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年,长期闲居铅山的辛弃疾被重新起用,朝廷任命他为镇江知府,希望他在北伐中能发挥作用。
而辛弃疾,对这次的北伐也充满希望,情绪十分高涨,激动兴奋之中,他写下了一首词,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成为了传诵千古的名篇。
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这首词吧!
那一天,辛弃疾登上北固亭远眺,看着眼前的“千古江山”,不由自主地感叹“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江山千古依旧,却再也找不到像孙仲谋这样的英雄人物。
孙仲谋,即三国时期的吴太祖孙权,他一手创建了孙吴帝国,与曹操、刘备三国鼎立。孙权年少丧父,却白手起家、年轻有为,其谋略与沉勇,令人称奇。
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在这里创造辉煌。登上京口北固亭,站在同一片土地上,词人不禁心想,假如这样的英雄人物在世,又何愁不能收复故国呢?
可惜的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的身影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风烟之中,无处可寻。世间再无孙仲谋,这怎能不令词人扼腕叹息呢?
这片土地上,不但曾有英雄孙仲谋,还曾有英雄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是词人眼中所见之景,那个黄昏,他登高远望,只见夕阳的余晖洒满花草树木,目之所及只是最寻常的街巷,谁又能想到,这样平平无奇的地方曾经住过一个所向披靡的大英雄呢?
“人道寄奴曾住”,这个英雄小名叫“寄奴”,大名叫“刘裕”。刘裕是南朝宋武帝,他出身于京口,又从京口起兵,先后灭了南燕、后秦,最后又推翻了东晋,开创了刘宋王朝。
刘裕当年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想而知。词人看到的是眼前荒凉普通的黄昏之景,想到的却是历史上振奋人心的战争场面。
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如同刘裕一样,战无不胜,消灭掉敌人,收复故土,凯旋而归啊!只可惜,他的一生,“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虽有抱负,却是壮志难酬。
尽管辛弃疾希望早日杀敌复国,但是,对于出兵一事,他的内心还是很谨慎的。因此,在本词的下片,他回顾了刘裕之子刘义隆的一次失败经历,提醒皇帝不要草率北伐。
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狼居胥”是地名,“赢得”是“落得”的意思。元嘉二十七年(450),宋文帝在草率的情况下,命令王玄谟出兵北伐,他本想如同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建功立业,不料却大败而归,落得个仓皇而逃的下场。
宋文帝的败北,让辛弃疾想到了赵宋王朝的屈辱,被金朝打得只能南渡。
接下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是辛弃疾对自己这一生戎马的回忆。
《宋史》记载:“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也就是说,绍兴三十二年(1162),辛弃疾正式开始为南宋朝廷效力。而他写这首词的时候,则是开禧元年(1205),刚好是四十三年。登高远眺,他仿佛依稀看到了自己这四十三年的金戈铁马、南征北战之景。
即便自己努力了几十年,但是依然没能收复旧山河,也算是跟元嘉草草的宋文帝同病相怜了吧!
宋文帝派出去的王玄谟,后魏太武帝拓跋焘在打败他后,带军直取瓜布山,于山上修建行宫,成为了后来的佛狸祠。因此,辛弃疾才说“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几百年过去了,佛狸祠依然还在,只要一想到佛狸祠,词人就会想到败北的宋文帝,进而想到出师未捷的自己。
结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尽管词人年岁已高,壮志未酬,他却依然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希望能像廉颇那样,被皇帝惦记着起用,派人来问自己的情况。
可惜的是,宰相韩侂胄出师北伐,却因为用人不当而惨败。辛弃疾至死都没能实现他的理想,宋朝的旧日山河,永远也不可能被收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