只有现代人才会面对如此紧张的居房问题?如果生活在古代,人们还需要为买房发愁吗?或许你想不到,住房难问题不是当代才有的,古代人早就尝到了其中的苦与愁。根据考古实物和历史文献证明,中国在西周时就

  •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苏辙,王安石,苏轼,宋神宗

    苏辙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散文家、书法家,擅长正论和史论,但是大文豪苏辙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并没有让他的在政事上有所有作为。最为重要的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谏言被皇帝看后,贬职,苏辙的兄弟苏轼也是守旧派的代表。苏辙在文学方面的造诣确实高于他在为政期间的表现,作为守旧派的代表,自然是

  •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啥体验?为捞哥哥一路做到宰相,苏辙:我太难了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征集标签:苏辙,苏轼,苏洵,宰相,乌台诗案

    宋朝虽然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重文轻武的社会氛围使得宋朝在面对外族侵略时没有还手之力,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宋朝是一个在文化上极具魅力的时代。因为有了宽松文化氛围,因为有了更加繁荣的经济社会环境,所以文人辈出,各种类型的文化作品蓬勃发展,用百花齐放来形容宋朝的文学环境,都一点儿不为过。在群星璀璨的

  • 我的大冤种弟弟,看苏辙如何当的“扶兄魔”

    历史解密编辑:九厘米的雾秋千索标签:苏辙,苏轼,宰相,写诗

    我的冤种弟弟苏辙,最近比较火的,大家都在调侃着“扶兄魔”,他这一辈子做的一件事,那就是不断的捞哥哥,一直升级打怪,升到宰相的位置,只是为了捞自己的哥哥,差点都要当上皇帝了。苏轼的一生,一直在一路的坑弟弟,写诗被流放了,要被弟弟捞,因为嘴欠被流放了,又要让弟弟捞,因为骚扰张怀民被流放了,弟弟救救我吧,

  • 苏辙:我的偶像,从来就是那一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尧博实标签:苏辙,苏轼,苏洵,宋朝,欧阳修,王安石,陶渊明,宋哲宗,散文家,唐宋八大家

    坊间有言:“富过三代为贵,富过五代为世家”,中国历史上,最为人所熟知的世家,当属至今已繁衍八代,有突出成就者240余人的曾国藩家族。古代世家,除了文书中记载的陇西李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弘农杨氏等十位超显赫世家以外。最受世人喜欢的当属“眉州苏氏”,在苏氏家族中最有名望的,又属北宋时期闻名全国的治水

  • 苏轼雨夜惊醒,内心苦闷无依,提笔给苏辙写信,堪称传世经典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仕途

    文/时针苏轼的才华毋庸置疑,但是有才的人往往恃才傲物。客观公正的评价,苏轼这人的确有才,但他不够低调。苏轼的前半生可谓是顺风顺水,他在21岁的时候就已经中了进士,之后又得到了大文豪欧阳修的赏识,早年成名。之后苏轼凭借着优秀的成绩,成功进入仕途,人生已然已经到达了巅峰。他幻想着自己的未来,希望能在官场

  • 苏炳添是不是苏轼后人?许昌苏辙后人发声

    历史解密编辑:豫知身边事标签:苏轼,苏辙,苏炳添,族谱,玄孙

    近日,知名短跑运动员苏炳添是苏轼后人的话题,引发争议。8月11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联系到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河街乡陈胡村苏青龙,苏青龙自称是北宋苏辙二十七世孙。苏青龙介绍苏氏族谱每60年修一次,他手上有一本元代的《眉阳苏氏族谱》复制本,这本族谱和苏炳添宗族公布的家谱有出入,两份族谱从苏轼的玄孙这一代

  • 被称“千年科考第一榜”,有苏轼苏辙曾巩在,但他们都不是状元郎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进士

    中国科举取士开始于隋朝(公元605年),一直到清朝1905年才被废止,总共实施了1300年,其实哪一年科举出了什么人?哪一次科举的状元是谁?真要Google去查,也还不一定能查得到。但是有这么一年的科举榜单,却被公认是“千年科考第一榜”。▲苏东坡。(图/翻摄自百科词条)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

  • 苏轼与苏辙回答生命宽度的两极答案都很完美 | 作者 徐景洲

    历史解密编辑:徐景洲标签:苏轼,苏辙,三儿,诗文,诗人,宋朝,林语堂,徐景洲,苏东坡传,民族音乐

    苏轼与苏辙,堪称手足情深的典范,而且也可以说是最高典范。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却迥异,一急一缓,一松一紧,一密一疏,一浓一淡。用现在的话说,他们是以不同的增加生命宽度的方式来增加生命的长度。毫无疑问,苏轼是以不可一日闲过的方式增加生命宽度的楷模。因此,他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创造着,随处留下名垂千古的政绩就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