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辛弃疾暮年仍想北伐,连用五典写成一首千古名篇,成辛词压轴之作

辛弃疾暮年仍想北伐,连用五典写成一首千古名篇,成辛词压轴之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久叔 访问量:4850 更新时间:2023/12/20 21:20:37

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已经66岁的辛弃疾,听闻南宋朝廷有意北伐,他在满怀欣喜的同时,也为这次北伐深深地感到忧虑,于是他写下了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岳飞的后人岳珂看到了辛弃疾写的这首词以后,就对辛弃疾说:“觉用事多。”意思是说,我觉得你在这首词里面,使用的典故确实有一点太多了。

辛弃疾随嘴回了岳珂一句:“夫君实中余痼。”从此以后,辛弃疾这首经典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给他带来无尽荣誉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好用典故”的指责。

为此,辛弃疾曾经花了数十天反复修改这首词,可是直到最后,他依旧在词中保留了五个以上的典故。这难道就是因为辛弃疾性格非常“固执”,不肯听晚辈的建议吗?

当然不会是这样的,我想辛弃疾之所以要保留这些典故,除了是中国诗词含蓄审美的需要以外,也是因为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提到了一些在当时比较敏感的政治观点。

曾经见到有人争论过一个事情,那就是辛弃疾对于开禧北伐以及韩侂胄的态度。其实只要读懂了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疑问了。

因为辛弃疾对北伐,一直都是非常支持的。但是这种支持,并不是那种无头无脑的支持。因为辛弃疾认为,北伐是一件大事,事先一定要准备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典故解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因为是课本中的必背篇目,大家也都非常熟悉了,所以我就不再做白话翻译了。我们直接进入正题,通过讲解典故,也能了解这首词的大意。

在这首词的上阕中,一共包括了孙权刘裕这两位英雄人物的典故;而这首词的下阕中,则是包括了“元嘉北伐”、“佛狸词”、“廉颇老矣”三个典故。

另外,下阕中“元嘉北伐”这个典故,其实还额外带了一个“封狼居胥”的“典中典”。因此有人觉得,在这首词里面,应该是包括了六个典故。

一、上阕中的两个典故

这首词标题里提到的“京口”,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设立的一个重镇。在《三国演义》中,孙权是作为配角出现的,所以大家往往会觉得他比较弱势。

但是在事实上,孙权是一个有为的少年天子。曹操曾称赞他说:生子当中孙仲谋。若非有大智慧、大谋略,他又怎么能和曹操、刘备这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分庭抗礼,三分天下呢?

“人道寄奴曾住”中的“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刘裕屈起于孤寒,以“京口”为基地统一了南方,并两度率军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

孙权、刘裕两人都和“京口”这个地方,有着割不断的联系,辛弃疾在这首词里引用他们两人的典故,其实是在暗示自己在中年时代以前的北伐梦想。

二、下阕中的三个典故

元嘉北伐这个典故的主角,就是前文中提到的南朝宋武帝刘裕的第三个儿子,刘义隆。作为南朝宋的第三任皇帝,刘义隆也想像他的父亲刘裕一样北伐,统一中国。

但是,刘义隆却太急功近利了,完全不肯听朝中那些臣子的意见。结果刘义隆贸然出兵,三次北伐全都失败了。而第三次北伐的时间,是在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52年)。

此时,距离刘裕在公元409年初次北伐,时间已经过去了四十三年。刘义隆本指望像当年的霍去病卫青击败匈奴,在狼居胥山祭天一样,建立不世的功业。

可是谁也没料到,刘义隆轻率出兵的结果,就是让南朝的刘宋王朝,一蹶不振,自己“仓皇北顾”。所以,这中间就包括了“封狼居胥”这个“典中典”。

接下来,是辛弃疾对这段历史发出的悠然长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刘裕父子四十三年的时间,北伐都未成功,辛弃疾“南归”同样是四十三年,北伐也是未能成功!

佛狸祠的典故,涉及到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的瓜步山上,一个叫“佛狸祠”的地方。逢年过节的时候,当地的农民就会像去祭拜神佛一样,前去这里祭祀。

不过,祠中供奉的根本就不是什么神佛,而是南北朝时期,一位鲜卑族的人。这人的名字叫做拓跋焘,是北魏的第三位皇帝,而“佛狸”就是他的小名。

对南北朝历史有一些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拓跋焘曾经也和后来金国的君主一样,带领军队入侵中原。换句话说,这个“佛狸”和当时入侵南宋的金兵,其实是并没有区别的。

四十三年前,也就是辛弃疾南渡那一年,金主完颜亮也曾带兵驻扎在瓜步山。可是中国的老百姓忘性很大,他们根本就记不得这件事情了,反而把“仇人”误当成神明来跪拜。

辛弃疾在词中引用“佛狸祠”这个典故,是想暗示南宋朝廷,他们已经贻误了最佳的北伐时机了。老百姓过惯了安逸的生活,早就丧失了作战的斗志了,所以辛弃疾非常担忧这次北伐。

在北伐这件事情上,辛弃疾历来都主张是要事先充分准备的。可是韩侂胄好大喜功,只是想利用辛弃疾的名声来替自己助威。后来觉得没有利用的价值了,就一脚把辛弃疾踹开了。

而且更加不幸的事情是,在开禧北伐失败以后,韩侂胄被杀。南宋朝中那一部分“反战派”大臣,立即就展开了对那些“主战派”的清算活动。

辛弃疾当初参与了开禧北伐的相关事情,所以辛弃疾在死后还被人诬陷,结果落了一个“尽夺遗恩”的下场。及至南宋快要亡国的时候,才给他追赠了一个叫“忠敏”的谥号。

“廉颇老矣”这个典故,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因为基础教育课本上曾经重点介绍过,大意是讲赵国国王误信了谗言,拒绝起用老将军廉颇,结果导致了亡国。

辛弃疾在词中使用这个典故,其实是在暗示南宋的皇帝听信了韩侂胄等人的谗言,最终把他除在了“开禧北伐”团队之外,所以这一场北伐注定是要失败的。

结语

前段时间看了吴军老师的写作教程讲义,他在书里面曾经提到过中西方文学的区别。中国的古典文学擅长的是做“减法”,而西方文学擅长的却是做加法。

西方人的文学作品,也像他们的绘画作品一样,偏好把人的肌肉、骨骼等细节,巨细靡遗地描绘出来,让读者能够一次性把所有东西全部看到,而不需要去额外想象。

出于审美方面的需要,中国的古典诗词和文学作品,都是讲究含蓄、蕴藉的。就是要通过最少的文字表达,来激发出读者最丰富、最广阔的联想。

那么,要实现这个目标,运用一些成熟的意象、词汇和典故,就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岳珂说辛弃疾“觉用事多”,辛弃疾承认这是他的一个“毛病”,但是辛弃疾却并不想改。

至少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辛弃疾本身是不想改的。这既是辛弃疾个人“文学审美”上的偏好,也是因为想要表达的内容,涉及当时的敏感事件,不好明确地提出来。

如果辛弃疾直白地说出来,那么迎接他的,或许就是牢狱之灾,甚至是刀斧加身。所以委婉地使用典故,也就成了他填这首词的最佳,也是唯一的选择了。

后世有文人读懂了这首词,又将它大力推广,于是词中的典故也得到了更加详细的注释。年轻的学子们,因此得以顺利地打破“用典”带来的阅读障碍,读懂辛弃疾的心声。

如今,“喜欢用典”这个事情,再也不是辛弃疾词的一大“缺陷”了。大家在一面赞颂辛弃疾借历史人物自况,“用典巧妙”的时候,一面又把这首词四处颂传,使之成为了不朽的名篇。

更多文章

  • 被誉为“辛弃疾词中第一、压卷之作”,结尾这一问成千古佳句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苏轼,诗词,宋词,宋朝,金朝,南宋,辛弃疾,李清照,婉约派,古典乐,千古名句

    说起辛弃疾,对于这个人我们都不是很陌生,初中高中甚至是小学的课本上我们都读过他的诗词,他是我国历史上词创作最多的人,在词上的成就颇多,与苏轼,李清照齐名,不同于李清照的婉约派,辛弃疾是豪放派。他将民族危亡与自身联系在一起,把恢复中原作为己任,但是他却郁郁不得志,空有一腔热血,不得重用。因此他将自己的

  • 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有人建议移出课本,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故事上集标签:宣扬,抗金,诗人,金朝,南宋,辛弃疾,破阵子,婉约词,青玉案,古典乐

    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有人建议移出课本,究竟哪里出了问题“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该词作于公元1174年,此时的南宋国力日渐衰微,金军的马蹄时刻逼近中原地区,全国上下人心惶惶、情势岌岌可危。然而,宋廷上下却日夜沉溺于歌舞声色中,全然不顾王朝与百姓的安

  • 辛弃疾最苍劲的一首词,被选入高中课本,成为念念不忘的历史名篇

    历史解密编辑:毛毛看海标签:刘裕,武帝,典故,诗人,宋朝,南宋,辛弃疾,信平君,永遇乐,古典乐

    最近,给大家介绍了几首辛弃疾的词,很受喜欢。辛词的风格沉郁苍凉,雄浑悲壮,重在抒发希冀统一河山的豪情壮志,倾诉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今天介绍的这首词,是辛词中的一首名篇,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首,重温此词,不知大家会有怎样的感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 济南名人传之辛弃疾:文能写600多首诗,武能50多人硬刚50000人

    历史解密编辑:贪吃的骆驼标签:金人,皇帝,硬刚,辛弃疾,周宣王,官宦世家,济南名人传

    能跑得动的人,几乎都跟着新皇帝跑过了长江,而那些因为各种羁绊没能南撤,且活下来的人,自然就成了金人的俘虏,这其中就包括官宦之家出身的辛赞一家人。因为辛赞有一定出身,所以金人就安排他在金朝入职,辛赞出自官宦世家,常年学习圣人儒学,本心是非常不愿意给金人卖命的,但是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他不得不委曲求全。

  • 挑灯看剑辛弃疾(一)

    历史解密编辑:华西都市报标签:辛弃疾,岳飞,范仲淹,王安石

    辛弃疾像《去国帖》册页南宋辛弃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祝勇故宫的书法风流辛弃疾的词,王国维喜欢“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笔者喜欢的,则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笔者在《待从头,收拾旧山河》里说,唐代饱受藩镇之害,宋代为防武人作乱,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像岳飞、韩世忠这样出入沙场的武将,

  • 辛弃疾的这首送别词,短短5句,句句抄袭,却行云流水,不输原创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苏轼,诗词,南宋,诗人,金朝,辛弃疾,忆王孙,王安石,李清照,送别词,古典乐,千古名句

    唐宋是一个文人辈出的朝代,而宋代则更为突出。说起宋朝,我们首先能够想到的就是“宋词”了,宋词有“豪放派”、“婉约派”之分。在豪放派中,最出名的词人就应当属苏轼和辛弃疾了。与苏轼这样单纯的文人士子不同,辛弃疾本是行武出生,当初孤身一人从金营之中将叛将擒拿归来,也因此一战成名,可以说辛弃疾有着“万夫不敌

  • 辛弃疾:身为南宋武将,却不受重用,六次遭弹劾,外面养六个小妾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辛弃疾,小妾,朱熹,赵构,苏轼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和豪放派词人,我们应该都读过他笔下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词。可惜的是,他生活在了一个“重文轻武”的南宋时代,收复中原的志向至死都没有实现。辛弃疾为后人留下来的宋词多达629首,数量上排在第一位,排名第二的苏轼也仅仅只有362首。别看他写了

  • 碧血丹心铸词帝——辛弃疾,金戈铁马里的豪放与灯火阑珊处的婉约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辛弃疾,岳飞,宋孝宗,灯火阑珊处,碧血丹心

    辛弃疾,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

  • 最美诗词 |《西江月》辛弃疾

    历史解密编辑:喵咪文学标签:明月,诗词,上片,南宋,诗人,金朝,辛弃疾,西江月,浣溪沙,千古名句

    【心情词签】【本期关键词】田园 稻香 丰收 喜悦【诗词原文】《西江月》南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精华赏析】《西江月》本来是唐代教坊曲,词牌名可能来自于李白的《苏台览古》诗:“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

  • 辛弃疾的另一面:南宋最会打仗的词人,却鲜为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暴龙历史记标签:辛弃疾,金人,赵构,宋孝宗,朱熹

    说到辛弃疾,不由得就会想起他的词。作为豪放派词人,很少有人知道,辛弃疾更是一位为祖国征战疆场的爱国青年。明月别枝惊鹊北宋王朝覆灭,北方大面积领土沦陷,落入了金人手中。辛弃疾就出生在南宋的绍兴十年,正是岳飞在北伐抗金的这一年,岳家军一路披荆斩棘,先后赢得了郾城大捷、收复了洛阳、郑州等地,马上就要取得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