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女子,风轻云淡
欢迎关注槐序,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 眼见非实 -
尽信书不如无书。
古代的文人墨客,无一不伤春悲秋,包括现代80后独特的“伤感文学”,也曾引领过潮流。
可并不代表,写出这些文字的人,就一定过得不好。
比如李白、苏东坡,后世之人对他们的评价,皆是命运坎坷、凄凄苦苦,强行营造一种“励志”的假象。
事实上呢,李白刚出蜀就挥金30万,按照现在的物价而言,等于大学毕业后两年内,就花掉了四五十万元,什么也没做,就是交朋友。
后来,李白寄居在叔父李阳冰家时,汪伦为了一面之缘,还赠送了他八匹名马、官锦十缎,这些都是硬通货,价值百万元。
不然李白一生不工作,仅奉翰林待诏一年,哪来的钱游山玩水?
至于苏东坡,在眉山已经是薄有恒产,20岁中进士后,丁忧三年就有了俸禄,一生官职多为刺史(市长),总不至于到穷困潦倒的地步。当时求他字画的人,数不胜数,随便写点什么即可齐家。
不然,苏东坡在黄州四年,用什么来养仆人呢?
所以,文人笔下的苦,实则为精神之苦,郁郁而不得志,刻意强调他们生活的人,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看,那些大名鼎鼎的人也穷过。
辛弃疾就是最好的例子,他退隐上饶时,自己亲手设计了“稼轩庄园”,依山傍水,耗资巨大,为此还遭到弹劾。
可辛弃疾的内心确实很忧郁,这从他诗词的脉络中可见端倪。
因为,他对自己的定位是“天之骄子”,他的理想为他赋予了责任,就是收复失地、匡扶社稷。这一点,陆游和辛弃疾极其相似,他们都是准豪门出身,一生无须为钱财担忧,所以追求更高。
我们常说,乐观是一种智慧,悲观是一种远见。
不同阶层的人,悲欢并不相通,所以也无法感同身受,杜甫如果生在现代,看见许多985、211的毕业生,去到体制内吃老本、靠保险和福利谋求安稳,一定也会十分困惑,因为他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一个出身“京兆杜氏”的人,对“安居乐业、余生无忧”这种事,理解必定是浅薄的。
同样,我们也很难理解他们心中的苦闷。
辛弃疾21岁就在耿京麾下任掌书记,次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谋害后,宋高宗亲自接见了辛弃疾,并委以重任,耿京麾下的10万大军,也尽数归于辛弃疾名下。
所以20出头的辛弃疾,对人生的展望,无疑一定是建功立业、光复河山,将来位极人臣,名垂青史。
遗憾的是,做这样梦的人实在太多,李白、杜甫有、高适有、岑参有,连苦行僧贾岛都有。
更遗憾的是,南宋君臣上下一心地选择性失忆,偏安一隅,不想北伐,辛弃疾的梦也就逐渐破碎了。
今天我们就通过辛弃疾的一首词,再次深度了解一下这位文武全才的爱国将领。
- 诗词赏析 -
近来何处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
一点凄凉千古意,独倚西风寥郭。
并竹寻泉,和云种树,唤做真闲客,此心闲处,不应长藉邱壑。
休说往事皆非,而今云是,且把清尊酌。
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
露冷风高,松梢桂子,醉了还醒却。北窗高卧,莫教啼鸟惊著。
出自辛弃疾的《念奴娇》
词有注,为:赋雨岩效朱希真体,也就是说是辛弃疾模仿朱敦儒的词风所作。
写下这首词时,辛弃疾已经远离朝廷的政治核心,被排挤在外,心中忧愤无法排解,故借酒浇愁。
词写得很美,富有一定的意趣,但无一不隐喻着心中的惆怅。
这说明辛弃疾是很会过生活的,懂得去享受当下,否则也不会建带湖庄园。
有生活的人,往往对未来的期盼更高,不像活在温饱线的人,无暇顾及其他。
诗词大意可解为:
近些日子来,不知何为愁苦,何为快乐,生活麻木不仁。心中的凄凉与文人墨客的千古寂寞如出一辙,独自倚靠在栏杆上凝望苍茫大地。我在林中寻找清泉,在云雾里种植树苗,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闲人”了,然而我这颗悠闲的心,不应该长锁在幽谷之中啊!
不想说过去的自己一无是处,而今我自斟自饮,却觉得事实就是如此。醉了忘记了自己是谁,但一定不是清风朗月,更不是闲云野鹤。寒露渐浓,北风吹得很急,松叶和桂花在迎风摇曳,我喝醉了心里却很清醒。在北窗下卧枕而眠,切莫叫鸟儿的啼叫声把我从温柔的梦中惊醒。
毫无疑问,辛弃疾不安于自己闲居的状态,他的未竟之志尚未有着落,半醉半醒间,还念着曾经的往事,双十之年,便率50士兵闯入敌营,生擒了叛徒张安国,那时的自己是何等畅意。
“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
这两句词,深深体现了词人心中的茫然和苦楚,喝醉后想忘记一切,却发现自己仍记得,自己不该如此清闲,卧看举国沦丧,心有不安。
他的理想是上阵杀敌,于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收复大好河山,这样的志向,让他觉得自己的悠闲是一种罪过。
所以辛弃疾的愁苦,不是普通人能轻易理解的,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