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友人来访,辛弃疾回忆少年事,写下一首词,看过的人都哭了,看懂的人都老了

友人来访,辛弃疾回忆少年事,写下一首词,看过的人都哭了,看懂的人都老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诗词世界 访问量:4561 更新时间:2023/12/11 12:03:37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加店长微信shiyi0395,进群领福利!

1127年,是一个让北宋人永远难忘的年份。

北方的金国南下攻宋,一路南下,北宋都城汴京陷落。

在大肆抢劫一番之后,金人掳走了徽、钦二帝,还掳走了大量的皇族成员,后妃、朝臣后北归。

皇亲贵族的命运如此不堪,更何况普通的百姓。

北方大片土地被金人占领。

无数人流落到了南方,那里,还是宋的土地。

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也跑到了南方,建立了新的宋朝,史称“南宋”。

还有的人,不舍故土,留了下来,成为了宋之遗民,活在金国的管理之下。

在济南,有一个姓辛的家族,留了下来。

北宋灭亡十三年后,辛家出生了一个男孩子,取名辛弃疾

祖父辛赞,是一位赤诚的爱国者。

彼时的山东,在金朝的管辖之内,辛赞担任朝散大夫,但他一刻不忘故国。

辛赞很喜欢辛弃疾,他经常带着他登山远望,指着面前的山河,告诉他:

这都是我们宋国的土地,总有一天,我们要拿回来的。

祖父的教诲深深地刻在了辛弃疾的脑海里。

长在沦陷区,却拥有一颗向往大宋的心。

沦陷区的日子,并不好过。

金人肆意欺辱汉人,霸占他们土地和房子,逼迫汉人耕种,自己却坐享其成……种种恶行,是几十年来的常态。

谁能不恨呢?

所以,不时的有起义军揭竿而起,反抗着金人的暴行。

辛弃疾在等待一个机会。

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下进攻南宋,后方空虚。

辛弃疾顺势揭竿而起,在济南山区,振臂一呼,拉起了一支队伍,在山区跟金人打起了游击。

团结就是力量,势单力薄,难以成事,辛弃疾深知这个道理。

于是,他带着队伍投靠了山东最大的起义军首领——耿京。

在耿京军中,辛弃疾担任“掌书记”,掌管帅印和文书。

天天打游击也不是个办法。

辛弃疾建议耿京南下联络南宋朝廷,如果山东待不住,南下归宋,也是一个好出路。

耿京欣然同意,联络宋廷的任务自然也落在了他的头上。

辛弃疾来到建康,觐见了正在此劳军的高宗赵构。

面对从北方主动来归的辛弃疾,高宗嘉奖了一番,给耿京和辛弃疾都封了官,让他回去召耿京一起南归。

人生如一出戏剧,变幻万端。

辛弃疾不知道,此时,耿京军中发生剧变。

叛徒张安国、邵进杀了耿京,投降了金国。

本已答应高宗,与耿京同归南宋,如今耿京已死,如何交待。

艺高人胆大的辛弃疾组织了一支“敢死队”,直接杀进军营。

彼时,张安国正在和金人尽兴饮酒,辛弃疾直接绑了张安国,纵马而去。

回到南宋,辛弃疾将叛徒张安国献给了朝廷。

人人都钦佩他的胆识和谋略,这一年,他才二十三岁。

别人的二十三岁也许还在飞鹰走狗,辛弃疾的二十三岁,已经在战场上所向无敌。

带着两万多人,回归南宋,辛弃疾热血沸腾,也许,这是他人生热血的开始。

他愿意一生戎马,将热血献给国家的统一事业。

辛弃疾抬头看了看高高在坐的高宗,心中定了定神:收复故土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高宗给辛弃疾的官职是江阴签判,小官。

回到南方,不能上阵杀敌,辛弃疾也不闲着,他拿起了笔,埋头写军事论文。

他刚从北方过来,没有人比他更懂那里的形势。

金国看似强大,却并非铁板一块。

在山东,金国的军事部署相对薄弱,进攻山东,站稳脚跟后,再图中原,是一条可行之路。

凝结着辛弃疾的心血,《美芹十论》新鲜出炉。

辛弃疾急忙呈给皇帝,彼时,宋高宗已经退位成了太上皇,宋孝宗成为南宋的第二位皇帝。

不巧的是,此时,张浚北伐失利,朝廷里,主和派再次抬头。

《美芹十论》呈上去,没有回应。

辛弃疾一边焦灼地等待着回音,一边操练着,总有一天,要上战场一搏的,可不能生疏了。

江南风景好,人也温柔,待久了,许多人都没有了斗志。

辛弃疾不一样,南方的温柔旖旎没有改变那颗北方汉子热血的心。

1170年,宋孝宗亲自召见辛弃疾。

面见皇帝,亲陈所愿,这是辛弃疾的梦想。

可是,当辛弃疾慷慨陈词完了,皇帝很生气。

“持论刚直,不为迎合”。

不用说,面对皇帝,辛弃疾又是大谈特谈南北形势,皇帝不爱听,辛弃疾碰了壁。

允文被任命为宰相,他是著名的强硬派人物,坚决反对“割地”。

他的故事,辛弃疾太熟悉了。

1061年,金主完颜亮渡过淮河,进击长江。

彼时,宋朝士气低落,军心散漫。虞允文集结士兵,在采石矶大败金兵,取得“采石大捷”。

虞允文是“主战派”,很对辛弃疾胃口。

辛弃疾高兴极了,吭哧吭哧写下颇有见地的《九议》,送入丞相府。

可他却再也没收到回复。

《美芹十论》,皇帝无回应;《九议》,如泥牛入海。

怎么回事呢?

慢慢的,越来越多人都屈服于现实,不再谈收复失地,忘记了曾经的热血。

可辛弃疾没忘。

辛弃疾一直地诉说着:大哥,我想上阵杀敌,我想打仗。

朝廷说:不,你不想。江西茶商军勾结里外,与朝廷对着干,你去处理一下。

江西茶商军是个老大难,做着卖国的生意,朝廷却一直奈他不得。

辛弃疾能力是杠杠的,一上任,就破了茶商军的游击战术,处死了匪首,小喽啰四散而逃。

茶商军覆灭,皇帝很高兴,给辛弃疾升官。

于辛弃疾来说,社会地位,有了,钱,也不缺,好好过日子,一定比其他人过得好。

可是,他心里的那团火,自少年时就烧起来了,可怎么熄灭呢?

话说得多了,皇帝不爱听,同僚不爱听,还天天说他坏话。

他是从北方回来的“归正人”,不管怎么做,朝臣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他。

日子久了,他疲了,倦了。

更让人无奈的是,时光在指间悄悄流走,他老了。

朝廷不重用他,他一直当个闲官,在江西瓢泉,一住就是二十多年,最青春热血的时光白白耗在了乡村,而非战场。

他还是爱交朋友。

这一天,来了几个朋友,其中有一个神采飞扬。

“我是没机会呀,不然,我要上场杀敌,说不定,那中原土地,一定都回来啦。”

“谁都会说,真的假的呀?”

“哈哈哈哈”。

一片欢声笑语,辛弃疾却靠在椅子上没有说话。

他想起了少年的自己。

那一年,他振臂一呼,集结了两千多人起义。

后来,投靠了耿京,带着近两万人,渡过淮河,归来南宋。

敌人听到他辛弃疾的名字,吓破了胆,战士们士气倍增,磨着利箭,清晨便一起射向敌巢。

多么热血和慷慨呀,那是年少时的梦,可那已经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

如今呢?

追忆着往事,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春风吹绿了万物,却无法将白须染黑。

时光流逝了,年纪大了,梦想的实现遥遥无期。

辛弃疾拿出厚厚的书卷,那是他的珍藏,是呕心沥血写就的《美芹十论》和《九议》。

书卷早已发黄,有些地方还是残破的。

有什么用呢?

他敲开了隔壁的门,老丈,我这里有一些……废纸,可以跟你换一些种树的书吗?

老丈接了过去,嘟囔了几句,拿给他一些书。

思绪被朋友的欢笑声拉回。

他感慨万千,提笔写下一首词: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曾经,自己也是一个少年,胸怀大志,在战场上,一呼百应。

怀着一腔热血,想要建立盖世的功勋。

可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那一年,他归来南宋,以为热血的人生,刚刚开始。

孰不知,热血的人生,在那一刻,戛然而止。

北岛在《波兰来客》里,有一段话,是辛弃疾此刻的写照:

那时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关于爱情,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梦想破碎的声音。

辛弃疾很心酸。

几十年的时光,白白浪费了,杀敌立功,马革裹尸本是人生的追求,却不管他怎么努力,梦想就是无法实现。

梦想这个东西,是和诅咒一样的。不能实现自己梦想的人,即使中途放弃了,它也会阴魂不散,永远折磨着你。

梦想的幻灭所造成的杀伤力巨大,能够杀死一个人。

1207年,辛弃疾的人生走到了尽头。

据说,他临终时,还在大喊“杀贼!杀贼!”

也许,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才终于明白,不是所有的梦想,都会实现。

直到南宋灭亡,再也没有收复故土。

人世间有太多的无奈,无法实现的梦想,追不回的时间,再也无法相遇的人,全是遗憾。

人到中年,才发现,自己原来不是拯救地球的队长,而是尘世中最普通的一个人。

也许,我们没有辛弃疾的宏图大志,只有生活中的柴米油盐。

不论选择了怎样的人生,只要尽力地接纳生活所赋予自己的一切,接受困惑、不安、焦虑和遗憾,调整自己的状态,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成为更好的自己。

只愿你的人生,再无遗憾。

你知道吗?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原创发布。作者:聂隐娘 。诗词世界出品、魏无忌主创图书《满堂花醉三千客》《笑死了!刷了1400年的大唐诗人朋友圈》全网热销中,欢迎购买。转载本文详见本号菜单联系方式。文中图片来自版权网站,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标签: 辛弃疾金人虞允文赵构张浚宋徽宗

更多文章

  • 辛弃疾暮年仍想北伐,连用五典写成一首千古名篇,成辛词压轴之作

    历史解密编辑:久叔标签:辛弃疾,刘裕,孙权,曹操,诗词,五典,声乐,古典乐,南宋,艺术家

    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已经66岁的辛弃疾,听闻南宋朝廷有意北伐,他在满怀欣喜的同时,也为这次北伐深深地感到忧虑,于是他写下了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岳飞的后人岳珂看到了辛弃疾写的这首词以后,就对辛弃疾说:“觉用事多。”意思是说,我觉得你在这首词里面,使用的典故确实有一点太多了。辛弃

  • 被誉为“辛弃疾词中第一、压卷之作”,结尾这一问成千古佳句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苏轼,诗词,宋词,宋朝,金朝,南宋,辛弃疾,李清照,婉约派,古典乐,千古名句

    说起辛弃疾,对于这个人我们都不是很陌生,初中高中甚至是小学的课本上我们都读过他的诗词,他是我国历史上词创作最多的人,在词上的成就颇多,与苏轼,李清照齐名,不同于李清照的婉约派,辛弃疾是豪放派。他将民族危亡与自身联系在一起,把恢复中原作为己任,但是他却郁郁不得志,空有一腔热血,不得重用。因此他将自己的

  • 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有人建议移出课本,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故事上集标签:宣扬,抗金,诗人,金朝,南宋,辛弃疾,破阵子,婉约词,青玉案,古典乐

    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有人建议移出课本,究竟哪里出了问题“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该词作于公元1174年,此时的南宋国力日渐衰微,金军的马蹄时刻逼近中原地区,全国上下人心惶惶、情势岌岌可危。然而,宋廷上下却日夜沉溺于歌舞声色中,全然不顾王朝与百姓的安

  • 辛弃疾最苍劲的一首词,被选入高中课本,成为念念不忘的历史名篇

    历史解密编辑:毛毛看海标签:刘裕,武帝,典故,诗人,宋朝,南宋,辛弃疾,信平君,永遇乐,古典乐

    最近,给大家介绍了几首辛弃疾的词,很受喜欢。辛词的风格沉郁苍凉,雄浑悲壮,重在抒发希冀统一河山的豪情壮志,倾诉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今天介绍的这首词,是辛词中的一首名篇,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首,重温此词,不知大家会有怎样的感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 济南名人传之辛弃疾:文能写600多首诗,武能50多人硬刚50000人

    历史解密编辑:贪吃的骆驼标签:金人,皇帝,硬刚,辛弃疾,周宣王,官宦世家,济南名人传

    能跑得动的人,几乎都跟着新皇帝跑过了长江,而那些因为各种羁绊没能南撤,且活下来的人,自然就成了金人的俘虏,这其中就包括官宦之家出身的辛赞一家人。因为辛赞有一定出身,所以金人就安排他在金朝入职,辛赞出自官宦世家,常年学习圣人儒学,本心是非常不愿意给金人卖命的,但是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他不得不委曲求全。

  • 挑灯看剑辛弃疾(一)

    历史解密编辑:华西都市报标签:辛弃疾,岳飞,范仲淹,王安石

    辛弃疾像《去国帖》册页南宋辛弃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祝勇故宫的书法风流辛弃疾的词,王国维喜欢“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笔者喜欢的,则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笔者在《待从头,收拾旧山河》里说,唐代饱受藩镇之害,宋代为防武人作乱,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像岳飞、韩世忠这样出入沙场的武将,

  • 辛弃疾的这首送别词,短短5句,句句抄袭,却行云流水,不输原创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苏轼,诗词,南宋,诗人,金朝,辛弃疾,忆王孙,王安石,李清照,送别词,古典乐,千古名句

    唐宋是一个文人辈出的朝代,而宋代则更为突出。说起宋朝,我们首先能够想到的就是“宋词”了,宋词有“豪放派”、“婉约派”之分。在豪放派中,最出名的词人就应当属苏轼和辛弃疾了。与苏轼这样单纯的文人士子不同,辛弃疾本是行武出生,当初孤身一人从金营之中将叛将擒拿归来,也因此一战成名,可以说辛弃疾有着“万夫不敌

  • 辛弃疾:身为南宋武将,却不受重用,六次遭弹劾,外面养六个小妾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辛弃疾,小妾,朱熹,赵构,苏轼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和豪放派词人,我们应该都读过他笔下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词。可惜的是,他生活在了一个“重文轻武”的南宋时代,收复中原的志向至死都没有实现。辛弃疾为后人留下来的宋词多达629首,数量上排在第一位,排名第二的苏轼也仅仅只有362首。别看他写了

  • 碧血丹心铸词帝——辛弃疾,金戈铁马里的豪放与灯火阑珊处的婉约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辛弃疾,岳飞,宋孝宗,灯火阑珊处,碧血丹心

    辛弃疾,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

  • 最美诗词 |《西江月》辛弃疾

    历史解密编辑:喵咪文学标签:明月,诗词,上片,南宋,诗人,金朝,辛弃疾,西江月,浣溪沙,千古名句

    【心情词签】【本期关键词】田园 稻香 丰收 喜悦【诗词原文】《西江月》南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精华赏析】《西江月》本来是唐代教坊曲,词牌名可能来自于李白的《苏台览古》诗:“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