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元好问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公元1218年至1227年,元好问闲居河南登封蒿山,在这一时期写下一组《山居杂诗》。下面这一首就是其中之一。
《山居杂诗·其一》
元好问〔金朝〕
瘦竹藤斜挂,丛花草乱生。
林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
这首诗的大意是:
瘦长的竹节上挂满了藤蔓,花儿草儿密集地生长在一起。由于树高,山风吹来,摇曳多姿,青苔很滑布满溪流,水从上面流过,了无声响分外清幽。
这是一首很好的写景诗,把握住了竹子、藤蔓、花草、风、青苔、流水的特点,将山中美景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瘦竹藤斜挂”,写竹与藤,以“斜挂”两字把二者连在一起,竹为藤所绕,藤依竹而生,相依为命。
竹、藤本是山中的寻常景物,但用“瘦”、“斜”一装点,便情趣横生。竹“瘦”则足见其葱茏、稚嫩,姿态引人;加以“斜”藤缠绕,则韵致别饶。
“丛花草乱生”,写花草,山花幽静,丛聚山坡,并不太惹人注意,但绿草会杂,红绿相间,却映衬出鲜妍姹紫的色彩。杂乱的野草,给山花野坡却凭添了生气。
前二句中,一个“瘦”字一个“幽”字,点出所在地的荒僻与恬静。一个“斜”字一个“乱”字则突显了山野植物自由自在的生长姿态。
“林高风有态”,写林与风,林子高处的树梢随风摇动,使无形的风有了姿态。
“林高”,树木高大茁壮,枝繁叶茂,正可以浓荫蔽日。但诗人却别出新意,描写由于风的吹动,高大林木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则情趣别见。
“苔滑水无声”,写苔与水,由於青苔很滑,水从上面流过,了无声响,份外清幽。要是细察一下,
第三句写动景,第四句写静景,以 “风有态”与“水无声”作比,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更显出群山的幽静。
这两句对偶自然工整,文字简洁,形象生动,传导出一种朴实淳厚的美感,使人读罢心驰而神往。
这首五言小诗,仅仅用二十个字,四句话,每句写两样景物,通过竹、藤、花、草、树、风、苔、水等,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村幽景。
全诗四句是两两相对仗,十分工整!诗人把八种自然景象通过有机的连接,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生动地写出山居的清幽环境,真是妙手。