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辛弃疾这首《念奴娇》,写尽了人生的愁苦与凄凉

辛弃疾这首《念奴娇》,写尽了人生的愁苦与凄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大朗娱乐小分队 访问量:1653 更新时间:2024/1/3 16:32:12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

欢迎关注槐序,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 眼见非实 -

尽信书不如无书。

古代的文人墨客,无一不伤春悲秋,包括现代80后独特的“伤感文学”,也曾引领过潮流。

可并不代表,写出这些文字的人,就一定过得不好。

比如李白、苏东坡,后世之人对他们的评价,皆是命运坎坷、凄凄苦苦,强行营造一种“励志”的假象。

事实上呢,李白刚出蜀就挥金30万,按照现在的物价而言,等于大学毕业后两年内,就花掉了四五十万元,什么也没做,就是交朋友。

后来,李白寄居在叔父李阳冰家时,汪伦为了一面之缘,还赠送了他八匹名马、官锦十缎,这些都是硬通货,价值百万元。

不然李白一生不工作,仅奉翰林待诏一年,哪来的钱游山玩水?

至于苏东坡,在眉山已经是薄有恒产,20岁中进士后,丁忧三年就有了俸禄,一生官职多为刺史(市长),总不至于到穷困潦倒的地步。当时求他字画的人,数不胜数,随便写点什么即可齐家。

不然,苏东坡在黄州四年,用什么来养仆人呢?

所以,文人笔下的苦,实则为精神之苦,郁郁而不得志,刻意强调他们生活的人,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看,那些大名鼎鼎的人也穷过。

辛弃疾就是最好的例子,他退隐上饶时,自己亲手设计了“稼轩庄园”,依山傍水,耗资巨大,为此还遭到弹劾。

可辛弃疾的内心确实很忧郁,这从他诗词的脉络中可见端倪。

因为,他对自己的定位是“天之骄子”,他的理想为他赋予了责任,就是收复失地、匡扶社稷。这一点,陆游和辛弃疾极其相似,他们都是准豪门出身,一生无须为钱财担忧,所以追求更高。

我们常说,乐观是一种智慧,悲观是一种远见。

不同阶层的人,悲欢并不相通,所以也无法感同身受,杜甫如果生在现代,看见许多985、211的毕业生,去到体制内吃老本、靠保险和福利谋求安稳,一定也会十分困惑,因为他的理想是:致君舜上,再使风俗淳。

一个出身“京兆杜氏”的人,对“安居乐业、余生无忧”这种事,理解必定是浅薄的。

同样,我们也很难理解他们心中的苦闷。

辛弃疾21岁就在耿京麾下任掌书记,次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谋害后,宋高宗亲自接见了辛弃疾,并委以重任,耿京麾下的10万大军,也尽数归于辛弃疾名下。

所以20出头的辛弃疾,对人生的展望,无疑一定是建功立业、光复河山,将来位极人臣,名垂青史。

遗憾的是,做这样梦的人实在太多,李白、杜甫有、高适有、岑参有,连苦行僧贾岛都有。

更遗憾的是,南宋君臣上下一心地选择性失忆,偏安一隅,不想北伐,辛弃疾的梦也就逐渐破碎了。

今天我们就通过辛弃疾的一首词,再次深度了解一下这位文武全才的爱国将领。

- 诗词赏析 -

近来何处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

一点凄凉千古意,独倚西风寥郭。

并竹寻泉,和云种树,唤做真闲客,此心闲处,不应长藉邱壑。

休说往事皆非,而今云是,且把清尊酌。

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

露冷风高,松梢桂子,醉了还醒却。北窗高卧,莫教啼鸟惊著。

出自辛弃疾的《念奴娇》

词有注,为:赋雨岩效朱希真体,也就是说是辛弃疾模仿朱敦儒的词风所作。

写下这首词时,辛弃疾已经远离朝廷的政治核心,被排挤在外,心中忧愤无法排解,故借酒浇愁。

词写得很美,富有一定的意趣,但无一不隐喻着心中的惆怅。

这说明辛弃疾是很会过生活的,懂得去享受当下,否则也不会建带湖庄园。

有生活的人,往往对未来的期盼更高,不像活在温饱线的人,无暇顾及其他。

诗词大意可解为:

近些日子来,不知何为愁苦,何为快乐,生活麻木不仁。心中的凄凉与文人墨客的千古寂寞如出一辙,独自倚靠在栏杆上凝望苍茫大地。我在林中寻找清泉,在云雾里种植树苗,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闲人”了,然而我这颗悠闲的心,不应该长锁在幽谷之中啊!

不想说过去的自己一无是处,而今我自斟自饮,却觉得事实就是如此。醉了忘记了自己是谁,但一定不是清风朗月,更不是闲云野鹤。寒露渐浓,北风吹得很急,松叶和桂花在迎风摇曳,我喝醉了心里却很清醒。在北窗下卧枕而眠,切莫叫鸟儿的啼叫声把我从温柔的梦中惊醒。

毫无疑问,辛弃疾不安于自己闲居的状态,他的未竟之志尚未有着落,半醉半醒间,还念着曾经的往事,双十之年,便率50士兵闯入敌营,生擒了叛徒张安国,那时的自己是何等畅意。

“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

这两句词,深深体现了词人心中的茫然和苦楚,喝醉后想忘记一切,却发现自己仍记得,自己不该如此清闲,卧看举国沦丧,心有不安。

他的理想是上阵杀敌,于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收复大好河山,这样的志向,让他觉得自己的悠闲是一种罪过。

所以辛弃疾的愁苦,不是普通人能轻易理解的,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标签: 辛弃疾念奴娇李白苏轼杜甫陆游

更多文章

  • 辛弃疾的一首词,把一个寻常场景,写成了千古佳作!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诗词,明月,苏轼,诗人,词句,金朝,南宋,辛弃疾,古典乐,千古名句

    “上马横槊,下马赋诗。”用这句话来形容辛弃疾十分恰当。辛弃疾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文能提笔写诗,留下了一首首精彩纷呈的千古佳作;武能披甲上阵,于千万人之中取敌人首级。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苏轼合称“苏辛”。有人赞他的词是:“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

  • 为下决心戒酒,辛弃疾写下《沁园春》警示自己,滑稽却又让人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晓晓聊历史标签:戒酒,酒杯,诗人,宋朝,南宋,辛弃疾,沁园春,韦应物,千古名句

    为下决心戒酒,辛弃疾写下《沁园春》警示自己,滑稽却又让人无奈引言: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古时人们以酒会友,文人们则是借酒消愁。酒,作为朋友之间的交友的桥梁,作为诗人手中的一种元素,展现着属于它自己的独特魅力,因此,古人离不开美酒。正如韦应物所言:“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人至暮年,身体多少有些小毛

  • 五首让你捧腹大笑的幽默诗词,原来苏轼、李白、辛弃疾这么可爱

    历史解密编辑:综艺小霸王标签:李白,苏轼,辛弃疾,杜甫,陈季常

    #头条创作挑战赛#我们平时熟知的诗人,或婉约,或豪放,或寄情山水,或家国情怀,但其实他们也有调皮的时候,分享五首幽默诗词,一起开怀大笑吧!1《戏赠杜甫》唐. 李白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杜甫的年龄比李白小很多,李白在当时名气已经很大,而杜甫初出茅庐,杜甫给李白

  • 辛弃疾最恬静的一首词,开篇即经典,短短十二字,惊艳后世八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明月,诗人,茅店,开篇,南宋,金朝,宋朝,辛弃疾,古典乐,千古名句

    辛弃疾生于齐鲁大地,与济南人李清照并称为“济南二安”,二人一婉约一豪放,闪耀宋代词坛。提起辛弃疾,率先想起的画面便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此等豪放之景。辛弃疾可以说是宋代能文能武的典范,在那个重文轻武的年代,更是尤为难得。不得不承认,时代就是一个舞台,如果生不逢时,那对于一个像辛弃疾这样的

  • 作为南宋第一武林高手,辛弃疾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

    历史解密编辑:可乐历史标签:辛弃疾,陶渊明,贺新郎,瓢泉,宋宁宗

    淳熙15年,在漫天的大雪中,辛弃疾正在追赶一位刚刚分别的朋友。由于雪深泥滑,天色已晚,实在没有办法前进了。辛弃疾只好在旁边的村子里喝了一气闷酒,写下一首《贺新郎》“佳人重约还轻别,”“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辛弃疾为自己没能够挽留住朋友而感到遗憾,他甚至埋怨朋友不该来,这个让他恋恋不舍的

  • 辛弃疾的一首词,句句带“笑”字,读完却笑不出来,令人悲从中来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故事上集标签:侍女,典故,词句,南宋,诗人,金朝,辛弃疾,豪放派,古典乐

    辛弃疾的一首词,句句带“笑”字,读完却笑不出来,令人悲从中来引言:说到笑,在古代便有很多种。有文人领会到文章意思的开心之笑,有将士誓死拼杀换取平安时的安稳之笑,也有爱而不得的苦笑,奸人阴谋得逞的阴冷之笑……这些笑都是可以直接看出来,不用去猜测的笑。然而,却有这样一位词人,他的一首作品中句句含“笑”字

  • 辛弃疾最意难平的一首词,初心未改忧家国,值得一读再读!

    历史解密编辑:南荒诗词馆标签:诗词,苏轼,宋人,宋朝,诗人,金朝,辛弃疾,陶渊明,古典乐,千古名句

    编辑 | 柳色黄插画师 | 铜钱-盆栽的栀子花他被誉为“词中之龙”,豪迈疏狂,矫若游龙。他被誉为大宋第一猛人,是以五十人胜万人的少年英豪。他被誉为苏轼之后第一人,惊才绝艳。宋词三分天下,他也能独占一分。说起他的诗词,总觉得归属于豪迈词派,其词作沉郁顿挫,沉雄豪迈,笔势浩荡,而不失细腻柔媚,可称得上是

  • 友人来访,辛弃疾回忆少年事,写下一首词,看过的人都哭了,看懂的人都老了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世界标签:辛弃疾,金人,虞允文,赵构,张浚,宋徽宗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加店长微信shiyi0395,进群领福利!1127年,是一个让北宋人永远难忘的年份。北方的金国南下攻宋,一路南下,北宋都城汴京陷落。在大肆抢劫一番之后,金人掳走了徽、钦二帝,还掳走了大量的皇族成员,后妃、朝臣后北归。皇亲贵族的命运如此不堪,更何况普通的百姓。北方大片土地

  • 辛弃疾暮年仍想北伐,连用五典写成一首千古名篇,成辛词压轴之作

    历史解密编辑:久叔标签:辛弃疾,刘裕,孙权,曹操,诗词,五典,声乐,古典乐,南宋,艺术家

    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已经66岁的辛弃疾,听闻南宋朝廷有意北伐,他在满怀欣喜的同时,也为这次北伐深深地感到忧虑,于是他写下了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岳飞的后人岳珂看到了辛弃疾写的这首词以后,就对辛弃疾说:“觉用事多。”意思是说,我觉得你在这首词里面,使用的典故确实有一点太多了。辛弃

  • 被誉为“辛弃疾词中第一、压卷之作”,结尾这一问成千古佳句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苏轼,诗词,宋词,宋朝,金朝,南宋,辛弃疾,李清照,婉约派,古典乐,千古名句

    说起辛弃疾,对于这个人我们都不是很陌生,初中高中甚至是小学的课本上我们都读过他的诗词,他是我国历史上词创作最多的人,在词上的成就颇多,与苏轼,李清照齐名,不同于李清照的婉约派,辛弃疾是豪放派。他将民族危亡与自身联系在一起,把恢复中原作为己任,但是他却郁郁不得志,空有一腔热血,不得重用。因此他将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