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孔子被世人称为圣人,在他教学的一生中,亲自为学生们挑选了几本书本当做教材,其中包括《诗》《书》《礼》等,孔子的一生都在言传身教,他的学生也将他的言行记录了下来,他的教育影响了许多人的一生。一次有一位客人问孔子的学生,一年有几个季节,孔子的学生斩钉截铁的回答道,当然是四个季节,客人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一年只有三个季节,于是两人打赌,去向孔子询问,如果谁说错了就向对方磕三个头,学生迫找来孔子,孔子见到客人之后,并告诉学生一年只有三个季节,客人心满意足的离开后,学生疑惑地请问孔子原因,孔子耐心向学生解释道,那位客人一身绿色,一看就是是蚂蚱,蚂蚱又怎么会见过冬天呢。
孔子用自己的方法告诉学生人生的哲理,不去争辩就是大智慧,从古至今,老师都是一名神圣的职业,老师引领学生走向正途,如今我们从小就开始在老师的教育下开始学习成长,这个过程离不开与我们依依相伴的教材,我们所用的教材内容都是被精心挑选出来的,即便如此,也有很多家长对教材的内容感到不满。
教材的编写无疑是十分复杂的,能够被教材所选中的内容毫无疑问也是最具有意义的,不过有很多家长却认为《出师表》的内容会影响学生的思想,有一股死忠的味道。认为刘禹锡的《陋室铭》是充斥着看不起穷人的思想观念,甚至怀疑辛弃疾的《破阵子》的内容不适合学生学习,内容充满了暴力色彩,会影响孩子的行为。
辛弃疾虽然是一位诗人,一生创造了六百之多的诗词,不过当你真正的了解他时,你会发现他并不是一般的文人大家,他的家乡是山东一带,在他刚刚出生时山东已经被金人所统治,辛弃疾从小就接受这良好的爱国教育,在他小的时候看见的都是自己的同胞在金人的统治下屈辱的生活,很小的辛弃疾就立下了宏图壮志,希望为自己的国家收复失地,21岁的辛弃疾终于等到良机,他加入了起义军,跟他一起加入的还有一位叫义端的和尚,耿京作为当时的统帅很欣赏辛弃疾。但不是每个人都想他这样为国为民,义端和尚为了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便偷走了大印,想要以此在金人哪里有资格说话。辛弃疾知道后,便连夜追赶,砍杀了他,夺回帅印。
在1162年统领军队的耿义被叛徒张安国所杀害,辛弃疾得知后暴怒,带着仅仅只有50个勇士,闯入了金军的大营,这位悍将深入敌军毫发无伤的带走了叛徒,最后带回南宋交给皇帝,辛弃疾的勇猛无畏也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不过朝廷却认为他是一位从北方归安的人,不值得信任,因此并没有对辛弃疾委以重任,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任命,即便如此他也尽职尽责。
《破阵子》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好友抒发壮志的,这首词充满了辛弃疾悲凉的情感,得不到重任,报效不了国家,高龄的辛弃疾的心中仍然想要奔赴战场杀敌,他认为自己仍然老当益壮。在辛弃疾临终之前嘴里仍然喊着杀贼。
这首最著名的诗词如今却被家长质疑,觉得打打杀杀不适合孩子的发展。提前接触到暴力的色菜,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要求教材中删掉这首词。家长被网络上所谓的专家所迷惑,这只是一些人渴望被关注的伎俩,只不过是哗众取宠而已,许多家长的文化水平不够,听风跟风,让这种谣言被广泛的传播,直到有家长最后提出将这首词移除课本的无理要求。
结语
实际上很多孩子在平时生活中都会多多少少接触一些暴力的色彩,然而家长需要做的是提高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导孩子如何辨别生活中的是非对错,而不是盲目的听风就是雨,谣言总是止于智者,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就应该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教导孩子,让孩子从小就有学习的榜样才是父母应该做的事情,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要学会判断是非,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用不同的眼光去观察。
参考文献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