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快到了,估计不少人又想起了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段子,这个段子其实是近代人编造的。在元朝末年普通蒙古人和汉人没啥区别,蒙古人就算不吃月饼(元朝蒙古宫廷也有月饼),也一样造元顺帝的反,造反的力度还很大。民间故事中发明月饼的刘伯温却是元顺帝的铁粉,不光给元顺帝写了赞美诗,还是浙江一代元朝镇压起义军的干将。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但不是所有的蒙古人都得到了元朝的恩惠。早在忽必烈时代,忽必烈就用汉人世侯为主的汉军进攻蒙古草原,祸害了大量蒙古人,在整个元朝漠北的蒙古人对元朝皇帝都不是太忠诚。蒙古人的税率低,但元朝征战四方时蒙古人的负担却比汉人多得多。元军中的汉人部队装备由政府负担,普通的蒙古人如果没挤进侍卫亲军和怯薛军,装备和远征的粮食都要自己买单。在蒙古人大杀四方的时代,这种成本还能接受。
但到了元朝中后期,战争要么是在西北防御蒙古亲戚们,要么是远征南方,战争收获不多,但元朝的物价却比房价还猛,让蒙古士兵纷纷破产。忽必烈时代,一石米的价格是600~1000文,属于历史正常水平。但到了至元21年,一石米就飞涨到十来贯钱,当时就有不少蒙古士兵吃不消,远赴西北守边时不得不卖儿卖女,甚至把自己老婆孩子通过回回商人卖到印度,让忽必烈很没面子(“蒙古军在山东、河南者,往戍甘肃,跋涉万里,装具鞍马之资,皆其自办,每行必篙田产,甚则卖妻子。戍者未归,代者当发,前后相仍,困苦日甚。今边隆无事,而虚弹兵力,诚为非计,请以近甘肃之兵戍之。而山东、河南前戍者,官为出钱,赎其田产妻子,庶使少有疼也。”)。
元武宗击败了中亚的亲戚们,战功非常强悍,但物价指数也很“好看”,米价从元文宗时期的1000文一石飞涨到35贯一石。元顺帝时期中国北方的米价更是飞涨,从元顺帝初年的一石米2。6贯上涨到元朝末年的一石300贯。蒙古士兵还要自备武器和铠甲,也要被狠狠宰一刀,元朝的布匹也有足足100倍的涨幅。一来二去,蒙古平民仗还没打,自己就破产了。1365年蒙古士兵脱欢在出征前就因为“盘缠厥少”,弟媳巴都麻“自为只身,难以独居住坐,日每无甚养济”,用弟媳换取了三石粮食(“白米壹石、小麦壹石、大麦壹石”),用卖弟媳得来的粮食给元顺帝卖命。
蒙古士兵一打仗就破产,一打仗就要卖儿卖女,自然也有了造反的念头。早在1312年的元仁宗时代,就有蒙古人造反。元朝末年蒙古人更是起义不断,1347年九月,“八怜内哈刺那海、秃鲁和伯‘贼’起,断岭北驿道”,1354年蒙古人雷帖木儿不花就在河北等地起义,专门攻打元朝储存粮食的城市。元末以蒙古人为首领的起义军并不少,以汉人为主的农民起义军也吸收了大量蒙古人。
和民间传说相反,刘伯温倒是很感谢元朝,是元顺帝的铁杆粉丝。刘伯温在元朝堪称人生赢家,元朝1139名进士中的一员,这在当时非常难得,元朝进士考试要固定送给蒙古人、色目人一半名额,所以元朝灭亡时色目人殉国的比例非常高。刘伯温在在22岁时(1333年,也就是朱元璋4岁时)就中了进士,虽然官不大,但名望很高,元朝末年的灾荒对他自然也没影响,他的家族过得比大部分蒙古人都好的多。元末起义军蜂拥而起时,刘伯温就成了元朝浙江官场的希望,先后担任浙东元帅府都事、枢密院经历。他给元朝策划过不少军事行动,还自告奋勇要对付方国珍。
起义军到达处州后,刘伯温和王毅(浙江龙泉人)、叶琛(浙东四贤之一,和刘伯温齐名)、章溢(也是浙东四贤之一,他才是真牛鼻子老道,四贤中只有宋濂没有举兵)、季汶(王毅的门人)等士人一起参与了处州之战,击败了起义军,留下了“江南诸郡多陷于盗,独处州以士大夫倡义兵坚守而完”的佳话。和民间故事不同,刘伯温真没有啥起义军的老铁,元朝大将石抹宜安(契丹人后代)是他最铁的哥们。
刘伯温不但亲自镇压了浙江的农民起义,还公开表示“大丈夫生长草茅,当平世不务进,及遇变故,则挺身以为国!”,这个国可不是当时还没影子的明朝,就是元朝。刘伯温还给元顺帝写了赞美诗,称“人言从军恶,我言从军好。用兵非圣意,伐罪乃天讨牧羊必除狼,种谷当去草。凯歌奏大廷,天子长寿考”。可惜的是老刘“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元顺帝根本就没怎么正眼看过刘伯温。刘伯温只能看着朱元璋的队伍杀进浙江,干掉了自己的铁哥们石抹宜安,最后还不得不成了朱元璋的臣子。
在元朝的统治下,大量蒙古人卖儿卖女,以至于造成了元末明初明军中的正牌蒙古后裔比北元还多的情景。刘伯温等汉族士大夫也是元朝的统治阶级,他们不会被元朝非常的物价弄得倾家荡产,自然反对各族起义军。民族不能决定一切,地位和利益才可以,因此刘伯温们和众多蒙古人做出了相反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