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挑灯看剑辛弃疾

挑灯看剑辛弃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华西都市报 访问量:3249 更新时间:2024/1/3 22:28:33

辛弃疾

《后赤壁赋》卷(局部)南宋赵昚辽宁省博物馆藏

□祝勇  52辛弃疾第一次回归南宋,是与耿京义军的“二把手”贾瑞一起到达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代表耿京与朝廷谈判归附之事。耿京义军归来,对正在建康巡幸的宋高宗来说是大喜过望,“即日引见”。这也是辛弃疾与宋高宗这两位南宋书法家的第一次见面,但他们讨论的事情与书法无关,而与抗金有关。那一天,宋高宗授予耿京天平军节度使一职,授予辛弃疾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纵马擒贼 深入叛军营帐绑走贼酋

  辛弃疾没有想到,当他从南方返回山东,耿京却被手下张安国暗害。张安国原是一支小型起义部队首领,被耿京收编。耿京之死,让义军呈现溃散之势,许多人投降金国,不愿投降的士兵,许多被当作了“人质”,劫持到金国。他们归附南宋的所有努力,几乎要化为乌有。

  但辛弃疾不认输,他找到了当地军将李宝、王世隆,又约集了忠义军马全福等共五十人,纵马奔向济州(今属山东省菏泽市),趁着张安国饮酒庆贺、得意忘形之时,入帐直接绑走了张安国。张安国连“醉里挑灯看剑”都来不及,就成了辛弃疾的俘虏。等张安国的部下反应过来,辛弃疾的五十轻骑早已踪影全无。

  辛弃疾马不停蹄,星夜兼程,抵达济州城,策反了张安国的一部分士兵。张安国手下(其实是原来耿京的手下),有许多士兵本来就不愿投降金国,于是加入了辛弃疾的阵营。辛弃疾这支轻骑小分队,瞬间壮大成一支万人之师。辛弃疾就带着他的队伍,踏着夜晚的露水行进,渴不暇饮,饥不暇食,跨过黄河,向淮泗地区一路挺进,经建康,抵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把这支万人部队,还有五花大绑的张安国一起交给南宋朝廷。高宗下令,将张安国斩首。这一行动,成为辛弃疾军旅生涯最传奇的一笔。

  然而,辛弃疾或许不会想到,归附朝廷,不仅不能实现他抗金的梦想,而且从此戴上了“紧箍咒”,他越想奔赴战场,战场就离他越远,借用陆游诗句,是“报国欲死无战场”。

  从此,一心抗金、恢复中原的辛弃疾就被南宋朝廷“晾”了起来,他在南宋的怀抱里一共度过了四十五载,一直没有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

  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迷蒙的秋色里,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不知是否会想起自己第一次到建康,面见宋高宗,谈论收复大业时的那份慷慨激昂。面对楚天千里,水随天去,无尽的惆怅袭来,他写下这样沉郁顿挫的词句: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晋朝桓温北伐,途经金城,见到当年手植的柳树已有十围之粗,不禁感慨:这时光的流转,这事业的未成,叫人情何以堪!无情未必真豪杰,还是请一位红巾翠袖的女子,去为英雄擦干脸上的泪痕吧。言外之意是,他连这样的红颜知己,都找不到。

北伐失败 宋孝宗吟诗弄墨自娱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宋高宗赵构把皇位传给赵伯琮(后改名赵昚),自己住进了由秦桧旧邸改修的德寿宫,舒舒服服地当起了太上皇。

  宋孝宗赵昚,开始是有着北伐之志的。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宋孝宗起用张浚,出征北伐。北伐之初,宋军势如破竹,但很快被胜利冲昏头脑,内部又生出裂隙,宿州(今安徽省宿县)一战,一夜惨败,仅丢下的盔甲,就有三万多件。

  北伐失败,挫伤了宋孝宗的意志,用史书上的说法,是“用兵之意弗遂而终”;太上皇赵构的掣肘,更使他心灰意冷,把这个心怀大志的皇帝生生逼成了只知吟诗弄墨的风流雅士。他自己说,“无他嗜好,惟书字为娱”。在今天的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着他的《池上诗》团扇,上书:

  池上疏烟笼翡翠,水边迟日戏蜻蜓。一个皇帝,在水边上戏蜻蜓玩,也实在是闲到了无聊。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还藏着他的《渔父诗》团扇,上书:

  轻舠依岸着溪沙,两两相呼入酒家。尽把鲈鱼供一醉,棹歌归去卧烟霞。团扇上的这首小诗是以渔父的口气写的,自《楚辞》以来,渔父在中国文化中业已成了避世隐身、钓鱼江滨的隐士象征,孝宗皇帝以渔父自诩,酒家买醉,棹歌而去,又希望自己像渔父那样通透,不为世事所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无论世界清浊都是一样的开心,一样的没心没肺,何其洒脱,又何其无奈。

  倒是他的书法可以一观,赵昚继承了赵构的风格,乍一看《池上诗》团扇,还以为是赵构写的,难怪《书史会要》中说“孝宗书有家庭法度”,即使是写字,也脱不掉太上皇的影响。

  孝宗遗墨比较稀见,除了《渔父诗》团扇,还有《后赤壁赋》卷等。孝宗《后赤壁赋》卷,为泥金草书,书写苏东坡《后赤壁赋》全篇,共三十六行,钤朱文“御书”(大葫芦形)、“御书之宝”二印,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宋金签订“隆兴和议”,一切又回到了原点。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 宰相虞允文去世,更让北伐中原的希望化为泡影。

  当年完颜亮率金军南下时,宋金在长江边的采石之战,虞允文几乎靠一人之力,力挽狂澜,让大宋转危为安。毛泽东在读到这段历史时评道:“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但在虞允文时代,辛弃疾并没有得到政治机会。相反,虞允文去世后,叶衡于同年十一月官拜右丞相,辛弃疾反倒有了“用武之地”。叶衡在不到十年内由地方小官升任丞相,其升迁速度十分罕见。叶衡也是抗战派,更是辛弃疾的旧友,对辛弃疾了解而且赏识。叶衡主持朝政,又点燃了辛弃疾北定中原的渴望。

命运弄人 赋词抒发激越悲壮之情

  这一段时间,辛弃疾心情是欢畅的,这一点可以从《洞仙歌·寿叶丞相》中看出来。在这首词中,辛弃疾写道:“相公是,旧日中朝司马。遥知宣劝处,东阁华灯。”他把叶衡比作司马光,把自己当成是“东阁贤士”。

  辛弃疾没有想到,自己的“用武之地”,竟然是镇压起义、平息内乱。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茶商赖文政率茶商四百多人在湖北起事,击溃了名将王炎的正规军,又转战江西,打败了老将贾和仲。两次惨败,震动朝廷。叶衡认为,试炼一下辛弃疾军事才能的机会到了,于是举荐辛弃疾,前往镇压茶商起义的战场。

  辛弃疾没有辜负叶衡的期望,不出半年,他就成功地诱杀了赖文政,收编了茶商的余寇,为朝廷平了内患。《宋会要》载:“淳熙二年闰九月二十四日,上(孝宗)谓辅臣,曰:江西茶寇已剿除尽。……辛弃疾已有成功,当议优于职名,以示激劝。”

  但命运仿佛始终在捉弄辛弃疾,就在他热血沸腾,准备在战场上一展身手之际,叶衡却黯然罢相了。叶衡在朝中前前后后连一年都没有待够,就在淳熙二年九月匆匆“下课”。他去职的速度,就像他的升迁速度一样迅猛。

  淳熙二、三年(公元1175年、1176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他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思绪如江水般起伏,写下一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云: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对此,“梁超《艺衡馆词选》评曰:‘《菩萨蛮》如此大声鞺鞳(指若金鼓之声),未曾有也。’意谓以小令而作激越悲壮之音, 空前未有。”

  《故宫的书法风流》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标签: 辛弃疾虞允文赵构宋孝宗

更多文章

  • 妻子病重,辛弃疾拉着大夫的手说:治好我夫人,就把侍妾嫁给你

    历史解密编辑:听趣闻史标签:辛弃疾,朱熹,李清照,侍妾,诗人

    提起辛弃疾,人们对他的印象都是南宋著名词人,“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作为豪放派宋词的代言人,与李清照的婉约派诗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能凸显出男子汉的爱国情怀。不过,真正的辛弃疾是一个复杂的人,他南归宋朝后虽然报国无门,在家赋闲了二十多年,但是家中却经营了两处田产,身边还有六个小妾伺候。辛

  • 辛弃疾最经典的6首词,见证“词中之龙”的豪情与柔情

    历史解密编辑:南荒诗词馆标签:江南,诗词,明月,诗人,金朝,南宋,辛弃疾,古典乐,千古名句

    编辑 | 柳色黄插画师 | 北极婧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被誉为“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比我会打架的没有我会写诗;比我会写诗的没有我会打架。”不曾放荡不羁爱自由,只想着收复故土,重振山河,是最值得钦佩的爱国主义诗人。流传千古的

  • 醉里挑灯看剑,语文老师口中的辛弃疾,只是意气风发的文弱书生?

    历史解密编辑:乐观探历史标签:金人,金朝,诗人,宋朝,辛弃疾,霍去病,起义军,古典乐,语文老师,千古名句

    当我们提起古代的文人,由于受到明清两代八股取仕科举制度的影响,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的穷酸秀才、或者是意气风发却又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的形象。然而,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以前,文武双全的读书人也不在少数,今天要说的主角就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全才,他就是语文老师口中的南宋著名词人---辛

  • 辛弃疾非书法家,为何他在36岁时写的一幅墨宝,会成为故宫国宝?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辛弃疾,国宝,陆游,宋孝宗,皇帝,虞允文,书法家,墨宝,故宫,宋朝,古典乐,艺术家,金朝

    《去国帖》是辛弃疾迄今为止留下的唯一墨宝, 网上有很多人在讨论上面的书法。不过,帖子其实是他与别人的往来信函。具体写了什么,目前尚有争议。有学者认为,这是辛弃疾写给“上级”的一封信。不过,我看来看去,都像是他写给爱人的“情书”……根据那位学者的推理:这一封信是辛弃疾写给一位“佞臣”问安的信函。这位“

  • 当苏东坡遇见辛弃疾:世间万事,不过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辛弃疾,苏轼,王安石,乌台诗案,贺新郎

    有人说,不读懂苏东坡和辛弃疾,不足以谈人生。苏东坡,是大宋最有趣的灵魂,同时也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四十三岁前,过得顺风顺水,后因“乌台诗案”屡次受挫。面对人生浮沉,境遇起落,苏东坡却都是始终如一地豁达乐观。辛弃疾,被誉为慷慨悲壮的“词中圣手”。他生于乱世,空有一身铁胆,满腔壮志,却只能眼看着山

  • 辛弃疾的一首词引争议,专家:短短五句,没有一句是他自己的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故事上集标签:诗词,送别,集句,词句,诗人,金朝,南宋,辛弃疾,古典乐,千古名句

    辛弃疾的一首词引争议,专家:短短五句,没有一句是他自己的引言:辛弃疾,一生热爱疆场,保卫国家。提到他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肝胆照汗青”的爱国形象,而这一形象都是从他的诗词中充分体现出来的。辛弃疾一生创作诗词无数,大多数都是以战争为题材写的爱国诗词。在他的词中,可以看见梦回吹角连营的心系战况、生子当如孙

  • 辛弃疾写一首中秋词,内容奇幻无比,想象力比肩苏轼《水调歌头》

    历史解密编辑:美好的甜瓜标签:辛弃疾,苏轼,水调歌头,太常引,明月,名句,拨弦乐器,弦乐器

    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的中秋夜,辛弃疾写了一首《太常引》,赠给好友吕淑潜。在这首词中,辛弃疾首次将自己比作月宫中的嫦娥,并且发挥出了奇绝的想象力,将人间破坏国家统一的一切邪恶势力,比喻成了应当被砍去的“桂婆娑”。这首词写得清新浪漫,词中嫦娥、桂树等意象,与其后来创作的《满江红·中秋寄远》、《满江

  • 辛弃疾这首《念奴娇》,写尽了人生的愁苦与凄凉

    历史解密编辑:大朗娱乐小分队标签:辛弃疾,念奴娇,李白,苏轼,杜甫,陆游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欢迎关注槐序,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眼见非实 -尽信书不如无书。古代的文人墨客,无一不伤春悲秋,包括现代80后独特的“伤感文学”,也曾引领过潮流。可并不代表,写出这些文字的人,就一定过得不好。比如李白、苏东坡,后世之人对他们的评价,皆是命运坎坷、凄凄苦苦,强行营造一种“励志”的假象。

  • 辛弃疾的一首词,把一个寻常场景,写成了千古佳作!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诗词,明月,苏轼,诗人,词句,金朝,南宋,辛弃疾,古典乐,千古名句

    “上马横槊,下马赋诗。”用这句话来形容辛弃疾十分恰当。辛弃疾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文能提笔写诗,留下了一首首精彩纷呈的千古佳作;武能披甲上阵,于千万人之中取敌人首级。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苏轼合称“苏辛”。有人赞他的词是:“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

  • 为下决心戒酒,辛弃疾写下《沁园春》警示自己,滑稽却又让人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晓晓聊历史标签:戒酒,酒杯,诗人,宋朝,南宋,辛弃疾,沁园春,韦应物,千古名句

    为下决心戒酒,辛弃疾写下《沁园春》警示自己,滑稽却又让人无奈引言: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古时人们以酒会友,文人们则是借酒消愁。酒,作为朋友之间的交友的桥梁,作为诗人手中的一种元素,展现着属于它自己的独特魅力,因此,古人离不开美酒。正如韦应物所言:“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人至暮年,身体多少有些小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