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像
《后赤壁赋》卷(局部)南宋赵昚辽宁省博物馆藏
□祝勇 52辛弃疾第一次回归南宋,是与耿京义军的“二把手”贾瑞一起到达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代表耿京与朝廷谈判归附之事。耿京义军归来,对正在建康巡幸的宋高宗来说是大喜过望,“即日引见”。这也是辛弃疾与宋高宗这两位南宋书法家的第一次见面,但他们讨论的事情与书法无关,而与抗金有关。那一天,宋高宗授予耿京天平军节度使一职,授予辛弃疾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壹
纵马擒贼 深入叛军营帐绑走贼酋
辛弃疾没有想到,当他从南方返回山东,耿京却被手下张安国暗害。张安国原是一支小型起义部队首领,被耿京收编。耿京之死,让义军呈现溃散之势,许多人投降金国,不愿投降的士兵,许多被当作了“人质”,劫持到金国。他们归附南宋的所有努力,几乎要化为乌有。
但辛弃疾不认输,他找到了当地军将李宝、王世隆,又约集了忠义军马全福等共五十人,纵马奔向济州(今属山东省菏泽市),趁着张安国饮酒庆贺、得意忘形之时,入帐直接绑走了张安国。张安国连“醉里挑灯看剑”都来不及,就成了辛弃疾的俘虏。等张安国的部下反应过来,辛弃疾的五十轻骑早已踪影全无。
辛弃疾马不停蹄,星夜兼程,抵达济州城,策反了张安国的一部分士兵。张安国手下(其实是原来耿京的手下),有许多士兵本来就不愿投降金国,于是加入了辛弃疾的阵营。辛弃疾这支轻骑小分队,瞬间壮大成一支万人之师。辛弃疾就带着他的队伍,踏着夜晚的露水行进,渴不暇饮,饥不暇食,跨过黄河,向淮泗地区一路挺进,经建康,抵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把这支万人部队,还有五花大绑的张安国一起交给南宋朝廷。高宗下令,将张安国斩首。这一行动,成为辛弃疾军旅生涯最传奇的一笔。
然而,辛弃疾或许不会想到,归附朝廷,不仅不能实现他抗金的梦想,而且从此戴上了“紧箍咒”,他越想奔赴战场,战场就离他越远,借用陆游诗句,是“报国欲死无战场”。
从此,一心抗金、恢复中原的辛弃疾就被南宋朝廷“晾”了起来,他在南宋的怀抱里一共度过了四十五载,一直没有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
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迷蒙的秋色里,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不知是否会想起自己第一次到建康,面见宋高宗,谈论收复大业时的那份慷慨激昂。面对楚天千里,水随天去,无尽的惆怅袭来,他写下这样沉郁顿挫的词句: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晋朝桓温北伐,途经金城,见到当年手植的柳树已有十围之粗,不禁感慨:这时光的流转,这事业的未成,叫人情何以堪!无情未必真豪杰,还是请一位红巾翠袖的女子,去为英雄擦干脸上的泪痕吧。言外之意是,他连这样的红颜知己,都找不到。
贰
北伐失败 宋孝宗吟诗弄墨自娱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宋高宗赵构把皇位传给赵伯琮(后改名赵昚),自己住进了由秦桧旧邸改修的德寿宫,舒舒服服地当起了太上皇。
宋孝宗赵昚,开始是有着北伐之志的。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宋孝宗起用张浚,出征北伐。北伐之初,宋军势如破竹,但很快被胜利冲昏头脑,内部又生出裂隙,宿州(今安徽省宿县)一战,一夜惨败,仅丢下的盔甲,就有三万多件。
北伐失败,挫伤了宋孝宗的意志,用史书上的说法,是“用兵之意弗遂而终”;太上皇赵构的掣肘,更使他心灰意冷,把这个心怀大志的皇帝生生逼成了只知吟诗弄墨的风流雅士。他自己说,“无他嗜好,惟书字为娱”。在今天的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着他的《池上诗》团扇,上书:
池上疏烟笼翡翠,水边迟日戏蜻蜓。一个皇帝,在水边上戏蜻蜓玩,也实在是闲到了无聊。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还藏着他的《渔父诗》团扇,上书:
轻舠依岸着溪沙,两两相呼入酒家。尽把鲈鱼供一醉,棹歌归去卧烟霞。团扇上的这首小诗是以渔父的口气写的,自《楚辞》以来,渔父在中国文化中业已成了避世隐身、钓鱼江滨的隐士象征,孝宗皇帝以渔父自诩,酒家买醉,棹歌而去,又希望自己像渔父那样通透,不为世事所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无论世界清浊都是一样的开心,一样的没心没肺,何其洒脱,又何其无奈。
倒是他的书法可以一观,赵昚继承了赵构的风格,乍一看《池上诗》团扇,还以为是赵构写的,难怪《书史会要》中说“孝宗书有家庭法度”,即使是写字,也脱不掉太上皇的影响。
孝宗遗墨比较稀见,除了《渔父诗》团扇,还有《后赤壁赋》卷等。孝宗《后赤壁赋》卷,为泥金草书,书写苏东坡《后赤壁赋》全篇,共三十六行,钤朱文“御书”(大葫芦形)、“御书之宝”二印,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宋金签订“隆兴和议”,一切又回到了原点。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 宰相虞允文去世,更让北伐中原的希望化为泡影。
当年完颜亮率金军南下时,宋金在长江边的采石之战,虞允文几乎靠一人之力,力挽狂澜,让大宋转危为安。毛泽东在读到这段历史时评道:“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但在虞允文时代,辛弃疾并没有得到政治机会。相反,虞允文去世后,叶衡于同年十一月官拜右丞相,辛弃疾反倒有了“用武之地”。叶衡在不到十年内由地方小官升任丞相,其升迁速度十分罕见。叶衡也是抗战派,更是辛弃疾的旧友,对辛弃疾了解而且赏识。叶衡主持朝政,又点燃了辛弃疾北定中原的渴望。
叁
命运弄人 赋词抒发激越悲壮之情
这一段时间,辛弃疾心情是欢畅的,这一点可以从《洞仙歌·寿叶丞相》中看出来。在这首词中,辛弃疾写道:“相公是,旧日中朝司马。遥知宣劝处,东阁华灯。”他把叶衡比作司马光,把自己当成是“东阁贤士”。
辛弃疾没有想到,自己的“用武之地”,竟然是镇压起义、平息内乱。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茶商赖文政率茶商四百多人在湖北起事,击溃了名将王炎的正规军,又转战江西,打败了老将贾和仲。两次惨败,震动朝廷。叶衡认为,试炼一下辛弃疾军事才能的机会到了,于是举荐辛弃疾,前往镇压茶商起义的战场。
辛弃疾没有辜负叶衡的期望,不出半年,他就成功地诱杀了赖文政,收编了茶商的余寇,为朝廷平了内患。《宋会要》载:“淳熙二年闰九月二十四日,上(孝宗)谓辅臣,曰:江西茶寇已剿除尽。……辛弃疾已有成功,当议优于职名,以示激劝。”
但命运仿佛始终在捉弄辛弃疾,就在他热血沸腾,准备在战场上一展身手之际,叶衡却黯然罢相了。叶衡在朝中前前后后连一年都没有待够,就在淳熙二年九月匆匆“下课”。他去职的速度,就像他的升迁速度一样迅猛。
淳熙二、三年(公元1175年、1176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他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思绪如江水般起伏,写下一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云: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对此,“梁启超《艺衡馆词选》评曰:‘《菩萨蛮》如此大声鞺鞳(指若金鼓之声),未曾有也。’意谓以小令而作激越悲壮之音, 空前未有。”
《故宫的书法风流》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