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蒙古人不吃月饼造反刘伯温给元顺帝写赞歌元末历史就这么魔幻

蒙古人不吃月饼造反刘伯温给元顺帝写赞歌元末历史就这么魔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背阴里的李子 访问量:1678 更新时间:2024/1/3 8:05:06

中秋快到了,估计不少人又想起了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段子,这个段子其实是近代人编造的。在元朝末年普通蒙古人和汉人没啥区别,蒙古人就算不吃月饼(元朝蒙古宫廷也有月饼),也一样造元顺帝的反,造反的力度还很大。民间故事中发明月饼的刘伯温却是元顺帝的铁粉,不光给元顺帝写了赞美诗,还是浙江一代元朝镇压起义军的干将。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但不是所有的蒙古人都得到了元朝的恩惠。早在忽必烈时代,忽必烈就用汉人世侯为主的汉军进攻蒙古草原,祸害了大量蒙古人,在整个元朝漠北的蒙古人对元朝皇帝都不是太忠诚。蒙古人的税率低,但元朝征战四方时蒙古人的负担却比汉人多得多。元军中的汉人部队装备由政府负担,普通的蒙古人如果没挤进侍卫亲军和怯薛军,装备和远征的粮食都要自己买单。在蒙古人大杀四方的时代,这种成本还能接受。

但到了元朝中后期,战争要么是在西北防御蒙古亲戚们,要么是远征南方,战争收获不多,但元朝的物价却比房价还猛,让蒙古士兵纷纷破产。忽必烈时代,一石米的价格是600~1000文,属于历史正常水平。但到了至元21年,一石米就飞涨到十来贯钱,当时就有不少蒙古士兵吃不消,远赴西北守边时不得不卖儿卖女,甚至把自己老婆孩子通过回回商人卖到印度,让忽必烈很没面子(“蒙古军在山东、河南者,往戍甘肃,跋涉万里,装具鞍马之资,皆其自办,每行必篙田产,甚则卖妻子。戍者未归,代者当发,前后相仍,困苦日甚。今边隆无事,而虚弹兵力,诚为非计,请以近甘肃之兵戍之。而山东、河南前戍者,官为出钱,赎其田产妻子,庶使少有疼也。”)。

元武宗击败了中亚的亲戚们,战功非常强悍,但物价指数也很“好看”,米价从元文宗时期的1000文一石飞涨到35贯一石。元顺帝时期中国北方的米价更是飞涨,从元顺帝初年的一石米2。6贯上涨到元朝末年的一石300贯。蒙古士兵还要自备武器和铠甲,也要被狠狠宰一刀,元朝的布匹也有足足100倍的涨幅。一来二去,蒙古平民仗还没打,自己就破产了。1365年蒙古士兵脱欢在出征前就因为“盘缠厥少”,弟媳巴都麻“自为只身,难以独居住坐,日每无甚养济”,用弟媳换取了三石粮食(“白米壹石、小麦壹石、大麦壹石”),用卖弟媳得来的粮食给元顺帝卖命。

蒙古士兵一打仗就破产,一打仗就要卖儿卖女,自然也有了造反的念头。早在1312年的元仁宗时代,就有蒙古人造反。元朝末年蒙古人更是起义不断,1347年九月,“八怜内哈刺那海、秃鲁和伯‘贼’起,断岭北驿道”,1354年蒙古人雷帖木儿不花就在河北等地起义,专门攻打元朝储存粮食的城市。元末以蒙古人为首领的起义军并不少,以汉人为主的农民起义军也吸收了大量蒙古人。

和民间传说相反,刘伯温倒是很感谢元朝,是元顺帝的铁杆粉丝。刘伯温在元朝堪称人生赢家,元朝1139名进士中的一员,这在当时非常难得,元朝进士考试要固定送给蒙古人、色目人一半名额,所以元朝灭亡时色目人殉国的比例非常高。刘伯温在在22岁时(1333年,也就是朱元璋4岁时)就中了进士,虽然官不大,但名望很高,元朝末年的灾荒对他自然也没影响,他的家族过得比大部分蒙古人都好的多。元末起义军蜂拥而起时,刘伯温就成了元朝浙江官场的希望,先后担任浙东元帅府都事、枢密院经历。他给元朝策划过不少军事行动,还自告奋勇要对付方国珍

起义军到达处州后,刘伯温和王毅(浙江龙泉人)、叶琛(浙东四贤之一,和刘伯温齐名)、章溢(也是浙东四贤之一,他才是真牛鼻子老道,四贤中只有宋濂没有举兵)、季汶(王毅的门人)等士人一起参与了处州之战,击败了起义军,留下了“江南诸郡多陷于盗,独处州以士大夫倡义兵坚守而完”的佳话。和民间故事不同,刘伯温真没有啥起义军的老铁,元朝大将石抹宜安(契丹人后代)是他最铁的哥们。

刘伯温不但亲自镇压了浙江的农民起义,还公开表示“大丈夫生长草茅,当平世不务进,及遇变故,则挺身以为国!”,这个国可不是当时还没影子的明朝,就是元朝。刘伯温还给元顺帝写了赞美诗,称“人言从军恶,我言从军好。用兵非圣意,伐罪乃天讨牧羊必除狼,种谷当去草。凯歌奏大廷,天子长寿考”。可惜的是老刘“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元顺帝根本就没怎么正眼看过刘伯温。刘伯温只能看着朱元璋的队伍杀进浙江,干掉了自己的铁哥们石抹宜安,最后还不得不成了朱元璋的臣子。

在元朝的统治下,大量蒙古人卖儿卖女,以至于造成了元末明初明军中的正牌蒙古后裔比北元还多的情景。刘伯温等汉族士大夫也是元朝的统治阶级,他们不会被元朝非常的物价弄得倾家荡产,自然反对各族起义军。民族不能决定一切,地位和利益才可以,因此刘伯温们和众多蒙古人做出了相反的选择。

更多文章

  • 大将军徐达眼看着就要活捉元顺帝,却放了他,朱元璋岂能答应?

    历史解密编辑:爱吃回忆的呀标签:徐达,朱元璋,元顺帝,大将军,常遇春,陈友谅

    朱元璋起兵造反,眼看着就要活捉元顺帝,大将军徐达却放了他,朱元璋能答应吗?公元1368年,大明王朝正式在南京成立,这年,大将军徐达带领着北伐大军,直捣元大都,眼看就要到城下了,徐达却驻扎大军停止行军,直到元顺帝逃到开平(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徐达才率大军围困开平,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徐达再

  • 了解和学习元顺帝的教育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元顺帝,伯颜,忽必烈,顺帝,皇太子,下诏,教育思想,金庸笔下角色,小说家

    顺帝作为元末的最后一个皇帝,其对于儒家学说之治国之道虽然未有完全给以吸收采纳,但却一直未有忘却招纳名儒进入经筵,让其负责自己对儒学的学习。这种经筵制度自元世祖时代即已开始,到元文宗时几乎成为定制。经筵教育思想元文宗每日在奎章阁与其儒士谈论诗文治国之道,在当时燕铁木儿等保守派官员的高压下,倒也自己寻找

  • 元顺帝妥欢贴睦尔—难挽大厦将倾的元朝末代君王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元朝,右丞相,帖木儿,元顺帝,脱脱,文宗

    仁宗延祐七年(1320年)四月,明宗长子妥欢贴睦尔出生。明宗是武宗的长子,武宗死后,明宗之弟仁宗继承皇位。仁宗死后,其嫡子英宗即位。至治三年(1323年)九月,英宗因推行新政被杀。英宗死后的5年时间内,先后有泰定帝、天顺帝、文宗即位,皇权争斗的残酷可见一斑。天历二年(1329年),明宗在武宗旧部的支

  • 宋恭帝赵显, 出过家 去过蒙古、西藏 被朱棣认为长得像元顺帝!

    历史解密编辑:毒舌姐姐标签:朱棣,赵显,元朝,宋恭帝,元顺帝,忽必烈,明成祖,科学家

    宋恭帝赵显,又称少帝、幼帝,南宋第七位皇帝,宋度宗次子。他是南宋朝历史上一位扑朔迷离的人物,他当过皇帝、出过家,去过蒙古、西藏,甚至曾在西藏翻译过经书,成为佛门高僧和翻译家,后来又被元朝皇帝莫名其妙地赐死。这段传奇般的经历,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年幼登基,江山已风雨飘摇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宋度宗

  • 两次活捉元顺帝,徐达为何放虎归山?朱元璋后来才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半斤今天吃什么标签:徐达,朱元璋,元顺帝,元朝,常遇春,明朝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汉族,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民族英雄,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东北)人,农家出身。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任他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

  • 朱元璋笑话元顺帝,252年后,他的子孙也成了同样笑柄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元顺帝,朱元璋,元朝,明朝,崇祯,宋徽宗

    1368年,徐达攻入元大都,元顺帝仓皇逃亡漠北,标志着元朝在中原统治的结束。元顺帝自己可以跑,然而他的楼堂殿宇却带不走,珍宝古玩也带不走,包括他自己亲手做的一件手工品,也被送至朱元璋的面前。朱元璋见后说出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废万几之务,而用心于此,所谓作无益、害有益也。使移此心以治天下,岂至亡灭?原

  • 读书笔记:“文艺皇帝”元顺帝的文化修养,到底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元顺帝,皇帝,元朝,明朝,文宗,睦尔,读书笔记,小说家,金庸笔下角色

    囿于元朝皇室内部围绕皇位的纷争,年幼时期的妥欢贴睦尔(元顺帝),一度被“流放”至高丽和广西静江(今桂林市)等地。但回过头看,这为其能接受到较多汉文化的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一妥欢贴睦尔(1320—1370),元明宗和世长子,元朝末代皇帝,在位时间长达36年。“母罕禄鲁氏,名迈来迪,郡王阿儿厮兰之裔

  • 元顺帝少年登基,励精图治三十年,为何却成了元朝的亡国之君?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元顺帝,元朝,忽必烈,朱元璋,帖木儿,元廷

    元朝皇帝身兼二职,既是中原皇帝,又是草原大汗。看似很容易励精图治。如励精图治,加强中央集权,知人善任,发展中原经济,减轻百姓的负担。如励精图治,鼓动大伙出去抢劫,抢的盆满钵满,让大家享受到扩张红利。但实际上,这两条路都很难走。搞扩张,元朝试过。元朝灭宋后,元世祖忽必烈和元定宗曾试图吞并日本、安南(越

  • 朱元璋派徐达攻取河南、潼关,进逼大都,元顺帝仓皇北逃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朱元璋,徐达,元顺帝,元军,常遇春,潼关

    占领山东后,按照北伐战略,徐达率军从山东进军河南。朱元璋在应天调兵遣将,全力支持北伐,不仅令康茂才领兵北上到济南跟随徐达北伐,以增强北伐军的兵力;而且,令汤和返回明州,督造海船,为北伐军运送粮草。另外,朱元璋任命邓愈为征戍将军,率领襄阳、安陆、景陵等地的兵马攻取南阳以北各州郡,以配合徐达攻取河南的军

  • 明朝徐达几次放走元顺帝,有人告状,朱元璋说:是我安排的

    历史解密编辑:古文人物坛标签:徐达,明朝,元朝,皇帝,朱元璋,元顺帝,小说家

    我们都知道元朝的后一个朝代是明朝,而元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则是元顺帝。每一个新朝代的建立预示着一场清算即将开始,毕竟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希望自己统治的子民中有上一朝代的忠实拥护者。所以当朱元璋上台后,开始清除元朝军队,但是明朝将军徐达则两次放走元帅帝,却没有被杀头,这究竟是为何?北伐之前,朱元璋做好的充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