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辛弃疾最意难平的一首词,初心未改忧家国,值得一读再读!

辛弃疾最意难平的一首词,初心未改忧家国,值得一读再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南荒诗词馆 访问量:1131 更新时间:2024/1/19 6:23:33

编辑 | 柳色黄

插画师 | 铜钱-盆栽的栀子花

他被誉为“词中之龙”,豪迈疏狂,矫若游龙。

他被誉为大宋第一猛人,是以五十人胜万人的少年英豪。

他被誉为苏轼之后第一人,惊才绝艳。宋词三分天下,他也能独占一分。

说起他的诗词,总觉得归属于豪迈词派,其词作沉郁顿挫,沉雄豪迈,笔势浩荡,而不失细腻柔媚,可称得上是刚柔并济,集百家之大成者。

辛弃疾词中,其实还蕴藏着几分佛理,清淡有味,娓娓道来,颇有几分豁达明悟。

想必,对于禅宗佛学,辛弃疾也是颇有研究的,只是为人刚强,其禅意闲适并不是主流风格,他的性格与经历,注定成为更成熟更稳重,有所抱负与胸怀的男子。

佛道一学,只是历经世事后,自然的参悟罢了。

政治上的失意人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沦为金国之地。

祖父在金国为官,辛弃疾自小跟随祖父,时常登高望远,怀念宋朝。

在金国统治下的宋人,饱受压迫与折辱。

在辛弃疾二十一岁时,趁金国大举南侵之时,组织起义军,从金国后方开始反抗,与南宋里应外合,其治军才能显露无遗。

本以为会趁着东风,一举压倒金国,收复北方土地,但南宋点到而止,并不北上用兵,而是与金蒙划江而治,北方宋人依旧在金蒙手下苦苦挣扎。

刚入南宋的辛弃疾还是过于年轻,锐意进取,只盼能获得军事大权,能挥军北上,解救北方的宋人,让宋朝重归统一。

而南宋出于自身的考量,却选择避而不见,与金蒙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基于辛弃疾出色的表现,刚开始在南宋小朝廷饱受赞誉,开始正式步入仕途,此时,他才二十五岁。

虽已入朝为官,但祖父曾在金国为官,自己又是在北方长大,这对于南宋而言,他的出身显然不如南方文人,不够正统,而归属于“归正人”。

年轻的辛弃疾并不懂这些,他对于官场政治显得极为稚嫩,满怀着自己的豪情抱负,开始了在官场上跌跌撞撞的人生。

在祖父的熏陶下,面对金国强权下的宋人,辛弃疾大概真的很难明白,他们一直期望的救世主,他们的王者正统,他们的君父与同胞,早已放弃了他们。

北方的宋人期待着南宋的挥师北上,在镇压下活得战战兢兢,又充满希望;而南方的宋朝廷,却歌舞升平,粉饰人间。

这对于此时看着南宋耽于享乐的辛弃疾而言,不啻于理想崩塌。

此后,辛弃疾开始出任江西、湖南等地的转运使,安抚使,为官稍有起色,被会弹劾。

南宋的官场,实在是说不上清朗。

更何况,一心想要收复失地的刺儿头,更是主和派的主要打击对象。

一直到中年,辛弃疾心中满腔的豪情与抱负在冰冷的现实中败下阵来,他藏起自己心中的火苗,蛰伏着等待机会,只可惜,江南游子,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以诗词,见人心

人到中年,再也不是当初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

历经世事,对南宋朝廷失望无比的他回到上饶闲居,开始自己的隐居生涯。

一首《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清洒旷意,便诞生在隐居时期: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人生辗转几十年,壮志未酬。想要登高望远,摆脱忧愁,而愁如流水,抽刀斩不断,愁随我上高楼,登高临远更忧愁。

从北方到南方,从破败到繁华,山河更变,历经战乱,再也不是当初的模样,而亲朋好友,也年岁渐长,白了头发。

算了吧,一切就这样吧。人生在世,难道要求人人都上前线去拼一个前程,建功立业,封侯拜相吗?浮云漂泊,没有固定之所,要是像浮云一样逍遥自在,也算是自由了。

这是一首比较特别的诗词,风格上清健有力,旷达洒脱,还有几分历经世事的明悟。

词人写愁,总是不一样的,也写过“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而如今笔下的愁,却是如影随形,他的心中,依旧忘不掉北方的故土,他的心中,依旧有北方的同胞,他的心中,依旧有北方的忠义。

而如今,却只能遥望远方,错失一个又一个复起的良机,熬到山河变更,同道者身死道消,人间白头。自己也被闲置在家,本该沙场杀敌,马革裹尸,却只能隐居山野,做一富贵闲人,怎能不令人忧愁?

下片词中流露出几分失意与颓丧,“归休去,去归休。”而陶渊明有一篇《归去来兮辞》,想必是辛弃疾化用这个典故。归去山野,不问世事,去做一个山野村夫,追求自然之道。

对于辛弃疾来说,既是对自己的劝解,又有对世事的无可奈何。

所以,他感叹浮云虽然没有定所,但是浮云自由,若是在人间逍遥自在,是不是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呢。

不去纠结收复疆土,不去想着北方的同胞,不去想着靖康之耻,人生是不是会更开心呢?

辛弃疾便是在这样的困惑中,留给世人一首字面上很洒脱,内在却愁肠百转的词。

这首词中,有人到中年的颓丧,有看透世事的淡泊,有豁达的智慧,也有难以割舍的家国情怀。

他终归还是我们印象中,那个顶天立地的男人。逃避,从不是他的选择。

他只是将自己的抱负与豪情隐藏,这一退,便是一生。

不改本色的真英雄

谁也不该忘记北方的宋人,那是自己的同胞。

但不知为何,连辛弃疾自己都被贴上“归正人”的标签。

“归正人”,怎么解释呢?

不外乎是弃暗投明,重新找到自己位置的人。

也就是从北方金蒙朝廷统治下,逃出生天的宋人。

要是每个逃回南宋的宋人都被冠以“归正人”之名,实在是如同被迫失贞的女子被冠以“荡妇”之名。实在是恶心又下作。

如此,南宋朝廷比想象中的还要愚昧,顽固与败坏。

而坦荡又正直的辛弃疾自然也无法在这样一个官场有所作为。

年轻时的心火一直在他心中燃烧着,他不曾忘却身在北方的同胞与故土。

嘉泰三年(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

而此时,辛弃疾已六十四岁,实属高龄。他被任命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他为之振奋,终于要王师北上吗?

怀着忐忑的心情,对于自身身体素质的不安与王师要北上的激荡心情,挥笔写下典故最多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词中问自己: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若是可以,他也愿意将这把老骨头埋在战场边,看着祖国的山河,一寸一寸被修复。

在此期间,他曾晋见宋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的话。(《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

对于局势,他一直密切关注着,甚至充满信心。

但是历史的轨迹并没有沿着他的预设展开,五年间,一直喊着打,却一下也没有打起来的仗,彻底伤透了辛弃疾的心。

开禧三年(1207年)秋,辛弃疾六十八岁,重病在床,被任命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

实在是太好笑了,堂堂中原,华夏大国,最后的希望竟然是落在一个垂垂老矣的老人身上吗?

年轻的将领,没有一个人能扛起大旗吗?还是这只是,又一场作秀而已呢。

但对于辛弃疾来说,一切都不重要了,临终之时,他面北方大喊:“杀贼!杀贼!”

一代文豪,在遗憾与悲愤中与世长辞。

每次想起辛弃疾的临终遗言,“杀贼!”,心中总是免不了一番激荡。

虽可能不知真假,但我愿意相信,因为他就是百折不挠,永怀赤子之心的人。

你可以怀疑他的一切,但不能怀疑他的爱国之心。

他的一生,在年轻时如火光一般耀眼,却没有成燎原之势。个人的光辉,难以撼动俗世,但他却依旧感动国人上千年;他的一生,在中年时辗转各地,为官为民,不敢懈怠,几经起伏,不改初心,他的一生,直到老年,依旧是那个红缨烈马的将军。

我们在千年后,品读他的诗词,了解关于他的只言片语,让他不再是被归纳总结的文豪、战士与英雄。他只是想为北方的同胞,想为国家,为自己的民族做些什么的忠义男子。

他博大而宽广的胸怀,炙热的爱国之心,在千百年,乃至万万年,都是最明亮的火焰,都值得世人的尊崇。

向辛弃疾,致以崇高的敬意。

(声明: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南荒诗词馆,关注我,与我一起读诗。如果大家觉得写得还不错,对您有益,就点个赞,转发给同样有需求的人吧!

更多文章

  • 友人来访,辛弃疾回忆少年事,写下一首词,看过的人都哭了,看懂的人都老了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世界标签:辛弃疾,金人,虞允文,赵构,张浚,宋徽宗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加店长微信shiyi0395,进群领福利!1127年,是一个让北宋人永远难忘的年份。北方的金国南下攻宋,一路南下,北宋都城汴京陷落。在大肆抢劫一番之后,金人掳走了徽、钦二帝,还掳走了大量的皇族成员,后妃、朝臣后北归。皇亲贵族的命运如此不堪,更何况普通的百姓。北方大片土地

  • 辛弃疾暮年仍想北伐,连用五典写成一首千古名篇,成辛词压轴之作

    历史解密编辑:久叔标签:辛弃疾,刘裕,孙权,曹操,诗词,五典,声乐,古典乐,南宋,艺术家

    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已经66岁的辛弃疾,听闻南宋朝廷有意北伐,他在满怀欣喜的同时,也为这次北伐深深地感到忧虑,于是他写下了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岳飞的后人岳珂看到了辛弃疾写的这首词以后,就对辛弃疾说:“觉用事多。”意思是说,我觉得你在这首词里面,使用的典故确实有一点太多了。辛弃

  • 被誉为“辛弃疾词中第一、压卷之作”,结尾这一问成千古佳句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苏轼,诗词,宋词,宋朝,金朝,南宋,辛弃疾,李清照,婉约派,古典乐,千古名句

    说起辛弃疾,对于这个人我们都不是很陌生,初中高中甚至是小学的课本上我们都读过他的诗词,他是我国历史上词创作最多的人,在词上的成就颇多,与苏轼,李清照齐名,不同于李清照的婉约派,辛弃疾是豪放派。他将民族危亡与自身联系在一起,把恢复中原作为己任,但是他却郁郁不得志,空有一腔热血,不得重用。因此他将自己的

  • 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有人建议移出课本,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故事上集标签:宣扬,抗金,诗人,金朝,南宋,辛弃疾,破阵子,婉约词,青玉案,古典乐

    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有人建议移出课本,究竟哪里出了问题“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该词作于公元1174年,此时的南宋国力日渐衰微,金军的马蹄时刻逼近中原地区,全国上下人心惶惶、情势岌岌可危。然而,宋廷上下却日夜沉溺于歌舞声色中,全然不顾王朝与百姓的安

  • 辛弃疾最苍劲的一首词,被选入高中课本,成为念念不忘的历史名篇

    历史解密编辑:毛毛看海标签:刘裕,武帝,典故,诗人,宋朝,南宋,辛弃疾,信平君,永遇乐,古典乐

    最近,给大家介绍了几首辛弃疾的词,很受喜欢。辛词的风格沉郁苍凉,雄浑悲壮,重在抒发希冀统一河山的豪情壮志,倾诉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今天介绍的这首词,是辛词中的一首名篇,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首,重温此词,不知大家会有怎样的感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 济南名人传之辛弃疾:文能写600多首诗,武能50多人硬刚50000人

    历史解密编辑:贪吃的骆驼标签:金人,皇帝,硬刚,辛弃疾,周宣王,官宦世家,济南名人传

    能跑得动的人,几乎都跟着新皇帝跑过了长江,而那些因为各种羁绊没能南撤,且活下来的人,自然就成了金人的俘虏,这其中就包括官宦之家出身的辛赞一家人。因为辛赞有一定出身,所以金人就安排他在金朝入职,辛赞出自官宦世家,常年学习圣人儒学,本心是非常不愿意给金人卖命的,但是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他不得不委曲求全。

  • 挑灯看剑辛弃疾(一)

    历史解密编辑:华西都市报标签:辛弃疾,岳飞,范仲淹,王安石

    辛弃疾像《去国帖》册页南宋辛弃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祝勇故宫的书法风流辛弃疾的词,王国维喜欢“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笔者喜欢的,则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笔者在《待从头,收拾旧山河》里说,唐代饱受藩镇之害,宋代为防武人作乱,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像岳飞、韩世忠这样出入沙场的武将,

  • 辛弃疾的这首送别词,短短5句,句句抄袭,却行云流水,不输原创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苏轼,诗词,南宋,诗人,金朝,辛弃疾,忆王孙,王安石,李清照,送别词,古典乐,千古名句

    唐宋是一个文人辈出的朝代,而宋代则更为突出。说起宋朝,我们首先能够想到的就是“宋词”了,宋词有“豪放派”、“婉约派”之分。在豪放派中,最出名的词人就应当属苏轼和辛弃疾了。与苏轼这样单纯的文人士子不同,辛弃疾本是行武出生,当初孤身一人从金营之中将叛将擒拿归来,也因此一战成名,可以说辛弃疾有着“万夫不敌

  • 辛弃疾:身为南宋武将,却不受重用,六次遭弹劾,外面养六个小妾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辛弃疾,小妾,朱熹,赵构,苏轼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和豪放派词人,我们应该都读过他笔下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词。可惜的是,他生活在了一个“重文轻武”的南宋时代,收复中原的志向至死都没有实现。辛弃疾为后人留下来的宋词多达629首,数量上排在第一位,排名第二的苏轼也仅仅只有362首。别看他写了

  • 碧血丹心铸词帝——辛弃疾,金戈铁马里的豪放与灯火阑珊处的婉约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辛弃疾,岳飞,宋孝宗,灯火阑珊处,碧血丹心

    辛弃疾,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