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辛弃疾写一首中秋词,内容奇幻无比,想象力比肩苏轼《水调歌头》

辛弃疾写一首中秋词,内容奇幻无比,想象力比肩苏轼《水调歌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美好的甜瓜 访问量:2593 更新时间:2024/1/19 9:19:07

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的中秋夜,辛弃疾写了一首《太常引》,赠给好友吕淑潜。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首次将自己比作月宫中的嫦娥,并且发挥出了奇绝的想象力,将人间破坏国家统一的一切邪恶势力,比喻成了应当被砍去的“桂婆娑”。

这首词写得清新浪漫,词中嫦娥、桂树等意象,与其后来创作的《满江红·中秋寄远》、《满江红·中秋》里二者的意象,一脉相承。

不过《太常引》这首词的下半阕,因有“斫去桂婆娑”等句与另两首词相较,豪情更胜。元曲大家张养浩深爱此词,曾作《折桂令·中秋》与辛弃疾“隔代唱和”。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南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白话翻译:

一轮中秋明月,倒映在秋天金色的湖面上。那飞在天上的镜子,又重新打磨得光亮了。举着酒杯,慰问广寒宫里的嫦娥:你竟然满头白发了,真是天意弄人,教人无可奈何!

让我乘风飞上九重天,在万里长空之上,俯瞰山河。用玉斧砍去遮挡视线的桂花树枝,人们都说,砍掉它们之后,洒向地面的月光会更多。

辛弃疾填词好用典故是出了名的,这首《太常引》借鉴了前代诗词名家的名句,典故却只有嫦娥奔月一个,词中想表达的意思也很简明直白。

词的第一句“一轮秋影转金婆”,交待了这首词创作的地点。当时辛弃疾很有可能正与友人吕淑潜,乘船泛舟于江上,欣赏着中秋夜的月亮。

“飞镜又重磨”的中“飞镜”,出自“诗仙”李白的名句“月下飞天镜”。“重磨”表示时间的轮回,磨了又磨,代表一年又一年。又是一年中秋节到了,每年的中秋节,他都在赏月。

赏月的同时,辛弃疾还在观察月宫里嫦娥的情况。可是今年他看到嫦娥的时候,突然向对方发问:“被白发,欺人奈何?”

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被”,就是披着的意思。“欺人”,就是指欺骗、哄骗的意思,在这里当作“捉弄”讲。“奈何”,其实就是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里的嫦娥,其实就是辛弃疾本人的化身,这首词是辛弃疾南归十二年以后的作品。自打他回到中原以后,曾经多次向南宋朝廷上疏。

有《美芹十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滩书》、《欲练民兵守淮书》等,他殷切地希望国家能够出兵去收复失去的国土。没想到,最后却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一晃十二年就过去了,蹉跎了岁月,也虚度了年华。当辛弃疾某一天照镜子的时候,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白发苍苍了。

如果老天爷不想让他成就这一番功业的话,又为什么要让他顺利南归呢?当他带着叛徒的首级归来时,皇帝为什么又要对他进行表彰?这难道不是在耍他吗?

可是明知如此,他却也无可奈何。这一问嫦娥,就把他内心的那种愤懑、不平的情绪全部表达出来了。因为有这种不平之气,于是下半阕中风格就转向了豪放。

这首词的下阕,发挥了苏轼“我欲乘风归去”同样的想象力。不过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想要飞到高处,又嫌弃天宫太过于寒冷了。

但是辛弃疾却不怕月宫中的寒冷,他一直想像《庄子·逍遥游》中的那个大鹏一样,扶摇直上九万里。飞得越高越好,然后就从高空俯瞰地面。

这时候他发现,月亮的清辉之所以不能够洒遍人间的每一个角落,原来是由于桂花树的树枝遮挡住了,所以他要砍掉它们。

这里的“桂婆娑”,既是指南宋朝廷中那些反对统一的“主和派”,同时也是指北方的金兵,它包含一切反对国家统一的人。

辛弃疾词中的“桂婆娑”用法很特别,桂花树在中秋传说里面,历来都是一种美好的象征,但是在这首词里面却成了“反派”角色。

“清光”,是指天清月朗、政治清明。古代公堂上有“明镜高悬”四个字,相传典出秦始皇“照心镜”。这面镜子可看见人的五脏六腑,立判忠奸。把它悬在公堂上,就能让正义得到伸张。

本词中的明月就是“飞镜”,换句话说,它就是高悬于九天之上的明镜。它自然也可以明察秋毫,洞见全世界的忠奸,让天地正义得到伸张。

所以,必然要砍掉桂树上这些多余的枝条,才能让这轮“月下飞天镜”的清光,洒遍人间的每一个角落。

如果要论词的细腻程度的话,那么《满江红·中秋寄远》犹胜《太常引》一筹。不过,《太常引》得到的评价却更高一些。

元代大家张养浩,非常喜爱辛弃疾这首《太常引》。因为它不但具有神话般浪漫唯美的想象力,从中还能读出一代爱国词人的碧血丹心。

同时,为了表达对辛弃疾的一片敬仰之情,他还创作了一首元曲——《折桂令·中秋》,与辛弃疾隔代唱和。

《折桂令·中秋》——元·张养浩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这首元曲的第一句,直接是从辛弃疾《太常引》中来的。张养浩说,这一轮明月是谁打磨的呢?它把乾坤照得亮堂堂,映透了整个山河。

月光清冷,银河无波,明月的清光比平时显得更多了。让人纠结的那个桂影婆娑,早已经不见了。

此时此夜,只想放声高歌。写这首词,是为了慰问一下那位月宫中的嫦娥(指辛弃疾)。在这个安静的夜晚里,不醉又能如何呢?

张养浩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曾任元代中书省参知政事,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请”不出,是一位著名的清官。看起来他创作这首词,是为了告慰辛弃疾在天之灵。

当年辛弃疾盼望国家统一而不得,是带着遗憾离开的。更让人难过的是,他死后还遭到朝中人弹劾。元朝的时候,这些“桂婆娑”已经消失不见了。

所以说:“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不过他最后为什么要一醉呢?联想是首句“一轮飞镜谁磨”,就略有一点耐人寻味了。

结语

苏轼当初作《水调歌头》的时候说“我欲乘风归去”,实则他从未真正想要飞上天宫,他还是更喜欢人世间的烟火气息。

辛弃疾的词里,始终有一种高蹈的理想与牺牲精神。苏轼少年老成,他的豪放词,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佛道式的潇洒与疏狂。

辛弃疾的词风,像屈原的《楚辞》一样浪漫、富有想象力,他甚至连屈原的那种“自恋”都觉得非常相似。比如,一写中秋词,辛弃疾就要把自己比成“嫦娥”。

不过,假如你真正地了解辛弃疾的话,不得不说这个比喻是恰当的。张养浩显然也同意这一点,因此他说“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辛嫦娥”,你在天宫还好吗?

更多文章

  • 辛弃疾这首《念奴娇》,写尽了人生的愁苦与凄凉

    历史解密编辑:大朗娱乐小分队标签:辛弃疾,念奴娇,李白,苏轼,杜甫,陆游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欢迎关注槐序,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眼见非实 -尽信书不如无书。古代的文人墨客,无一不伤春悲秋,包括现代80后独特的“伤感文学”,也曾引领过潮流。可并不代表,写出这些文字的人,就一定过得不好。比如李白、苏东坡,后世之人对他们的评价,皆是命运坎坷、凄凄苦苦,强行营造一种“励志”的假象。

  • 辛弃疾的一首词,把一个寻常场景,写成了千古佳作!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诗词,明月,苏轼,诗人,词句,金朝,南宋,辛弃疾,古典乐,千古名句

    “上马横槊,下马赋诗。”用这句话来形容辛弃疾十分恰当。辛弃疾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文能提笔写诗,留下了一首首精彩纷呈的千古佳作;武能披甲上阵,于千万人之中取敌人首级。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苏轼合称“苏辛”。有人赞他的词是:“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

  • 为下决心戒酒,辛弃疾写下《沁园春》警示自己,滑稽却又让人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晓晓聊历史标签:戒酒,酒杯,诗人,宋朝,南宋,辛弃疾,沁园春,韦应物,千古名句

    为下决心戒酒,辛弃疾写下《沁园春》警示自己,滑稽却又让人无奈引言: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古时人们以酒会友,文人们则是借酒消愁。酒,作为朋友之间的交友的桥梁,作为诗人手中的一种元素,展现着属于它自己的独特魅力,因此,古人离不开美酒。正如韦应物所言:“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人至暮年,身体多少有些小毛

  • 五首让你捧腹大笑的幽默诗词,原来苏轼、李白、辛弃疾这么可爱

    历史解密编辑:综艺小霸王标签:李白,苏轼,辛弃疾,杜甫,陈季常

    #头条创作挑战赛#我们平时熟知的诗人,或婉约,或豪放,或寄情山水,或家国情怀,但其实他们也有调皮的时候,分享五首幽默诗词,一起开怀大笑吧!1《戏赠杜甫》唐. 李白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杜甫的年龄比李白小很多,李白在当时名气已经很大,而杜甫初出茅庐,杜甫给李白

  • 辛弃疾最恬静的一首词,开篇即经典,短短十二字,惊艳后世八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明月,诗人,茅店,开篇,南宋,金朝,宋朝,辛弃疾,古典乐,千古名句

    辛弃疾生于齐鲁大地,与济南人李清照并称为“济南二安”,二人一婉约一豪放,闪耀宋代词坛。提起辛弃疾,率先想起的画面便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此等豪放之景。辛弃疾可以说是宋代能文能武的典范,在那个重文轻武的年代,更是尤为难得。不得不承认,时代就是一个舞台,如果生不逢时,那对于一个像辛弃疾这样的

  • 作为南宋第一武林高手,辛弃疾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

    历史解密编辑:可乐历史标签:辛弃疾,陶渊明,贺新郎,瓢泉,宋宁宗

    淳熙15年,在漫天的大雪中,辛弃疾正在追赶一位刚刚分别的朋友。由于雪深泥滑,天色已晚,实在没有办法前进了。辛弃疾只好在旁边的村子里喝了一气闷酒,写下一首《贺新郎》“佳人重约还轻别,”“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辛弃疾为自己没能够挽留住朋友而感到遗憾,他甚至埋怨朋友不该来,这个让他恋恋不舍的

  • 辛弃疾的一首词,句句带“笑”字,读完却笑不出来,令人悲从中来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故事上集标签:侍女,典故,词句,南宋,诗人,金朝,辛弃疾,豪放派,古典乐

    辛弃疾的一首词,句句带“笑”字,读完却笑不出来,令人悲从中来引言:说到笑,在古代便有很多种。有文人领会到文章意思的开心之笑,有将士誓死拼杀换取平安时的安稳之笑,也有爱而不得的苦笑,奸人阴谋得逞的阴冷之笑……这些笑都是可以直接看出来,不用去猜测的笑。然而,却有这样一位词人,他的一首作品中句句含“笑”字

  • 辛弃疾最意难平的一首词,初心未改忧家国,值得一读再读!

    历史解密编辑:南荒诗词馆标签:诗词,苏轼,宋人,宋朝,诗人,金朝,辛弃疾,陶渊明,古典乐,千古名句

    编辑 | 柳色黄插画师 | 铜钱-盆栽的栀子花他被誉为“词中之龙”,豪迈疏狂,矫若游龙。他被誉为大宋第一猛人,是以五十人胜万人的少年英豪。他被誉为苏轼之后第一人,惊才绝艳。宋词三分天下,他也能独占一分。说起他的诗词,总觉得归属于豪迈词派,其词作沉郁顿挫,沉雄豪迈,笔势浩荡,而不失细腻柔媚,可称得上是

  • 友人来访,辛弃疾回忆少年事,写下一首词,看过的人都哭了,看懂的人都老了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世界标签:辛弃疾,金人,虞允文,赵构,张浚,宋徽宗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加店长微信shiyi0395,进群领福利!1127年,是一个让北宋人永远难忘的年份。北方的金国南下攻宋,一路南下,北宋都城汴京陷落。在大肆抢劫一番之后,金人掳走了徽、钦二帝,还掳走了大量的皇族成员,后妃、朝臣后北归。皇亲贵族的命运如此不堪,更何况普通的百姓。北方大片土地

  • 辛弃疾暮年仍想北伐,连用五典写成一首千古名篇,成辛词压轴之作

    历史解密编辑:久叔标签:辛弃疾,刘裕,孙权,曹操,诗词,五典,声乐,古典乐,南宋,艺术家

    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已经66岁的辛弃疾,听闻南宋朝廷有意北伐,他在满怀欣喜的同时,也为这次北伐深深地感到忧虑,于是他写下了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岳飞的后人岳珂看到了辛弃疾写的这首词以后,就对辛弃疾说:“觉用事多。”意思是说,我觉得你在这首词里面,使用的典故确实有一点太多了。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